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语文 必修下册
17 [祝 福]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祥林嫂是《祝福》里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封建社会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最后凄惨地死去的原因是由于黑暗的封建制 度。( )。
她的悲剧历程是从死了丈夫开始的,这次不幸成了她生命历程中屡次遭受打击的基础。初丧丈夫的祥林嫂__________,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自信。她不堪婆婆的虐待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强行拖回,在__________的打闹中嫁与贺老六为妻,不料贺老六得伤寒死了,儿子阿毛不幸被狼吃了。这些连续的
不幸使祥林嫂孤身无援;她的大伯趁机收走了她的屋子,把她推向了命运的深渊,使得社会的打击成为可能。她二次到鲁 镇,饱尝世人的冷嘲热讽、屈辱冷落。她听信了柳妈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__________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鲁家祭祖时,她__________地端出供品时,四婶的断喝又给予她精神上的重创,于是从此她变得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最终沦为乞丐,冻死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和香烟的鞭炮声中。
祥林嫂是旧社会广大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的悲惨命运是封建社会中缺乏反抗精神的下层妇女共同命运的真实写照。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她是一个封建社会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最后凄惨地
死去是因为黑暗的封建制度导致的。
B.她是封建社会一个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最后凄惨地
死去是由于黑暗的封建制度导致的。
C.她是封建社会一个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最后凄惨地
死去是黑暗的封建制度导致的。
D.她是一个封建社会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最后凄惨地
死去是黑暗的封建制度导致的。
C
【解析】 原句中,“一个”修饰位置不当,应放在“封建社
会”后面;“原因”和“由于”重复。A、B两项中“因为(由
于)……导致”属于句式杂糅。D项“一个”应放在“封建社会”
后面。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她是封建社会一个不幸的劳动妇女
B.她的人生悲剧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思考
C.我们对她的人生悲剧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
D.她是一个很值得大家同情的人
【解析】 补写时要注意与下文中的“悲剧历程”相照应。
A、D两项和后文没有关联。C项陈述的对象“我们”和语段
表述的主体不一致。
B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精打细算 热火朝天 试图 急匆匆
B.精打细算 沸反盈天 企图 兴冲冲
C.精明强干 热火朝天 企图 急匆匆
D.精明强干 沸反盈天 试图 兴冲冲
D
【解析】 精明强干:机警聪明,办事能力很强。精打细
算:(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地计算。句中没有出现需要
节省人力物力的内容,应用“精明强干”。沸反盈天:形容
喧闹吵闹,乱成一团。热火朝天:形容场面、情绪或气氛
热烈高涨。打闹场面谈不上情绪高涨,应用“沸反盈天”。“
试图”和“企图”都有打算、计划的意思,区别在词性上,“
试图”是中性词,“企图”含贬义。选用“企图”感彩
不当,应用“试图”。兴冲冲:形容兴致很高的样子。急
匆匆:非常匆忙的样子。祥林嫂自以为洗刷了罪孽,精神
状态上很好,应用“兴冲冲”。
4.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
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
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顶真)
B.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
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借代)
C.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比喻)
D.“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婉曲)
【解析】 B项为比喻,不是借代。
B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
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鲁迅先生的小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在思想上从观念批判的高度,对社会时弊和国民的劣根
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它在艺术上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还吸取了外国短
篇小说的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对
小说人物的塑造,最重要的是写出了人的灵魂。他说自己
写《阿Q正传》就是要努力“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
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
魂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把人的最本质、
最有个性并且最富有社会意义的性格写出来。
【解析】 这段话前两个句号是一层意思,主要阐述鲁迅先
生的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即第一
句总说,第二句分说,据此可以写出①处的内容。②处,
由“同时还吸取了外国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可知,应填“继
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之类的内容。这段话后三个句号
是一层意思,主要讲鲁迅小说人物的塑造最重要的是写出
了人的灵魂。语段最后一句话讲的是“什么是写出人物的灵
魂”,据此可得出③处应填的内容。
所谓写出人物的灵魂
6.参照右面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插图,结合
你对祥林嫂的了解,为这幅图拟写一则解说
词,突出某一细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不超过65个字。
示例一:那木刻般的面孔,像被死神重
重地击了一拳,在寒风中没有丝毫的抽动;那微微下垂的
嘴角,流露出的是无边的苦楚和对生命的无奈。
示例二:那双眼,那双眼啊,本想睁开来看看这最后的世
界,看看将自己推向深渊,推向死神铡刀下的愚昧而冷漠
的人们,但那双眼皮却怎么也抬不起来!
答:
7.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
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
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
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年轻时的财产在
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
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德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时,首先分析出共同点,就是关于“积
累材料”的问题,再抓住每句话的不同之处,分析其侧重
点。如第①句的“积之十年”是讲坚持,第②句抓住“价值”
一词,第③句“两万张卡片”是说积累的数量。
要注重积累材料
积累要长期坚持
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
要多积、广积材料
二、名篇名句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__,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诉平生不得志。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
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是一致的。
其出人也远矣
而耻学于师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理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 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
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 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 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苍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苍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 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部分写水利局的官员为“考察灾情”归来的大员们
设宴洗尘,禹带着随员们突然闯进局里来。这便正面
展开了革新与守旧的斗争。
B.禹出现在一群附庸风雅的官僚中,就显得似乎粗莽:
他从外面闯进水利局来,“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
面坐下。
C.在“湮”和“导”的治水问题上,禹坚持自己认定的方
案,无论那些官僚如何阻挠,都毫不动摇,坚决表示“
非‘导’不可”。
D
D.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
口声声“老大人”,实质上不是反对变革,而是反对大
禹不守孝道。
【解析】 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
“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
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
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
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
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禹一声也不响”反复出现,充分表现了禹的刚直、
坚毅、果决的性格,于守旧势力毫不妥协。
D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
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
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解析】 D项,“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这些词语确
实是现代的词语,“游戏笔墨”也是《故事新编》的整体
语言风格,但这些词语和“游戏风格”是为了回顾历史和讽
喻现实,而不是“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
性”,也不是为了“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11.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
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
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
脊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
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
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
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
梁”的形象。
【解析】 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如何具体塑造”其实就是
要求回答作者塑造形象的艺术手法。其次明确小说塑造人
物形象的一般手法,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
写,对比衬托、正侧面结合等。然后,找到文中最能体现
“禹”及其随员的形象特点的句子,确定具体艺术手法,并
考虑众大员的描写对禹及其随员形象塑造的作用。作答
时,先答出描写手法,再结合情节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体
现的,并指出突出了人物什么特点。
12.《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
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
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
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
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
于对历史与现实均做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解析】 题干已明确了答题角度,要求从“故事”和“新编”
的角度分析。从“故事”的角度,要考虑本文大禹治水的情
节是否有历史依据。从“新编”的角度,要考虑小说有哪些
虚构,语言有什么特点,还要考虑主题的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