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 厨房》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少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 厨房》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11-17 14:3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下册 第10课、厨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厨房的基本功能和配置,感受城乡、中外厨房之间的差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表现与厨房相关的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知厨房劳动的琐碎,培养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厨房家务活。
二、教学重点
欣赏不同厨房的造型,感受厨房工作的不同环节,感受我国的饮食文化。
以线描的形式完成景物的写生或记忆作业,表现物体之间的遮挡关系。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和记忆生活的好习惯,训练发现美和捕捉美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由于孩子一般都较小,也没多少从事厨房活动的生活体会,教师可以要求孩子事先在家长的带领下完成一次简单的烹饪活动,体会下厨房劳动的整个过程。
课堂上可以先通过带领孩子参观学校食堂,课堂现场模拟做饭场景等方式提高孩子的感性认识;欣赏小朋友的厨房绘画创作作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绘画创作的切入点。
四、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初步写生,导入揭题
1.美味印象,老旧厨房
师:同学们,你们家一日三餐主要是谁在厨房里煮饭、烧菜?
师:那你们最喜欢吃什么呢?
师:能不能描述一下菜的样子,让我们也分享一下。
师:让我来调整一下。(咽口水状)
师: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我们的一日三餐而每天忙碌着,那你们知道他们小时候的厨房是什么样子的吗?
师:我们来看一下。(视频)
师:你看到了什么?厨房里有什么?这些六七十年代的厨房和我们现在的厨房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师:老厨房里的点点滴滴纪录着当年岁月。承载着你们的爷爷这一辈人童年的记忆。
师:今天,韦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厨房,我们来学习第10课、厨房。(师板书)
2. 出示油灶,激励写生;
师:你们想知道韦老师小时候的厨房吗?
师:前两天,我找到了一件小时候家里使用过的灶具,你们知道他叫什么吗?(煤油炉图片)
师:看到它,我立即用纸和笔画了一张速写,将我童年的记忆记录在画纸上。(师示范)
首先要在纸上确定煤油炉的大小,它近似一个长方体,画线时注意碳铅笔线条要有轻重、快慢,这样就会产生丰富的虚实变化。在结构比较复杂的地方我们可以多画一些线,产生线的疏密。
3.尝试写生,激发潜能;
师:你们也来试试吧。(学生试画)
辅导学生尝试写生。
点评要点:(1)空间;(2)虚实;(3)疏密
师:看,我又用什么样的绘画形式表现了这个煤油炉?
师:是的,同样的题材,其实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
第二环节:构图探索、分解难点
4.名画欣赏,感受构图;
师:刚才我们画了单个的厨具,我们再来看看画家的厨房静物画。
师:先来仔细听,“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一句歌声中的音调是不是一样平的?它有高低起伏、节奏韵律。再看我们的画面呢?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闭上眼睛:环视我们自己家的厨房,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是不是也有节奏感。听,水的哗哗声、洗菜的沙沙声、菜的咚咚声,锅里的油已经热了,妈妈的鱼要下锅了,刺啦一声,又传来铲子与锅的砰砰声,是不是有一种厨房响乐的感觉。
渐渐的,锅里的鱼要煎好了,厨房里弥漫着鱼的鲜香味。同学们,吸一口气,你们闻到了吗?
师:你们看,一幅画我们尽然看到了这么多东西。
师:一幅静物画就像一个大舞台,你能找出主角吗?主角在画面中的什么位置?配角们有高低、前后、聚散,都围着主角。(板书:高低 前后 聚散)
5.用品组合,静物搭配;
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厨房用具,我想请三位同学来分别扮演一个角色。你们三个谁是主角。(学生演示)
师点评调整:如果这样摆,你感觉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第三环节:新旧比较,认知厨房
6.新旧对比,感悟变化;
师:这里有三张照片,分别是爷爷、爸爸小时候和你们现在厨房的照片,你能找出不同的地方吗。
学生欣赏新旧厨房的不同,感受变化。
师:如果是你,你更愿意你家的厨房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
7.分析厨房,讨论结构;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家厨房的照片,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家的厨房是什么样子的。
师:一般我们现代家庭的厨房是:一字型、L型、U型。(出示照片,并结构图)有谁来向大角介绍一下你家的厨房?
师:韦老师只用几根线就可以画出厨房的空间感。
师:在这张纸上,韦老师只画一根线,你看出了什么?
