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7 17:02:27

文档简介

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试题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40题,每题 2分,共 8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A D C A D B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D B C B D A C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A C B C C A B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A D C B C A D B D
二、非选择题:共 2题,每题 10分,共 20分。
41.(10 分)
(1)变化:组织关系上,由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到地缘关系组织;用人方式上,由世袭
制向国王任命的官僚制转变。(4分)
(2)原因:战国时期各国纷争;分封制容易导致分裂割据。(2分)
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
治。(任意答出 2点得 2分)
(3)实例: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
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或“导致了七国叛乱”)。(2分)
42.(10分)
(1)特征: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形成完整的种植体系;纺织业兴盛;基层市场蓬勃涌
现;乡民社会关系具有封闭性;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精英文化与基层文化相辅相成。
(任意答出 5点得 5分)
(2)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原人口的南渡;稻麦复种制的普及;农村商品经济的发
展;户籍制度的完善;宋朝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儒学文化下移。(任意答出 5点得
5分)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试题
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40 题,每题 2 分,共 80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距今 5800 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就已经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
下列文明遗址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元谋人遗址 B.良渚古城遗址
C.洛阳二里头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图 1 是周朝权力传承图,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图 1
A.宗法制中诸侯是绝对的大宗 B.周天子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
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该则材料
A.反映了井田制下的耕作情况 B.证明了土地可以随意地买卖
C.说明了农村雇佣关系的出现 D.解释了诸侯争霸战争的根源
4.从历史地图展现的时间和空间中,可以追寻到历史发展的踪迹。观察图 2 和图 3,对此
理解准确的是
图 2 图 3
A.诸侯争霸,经济凋敝 B.民族交融,思想僵化
C.北方动荡,南方开发 D.分封崩溃,局部统一
5.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求改变现状、废旧立新,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下列变法措施
反映他们“废旧立新”需求的是
A.奖励耕织 B.焚书坑儒 C.废井田开阡陌 D.重农抑商
6.战国时期的某思想家将“天之意”解释为“爱人、利人”,并据此阐发了“处大国不攻
小国,处大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谋愚,贵不傲贱”的政治理想。该思
想家是
A.墨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庄子
7.有学者说:秦始皇以为杀了儒生,烧了书,天下就太平,一劳永逸了,结果是……陈胜、
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造成“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
的主要原因是
A.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B.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
C.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 D.秦朝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8.“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
一帝也”。据此可知,秦始皇
A.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融 B.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
C.修筑长城维护边疆稳定 D.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9.汉武帝时期实行了国家铸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一系列经济统制政策。汉武帝的
根本目的是
A.实行政府垄断 B.打击豪强地主
C.加强中央集权 D.重视经济发展
10.西汉时的长安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同时
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该现象的
出现主要得益于当时
A.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B.与民休息政策的实施
C.诸侯王势力的削弱 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11.图 4 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某一历史现象,该现象直接导致当时
图 4
A.地方势力膨胀 B.朋党之争严重 C.政治腐朽黑暗 D.农民起义频发
12.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社会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然而,就历史的大势来看,
分裂的表象之下,涌动的仍然是国家统一的主潮。在这个时期曾短暂统一全国的政权是
A.曹魏 B.西晋 C.前秦 D.北魏
