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塞、秦、征”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征”3个字。
2.能结合注释说出《出塞》的大意。
3.能有感情地朗读《出塞》,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会认“塞、秦、征”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征”3个字。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说出《出塞》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导入:同学们,塞外的羌笛悠悠、楼兰的胡茄漫漫、大漠的孤烟缕缕、蓟门的风沙茫茫……古代的文人墨客写下了一首首流传至今的千古名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三首古诗,去感受古人的一腔豪情。
过渡:接下来,就让我们先来学习王昌龄的《出塞》。
设计意图:抓住本课三首古诗有两首都是边塞诗,其中有一首诗题目也为《出塞》的特点,选取了一个解释何为“出塞”的视频,让学生在影视资料的学习观看中,补充背景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诗文
过渡:要想学好一首古诗,了解它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下面让我们再回顾一下王昌龄以及他创作《出塞》的背景吧。
1.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2.创作背景
自秦朝开始,到汉、唐,北方的匈奴民族常常从阴山一带入侵中原,不曾间断。秦汉时期便开始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当时唐朝的北 边境已是危机四伏。
3.情境诵读
播放《出塞》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4.纠正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
(1)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5.全班齐读《出塞》
6.集中识字
本课中有几个生字,还有一个多音字,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识记它们吧。
sài qín zhēng jiàng
出塞 秦汉 长征 飞将
(1)塞,上下结构,部首是宝盖头,下面是“土”,可组词:边塞、要塞。
(2)秦,读qín,前鼻音,上下结构,上面是三横,下面是“禾”的一捺变成点。
(3)征,后鼻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可组词:征战、长征。
(4)将,多音字,在诗句中读jiàng,表示将领的意思,在“将来”“将要”中读
jiāng。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要介绍、交流作者和创作背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渡:同学们,你们是否也像我一样好奇:诗人在塞外看到了些什么?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看一看吧!(板书:出塞)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2.探究活动
理解诗意
点拨:
(1)解读诗题:“塞”是“边关要塞”,“出塞”就是到边疆戍守边关。
(2)理读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的写法,这句诗的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3)词语注释:
①理解“万里”是表示距离很远的意思,并非确指一万里。
②“未还”中“未”是“没有”的意思,“还”是“回来”的意思。
③“但使”是“只要”的意思。
④“龙城飞将”指的是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⑤“教”是“令,使”的意思。
⑥“胡马”指的是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3)诗意: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思考: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并通过读诗想象作者创作的意境。
2.探究活动
(1)自由诵读前两句, 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预设:我仿佛看见了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洒下清冷的月光照在古老的边塞,照在边疆将士的身上,照在将士的家人身上。(板书:望明月)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结:月亮是我们中国人的思念密码,当“秦、汉”这样的时间词与“万里”这样的空间词放入诗句中,就不仅仅在描述唐朝的边关了,也许我们还看到了更遥远的古代,人们也翘首以盼戍边的战士们能平安归来;也许我们还看到了更切近的现在,边防战士们也在亲人的思念中戍守边疆保家卫国。(板书:思故乡)
(4)后两句提到了古代英勇善战的将领,借助提供的资料,你体会到了什么?
资料链接1: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无数青春生命葬身黄沙大漠,无数家庭破碎凄清。
资料链接2:西汉时,匈奴犯境,民不聊生。英勇善战的将领参军抗击匈奴,他们舍生忘死,屡建奇功,终于赶跑了匈奴,消除了北方的边患。
(5)学生借助资料,交流讨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思飞将)
(6)小结:战争是残酷无情的,早日结束战事,让每个家庭都能享有和平和安宁是从古至今所有人的心愿。诗人借对骁勇善战的将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朝廷任用得力将领,巩固边关,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的愿望。(板书:盼和平)
(7)再读感悟。现在,请你想象自己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伫立在边关,思绪万千,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吧!(板书:爱国情)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借助注释和图片等方式理解诗文大意。同时链接背景资料,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四、书写指导
(1)教师出示“塞、秦、征”这些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书写注意点。
点拨:
①“塞、秦”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塞”中间有三横,注意三横距离匀称,下面是个“土”。“秦”上半部分有三横,中间一横最短,撇和捺要写舒展,下面“禾”的最后一笔捺要写成点。
②“征”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正”上横短,低横长,三横平行、均匀。
重点点拨:
①“塞”横画较多,写得要紧凑一些,不要把字拉得很长。
②“秦”上半部分的三横在横中线上。
(2)学生练写,师生共评。
五、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王昌龄的《出塞》。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位诗人在国家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品味诗中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古诗《出塞》。
2.像《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请你再去找一找,读一读。
【板书设计】
望明月 思故乡
出塞 爱国情
思飞将 盼和平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杰”,会写“词、催、醉”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4.结合历史背景和典故体会到诗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杰”,会写“词、催、醉”等7个字。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并结合历史背景和典故体会到诗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复习旧诗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王昌龄的《出塞》,感受到了诗人诚挚的爱国热情,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吧!(PPT播放《出塞》情境背诵版视频)
2.导入新诗
过渡:同学们的感情真丰富!唐代的边塞诗,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凉州词》,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板书:凉州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快速掌握上节课的知识,进入本节课学习,同时因为《凉州词》和《出塞》一样都是边塞诗,因此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初读诗文
过渡:要想学好一首古诗,了解它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下面让我们看一下王翰以及他创作《凉州词》的背景吧。
1.作者介绍
王翰(687-726),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诗人。其诗以边塞诗见长,诗风壮丽酣畅。《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有十四首。其中以《凉州词》最负盛名。
