湖北省黄冈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8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一.记叙文(共10小题)
1.(2022 蕲春县)读短文,回答问题。
用上所有的力量
①星期六上午,一个小男孩带着他的玩具在一个大沙坑里玩耍。沙坑里有他的玩具小汽车、塑料水桶和一把亮闪闪的塑料铲子。在松软的沙堆上修筑“公路”时,他在沙坑的中央发现了一块大石头。
②小家伙开始挖掘石头周围的沙子,企图把它弄出沙坑。他是个小男孩,对他来说,石头是大了点,他搬不动它。经过努力,他连挖带推地把石头弄到了沙坑的边缘。不过,这时他发现,他无法使石头翻出沙坑。
③小男孩下定决心要把石头弄出沙坑。可是,每当他刚刚取得一些进展的时候,石头便滑脱了,重新掉进沙坑。
④小男孩急得直叫,使出吃奶的力气推挤石头。但是,他得到的唯一回报便是石头再次滚落回来,并砸伤了他的手指。
⑤最后,他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整个过程,小男孩的父亲从起居室的窗户里看得一清二楚。父亲来到小男孩的跟前,温和而坚定地问:“儿子,你为什么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
⑥垂头丧气的小男孩边抽泣边说:“我已经用尽全力了,爸爸,我已经尽力了!我用尽了我所有的力量!”
⑦“不对,儿子。”父亲亲切地纠正道,“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有的力量,至少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⑧儿子听了父亲的话,眼睛一亮,连忙很有礼貌地对父亲说:“爸爸,我用尽全身力气也没能把石头从沙坑里搬出来,您能帮帮我吗?”
⑨父亲弯下腰,抱起石头,将石头搬出了沙坑。
⑩人互有短长,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你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你的朋友、老师或亲人而言,或许就是轻而易举的。记住,他们也是你的资源和力量。
(1)围绕“用上所有的力量”,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出来。
(2)在搬石头的过程中,小男孩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请补充情节图。
(3)对“用上所有的力量”的理解,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儿子的理解是用尽自己个人的智慧和全身的力气。
B.父亲的理解是不仅用尽自身的智慧和全身的力气,还应请求他人的帮助。
C.父亲的理解是明知自己无法做到时,不要逞能,应该直接寻求他人的帮助。
(4)抓住关键句,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或主旨。你认为短文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请找到关键句,摘录下来,并写上批注(启发或感触)。
①关键句:
②我的批注:
(5)关注人物的神态、言行描写,能够帮助体会人物的品质。联系短文中的描写,评价一下文中小男孩和父亲的形象。
文中小男孩:
文中小男孩的父亲:
2.(2022 黄州区)阅读短文。
顶碗少年
①有些偶然遇到的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②这是二十 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_____。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③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令人惊美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最后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④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一切重新开始。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晴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⑤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⑥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
⑦这真是一场______的拼搏!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⑧在以后的岁 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当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1)根据文意,把词语分别填入文章中的括号里,正确的一项是
①座无虚席②惊天动地 ③惊心动魄 ④济济一堂
A.④②
B.①②
C.①③
D.④①
(2)请用文中的词语补充顶碗少年在表演过程中经历的心理变化图。
愧疚→ →不知所措→
(3)画“”的句 子运用的是 和 描写,表现了 。
(4)从内容上来看,文中对前两次失败的顶碗过程,是 (①详细;②简略)地写(填序号),对第三次成功的顶碗过程,是 (①详 细;②简略)地写(填序号),这样写的好处是:
(5)小明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批注了一个问题,请你帮助他解答。
(6)第①自然段中,作者说“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结合文章,谈谈你得到的启示或者悟出的道理。
3.(2022 红安县)
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①收衣服的时候,发现一个衣架子是空的,探身往下一看,果然又被风刮到楼下去了,于是我喊儿子到一楼林奶奶家的院子里,把掉下去的衣服捡上来。儿子愉快地答应着,蹦蹦跳跳地下楼去了。
②一楼的林老太太,性格有点孤僻,不太好说话。奇怪的是,儿子倒跟她挺投缘。有一天刮大风,晾在阳台上的一件衣服被刮到一楼院子里,我看衣服离院子的栅栏不远,就让儿子趴在栅栏边,用竹竿往外挑。这时,林老太太突然走进了院子,儿子吓了一跳,我站在阳台上,也隐隐约约听见她说:“下次衣服再掉下来,你就从我家进来拿,好不好?”儿子点点头。就这样,衣服再被风刮到楼下的院子里,都是儿子去捡。
③儿子似乎也挺乐意干这活儿。每次下去捡衣服,都要好大一会儿才回来。我告诫儿子:
“林奶奶喜欢清静,不要打扰了她。”儿子歪着头说:“没有啊,林奶奶可喜欢我了,跟我说了好多话。林奶奶告诉我,她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呢,可是,她只看过他的照片,孙子在美国,还从来没回来过呢。”
④关于林老太太,我也听社区工作人员谈起过。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很少回来。老伴去世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退休后,生活更孤单了,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人联系越来越少,人也变得越来越孤僻。社区工作人员说:“你们住她楼上,帮我们留意点,也尽量给老人点照顾。”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真不知道怎样帮助这个孤僻的老太太。
⑤日子平淡地过去,风偶尔会将我们家阳台上的衣服刮到楼下去。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从楼下老太太的家里,会传来“咯咯”的笑声。一个是童声,另一个很苍老。
⑥春节,我们一家回老家去了。回来时,才听说楼下的林老太太突然去世了。我注意到,儿子的眼圈红了。
⑦社区工作人员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看到了一个日记本,里面记录下了她最后的日子。内容基本上是流水账,但是,老人在日记里多次提到,从楼上刮下来的衣服,以及下来捡衣服的小男孩。老人的日记里,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那是从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⑧我明白老人的话。那也许是老人孤寂的生活里唯一的一点期盼。
(1)林老太太的性格很孤僻,你能从文中找到她孤僻的原因有哪些吗?
(2)文章第④自然段暂时不写“捡衣服”的故事,而是去写林老太太的过去和生活状况,这种叙述方式叫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品味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从用词和修辞手法两方面思考)
(4)林老太太日记里为什么将小男孩称为“从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5)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像文中林老太太这样的“空巢老人”,我们该如何关爱他们?写出两种做法。
4.(2022 英山县)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乡里的念头。
②于是,他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责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将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他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他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落款处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疑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终于,老人在新年前收到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
⑨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地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⑩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一朵花会因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
(1)读句子,理解词语。
1)家人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里的“黄金屋”是指 。
2)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
“试金石”,这里的“试金石”是指 。
(2)第④段中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有资格得到资助的孩子是指 的孩子。
(3)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下文中 埋下了伏笔。
(4)第⑦段中写“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几句话描写一下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
(5)第⑨段中说“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1)
2)
(6)请发挥想象,进行仿写。
一朵花会因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 ;
……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
(7)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这句话的?