13.“灸(烧烤)”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手法,“自太始(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灸肉成为魏晋时期上层
贵族喜爱的一道美食。这表明,该时期
A.民族隔阂已经消失 B.华夏认同空前加强
C.中原民族出现异化 D.民族交融得到发展
14.“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少数民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
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此次人口迁移
A.造成南方战乱频繁 B.推动江南经济开发
C.加剧民族矛盾隔阂 D.导致中国人口锐减
15.六朝时,扬州屡经战乱,俗称“芜(荒芜)城”。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
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出现这一变
化主要是因为
A.隋唐制度的变化创新 B.经济中心实现南移
C.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 D.长安和洛阳的衰败
16.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有特辟的交通路线引向长安,号称“参天可汗道”。该交通
路线最有可能开辟于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唐玄宗时期 D.唐德宗时期
17.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戒奢从简,重用贤臣,改革经济,开创了开元盛世,国
力达到鼎盛,但是到了天宝年间,他开始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朝政趋于腐败,最终酿
成“安史之乱”。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唐玄宗是昏庸无道的暴君 B.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衰亡
C.唐朝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D.统治者行为影响国运兴衰
18.唐高宗永徽五年,长安暴雨,山洪爆发,一度淹到皇宫,死伤无数。洪水退后,皇帝
责令三省六部组织灾后重建。三省的运作顺序是
A.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
B.门下省草拟诏令——中书省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
C.尚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中书省负责执行
D.门下省草拟诏令——尚书省审核诏令——中书省负责执行
19.“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俗有
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该赋税制度是
A.初税亩 B.租调制 C.两税法 D.租庸调
20.下列民谣、诗歌分别反映了古代选官制度,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序号 选官制度 民谣、诗歌
① 军功授爵制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② 察举制 寒门代代属山家,徒览诗书气自华
③ 九品中正制 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
④ 科举制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A.① B.② C.③ D.④
21.东晋时期有位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家,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用笔细腻,
广采众长,被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据此可知,这位书法家是
A.柳公权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怀素
22.北岳恒山第一奇观——悬空寺建于北魏后期,寺中的三教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摩尼,
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这说明当时
A.佛教完成本土化 B.儒学地位开始动摇
C.儒道佛三教合流 D.道教最受官方尊崇
23.北宋在地方各路设有转运使司、提点刑狱使司、提举常平使司和安抚使司,上述四个
机构既互相平行,又互相监督,并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故又有“外台”之称。北
宋此举意在
A.防止地方割据势力 B.实行重文抑武方针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摆脱朝廷财政负担
24.宋朝的专利制度特别发达,茶、盐、酒、矾等的专利,在熙宁年间是日渐加强和扩大
了。大商人在这个领域中的活动,不是被缩小就是完全被排出了。该现象表明宋朝
A.极力避免与民争利 B.法律法规比较健全
C.注重积累国家财富 D.严厉打击商业活动
25.辽国的领土被分为南面和北面两个区域,其行政体制依不同原则按照双轨运行,但这
两套管理体系的核心机构——政府和大臣都在上京。首开这种政治模式主要原因是
A.女真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B.民族文化存在差异
C.季节性定期迁徙的需要 D.宋辽签订澶渊之盟
26.元帝国建立前后,随着黄河、长江流域的开发及其向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辐射,可供
中央政府直接而深入治理的区域越来越扩大,于是设置适当的高层督政区,就成为一种不
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要求。基于此,应运而生的是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行省制 D.盟旗制度
27.下表是北宋皇佑二年(1050 年)左右全国官营矿场分布情况表,由此可知,北宋
矿产 北方坑冶数目 所占百分率 南方坑冶数目 所占百分率
金 2 20% 8 80%
银 5 12.8% 36 87.2%
铜 1 8% 12 99.2%
铁 15 42% 21 58%
铅 1 10% 9 90%
锡 2 17% 10 83%
A.统治者重视手工业发展 B.铁矿所占比重最大
C.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D.宋人消费水平较高
28.据南宋庆元二年(1196 年)会稽县县尉徐次铎的说法,“荡地故湖废塞殆尽,而水所流
行仅有从横支港,可通舟行而已”,原先波光粼粼、一望无际的湖面只剩下一些或宽或窄
的河港支汊了。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地矛盾压力较大 B.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C.农业发展成就突出 D.当地居民环保意识欠缺
29.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
问门户,直求资财”。这反映了宋代
