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纲要上·第七单元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840年
1912年
1919年
1924年
1927年
1937年
1949年
晚清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
国民革命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45年
全民族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近代史阶段划分
课程标准: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3.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目录
一、五四运动
二、中共诞生
三、国共合作
相关史料
(一)背景
一、五四运动
材料:五四运动是中国对西方入侵的反应的一串发展之显露出来的一个高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着进行军事行动并且从事军备生产,于是对中国的输出不得不相应地减少。这一段时间,中国的纺织业和面粉业曾一度乘机抬头。可是,好景不常,欧战结束,西方经济势力卷土重来……中国的地盘有限,肥美的地盘尤其有限。所以,军豪们不能不借故彼此讨伐。……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所激起的爱国情绪之鼓舞;是受到西学精神以及要从科学与民主的眼光对传统从新评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的这种要求之鼓舞。
——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
(1)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3)阶级:工人阶级壮大
(5)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1)帝国主义加紧侵华
(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1、国际背景
2、国内背景
不公的对待,国人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
(二)过程
自主学习
一、五四运动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口号
方式
结果
1919年5月4日起
1919年6月5起
北京
上海
青年学生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罢工,罢市
学生被捕
释放学生;拒绝签字
工人、商人
游行示威
阅读教材128页,梳理五四运动的经过
广泛的群众基础
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反帝反封建
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五四运动的特点
革命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个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爱国性:维护中国主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三)意义
一、五四运动
相关史料
材料: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谈话
1.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社会革命运动:促进民族觉醒
3.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
4.思想启蒙运动:
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5.精神财富:五四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
?
?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性质
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前途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民主共和国
知识拓展
相关史料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南陈北李”
十月革命(1917)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
(1)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后
(2)中心:北京和上海
(3)传播方式:
①撰写文章: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成立团体:李大钊-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③翻译著作: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的翻译和宣传。
④展开论战:如李大钊、胡适“问题与主义”之争。
二、中共诞生
年份 罢工次数 罢工工人总数
1918 25 6,455
1919 66 91,520
1920 46 46,140
1921 49 108,025
——数据来源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俄共派魏金斯基同李大钊在北大讨论建党问题
(一)诞生条件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1.思想:
2.阶级:
3.组织:
4.外部: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共产国际的帮助
基础梳理
二、中共诞生
(二)诞生标志
相关史料
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7.23
2.地点:上海,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
3.出席代表:
(1)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
(2)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
基础梳理
中共一大会址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二、中共诞生
(二)诞生标志
相关史料
4.内容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
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至消灭社会阶级的区分清除为止;
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1)党名:中国共产党
(2)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选举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照搬苏俄,脱离国情
二、中共诞生
(二)诞生标志
相关史料
5.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毛泽东
开天辟地
(1)中国革命有了——
坚强的领导力量
(2)中国革命有了——
正确的前进方向
(3)中国人民有了——
强大的凝聚力量
(4)中国命运有了——
光明的发展前景
新在哪儿?
①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②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③新的革命前途—社会主义。
④新的革命道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⑤广泛的群众基础—工农群众。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二、中共诞生
(三)逐渐成长---中共二大
相关史料
自主学习
1.时间、地点:1922年7月,上海
2.主要内容:
通过《中国共产党宣言》,制定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3.意义:
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大会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和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
——中共二大(1922.7.16-23)
“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
——陈独秀
思考:陈独秀为什么说二大“脚踏实地”?
符合国情 走向成熟
阅读教材131页,历史纵横
三、国共合作
(一)背景
相关史料
由于国内独立的工人运动尚不强大,由于中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及其在中国的封建代理人的民族革命,而工人阶级又尚未完全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共产国际认为,国民党和年青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
——选自《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一辑》
反动势力残酷镇压工人运动
孙中山维护民主的斗争
1、中共:
2、国民党:
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必要性)
需要改造国民党,给国民党注入新鲜血液(可能性)
3、外部:
共产国际的帮助
三、国共合作
相关史料
(二)合作过程
1、合作实现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国民党“一大”会场
(1)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2)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意义: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推动了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明确反帝)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拓展
1、新、旧三民主义的最大不同:明确反帝;
2、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相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新三民主义是纲领、目标,三大政策是方法、手段;新三民主义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三、国共合作
相关史料
2、合作实践:共同领导国民革命
(1)军事斗争:
①1925年,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②高潮: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创办军校:1924、5 黄埔军校
(3)工农运动:……
(4)收回租界:汉口、九江
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思考: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1)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北伐将士的奋勇作战;
(3)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4)冯玉祥在北方的配合。
三、国共合作
相关史料
(三)合作破裂
2、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活动日益猖獗;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分共”。
(1)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主观:中共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领导权。
特别是中共领导层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不懂得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武装的重要性,“自愿地放弃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党在国民革命的危急时刻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能够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导致革命失败。
3、教训
坚持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1、标志:蒋……、汪……
五四运动
1919.5
中共“一大”
1921.7
北伐战争
1926.7
秋收起义
1927.9
井冈山会师
1928.4
南昌起义
1927.7
革命道路何在?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五四运动
二、中共诞生
三、国共合作
1、背景
2、过程
3、意义
1、条件
2、标志:中共一大
3、成长:中共二大
1、国共合作实现
2、国共合作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