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6.朱德的扁担
教学目标 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扁、担”等8个生字,会写“扁担、同志”等10个词语。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会师、斗笠”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穿着草鞋”“带着斗笠”“挑着粮食”等动宾搭配的词语构成并作积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激发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二次备课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激发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合作探究、练习反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内容 及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扁、担”等8个生字,会写“扁担”等10个词语。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会师、斗笠”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了解红军在井冈山的艰辛。 【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 1.出示扁担图片,介绍扁担:扁担是扁圆长条形挑、抬物品的竹木用具,扁担有用木制的,也有用竹做的。无论采自深山老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山涧的毛竹,其外形一般都是简朴自然:直挺挺的,不枝不蔓,酷似一个简简单单的“一”字。 2.书写“扁、担”。 扁:音序:B 结构:半包围 形近字:肩 组词:扁担、扁平、扁豆 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起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课文自然段。 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扁担 同志 带领 队伍 会师 红军 来回 战士 白天 起来 课件出示本课带拼音的我会认的生字,学生认读,口头组词。 向学生介绍朱德: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上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和毛泽东一起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他是红军的总司令,也是八路军的总司令,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他是中国的第一元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的名字叫朱德,被大家尊称“总司令”。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朱德的生平,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方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加能够体会到朱德工作的艰辛。 (三)研读课文 ,体会工作艰辛 1.课件出示: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2.会师的意思:指行军时各路人马聚集于一处。 3.发生时间:1928年 地点:井冈山 故事的主人公:朱德 书写“志”字。 音序:Z 部首:士 结构:上下结构 形近字:忠 组词:同志、志向、志同道合 教师提示书写要点:卧钩要宽、扁,稳稳托住上面的“士”。中间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右点要写在卧钩的外边。 学生描红,练写。 5.课件出示: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说明当时环境的危险,红军与敌人距离很近,为下文的艰苦挑粮做了铺垫。“不远处就是敌人”要重读,突出井冈山当时的严峻形势。 6.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时井冈山的形势,说说红军为什么要下山去挑粮。 当时,红军遭到了敌人的国攻。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政人的阳谋,红军不仅要加紧练兵、修筑坚固的工事,从军事上作好准备,还要储备足够的军粮,做好后勤物资保障。因为井风山上出产粮食不多,所以红军要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 7.随文识记生字“泽、敌”。 泽,组词:沼泽、光泽 敌,组词:敌人、敌军 小组合作学习,想一想以下的问题: 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 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由于敌军严密封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需的食盐、布匹、药材和粮食奇缺,红军官兵的生活十分困难。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红军发起了下山挑粮运动。 总结全文:我们这节课看到朱德为了百姓挑粮上山,不辞辛劳,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看一看朱德为百姓都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朱德的扁担 扁担 同志 带领 队伍 会师 红军 来回 战士 白天 起来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战士们在藏朱德扁担的时候是怎么商量的? 2.结合课文内容用“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将战士们藏扁担的理由连成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