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物背形》(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摸物的形式引导学生感知物品的形状、细节、质感、肌理等特征,然后凭借记忆,运用绘画或陶泥制作的形式将物品塑造出来。要求学生通过摸物对物品的形象有深入的理解,对物品的特征结构胸有成竹。凭记忆作画或制作,是熟练掌握绘画、制作技巧,加深结构理解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学生情况: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绘画或陶泥制作经验,但没有尝试过摸物背形的表现形式,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的创作体验,但也有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会感到有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游戏、体验等活动,学习摸物的方法,运用绘画或陶泥制作的形式“背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摸物背形的训练,掌握从整体到局部的摸物方法;积累学生的触觉经验,训练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锻炼学生表达力,培养学生对事物整体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理解力、概括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摸物背形的练习,训练学生对触觉的记忆以及造型能力。
教学难点:摸物时对物品整体与局部的把握,以及如何表现出物品的主要形象与细节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摸物的袋子、箱子、各种造型有特色的物品若干件、范作、学生范作、小星星贴纸、展示作品透明文件袋。
学生准备:勾线笔、陶泥、垫纸板、作业纸、制作陶泥小工具。
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初探方法
摸物猜名
师出示装有宝贝的神秘纸箱,让一个学生上台摸一摸宝贝,并用语言描述宝贝的特征,让全班同学猜一猜。(出示课题:摸物)
儿歌欣赏,初探方法
师念儿歌,让学生结合着小动画,找出盲人摸象时出现的小问题,引导孩子思考摸物的方法。
小结:摸物品时,要先从整体再到局部,徐悲鸿曾说过:“致广大,尽精微”也告诉我们相同的道理。(板书:整体、局部)
尝试练习,深入感知
挑战台—画外形
同桌两人先后摸一摸袋中的物体,先摸物体的整体,并快速用勾线笔在作业纸上画出物体的外形。(板书:外形)
小结:从学生们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外形可以用基本形状概括,如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等,当然有些物体的外形是这些基本形状组合而来的。
我画你猜—画细节
老师和同学们玩一个“我画你猜”的游戏,分别跟学生借两个袋子。摸一摸物体,并带着学生巩固摸物的方法,先用勾线笔表现物体的外形,提问学生能不能通过老师的作品猜出是什么,多数学生还未得知。老师再一次摸一摸物体的局部特征,并在外形的基础上表现物体的细节特征,学生猜名。引导学生小结,仅仅表现物体的外形还不够,还要深入表现物体的细节。(板书:细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摸物背形。(板书:背形)
学生练习
学生再次摸物,并在上一次作业的基础上把物体的细节特征表现出来。
相互评价,展示作业
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围着小组走动,音乐停学生停,并迅速就坐。(这时学生坐在他人的位置上)。摸一摸他人的物品,并从外形、细节等方面欣赏同学的作业,如果觉得不错,把星星贴在他作业的左上角,小组共同把作业放进透明文件袋中展出。
共同示范、体验制作
共同示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背形”的另一种方法—泥塑。
师摸物体的整体,用陶泥塑造物体的外形。让学生上台摸一摸物体的细节,再说一说,并引导学生探索泥塑表现细节和肌理的方法,如:刻、捏、贴等等,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制作。(板书:肌理)
展示茄子和苦瓜的范作,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我们身边有的物体肌理不明显,而有的物体有很强的肌理,如果把部分物体的肌理表现出来,“背形”的作品会更加生动形象。
学生合作、完成作业
请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摸一摸袋中的物品,并用陶泥合作完成一个立体的作品,可一个人塑造外形,另一个人表现物体的细节或肌理,最后共同完善作品。
展示评价
学生代表上台欣赏作品,可拿出袋中的实物做对比。
拓展延伸
教师播放一段创意视频,引导学生感知,能表现物体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并通过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将它们巧妙利用,就能变成一件件精彩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