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件(共76张ppt,含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件(共76张ppt,含视频素材)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17 13:4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6张PPT)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Karst, coastal and glacial landforms
课程导入
Course introduction
经纬暑假期间出门旅游,在途中拍摄了三张图片,你能判断出这三张景观照片分别是在哪几个省份拍摄的吗?是哪种外力塑造了照片中的地貌景观呢?
海南
广西
西藏
海浪
流水
冰川
Karst Scenery
图片来源:
图片来源:
一、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伴随的机械作用以及重新沉淀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为什么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在南方呢?
(一)概况 1.概念
喀斯特地貌形成示意图
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岩石
水体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裂隙多,透水性强
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量大,水流动性强
气候
湿热的气候条件
一、喀斯特地貌的定义与成因
活动
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形成原因
①地质: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分布广泛;断裂破碎,岩石透水性好。
②气候:降水丰富,气温较高,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
③水文: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动性好,水的溶蚀力强;水中含CO2、酸类物质多,溶蚀能力强。
④植物:植物根系排放酸性物质多,溶蚀能力强。
喀斯特地貌分类(按空间)
地下喀斯特
地表喀斯特
峰林、石芽、溶蚀洼地、落水洞、溶沟、天坑等
溶蚀
溶洞、地下河(湖)
溶蚀
沉积
石柱、石钟乳、石笋
钙华 ——沉积
溶沟、石芽
溶沟: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石芽: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坝子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洼地。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灌溉便利,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峰丛
洼地形成之后,地壳上升,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峰,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则被称为峰丛
相对高度200—300m 形成峰丛——洼地地貌。
孤峰
峰丛
峰林
残丘
峰丛的演化
有基座相连
200-300m
基座被切开,100m以上
山坡陡峭,远望如临
孤立山峰,10-100m
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峰丛的演化
广西桂林喀斯特峰丛
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峰奇水美,呈现为岩溶峰林及地势开阔平坦的孤峰平原和河谷阶地,它主要由流水对岩石的化学溶蚀作用形成
二、喀斯特溶蚀地貌
贵州兴义喀斯特万峰林
以峰谷、峰丛、峰林、溶斗、溶洞、瀑布群、泉群等景观组合为特色;堪称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是国内最大、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
"丛立之峰,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徐霞客
二、喀斯特溶蚀地貌
二、喀斯特溶蚀地貌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孤峰
残丘
云南罗平的峰丛、峰林、孤峰景观
溶斗是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
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
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二、喀斯特溶蚀地貌
3.溶斗
天坑是指发育在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的一种周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喀斯特负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
二、喀斯特溶蚀地貌
3.溶斗
天坑
重庆武隆、奉节小寨天坑
四川广元、乐业天坑群
广西乐业天坑群
陕西汉中天坑群
贵州织金义界河天坑群
湖北鄂西天坑群
重庆武隆喀斯特天坑
武隆喀斯特芙蓉江洞穴由地下河强烈的溶蚀侵蚀作用导致岩层的不断崩塌并达到地表而成
二、喀斯特溶蚀地貌
4.溶洞
溶洞是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间,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
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溶洞景观
溶洞
广西乐业溶洞中的湖水镜像
三、喀斯特沉积地貌
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与石笋不断发育相连,形成石柱。
石笋
石钟乳
石帘
石柱
1.溶洞中的沉积地貌
2.钙华池、钙华坝
在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 CaCO3沉积,形成钙华。
三、喀斯特沉积地貌
黄龙
钙华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生物的参与,例如蓝藻、灌草以及硅藻等都有参与了钙华的形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使得碳酸钙沉积然后析出来,植物不仅是钙华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可以作为骨架供方解石沉淀依附。
类型 形态 原因
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蚀
化学沉积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蚀
化学沉积
石芽—石林
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平原
地下河、溶洞
石钟乳、石笋、石柱
溶斗-天坑
课堂小结
钙华池、钙华坝
在南方广阔的喀斯特区域并不都是像普者黑、桂林等地那样的田园生活。
重新认识喀斯特地貌给这些地区产生了哪些影响?