5.(2021 黄梅县)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语文老师的帽子
我们的语文老师真有趣。他,大约四五十岁,身穿一套洗得发白的工作服,慈(详 祥) 的脸上强装着严肃的样子。最叫人好笑的是,这么热的天,他却戴着一顶黄军帽。
这一天,第二节课的铃声一响,教室里静得出奇。语文老师诧异地看了我们一眼,走上讲台,一低头,这才发现讲台上放着一幅画。这时,我们都哄堂大笑起来,那画上内容我们早知道了:一个光头的人,正拿着帽子往头上戴,旁边写着:请老师拿下帽子。语文老师低头看着画。我们笑了一阵都停下来,屏住气等待他大发雷霆,然后(拂 佛) 袖而去。可是他看了画竟笑起来 既然大家都想看看我的头 那我就(遵 尊) 命了 可看了以后 你们须用文字把我的头描写下来 说完 他真的脱下帽子。
呀,这叫什么头啊!一个疤挨着一个疤像癞蛤蟆的疙瘩一样……大家面面相(觑 虚) ,说不出话来。
后来,我们的班主任替我们解了心中的谜。
原来,我们的语文老师年轻时也有一头漂亮的头发,乌黑乌黑的还带着自然弯曲呢。一次家属区失火,为救出邻居家的孩子,他冲进熊熊大火。当他抱出孩子时,一头昏倒在地。头上乌黑的头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鸡蛋大小的燎泡……以后,语文老师就长年累月地戴着帽子。
听了班主任的话后,我们都低下了头,隐隐感到不安和内疚,上次那幅画的作者刘东抽泣起来……
(1)在第二自然段的“ ”里加上合适的标点。
(2)用斜线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字。
(3)刘东画的那幅画,内容是什么?
(4)“后来,我们的班主任替我们解了心中的谜。”这句话在文中起 的作用。
(5)同学们“心中的谜”是指什么?
(6)假如你也是这个班的学生,听了班主任的话后,你会怎么想?请写在横线上。
(7)你认为语文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
6.(2020 林芝市)
①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起床时,已经来不及从从容容地走大路去上学,我气急败坏地抄近路赶往学校。河上的冰看上去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入骨髓的河水里。
②教室供暖不足,平常就十分阴冷,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椅子上,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都变成了青紫色。
③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不知是被炉火烤的,还是刚刚哭过。
④那以后,有一两个月我没抄近路去上学。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时盼望母亲能关照几句,诸如要走大路千万别抄近路趟河之类,可母亲不停地忙前忙后,根本不理会跟随她转来围去的目光。于是我赌气地再一次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放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紧密地挨着,水深的地方甚至是用好些石块垒起来的,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过来,红红的一片,惊问她为什么会受伤,母亲淡淡地回答道:“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碰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追问。“搬石头搭桥呀!”
⑤那一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⑥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漂泊,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还执著地用希望和奉献为我搭起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
⑦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变得残旧不堪,但在我成长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1)请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 上。 。
(2)除了“迫在眉睫”外,你还知道哪些四字词语也是形容情况很紧急的呢?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两个。 , 。
(3)这篇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文中两次写“我”抄近路上学,但两次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是因为:
(5)短文第三自然段写道“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不知是被炉火烤的,还是刚刚哭过。”请你发挥想象把母亲此时的感受写下来。
(6)你怎样理解“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还执著地用希望和奉献为我搭起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这句话的含义?
7.(2021 太和县)
低头与昂首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
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一支高昂的曲子,它的过门常常是低调的,这在音乐上叫做“软起首”,一开始就把调定得老高,后面的旋律就无法进行,再美的歌也唱不出来。要想把一颗钉子钉进木板,先要把它的头削尖。低头,既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低头是我们做人的“软起首”,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一颗钉子,后面越来越小,也同样钉不牢木板。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不是互相矛盾之结论吗?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1)用“”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2)第二自然段中加点词语“低头”的含义是 ;第四自然段加点词语“昂头”的含义是 。
(3)第4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 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4)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选项。
短文列举富兰克林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列举年轻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
A.做人应该有尊严,昂首做人 B.低头处世,谦虚做人
(5)结合课文内容或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低头处世,昂首做人”的理解。
8.(2020 花都区)阅读理解。
朋友
①小儿今年四年级,每天放学后都忙着呼朋唤友、打打闹闹、互换各类卡片;周末还要组织同学们搞小队活动,上兴趣班,看上去忙得很。( )星期天下雨,搞不成活动,没有小朋友来,他( )会拉开窗户朝外面看他养的几盆花草。冬日的冷雨打在金盏菊小小的花瓣上,花芯里积着一小弯盈盈浅水,他就在作文里马马虎虎地写道:“雨溅在花瓣上,乒乒乓乓像放鞭炮……”我忍不住笑道:“儿子,太夸张了吧。”
②10多岁的男孩,心思都在玩上,教会他细细观察人和事,不是件简单的事。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婴幼儿时期,( )年龄小,( )只要给他们吃饱、穿暖,健健康康的就行了。长成小小少年,就有了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玩伴了。为人父母的,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懂得孩子的心的,以为只要把孩子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利用起来,就能使孩子充实、快乐。其实,小小少年在空闲时间里,最想要的是朋友的友谊。
③记得儿子上幼儿园时,一天傍晚,从外面玩回来,满头汗,花猫脸,浑身上下泥迹斑斑,手里却举着一捧新鲜的桂花枝,说是阿婆朋友送的。我没大留意他的话,随手拿了只玻璃杯装了点水递给他,让他自己摆弄。
④过了几天,儿子又带回一捧缀满绿叶红果的桔树枝。一进门就对我说:“阿婆朋友家的桔子多好吃呀,妈妈,你也吃一个。”我看着他,问:“阿婆朋友到底是谁呀?”
⑤儿子说:“上次我和小朋友们在阿婆家外面玩,周寒生鼻子出血了,阿婆给他止了血。
⑥阿婆还说,下次,我们有困难就找她,她是我们的朋友!”哈哈,笑死我了,瞧瞧我的儿,一点点大的人,就在外面交了老太太朋友了。
⑦后来,我们搬家了,儿子也上一年级了。一天放学回家,儿子脖子上挂了一只红绒线编的小网袋,里面是一只绿壳鸭蛋。儿子兴奋得结结巴巴,过了好长时间,我才听清了这只鸭蛋的来历。原来__________.我真的好感动,为这一老一少纯真的感情。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留意 纯真 缀满
(2)给本文第1、2自然段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3)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修改“儿子”在作文中马马虎虎写的那句话。
原来的句子:雨溅在花瓣上,乒乒乓乓像放鞭炮……
改后的句子:
(4)根据提示,补充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留下的空白。(提示:这一天可能是什么日子?是谁给“儿子”送的鸭蛋?)
(5)本文为了表现阿婆和儿子纯真的友谊,依次写了哪3件事?(概括每件事,不超过15个字)
①
②
③
(6)你觉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吃饱、穿暖,健健康康”外,还需要什么?
(7)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出最想说的话。
9.(2020 黄冈)课外阅读。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起来,父亲不慎摔倒时,刀子扎在他胸口。人全身都在颤抖,嘴唇瞬间乌青。
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父亲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之后3天,父亲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远眺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港口的前夜,父亲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女儿不解地问:“可是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他笑了,俯身在女儿的额上深深留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喊着:“妈妈!妈妈!”就在这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霎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的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为人知。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3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为大西洋的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大神迹……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根据所给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异常美丽。
②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就在这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霎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这句话用了 修辞的手法。
(4)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填空。
“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瞬间的变化”指的是 。从 、 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女儿被吓坏了。
(5)从文中找出两处写父亲能忍受人不能忍受的痛苦的句子。用“ ”在文中标出,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6)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写道:“他看向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这其中的原因是 。
A.他受伤了,很痛苦
B.他希望船快靠岸,去看医生
C.他害怕见不到亲爱的妻子
D.他担忧他就要离开心爱的女儿,让女儿在剩下的海上旅行中受到痛苦和孤独双重打击
10.(2021 麻城市)
卧铺
①在外地实习半年的刘凤放假了,回家时赶上了春运。
②刘凤只买到了无座火车票。八九百公里的路程要一直站到家,刘凤很是懊恼。
③母亲不合时宜地打来了电话:“凤,咋样?买到火车票了吗?”