A.形成了健康的婚姻观 B.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C.人身依附关系的消失 D.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30.南宋思想家叶适把朱熹的收徒讲学视为空谈,他主张采取“功利主义”进行学习,强
调要对各类制度进行历史性分析,以便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由此可知,叶适
A.批评朱熹收徒讲学 B.反对儒学的复兴运动
C.主张强化伦理道德 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31.图 5 简仪是宋元时期某位科学家创造出的天文观测仪器,该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贡献
还有
图 5
A.《梦溪笔谈》 B.《授时历》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32.朱元璋初称吴王,开始筹划建国的蓝图时,就极注意总结元朝的教训。他常对徐达等人
说:“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
乱。”可见,朱元璋当时的动机是
A.防止出现权臣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内阁制度 D.批评元朝集权
33.《明实录》记载:“(永乐十三年十一月庚子),行在礼部尚书吕震奏,麻林国(位于
今天肯尼亚)进麒麟将至。”该则材料可以佐证
A.张骞出使西域 B.遣唐使来华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
34.明朝时,在福建沿海,因田地瘠薄,靠海为生者尤多。面对海禁,他们为了不坐以待
毙,必定冒险私自出海,因人数众多,使得统治者有诛不胜诛之感。这表明海禁
A.导致中国落后西方 B.断绝中外经济联系
C.损害沿海人民生计 D.改变全球贸易模式
35.康雍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
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该制度
A.强化了特务机构
B.提高了决策效率
C.完善了监察体制
D.扩大了官员权力
36.整理知识要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图6是某同学整理的知识要点,由此可知该同学
研究的主题是
图 6
A.明清时期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B.清朝西部边疆得到恢复与开拓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清政府打击欧洲殖民主义势力
37.《儒林外史》楔子写王冕,正文开头特别标明故事时间为明朝成化末年,尽管读者明
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写的是清朝当时的现实。《红楼梦》在时间上则采取烟雨模糊法,干脆
说故事的时间无考。这主要是因为
A.清朝严密控制思想文化 B.小说家自由创作的文风
C.文学创作领域主流趋向 D.小说成为主流文学体裁
38.在不少描述17世纪苏州丝织业工场手工业劳动状况的史料中经常出现“机户出资,织
工出力”“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等文字表述,这些表述说明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终结 B.家庭手工业蓬勃发展
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9.明朝后期的一位思想家确信“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进而鼓励人们发挥个性,不必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该思想家是
A.王守仁 B.李贽 C.黄宗羲 D.顾炎武
40.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科技知识、也将中国
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
家曾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由此可见“中学西渐”
A.打破了知识中西壁垒 B.说明了儒家思想具有现代性
C.决定了欧洲社会转型 D.推动了欧洲现代思想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41.(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县由基层
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
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
行政组织体系。从秦统一天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
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
标志着官僚制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其
起因当然与战国时代的纷争有关,为了避免再度出现这种状况,只有不再实行西周的封建
制度。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封建制度本身的离心力,必然导致分裂割据的局面,不利于大
一统国家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
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
没有好下场。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组织关系和地方官用人方式上指出商鞅变法在地方行
政管理制度上的变化。(4 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采用“中央集权化体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
史意义。(4 分)
(3)综合以上材料,请以汉初实例说明秦以后“封建体制的反动”都“没有好下场”。(2
分)
42.(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陆游除去宦游在外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绍兴山会乡村闲居。这里位于温
暖湿润的亚热带,经过长期沼泽堆积,土质肥沃,是钱塘江两岸最先开发的核心地区;主
要农作物水稻品种繁多,亩产量比前代明显提高,还有不少其他粮食作物,例如麦子、穄
粟、菽豆等;桑麻等纺织品生产丰富,技术水平高;与小农自足经济相配合的不同层级的
村市星罗棋布,商品交换网络深入乡野,满足了乡民日常米盐交换以及大宗农产品转输外
部世界的需要;乡民聚落而居,多数农户甚至“生不识官府”,因此他们的社交圈基本上
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构成的,赵宋的乡村管理机制是在县之下划分成数个乡,乡区之下设
置保甲,并由它们来承担基层赋税催征、治安事务;陆游们扮演着精英文化代表的社会角
色,帝制后期以儒学为核心的精英文化之向基层社会的渗透,陆游这样的乡居士人无疑是
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
——摘编自包伟民《陆游的乡村世界》
(1)据材料,概括“陆游的乡村世界”的特征。(5 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陆游的乡村世界”形成的原因。(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