师:这些线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定出厨房的构图。大家创作时可以试一试。
第四环节:突破难点,作品赏析
8.具象作品,感悟文化;
师:要想画好厨房,我们还要来看看大师是怎么表现厨房的。
(1);颜文梁油画作品(具有江南特色的老厨房);
师:你看到了什么?颜文梁用他的油画作品表现了江南风味的老厨房,你看,墙上挂着的火腿、花格窗里透过来的缕缕阳光,让我感受到的是老百姓家里一丝丝烟火味道。
9.意象作品,分化难点;
(2)林风眠作品
师:同样是表现江南的老厨房,你们看大师又是用了什么形式。这幅画的用色有什么特点?
师:过去我们当地老百姓都喜欢用鲜艳的色彩来半点老厨房,他们还会贴上这个(强化),知道这是什么吗?
(灶王图,木版年画)
10.儿童作品,对比突破;
(1)碳笔淡彩
师:看,对这样的老厨房,我们的小画家是用什么形式表现的?强调:空间
(2)现代厨房
师:再来看这位同学是怎样表现现代厨房的?现代厨房结构线最多的在什么地方?
师:是的,我们在最精彩的部分用最多的线,就能表现出疏密的节奏韵律。强调:疏密
(3)食堂后厨
师:食堂的后厨中物品更多,这两位同学表现得怎么样?强调:虚实、疏密
(4)大场景描绘
师:酒店的大师傅们在厨房里忙得不亦热乎?你看这位大厨在干什么?
师:我们不仅可以用水粉表现单独的场景,课后有时间大家也可以大家一起合作来表现更大的场景。强调:前后、聚散
11.鼓励写生,指导方法;
出示要求,明确方法:用线描写生等方式画一画自家的厨房。可以表现厨房的一角,也可以只画一组厨具。 注意:考虑构图、大胆落笔、聚散得当、有取有舍。
近前辅导,过程点评。
12.激励点评,解决难点;
评价点:(1)构图;(2)虚实;(3)疏密
第五环节:拓展教学,主题升华
13.感悟家庭,突出关爱。
(1)出示家人做饭的照片。
师:我们的家人每天都在为我们的一日三餐辛勤劳作,看到这些照片,你想说些什么呢?
(2)“家的味道”。
师:大家再来看看我们的展版,叫什么展览呢?这两块像不像两幢楼中一户户人家的厨房。所以我起的名字是“家的味道”。
师:你知道“味道”是什么意思吗?
(3)出示同学们做家务的照片。
师:同学们,你觉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厨房不仅给我们的餐桌带来美味,它也更多地传递着家人之间的关爱。下课后,让我们走进自家的厨房,帮着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用画笔记录下这温馨的一刻吧!
最后,韦老师再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爱上厨房,爱上家”(图),一起读一遍,好吗?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板书设计
10.厨房
虚实
疏密
六、教学反思
一是在课堂的内外时空间,进行纵向的“前置后延”,寻求生活与美术的契合点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注意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我们的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表现生活中有趣的场景是儿童绘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生活,用绘画等美术表现形式表现生活中熟悉的场景,既让学生觉得很有成就感,又能感知生活的丰富和美好。而《厨房》这一课恰恰为学生的美术表现提供了熟悉而又生动的生活场景,也为学生走近自己亲切而又陌生的生活细节提供了机会。
面对厨房,孩子们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说他们每天都会与厨房有接触,并从中获取凝聚着父母长辈爱心的美食;陌生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认真观察过厨房,体味厨房劳动的繁琐。因此,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孩子事先在家长的带领下完成一次简单的烹饪活动,体会下厨房劳动的整个过程;让孩子们观察自己家的厨房,并到农村去多看看不同的厨房,寻绎老厨房的地方特色;有条件的孩子还在家长的陪同下参观了位于大丰的“上海知青纪念馆”,体验五、六十年代的大集体时代的“老虎灶”,感受爷爷这辈人小时候的厨房面貌。
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感受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是他们心灵的反映。教学伊始,我从学生喜欢的美食入手,一开始就抓住孩子的兴奋点,教学中,我们从第一个孩子说“红烧肉”时的神情就可以看出,他已经快速进入到那种情境中了;课堂教学中,我对“厨房交响乐”的描述,对妈妈烧鱼情景的创设等都是从孩子对厨房最感兴趣的契合点入手,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创设,使教学内容紧紧地同孩子们的生活结合起来,他们参与美术活动创作,表现的兴趣也更浓厚了。
课堂结尾时,我从厨房引申出“家的味道”,学生体会味道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家庭的关爱,一种浓得化不开的味道,从学生说妈妈烧饭会被油溅到时那种略带颤音的感觉,我们都能体会在孩子心中流动着的是对父母的浓浓爱意。