④母亲显得很着急,声音里满是期待。
⑤“没有,今年不回去了!什么忙也帮不上,就知道问问问!”刘凤没好气地吼道,然后恼火地挂断电话,拖着拉杆箱朝候车大厅走去……
⑥火车上的人真是太多了,刘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放好了行李,人已经被挤到了车厢连接处,紧贴在门口旁边站着。早知道这么挤,还不如过了春节再回呢!她又懊恼不已。
⑦人要是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这不,紧挨着刘凤站着一个农民工,蓬头垢面,衣着邋遢,胡子似乎有几天没刮了,眼圈微黑,显得很疲惫。
⑧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他的身上竟然散发着一股汗馊味,很难闻。
⑨刘凤皱了皱眉头,想往墙角里挪,可是那里已经没有任何空间了。刘凤一脸厌恶,大声说道:“离我远点儿!”
⑩农民工先是一怔,然后拼命向后挤,希望能挤出一点空间。可是哪里挤得动,外面的人还急着往里挤呢。他急得脸都红了,不住地说着“对不起”,样子尴尬极了。刘凤瞥了他一眼,不再理会。
正在这时,农民工的电话响了,他赶紧接听,用一只手拢在耳朵上,显得那么老土:“妈,我上车了,很快就能到家了。嗯,您放心……对,是卧铺……很舒服……”
刘凤的心里猛地一动,似乎被碰触到了某根敏感的神经,让她如芒在背,不由得多看了几眼旁边的农民工。他的年龄并不大,跟刘凤应该算是同龄人,只是因为穿着打扮的原因,显得有些老气。
那个农民工挂了电话,见刘凤愣愣地看着他,脸更红了,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你为什么要那么说呢?”刘凤好奇地问。
农民工笑了,一脸纯朴:“这样她才放心嘛。儿行千里母担忧,她担心也好,不担心也罢,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又何必让她操心呢?”
刘凤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忙掏出手机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妈,我上车了。嗯,遇到了一个好心的老乡帮我买的票。对,是卧铺……”挂了电话,刘凤也笑了。
火车在苍茫的山野间飞驰着,一路温情……(本文作者刘洪文,选入时有改动。)
(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情节 买到站票回家 贴车厢门口站着 遇到农民工
心情 不耐烦 惭愧 开心
(2)画“ ”的句子是对农民工的 ,这样写的好处是: 。
(3)读一读选文中有关农民工的神态语言描写,请抓住关键词,说一说你体会到农民工身上有怎样的品质?
(4)刘凤后来打电话向母亲撒谎?你觉得她做得对吗?为什么?
(5)读一读选文的结尾,对结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运用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温馨的气氛。
B.烘托人物想要回家的急切高兴心情。
C.收束全文,与文章主要情节形成照应,点明文章的中心。
D.写出了回家路途的遥远,含蓄深刻,引人深思。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记叙文(共10小题)
1.(2022 蕲春县)读短文,回答问题。
用上所有的力量
①星期六上午,一个小男孩带着他的玩具在一个大沙坑里玩耍。沙坑里有他的玩具小汽车、塑料水桶和一把亮闪闪的塑料铲子。在松软的沙堆上修筑“公路”时,他在沙坑的中央发现了一块大石头。
②小家伙开始挖掘石头周围的沙子,企图把它弄出沙坑。他是个小男孩,对他来说,石头是大了点,他搬不动它。经过努力,他连挖带推地把石头弄到了沙坑的边缘。不过,这时他发现,他无法使石头翻出沙坑。
③小男孩下定决心要把石头弄出沙坑。可是,每当他刚刚取得一些进展的时候,石头便滑脱了,重新掉进沙坑。
④小男孩急得直叫,使出吃奶的力气推挤石头。但是,他得到的唯一回报便是石头再次滚落回来,并砸伤了他的手指。
⑤最后,他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整个过程,小男孩的父亲从起居室的窗户里看得一清二楚。父亲来到小男孩的跟前,温和而坚定地问:“儿子,你为什么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
⑥垂头丧气的小男孩边抽泣边说:“我已经用尽全力了,爸爸,我已经尽力了!我用尽了我所有的力量!”
⑦“不对,儿子。”父亲亲切地纠正道,“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有的力量,至少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⑧儿子听了父亲的话,眼睛一亮,连忙很有礼貌地对父亲说:“爸爸,我用尽全身力气也没能把石头从沙坑里搬出来,您能帮帮我吗?”
⑨父亲弯下腰,抱起石头,将石头搬出了沙坑。
⑩人互有短长,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你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你的朋友、老师或亲人而言,或许就是轻而易举的。记住,他们也是你的资源和力量。
(1)围绕“用上所有的力量”,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出来。
小男孩用尽全身的力气无法将石头搬出,在父亲的启发下,他明白了所有的力量也包括寻求他人的帮助,最终成功解决难题。
(2)在搬石头的过程中,小男孩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请补充情节图。
(3)对“用上所有的力量”的理解,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儿子的理解是用尽自己个人的智慧和全身的力气。
B.父亲的理解是不仅用尽自身的智慧和全身的力气,还应请求他人的帮助。
C.父亲的理解是明知自己无法做到时,不要逞能,应该直接寻求他人的帮助。
(4)抓住关键句,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或主旨。你认为短文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请找到关键句,摘录下来,并写上批注(启发或感触)。
①关键句: 人互有短长,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你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你的朋友、老师或亲人而言,或许就是轻而易举的。记住,他们也是你的资源和力量。
②我的批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遇到难题时,首先应当尽自己的全力去解决。在个人能力实在解决不了时,还应当学会寻求身边人的帮助,因为他们也是我们的资源和力量。
(5)关注人物的神态、言行描写,能够帮助体会人物的品质。联系短文中的描写,评价一下文中小男孩和父亲的形象。
文中小男孩: 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善于学习
文中小男孩的父亲: 温和智慧、充满耐心
【解答】(1)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概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结综和即可。熟读短文可知,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用尽了自己全身的力气也无法将石头从沙坑里搬出来,在父亲的启发下,他明白了所有的力量也包括寻求他人的帮助,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难题。
(2)考查了学生捕捉细节,体验情感的能力。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进行感悟提炼,石头反复滑落时,“小男孩急得直叫”,可见此时他非常着急;手指被砸伤时,“他伤心地哭了起来”,可见此时他非常伤心;父亲质问为什么不用上所有的力量时,“垂头丧气的小男孩边抽泣边说”,可见此时他非常沮丧。故答案可概括为:急得直叫,伤心哭泣,垂头丧气。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父亲的话“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有的力量,至少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和父亲的行为“弯下腰,抱起石头,将石头搬出了沙坑”,可见,父亲是鼓励小男孩这么做的,而不是批评他逞能,故C选项错误。
(4)考查了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中心的能力。通过阅读全文可知,文章的结构是前面记叙一件事情,结尾揭示中心。因此,短文要表达的观点就是结尾处的中心句:人互有短长,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你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你的朋友、老师或亲人而言,或许就是轻而易举的。记住,他们也是你的资源和力量。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写对这句话的理解或从中得到的启发即可。
(5)考查了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抓住描写人物的神态、言行的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即可。从小男孩用尽自己力量不停地搬石头,可见他做事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从他受到父亲启发后立刻求助,可知他善于学习;从父亲鼓励的话语,“温和而坚定”的语气中,可知他是一个温和智慧、充满耐心的人。
故答案为:
(1)小男孩用尽全身的力气无法将石头搬出,在父亲的启发下,他明白了所有的力量也包括寻求他人的帮助,最终成功解决难题。
(2)急得直叫 伤心哭泣 垂头丧气
(3)C。
(4)①人互有短长,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你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你的朋友、老师或亲人而言,或许就是轻而易举的。记住,他们也是你的资源和力量。
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遇到难题时,首先应当尽自己的全力去解决。在个人能力实在解决不了时,还应当学会寻求身边人的帮助,因为他们也是我们的资源和力量。
(5)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善于学习
温和智慧、充满耐心
2.(2022 黄州区)阅读短文。
顶碗少年
①有些偶然遇到的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②这是二十 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_____。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③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令人惊美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最后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④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一切重新开始。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晴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⑤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⑥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
⑦这真是一场______的拼搏!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⑧在以后的岁 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当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1)根据文意,把词语分别填入文章中的括号里,正确的一项是 C
①座无虚席②惊天动地 ③惊心动魄 ④济济一堂
A.④②
B.①②
C.①③
D.④①
(2)请用文中的词语补充顶碗少年在表演过程中经历的心理变化图。
愧疚→ 不慌不忙 →不知所措→ 镇静
(3)画“”的句 子运用的是 神态 和 动作 描写,表现了 少年谦逊质朴的品质 。
(4)从内容上来看,文中对前两次失败的顶碗过程,是 ① (①详细;②简略)地写(填序号),对第三次成功的顶碗过程,是 ② (①详 细;②简略)地写(填序号),这样写的好处是: 对前两次失败的顶碗过程详写,更能表现出少年在失败后的心理活动,进而体现出少年的特点;对第三次顶碗过程略写,避免与前两次详写重复,这样安排使文章详略得当,层次鲜明。
(5)小明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批注了一个问题,请你帮助他解答。
不要紧张,沉住气!你一定能行!