探究一:湿润气候下的特殊干旱现象---留不住的地表水
地势崎岖,坡度大,地表水流失快;岩石多裂隙,地表水容易下渗,导致地表径流缺乏(少河流湖泊);土层薄,持水能力弱;经济落后,缺少储水设施。
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云贵高原石漠化严重。
探究二:石漠化---留不住的地表土壤
石漠化产生的原因:
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集中
地形:山高坡陡
水文:径流速度快,流水侵蚀搬运强
岩石:石灰岩广布,易溶蚀,成土过程极慢
土壤:土层薄且贫瘠,分布不连续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易遭破坏
人口数量多素质低;
毁林开荒、陡坡耕种、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等不合理开发建设
植被破坏
石漠化
水土流失
(三)喀斯特地貌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提示: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河湖)、土壤、植被
1.地形地质地貌: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地质条件复杂,多地质灾害。
2.水文:溶斗裂隙发育,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暗河
4.植被覆盖率低
3.土壤:土层浅薄贫瘠
(四)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生产、生活)的影响
利:
弊:
1.自然景观奇特,旅游资源丰富,利于旅游业发展
2.地下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
3.坝子土层深厚肥沃,可作农业基地
4.矿产资源丰富
5.有些溶洞可作地下工厂和地下仓库
6.部分洞穴可作地下水库,用于发电灌溉
农业
平地少、土层浅薄贫瘠
地表水缺乏,旱灾发生频率增加
交通等工程建设
地表崎岖不平
地下多溶洞和暗河,工程建设难度大
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等),地质灾害频繁
生态脆弱
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石漠化,土地退化;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1)加强交通建设,建设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设施,提高地区接待能力,促进旅游业发展。
(2)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移民。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多种经营。
(4)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
(五)喀斯特地貌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道路阻隔,闭塞落后再加上生态脆弱,喀斯特地貌区经济落后
超级风景中的超级工程
贵昆铁路
天生桥大桥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脱贫致富。
Coastal Geomorphology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
砾石海岸
沙质海岸
淤泥海岸
基岩海岸
海岸地貌
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分为海岸侵蚀地貌、海岸堆积地貌。
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
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海蚀穴:
海蚀崖的下部,波浪的不断掏蚀下形成凹槽。
海蚀拱桥:
海蚀穴形成后,波浪继续作用,使两侧方向相反的海蚀穴被侵蚀而相互贯通,形成一座拱桥
海蚀柱:
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海蚀柱。
非洲好望角
山东半岛
岬角:
是指向海岸带凸出在海洋中的陡峭、
狭窄的夹角,常见于半岛的前端。
海岸堆积地貌
海滩、沙嘴、离岸堤属于海积地貌,沙嘴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状似尾巴的狭长沙滩;
离岸堤是海浪挟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水边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
潟湖
潟湖:
是海岸地带由离岸堤或沙嘴与外海懒开的平静的浅海水域。
多呈狭长带状,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于海岸。
由于潟湖地处海陆相交的特殊地带,受河流和海洋的共同影响,其水文特征和沉积作用都具有特殊性。涨潮时带人潟湖的泥沙,在潮汐通道口内侧形成潮汐三角洲。
水下沙坝:
大致与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露出海面时形成离岸堤,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冲刷的一道屏障。
如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可能会造成哪些不利后果?
思考:
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会加剧海浪对海岸带的侵蚀与破坏作用,造成海岸带基础设施的毁损及海水倒灌现象,还会加剧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对海岸带的破坏程度。
海滩是指由海水搬运的沉积物堆积而形成的岸,可分为
砾滩
沙滩
泥滩
思考:
沙质海滩往往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为什么?
当沉积物来自悬崖或附近的沿岸山脉时,海滩主要由这些岩石矿物颗粒组成,粒度相对较粗,多为砾石。
当沉积物主要来自河流远距离搬运时,海滩的沉积物质较细(是因为只有颗粒较小的粉沙与黏土粒级的沉积物才容易输运入海)。
沙质海岸滩肩常由干燥的沙子组成,是进行阳光浴、沙滩排球、烧烤、篝火晚会等的理想场所。滩面的沙子湿而坚硬,是跑步者喜欢的地方。
思考:
沙质海滩往往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为什么?