二是在示范的维度把握中,进行智慧的“前置后延”,寻找理性与浪漫的平衡点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示范法的应用是一种直观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要体现中庸之道,灵活运用、扬长避短、适时适度,使示范法真正成为学生美术素养提升的阶梯。在示范法的教学应用过程中应该“把握两极之间的辩证关系,尽可能做到一种相对平衡”,并以此作为我在美术课堂中示范法应用的起点。
设计《厨房》这一课的教学活动时,我将教学的基调定位在结合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以线描写生为主,不仅注重学生美术技能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美术文化润泽方面。
一是示范教学有立有破。对厨房的示范不可能面面俱到,并且那样的示范也会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因此我选择了我们小时候厨房的一个典型用具——“煤油灶”,选择它的理由有三,一是它是学生不太熟悉的老厨具,能吸引学生探求的目光;二是它结构适中,便于学生理解虚实、疏密等美的要素;三是它造型简洁,便于学生快速完成第一次作业。我的第一次示范强调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表现物体,注意了线的轻重、快慢、虚实、疏密,学生的第一次绘画也基本上是在这一框架内完成的。二次示范只提示了空间塑造的结构线,点到为止,让学生初步体会空间感。欣赏的作品和第二次作业中对厨房大感觉的再现都是对前面示范的一种破,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创作角度等多方面给予学生更大的表现空间。
二是技能学习有张有弛。对虚实、疏密等形式美感的教学比较偏理性,而一味的理性会与孩子们的兴趣点背道而驰。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入了音乐中的节奏、韵律,舞台中的主角与配角等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的形式语言,学生在表演活动中、在老师的歌声中、在厨房“交响乐”中寻觅美术与音乐的交集,将抽象的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不断给予学生新的内容,让学生有新的发现,针对学生的特点做到既能激发兴趣,又不压抑表现力,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我们应重视学科性质,更应关注学生发展,在学科理性和浪漫表现的两极之间寻找平衡点,使美术示范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三是在欣赏的角度选择中,进行横向的“前置后延”, 寻绎原创与意象的新视点。
“当美术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某一事物时,学生能够用与生活中人们看问题不一样的视角,这个视角就是一种思维意象。”前置后延式的美术教学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整理资料,对美术作品有一定了解,后延时基于文化、技能和学生创作潜能的激发,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促进儿童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事物,用“独特性”方法进行美术表现。
一堂美术课的欣赏部分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能获得自己独特的知觉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运用感官和智慧,建构美术欣赏内容与学生个体经验之间的桥梁,以促进学生获得与自身生活体验相融合的共鸣与启迪,使其在体验、欣赏、实践中逐步形成特殊的“看”的能力,形成个人意象性的目光,并从中获取对这个物质世界一种新的感知和发现,提升对事物关注的生命意义。
在《厨房》一课的欣赏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厨房的熟悉度,采用现场语言描述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厨房情境,将厨房产生的声音、形状、色彩、味道融入其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导情、以情链情,形成学生对厨房印象的意象性构成,适时引导学生快速描绘出对厨房的大感觉,不仅突破了前面示范写生的桎梏,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创作思路,当学生有了比较深刻的知觉体验后,随即展开的表现性方法的视觉获得是比较容易完成的。
观象取意、以象尽意,由物象到意象是一种感觉。儿童作品中色彩、水墨、线条的意韵,画面中流淌触动的肌理,都会潜移默化地激活孩子们艺术的视觉思维。
在《厨房》一课的教学中,对于生活表现的感悟和解读有一定的设计,为突破儿童美术表现程式化提供了新视域。为学生走出概念化的羁绊,为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创作提供时间及指导上的多重保障;为程式化图形的突破提供层次清晰、目标明确、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原创性视觉思维本身,对儿童的终身美术学习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水墨范画
示范画
煤油炉
厨房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