(6)第①自然段中,作者说“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结合文章,谈谈你得到的启示或者悟出的道理。
面对挫折,我们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
【解答】(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惊天动地:形容事业伟大或事情影响极大。惊心动魄:形容极度惊险、紧张。济济一堂: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第一空,由前文语境“节目很精彩”可知,选“座无虚席”恰当。第二空,由前文语境“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可知,选“惊心动魄”恰当。故选C。
(2)本题考查人物情感梳理。根据文中“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那么轻松优美”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不慌不忙”。“少年镇静下来”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镇静”。
(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句做出判断,并结合所处文段加以理解,分析出描写的效果。从句中的“鞠”,可以看出是对少年的动作描写,“微笑”可以看出是神态描写,形象具体地表现了少年谦逊质朴的品质。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内容上来看,文中对前两次失败的顶碗过程,是祥写,对第三次成功的顶碗过程,是略写。因为对前两次失败的顶碗过程详写,更能表现出少年在失败后的心理活动,进而体现出少年的特点;对第三次顶碗过程略写,避免与前两次详写重复,这样安排使文章详略得当,层次鲜明。
(5)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与想象。解答此题根据上下文内容,展开想象,写出一句与上下文衔接的话即可,但只能是一句。比如:不要紧张,沉住气!你一定能行!
(6)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的表达。阅读启示可以根据从文中的叙述中归结出顶碗少年独具的精神,从他克服困难的方式来谈。如:面对挫折,我们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
故答案为:
(1)C。
(2)不慌不忙 镇静;
(3)神态 动作 少年谦逊质朴的品质;
(4)①②对前两次失败的顶碗过程详写,更能表现出少年在失败后的心理活动,进而体现出少年的特点;对第三次顶碗过程略写,避免与前两次详写重复,这样安排使文章详略得当,层次鲜明。
(5)不要紧张,沉住气!你一定能行!
(6)面对挫折,我们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
3.(2022 红安县)
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①收衣服的时候,发现一个衣架子是空的,探身往下一看,果然又被风刮到楼下去了,于是我喊儿子到一楼林奶奶家的院子里,把掉下去的衣服捡上来。儿子愉快地答应着,蹦蹦跳跳地下楼去了。
②一楼的林老太太,性格有点孤僻,不太好说话。奇怪的是,儿子倒跟她挺投缘。有一天刮大风,晾在阳台上的一件衣服被刮到一楼院子里,我看衣服离院子的栅栏不远,就让儿子趴在栅栏边,用竹竿往外挑。这时,林老太太突然走进了院子,儿子吓了一跳,我站在阳台上,也隐隐约约听见她说:“下次衣服再掉下来,你就从我家进来拿,好不好?”儿子点点头。就这样,衣服再被风刮到楼下的院子里,都是儿子去捡。
③儿子似乎也挺乐意干这活儿。每次下去捡衣服,都要好大一会儿才回来。我告诫儿子:
“林奶奶喜欢清静,不要打扰了她。”儿子歪着头说:“没有啊,林奶奶可喜欢我了,跟我说了好多话。林奶奶告诉我,她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呢,可是,她只看过他的照片,孙子在美国,还从来没回来过呢。”
④关于林老太太,我也听社区工作人员谈起过。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很少回来。老伴去世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退休后,生活更孤单了,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人联系越来越少,人也变得越来越孤僻。社区工作人员说:“你们住她楼上,帮我们留意点,也尽量给老人点照顾。”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真不知道怎样帮助这个孤僻的老太太。
⑤日子平淡地过去,风偶尔会将我们家阳台上的衣服刮到楼下去。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从楼下老太太的家里,会传来“咯咯”的笑声。一个是童声,另一个很苍老。
⑥春节,我们一家回老家去了。回来时,才听说楼下的林老太太突然去世了。我注意到,儿子的眼圈红了。
⑦社区工作人员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看到了一个日记本,里面记录下了她最后的日子。内容基本上是流水账,但是,老人在日记里多次提到,从楼上刮下来的衣服,以及下来捡衣服的小男孩。老人的日记里,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那是从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⑧我明白老人的话。那也许是老人孤寂的生活里唯一的一点期盼。
(1)林老太太的性格很孤僻,你能从文中找到她孤僻的原因有哪些吗?