指出图中的海积地貌,描述它们的形态特点。
活动
Activity
小结:海岸地貌
Glacial Geomorphology
冰川
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冰川类型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大陆冰川
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它面积广,厚度大。
如冰川中心凸起形似盾形的,叫冰盾。
还有一种规模更大的、表面有起伏的大陆冰体,叫冰盖。
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
山岳冰川
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纬和低纬高山地区。
大陆冰川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冰川作用
侵蚀
搬运
堆积
冰川擦痕
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碎石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石块,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叫冰碛物。
冰川的堆积作用
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冰川堆积物。冰川堆积物分选差,大小混杂,砾石磨圆度低。
锅穴
常见冰川地貌
冰斗
刃脊
角峰
冰川槽谷(U形谷)
依据教材P62,找到图中对应的地貌
冰斗
角峰
U形谷
刃脊
冰川槽谷(U型谷)
Glacial trough (U-shaped Valley)
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Karst, coastal and glacial landforms
冰碛物
Moraine
冰川沉积的物质称为冰碛
冰川遗迹
积石山县有大量的古冰川遗迹。站在积石县城,向西南望去,可以发现积石山山巅末次冰期形成的冰斗。吹麻滩河谷就是典型的冰川U型谷。“石海”是距县城3公里、位于积石山县民俗村西南侧的一处风景区,这里“一川碎石大如斗”。这里的很多石头“棱角分明”, 磨圆性差,石头有一到两个磨光面,上面有明显的小沟槽、凹面等擦痕。其实,所谓“石海”就是冰川漂砾。
鲁班石
石海
探究一:峡湾
松恩峡湾是挪威最大的峡湾,也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峡湾,全长达240公里,最深处达1308米。两岸山高谷深,谷底山坡陡峭,垂直上长,直到海拔1500米的峰顶。两岸山峦起伏层林叠翠,忽而云雾缭绕虚无缥缈,忽而白雪皑皑寒气逼人,峡湾的水清澈透明、水面如镜。坐船行驶在峡湾里,如入仙境。
课堂活动
1.你知道挪威峡湾是怎么形成的吗?
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2.请根据峡湾地貌的成因推测其分布特点。
峡湾是冰川与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
纬度越高,峡湾风光分布相对频率较高,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常年较低,在冰川时期受到的影响更大。
所以峡湾一般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美国阿拉斯加沿海、新西兰南岛西南部、南美洲南端等。
探究二
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
1.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
U形谷谷底一般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冰川沿自由地面滑动侵蚀形成的沟谷,在冰川作用下不断加深、加宽,山嘴部分因阻挡冰川流动而被刨蚀掉。
V形谷两壁较陡,谷底较窄。在河流的上游,河水在垂直方向上侵蚀作用大,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在横断面上呈V形谷。
2.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和河流侵蚀形成的U形谷的形态、位置一样吗?
与河流作用形成的U形谷相比,冰川形成的U形谷搬运能力比较强,但距离相对比较短,碎石岩屑磨圆度差。U形谷谷壁上,常因冰川作用而形成磨光面。
河流U形谷一般位于河流中上游、地形平坦地区,地转偏向力导致河流的侧蚀、堆积作用较明显,进而呈U形。
探究三
冰碛是在冰川作用过程中,所携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
请思考:冰碛物和河流沉积物在大小、分选性、磨圆度方面的差异。
冰碛物
河流沉积物
大小混杂
分选性差
棱角分明
颗粒大先沉积,颗粒小后沉积
具有明细的分选性
磨圆度好
总结
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流水(化学)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溶蚀地貌
喀斯特沉积地貌
海浪
海岸地貌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冰川
冰川地貌
课后活动
观察家乡的地貌。
收集家乡所在地区的地形图、遥感影像、考察报告等资料进行研究,设计考察路线,拟定观察内容;分析考察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明确规避风险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