2.创作背景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凉州属西北边地,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3.情境诵读
播放《凉州词》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4.纠正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
(1)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5.全班齐读《凉州词》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要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渡:同学们,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看一看吧!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2.探究活动
(1)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理解诗意
点拨:
解读诗题:“凉州词”是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
词语注释:
①“夜光杯”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
②“欲”是“将要”的意思。
③“沙场”是“战场”的意思。
④“催”是“催促”的意思。
⑤“君”是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指“你”的意思。
诗意: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二)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思考:诵读一二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探究活动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古诗的一二两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将士们举起酒杯,正要痛饮葡萄酒,听到了催人出发的琵琶声和战马的嘶鸣声。
(2)指导朗读: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猎猎,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让我们试着读一读,把这种气氛读出来。
(三)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思考:诵读三四两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2.探究活动
(1)引导: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际好像在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从“醉卧沙场”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板书:醉卧沙场)
预设:“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有将士的豪放、开朗、旷达的情感,还包含着视死如归的勇气。(板书:豪放 旷达)
(2)追问:这样浩浩荡荡一群人策马扬鞭而去,却没有几人是能平安归来的。你从“几人回”中又读出了什么?(板书:几人回)
预设:战争是残酷的,自古边关烽火难熄,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多么悲壮。然而,尽管有那么多将士战死边关,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奔赴戍边,他们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在沙场上拼死抵抗,寸土不让,视死如归,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板书:视死如归)
小结: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胸怀壮志,精忠报国,魂归塞外。让我们用慷慨豪迈的语气,再次读出战士们的伟大吧!(板书:爱国情)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借助注释和图片等方式理解诗文大意。通过逐句分析诗意理解这首诗字里行间包含的豪迈情感。
(四)《夏日绝句》的学习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唐朝诗人写的边塞诗,他们身为热血男儿,怀抱爱国之情,都曾奔赴战场,亲历了战争。接下来,我们将再学习一首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诗,看看身为女子的她又是如何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之情的。(板书:夏日绝句)
1.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长于诗、文、词,兼书法、绘画,且通音律。词则继承婉约派风格,南渡前以造语新丽见称,南渡后以情调悲凉为主。代表作有《声声慢》《如梦令》《一剪梅》等。
2.创作背景
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3.情境诵读
播放《夏日绝句》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4.纠正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
(1)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5.全班齐读《夏日绝句》。
6.集中识字
本诗中有一个生字,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识记它吧。
jié
人杰
(1)杰,上下结构,四点底布局要合理。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要介绍、交流作者和创作背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渡:同学们,你们是否也像我一样好奇这个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女诗人,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看一看吧!
(五)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2.探究活动
(1)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理解诗意
点拨:
词语注释:
①当:应当。
②亦:也。
③至今:到今天。
诗意:生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六)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思考: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的?并通过读诗体会作者创作的意境。
2.探究活动
(1)出示小视频,了解“项羽”:对于项羽,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播放项羽主要生平介绍视频。
(2)引导质疑:了解了项羽的故事,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预设1:为什么李清照要怀念一个失败的英雄项羽呢
预设2:为什么项羽宁愿自刎也不肯回到江东重振旗鼓
(3)回顾背景资料,学生再读思考。
靖康二年(1127),金兵南侵,汴京失陷。宋高宗赵构领着臣子仓皇南逃,将大片国土拱手让金。动乱中,李清照夫妇也逃亡江南。不久丈夫去世,李清照孤苦无依,尝尽了人间艰辛。在那样国破家亡的岁月里,广大百姓也饱受战乱之苦。百姓平时受尽了剥削压迫,国难当头,朝廷却抛弃他们于水火之中。
(4)小组讨论:诗中所说的“思项羽”,“思”的其实是什么 (板书:思项羽)
(5)小结: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表达自己活着就要做人中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英雄的爱国热情。(板书:作人杰 为鬼雄 爱国情)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借助注释、结合典故、补充资料等方式理解诗文大意,让学生的情感紧紧贴近作者的呼吸,现实与作者心灵的共振,从而更好地体悟名句中蕴含的情感。
四、书写指导
(1)教师出示“词、催、醉、杰、亦、雄、项”这些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书写注意点。
点拨:
①“词、催、醉、雄、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词”书写时注意第三笔横折钩端正,第四笔短横和“口”居中偏上。“催”的右半部分“崔”上小下大,“山”中边竖带斜。“醉”字注意不要忘记“西”里面的短横,右半部分的“卒”横画平行,竖画正直。“雄”的右半部分中竖稍长,横画均匀、平行。“项”的第六笔竖写在竖中线上。
②“杰”是上下结构的字,四点底布局要合理。
③“亦”是独体字结构。书写时注意撇与竖钩的距离、长短适中,撇点左右对称。(2)学生练写,师生共评。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戍边将士们投身战场,视死如归的决心,又体会了女词人李清照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一腔抱负。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国家深深的热爱之情。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古诗《夏日绝句》。
2.找一找,读一读: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文人墨客像李清照一样抒发着自己的爱国热情,请你把他们的作品找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醉卧沙场 豪放旷达
凉州词 爱国情
几人回 视死如归
作人杰
夏日绝句 为鬼雄 爱国情
思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