①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很少回来。②老伴去世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③退休后,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人联系越来越少。
(2)文章第④自然段暂时不写“捡衣服”的故事,而是去写林老太太的过去和生活状况,这种叙述方式叫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插叙;补充交待林奶奶的生活状况及性格孤僻的原因,为下文写林奶奶性格的转变做铺垫。
(3)品味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从用词和修辞手法两方面思考)
拟声词“噔噔噔”和比喻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儿子与老太太相处时的愉快、幸福。
(4)林老太太日记里为什么将小男孩称为“从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小男孩住楼上,他是因为去楼下取被风吹落的衣服而来到林奶奶家的,因此小男孩是“从天上飘下来的”,小男孩的出现给林奶奶孤独寂寞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与期盼,因此他是上天赐予她的“礼物”。
(5)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像文中林老太太这样的“空巢老人”,我们该如何关爱他们?写出两种做法。
①社区组织献爱心助老活动团队,定期与老人谈心交流,不让老人感到孤独;②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老人或者经常打电话关心老人。
【解答】(1)考查了短文信息的筛选。结合内容理解,从“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很少回来。老伴去世得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退休后,生活更孤单了,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联系越来越少了,人也变得越来越乖僻”可知,她孤僻的原因。
(2)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结构布局的分析。结合内容理解,文章前三段主要是介绍林老太太,第④段中插入一个“捡衣服”的故事,这与下文描写林老太太与小男孩交流的内容相关,这种叙述方式叫插叙。补充交待林奶奶的生活状况及性格孤僻的原因,为下文写林奶奶性格的转变做铺垫。
(3)考查了对文章重点句子的赏析。结合内容理解,“噔噔噔”是对文中儿子下楼声音的模拟,句中将“儿子的心情”比作“一阵风”,形象写出儿子与楼下林老太太相处的愉悦。
(4)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句子含义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天上飘下来”是因为小男孩从楼上下来来捡衣服才来出现在林老太太的生活中,“礼物”是因为小男孩给林老太太带来了快乐。
(5)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内容联系实际理解,关爱“空巢老人”,我们可以从社会、单位和子女等多个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如组织活动、建立养老服务站点。例:①社区组织献爱心助老活动团队,定期与老人谈心交流,不让老人感到孤独;②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老人或者经常打电话关心老人。
故答案为:
(1)①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很少回来;②老伴去世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③退休后,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人联系越来越少;
(2)插叙;补充交待林奶奶的生活状况及性格孤僻的原因,为下文写林奶奶性格的转变做铺垫;
(3)拟声词“噔噔噔”和比喻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儿子与老太太相处时的愉快、幸福;
(4)小男孩住楼上,他是因为去楼下取被风吹落的衣服而来到林奶奶家的,因此小男孩是“从天上飘下来的”,小男孩的出现给林奶奶孤独寂寞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与期盼,因此他是上天赐予她的“礼物”;
(5)①社区组织献爱心助老活动团队,定期与老人谈心交流,不让老人感到孤独;②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老人或者经常打电话关心老人。
4.(2022 英山县)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乡里的念头。
②于是,他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责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将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他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他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落款处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疑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终于,老人在新年前收到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
⑨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地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⑩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一朵花会因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
(1)读句子,理解词语。
1)家人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里的“黄金屋”是指 纸钞 。
2)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
“试金石”,这里的“试金石”是指 寄出去的书成为了检验孩子们是否具有感恩之心的测试物 。
(2)第④段中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有资格得到资助的孩子是指 对别人的帮助心存感激 的孩子。
(3)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下文中 老人等待孩子回复和老人在新年前收到一个孩子寄来的贺卡 埋下了伏笔。
(4)第⑦段中写“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几句话描写一下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在收到书后都无动干衷?难道他们对别人的给予都不知感激?难道这群孩子情感都那么缺乏?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后代就让人担忧了 。
(5)第⑨段中说“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1) 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懂得感恩。
2) 受到他人的帮助,日后也要懂得去帮助别人,回报社会。
(6)请发挥想象,进行仿写。
一朵花会因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 一片叶会为一束光翠意盎然 ;
一棵树会为一阵风轻轻招手 ……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
(7)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这句话的? 只有懂得感激的人才能在受到帮助之后也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我也希望成为这样的人。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的同桌便用自己休息的时间帮助我补习,我非常感谢她,也希望今后能够用自己的长处帮助她进步。
【解答】1.本题的考点是重点词语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
(1)结合“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的语境可知,“黄金屋”在这里指的是纸钞。
(2)结合“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可知,“试金石”是说寄出去的书成为了检验孩子们是否具有感恩之心的测试物。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需结合文章内容,把握关键字句进行总结。通读全文:老人将送给孩子的书当做“试金石”,认为“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即这样的孩子才配得到老人的“血汗钱”。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了对伏笔的理解。结合原文内容可知,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落款处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为下文中老人等待孩子回复和老人在新年前收到一个孩子寄来的贺卡埋下了伏笔。
4.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感情的理解能力和对描写手法的运用能力。解答时,需结合文章内容合理推测并描绘老人内心活动。老人在寄书之后每天都期望着收到来自孩子们的回音,但电话一直没有响起,所以老人此时心中对这些孩子们应当是失望的,甚至对下一代的品质产生担忧,因此会莫名其妙地叹气。在描写时应注意表达出老人的失望情绪。
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需结合上下文分析。本句中的“阳光”代表“资助、帮助”,“放射自己的温暖”则代表“帮助他人、回报社会”,所以这句话的含义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感恩的心,即使受到了他人的帮助,日后也不懂得去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6.本题考查了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时要注意与前文句式一致,与整个文段的语意协调。示例:
7.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解答时,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理解文章标题,再联系自身生活经历,表述出自己的认识。本文通过老人资助学生的事例强调了感恩之心的重要性,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在受到帮助之后也能成为社会有益的人,才会回报社会。“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意在提醒我们对别人的帮助不要心安理得地享受,而是应该心存感激并积极回报他人和社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1.(1)纸钞;
(2)寄出去的书成为了检验孩子们是否具有感恩之心的测试物;
2.对别人的帮助心存感激;
3.老人等待孩子回复和老人在新年前收到一个孩子寄来的贺卡;
4.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在收到书后都无动干衷?难道他们对别人的给予都不知感激?难道这群孩子情感都那么缺乏?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后代就让人担忧了;
5.(1)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懂得感恩。
(2)受到他人的帮助,日后也要懂得去帮助别人,回报社会。
6.一片叶会为一束光翠意盎然 一棵树会为一阵风轻轻招手;
7.只有懂得感激的人才能在受到帮助之后也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我也希望成为这样的人。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的同桌便用自己休息的时间帮助我补习,我非常感谢她,也希望今后能够用自己的长处帮助她进步。
5.(2021 黄梅县)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语文老师的帽子
我们的语文老师真有趣。他,大约四五十岁,身穿一套洗得发白的工作服,慈(详 祥) 详 的脸上强装着严肃的样子。最叫人好笑的是,这么热的天,他却戴着一顶黄军帽。
这一天,第二节课的铃声一响,教室里静得出奇。语文老师诧异地看了我们一眼,走上讲台,一低头,这才发现讲台上放着一幅画。这时,我们都哄堂大笑起来,那画上内容我们早知道了:一个光头的人,正拿着帽子往头上戴,旁边写着:请老师拿下帽子。语文老师低头看着画。我们笑了一阵都停下来,屏住气等待他大发雷霆,然后(拂 佛) 佛 袖而去。可是他看了画竟笑起来 :“ 既然大家都想看看我的头 , 那我就(遵 尊) 尊 命了 , 可看了以后 , 你们须用文字把我的头描写下来 。” 说完 , 他真的脱下帽子。
呀,这叫什么头啊!一个疤挨着一个疤像癞蛤蟆的疙瘩一样……大家面面相(觑 虚) 虚 ,说不出话来。
后来,我们的班主任替我们解了心中的谜。
原来,我们的语文老师年轻时也有一头漂亮的头发,乌黑乌黑的还带着自然弯曲呢。一次家属区失火,为救出邻居家的孩子,他冲进熊熊大火。当他抱出孩子时,一头昏倒在地。头上乌黑的头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鸡蛋大小的燎泡……以后,语文老师就长年累月地戴着帽子。
听了班主任的话后,我们都低下了头,隐隐感到不安和内疚,上次那幅画的作者刘东抽泣起来……
(1)在第二自然段的“ ”里加上合适的标点。
(2)用斜线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字。
(3)刘东画的那幅画,内容是什么?
刘东画的画的内容是一个秃顶的人,正拿着帽子往头上戴。
(4)“后来,我们的班主任替我们解了心中的谜。”这句话在文中起 承上启下 的作用。
(5)同学们“心中的谜”是指什么?
同学们心中的迷有两个:一个是为什么这么热的天,语文老师却带着一顶黄军帽?二是语文老师头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疤?
(6)假如你也是这个班的学生,听了班主任的话后,你会怎么想?请写在横线上。
听了班主任的话后,我会想:语文老师是因为救人,头上长出燎泡,才带着个黄军帽的,而我们还嘲笑语文老师,叫老师脱掉帽子,我们真是不应该。
(7)你认为语文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
语文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有教学智慧,正直善良,舍己为人的人。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可是他看了画竟笑起来”后面是老师所说的话,这里加冒号和前引号。“既然大家都想看看我的头”“那我就(遵 尊)命了”“可看了以后”“说完”均表示句子尚未结束,用逗号并停顿。“你们须用文字把我的头描写下来”表示句子结束,“他”说的话也结束,用句号和后引号。
(2)本题考查字词辨析。“拂袖而去”形容生了气,一甩袖子就走了。故选用“拂”。“遵命”的意思是
(老师,请按上面两个小题的形式补充完整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根据短文内容填空的能力。
结合“那画上内容我们早知道了:一个光头的人,正拿着帽子往头上戴,旁边写着:请老师拿下帽子。”可知答案。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中间语段,在思考时要着重考虑承上启下作用,并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结合上文“呀,这叫什么头啊!一个疤挨着一个疤,像癞蛤蟆的疙瘩一样……大家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可知,同学们心中的谜是:不知道老师的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疤。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可表达对老师的歉疚之情,表达对老师舍己救人精神的敬佩之情。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人物性格的分析与评价。
结合文中对语文老师的人物描写和写语文老师的事件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
(2)详 佛 尊 虚
(3)刘东画的画的内容是一个秃顶的人,正拿着帽子往头上戴。
(4)承上启下 (5)同学们心中的迷有两个:一个是为什么这么热的天,语文老师却带着一顶黄军帽?二是语文老师头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疤?
(6)听了班主任的话后,我会想:语文老师是因为救人,头上长出燎泡,才带着个黄军帽的,而我们还嘲笑语文老师,叫老师脱掉帽子,我们真是不应该。
(7)语文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有教学智慧,正直善良,舍己为人的人。
6.(2020 林芝市)
母亲桥
①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起床时,已经来不及从从容容地走大路去上学,我气急败坏地抄近路赶往学校。河上的冰看上去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入骨髓的河水里。
②教室供暖不足,平常就十分阴冷,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椅子上,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都变成了青紫色。
③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不知是被炉火烤的,还是刚刚哭过。
④那以后,有一两个月我没抄近路去上学。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时盼望母亲能关照几句,诸如要走大路千万别抄近路趟河之类,可母亲不停地忙前忙后,根本不理会跟随她转来围去的目光。于是我赌气地再一次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放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紧密地挨着,水深的地方甚至是用好些石块垒起来的,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过来,红红的一片,惊问她为什么会受伤,母亲淡淡地回答道:“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碰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追问。“搬石头搭桥呀!”
⑤那一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⑥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漂泊,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还执著地用希望和奉献为我搭起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
⑦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变得残旧不堪,但在我成长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1)请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 上。 母亲桥 。
(2)除了“迫在眉睫”外,你还知道哪些四字词语也是形容情况很紧急的呢?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两个。 千钧一发 , 火烧眉毛 。
(3)这篇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我因抄近路赶往学校,不小心踏进了冷入骨髓的河水里,棉裤湿透了,冷得全身麻木,母亲知道后,不声不响地为我搭好了桥,然而她的手却被石头碰伤了。我知道后,心情很激动。
(4)文中两次写“我”抄近路上学,但两次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是因为: 第一次是因为起床晚了,为了赶时间;第二次是因为赌气。
(5)短文第三自然段写道“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不知是被炉火烤的,还是刚刚哭过。”请你发挥想象把母亲此时的感受写下来。
母亲哭既是心疼儿子在寒冷的初春穿着湿棉裤受冻,又是在心里默默地想办法帮助儿子解决过河的难题。
(6)你怎样理解“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还执著地用希望和奉献为我搭起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这句话的含义?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母亲是我的同行者和领路人。母亲为我的成长付出了许多许多,她并不是想得到什么,只希望我能快乐与幸福。
【解答】(1)考查了给短文加题目,注意结合主要内容名来分析,短文主要写了初春时节我的棉裤湿了,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为了怕我过河湿透衣服,就搬了石头搭桥,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故可用“母亲桥”为题。
(2)考查了词语的积累,注意写出“迫在眉睫”的意思相近的词语,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火烧眉毛:形容事情十分危急。
(3)考查了课文内容的概括,注意抓住关键的语句,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入骨髓的河水里;全身仿佛都麻木了;眼圈有些红肿,不知是被炉火烤的,还是刚刚哭过;搬石头搭桥。来总结。
(4)考查了句子的理解,结合句子:当我起床时,已经来不及从从容容地走大路去上学,我气急败坏地抄近路赶往学校;于是我赌气地再一次来到那条河边。
(5)考查了句子的理解,可以联系上下文,从母亲之前的一言不发到后来不声不响砌桥看出。
(6)考查了句子的理解,可抓住关键词语“生命之桥”可以想到母亲为我的成长付出了许多许多,“希望和奉献”指的是用石头搭桥,暗含着母亲为儿子辛勤操劳,使儿子考上大学,在儿子心中树立起一座母爱的亲情之桥。就是希望我能快乐与幸福。
故答案为:
(1)母亲桥。
(2)千钧一发 火烧眉毛。
(3)本文主要写了我因抄近路赶往学校,不小心踏进了冷入骨髓的河水里,棉裤湿透了,冷得全身麻木,母亲知道后,不声不响地为我搭好了桥,然而她的手却被石头碰伤了。我知道后,心情很激动。
(4)第一次是因为起床晚了,为了赶时间;第二次是因为赌气。
(5)母亲哭既是心疼儿子在寒冷的初春穿着湿棉裤受冻,又是在心里默默地想办法帮助儿子解决过河的难题。
(6)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母亲是我的同行者和领路人。母亲为我的成长付出了许多许多,她并不是想得到什么,只希望我能快乐与幸福。
7.(2021 太和县)
低头与昂首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
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一支高昂的曲子,它的过门常常是低调的,这在音乐上叫做“软起首”,一开始就把调定得老高,后面的旋律就无法进行,再美的歌也唱不出来。要想把一颗钉子钉进木板,先要把它的头削尖。低头,既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低头是我们做人的“软起首”,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一颗钉子,后面越来越小,也同样钉不牢木板。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不是互相矛盾之结论吗?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1)用“”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2)第二自然段中加点词语“低头”的含义是 低头处世,谦虚做人 ;第四自然段加点词语“昂头”的含义是 做人应该有尊严,昂首做人 。
(3)第4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 过渡 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
(4)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选项。
短文列举富兰克林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B ;列举年轻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A 。
A.做人应该有尊严,昂首做人 B.低头处世,谦虚做人
(5)结合课文内容或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低头处世,昂首做人”的理解。
为人处世时我们要谦虚,放低姿态,但并不是丢弃尊严,低声下气,该争取时也应昂首做人。
【解答】(1)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中心句的理解。中心句就是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揭示中心的句子。短文举了两个例子说明了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熟读文章后可知,本文的中心句是“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2)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分析文意后可知,“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这里的“低头”指谦虚。结合句子: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从这个句子我们可知“昂头”是指做人应该有尊严,昂首做人。
(3)本道题考查了学生读过渡句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结合句子:低头是我们做人的“软起首”,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这句话的上文讲的是我们该如何学会低头,下文讲的是我们应该如何昂头,因此这句话是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
(4)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短文列举富兰克林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低头处世,谦虚做人;列举年轻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有尊严,昂首做人。
(5)本道题考查了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紧扣“低头和昂头的含义”进行作答,即:为人处世时我们要谦虚,放低姿态,但并不是丢弃尊严,低声下气,该争取时也应昂首做人。
故答案为:
(1)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2)低头处世,谦虚做人; 做人应该有尊严,昂首做人。
(3)过渡;承上启下;
(4)B A;
(5)为人处世时我们要谦虚,放低姿态,但并不是丢弃尊严,低声下气,该争取时也应昂首做人。
8.(2020 花都区)阅读理解。
朋友
①小儿今年四年级,每天放学后都忙着呼朋唤友、打打闹闹、互换各类卡片;周末还要组织同学们搞小队活动,上兴趣班,看上去忙得很。( )星期天下雨,搞不成活动,没有小朋友来,他( )会拉开窗户朝外面看他养的几盆花草。冬日的冷雨打在金盏菊小小的花瓣上,花芯里积着一小弯盈盈浅水,他就在作文里马马虎虎地写道:“雨溅在花瓣上,乒乒乓乓像放鞭炮……”我忍不住笑道:“儿子,太夸张了吧。”
②10多岁的男孩,心思都在玩上,教会他细细观察人和事,不是件简单的事。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婴幼儿时期,( )年龄小,( )只要给他们吃饱、穿暖,健健康康的就行了。长成小小少年,就有了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玩伴了。为人父母的,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懂得孩子的心的,以为只要把孩子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利用起来,就能使孩子充实、快乐。其实,小小少年在空闲时间里,最想要的是朋友的友谊。
③记得儿子上幼儿园时,一天傍晚,从外面玩回来,满头汗,花猫脸,浑身上下泥迹斑斑,手里却举着一捧新鲜的桂花枝,说是阿婆朋友送的。我没大留意他的话,随手拿了只玻璃杯装了点水递给他,让他自己摆弄。
④过了几天,儿子又带回一捧缀满绿叶红果的桔树枝。一进门就对我说:“阿婆朋友家的桔子多好吃呀,妈妈,你也吃一个。”我看着他,问:“阿婆朋友到底是谁呀?”
⑤儿子说:“上次我和小朋友们在阿婆家外面玩,周寒生鼻子出血了,阿婆给他止了血。
⑥阿婆还说,下次,我们有困难就找她,她是我们的朋友!”哈哈,笑死我了,瞧瞧我的儿,一点点大的人,就在外面交了老太太朋友了。
⑦后来,我们搬家了,儿子也上一年级了。一天放学回家,儿子脖子上挂了一只红绒线编的小网袋,里面是一只绿壳鸭蛋。儿子兴奋得结结巴巴,过了好长时间,我才听清了这只鸭蛋的来历。原来__________.我真的好感动,为这一老一少纯真的感情。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留意 留心 纯真 纯洁 缀满 挂满
(2)给本文第1、2自然段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3)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修改“儿子”在作文中马马虎虎写的那句话。
原来的句子:雨溅在花瓣上,乒乒乓乓像放鞭炮……
改后的句子: 雨溅到花瓣上,像晶莹的珠子滚落玉盘。
(4)根据提示,补充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留下的空白。(提示:这一天可能是什么日子?是谁给“儿子”送的鸭蛋?)
这一天是阿婆的生日,阿婆以朋友身份邀请了儿子去她家里做客。
(5)本文为了表现阿婆和儿子纯真的友谊,依次写了哪3件事?(概括每件事,不超过15个字)
① 阿婆送儿子桂花枝。
② 阿婆给儿子缀满果实的桔树枝。
③ 阿婆送儿子绿壳鸭蛋。
(6)你觉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吃饱、穿暖,健健康康”外,还需要什么?
我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吃饱、穿暖,健健康康”外,还需要朋友。
(7)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出最想说的话。
孩子的内心是纯真的,再小的孩子也渴望朋友,朋友是不分年龄界限的。
【解答】(1)考查了近义词的理解。留意:留心;注意。故近义词为“留心”。纯真:纯洁、天真、不做作。故近义词为“纯洁”。缀满:挂满。故近义词为“挂满”。
(2)考查了关联词语填空。“星期天下雨,搞不成活动,没有小朋友来”是表示假设,“他也会拉开窗户朝外面看他养的几盆花草”表示结果。因此根据语义应填“即使……也……”。“年龄小”表示原因,“只要给他们吃饱、穿暖,健健康康的就行了。”表示结果。因此根据语义应填“因为……所以……”。
(3)考查了修改病句。阅读句子“雨溅在花瓣上,乒乒乓乓像放鞭炮。”可知,这句话的比喻不恰当。因此改为:雨溅到花瓣上,像晶莹的珠子滚落玉盘。
(4)考查了学生的想象力。要求符合文意。如:这一天是阿婆的生日,阿婆以朋友身份邀请了儿子去她家里做客。
(5)考查了文章内容的概括。熟读文章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内容可知,文章写阿婆和儿子纯真的友谊,依次写了三件事,即:①阿婆送儿子桂花枝。②阿婆给儿子缀满果实的桔树枝。③阿婆送儿子绿壳鸭蛋。
(6)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文章通过写儿子和阿婆之间的友谊来表现出朋友的重要性,因此我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吃饱、穿暖,健健康康”外,还需要朋友。
(6)考查了读文后的感受。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即可。即:孩子的内心是纯真的,再小的孩子也渴望朋友,朋友是不分年龄界限的。
故答案为:
(1)留心; 纯洁;挂满;
(2)即使……也……; 因为……所以……。
(3)雨溅到花瓣上,像晶莹的珠子滚落玉盘。
(4)这一天是阿婆的生日,阿婆以朋友身份邀请了儿子去她家里做客。
(5)①阿婆送儿子桂花枝。②阿婆给儿子缀满果实的桔树枝。 ③阿婆送儿子绿壳鸭蛋。
(6)我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吃饱、穿暖,健健康康”外,还需要朋友。
(7)孩子的内心是纯真的,再小的孩子也渴望朋友,朋友是不分年龄界限的。
9.(2020 黄冈)课外阅读。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起来,父亲不慎摔倒时,刀子扎在他胸口。人全身都在颤抖,嘴唇瞬间乌青。
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父亲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之后3天,父亲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远眺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港口的前夜,父亲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女儿不解地问:“可是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他笑了,俯身在女儿的额上深深留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喊着:“妈妈!妈妈!”就在这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霎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的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为人知。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3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为大西洋的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大神迹……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根据所给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异常美丽。 瑰丽
②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写了父亲带孩子乘船出游,路遇风浪,在混乱中一把水果刀插进了父亲的胸膛。父亲为了安全护送孩子到达目的地,硬是奇迹般地撑了三天,直到船成功靠岸才倒下。表现了了父爱的伟大,所以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3)就在这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霎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这句话用了 比喻、夸张 修辞的手法。
(4)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填空。
“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瞬间的变化”指的是 由正常人到受伤人 。从 扑 、 扶 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女儿被吓坏了。
(5)从文中找出两处写父亲能忍受人不能忍受的痛苦的句子。用“ ”在文中标出,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6)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写道:“他看向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这其中的原因是 D 。
A.他受伤了,很痛苦
B.他希望船快靠岸,去看医生
C.他害怕见不到亲爱的妻子
D.他担忧他就要离开心爱的女儿,让女儿在剩下的海上旅行中受到痛苦和孤独双重打击
【解答】(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从“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中,可知与异常美丽相对应的词语是“瑰丽”;从“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中与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这个意思相对应的词语是“熙熙攘攘”。
(2)考查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结综和即可。本文写了父亲带孩子乘船出游,路遇风浪,在混乱中一把水果刀插进了父亲的胸膛。父亲为了安全护送孩子到达目的地,硬是奇迹般地撑了三天,直到船成功靠岸才倒下。表现了了父爱的伟大,所以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3)考查对比喻和夸张两种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比喻就是打比方,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夸张就是有意把事物夸大或缩小。在“就在这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霎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句子中,把父亲胸口流血的气势比作井喷,那血红的颜色染红了整片天空,很显然,运用了比喻和夸张两种修辞手法。
(4)考查了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男人跌坐在地上,全身颤抖,嘴唇瞬间乌白。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可知,“瞬间的变化”指自己的父亲摔倒后,全身都在颤抖,嘴唇瞬间乌青,由正常人到受伤人。从“扑、扶”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女儿被吓坏了。
(5)考查从文本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读第二和第四两个自然段,可知写父亲能忍受人不能忍受的痛苦的句子是:①人全身都在颤抖,嘴唇瞬间乌青。②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远眺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6)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写道:“他看向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这其中的原因是他担忧他就要离开心爱的女儿,让女儿在剩下的海上旅行中受到痛苦和孤独双重打击。故选D。
故答案为:
(1)瑰丽;熙熙攘攘;
(2)文章写了父亲带孩子乘船出游,路遇风浪,在混乱中一把水果刀插进了父亲的胸膛。父亲为了安全护送孩子到达目的地,硬是奇迹般地撑了三天,直到船成功靠岸才倒下。表现了了父爱的伟大,所以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3)比喻、夸张;
(4)由正常人到受伤人; 扑、扶;
(5)①人全身都在颤抖,嘴唇瞬间乌青。
②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远眺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我的体会:父亲受了重伤在女儿面前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从而说明了父爱的伟大。
(6)D。
10.(2021 麻城市)
卧铺
①在外地实习半年的刘凤放假了,回家时赶上了春运。
②刘凤只买到了无座火车票。八九百公里的路程要一直站到家,刘凤很是懊恼。
③母亲不合时宜地打来了电话:“凤,咋样?买到火车票了吗?”
④母亲显得很着急,声音里满是期待。
⑤“没有,今年不回去了!什么忙也帮不上,就知道问问问!”刘凤没好气地吼道,然后恼火地挂断电话,拖着拉杆箱朝候车大厅走去……
⑥火车上的人真是太多了,刘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放好了行李,人已经被挤到了车厢连接处,紧贴在门口旁边站着。早知道这么挤,还不如过了春节再回呢!她又懊恼不已。
⑦人要是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这不,紧挨着刘凤站着一个农民工,蓬头垢面,衣着邋遢,胡子似乎有几天没刮了,眼圈微黑,显得很疲惫。
⑧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他的身上竟然散发着一股汗馊味,很难闻。
⑨刘凤皱了皱眉头,想往墙角里挪,可是那里已经没有任何空间了。刘凤一脸厌恶,大声说道:“离我远点儿!”
⑩农民工先是一怔,然后拼命向后挤,希望能挤出一点空间。可是哪里挤得动,外面的人还急着往里挤呢。他急得脸都红了,不住地说着“对不起”,样子尴尬极了。刘凤瞥了他一眼,不再理会。
正在这时,农民工的电话响了,他赶紧接听,用一只手拢在耳朵上,显得那么老土:“妈,我上车了,很快就能到家了。嗯,您放心……对,是卧铺……很舒服……”
刘凤的心里猛地一动,似乎被碰触到了某根敏感的神经,让她如芒在背,不由得多看了几眼旁边的农民工。他的年龄并不大,跟刘凤应该算是同龄人,只是因为穿着打扮的原因,显得有些老气。
那个农民工挂了电话,见刘凤愣愣地看着他,脸更红了,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你为什么要那么说呢?”刘凤好奇地问。
农民工笑了,一脸纯朴:“这样她才放心嘛。儿行千里母担忧,她担心也好,不担心也罢,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又何必让她操心呢?”
刘凤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忙掏出手机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妈,我上车了。嗯,遇到了一个好心的老乡帮我买的票。对,是卧铺……”挂了电话,刘凤也笑了。
火车在苍茫的山野间飞驰着,一路温情……(本文作者刘洪文,选入时有改动。)
(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情节 买到站票回家 母亲打来电话关心行程 贴车厢门口站着 遇到农民工 农民工对母亲的谎言触动了刘凤 刘凤给母亲打电话告诉母亲说自己买到了卧铺票
心情 懊恼 不耐烦 更加懊恼不已 厌恶 惭愧 开心
(2)画“ ”的句子是对农民工的 外貌描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 可以看出人物的身份并推测出其工作艰辛,与后文形成对比,突出农民工的高尚 。
(3)读一读选文中有关农民工的神态语言描写,请抓住关键词,说一说你体会到农民工身上有怎样的品质?
从“拼命向后挤”“不住地说‘对不起’”体会到农民工是一个纯朴善良、性格腼腆、爱为他人着想的人。
(4)刘凤后来打电话向母亲撒谎?你觉得她做得对吗?为什么?
做得对。①刘凤听了农民工的话,深受感触,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她向母亲撒了谎,说自己买到了卧铺票。②刘凤打电话说谎的原因,就是受到农民工的影响,深受触动,不想让妈妈担心,是善意的谎言。
(5)读一读选文的结尾,对结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运用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温馨的气氛。
B.烘托人物想要回家的急切高兴心情。
C.收束全文,与文章主要情节形成照应,点明文章的中心。
D.写出了回家路途的遥远,含蓄深刻,引人深思。
【解答】(1)考查了对文章情节的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是:第①②段是故事开端,写刘凤耽误回家的行程,只买到站票,很懊恼。第③④⑤段写妈妈来电关心行程,刘凤不耐烦;第⑥段写刘凤被挤到车厢连接处,心里更加懊恼不已;第⑦⑧⑨⑥段,写刘凤上车遇到了衣着邋遢、满身汗臭的农民工,心生厌恶。第①至⑤段写刘凤被农民工对其母亲的谎言震撼,心里后悔对妈妈的做法。第⑥⑦段刘凤给妈妈打电话说买到了卧铺票,心里轻松,开心了很多。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2)考查了外貌描写的作用。“蓬头垢面,衣着邋遢,胡子应该有几天没刮了,眼圈微黑,显得很疲惫”属于外貌描写,由此可以看出人物的身份,并推测出其工作艰辛。但是后文农民工与妈妈的通话,让人对农民工肃然起敬,前后语句起到对比效果,突出了农民工品质的高尚。
(3)考查了分析人物形象。从第⑩段“拼命向后挤”“不住地说‘对不起’”等动作和语言描写中可知农民工是一个纯朴善良、性格腼腆、爱为他人着想的人。
(4)考查了思维拓展。根据文章内容,可以赞同刘凤的做法,原因是:①刘凤听了农民工的话,深受感触,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她向母亲撒了谎,说自己买到了卧铺票。 ②刘凤打电话说谎的原因,就是受到农民工的影响,深受触动,不想让妈妈担心,是善意的谎言。 (或反对刘凤的撒谎,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不符合道德等角度切入,言之成理即可。)
(5)考查了对文章结尾的理解。文章结尾“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