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18.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变法
材料1:甲午战争后3年时间,民族资本的总额较甲午战争前30年增加一倍多,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有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人教版《历史2》必修
①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③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
政治上: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清政府严重的统治危机;
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一、背景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的推动
阅读材料,探究戊戌维新变法的背景。
戊戌维新变法
二、1895年公车上书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三、“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此后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便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维新变法
四、戊戌政变
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绝命诗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维新变法
五、康、梁、严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提供理论依据。
从根本上动摇了 “恪守祖训”、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利用孔子的权威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依据。
思考: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
儒家思想影响巨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减少变法阻力。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维新变法
六、评价
那位在半世纪的从政期间作为中国的坚定不渝的朋友的人(译者按:指赫德爵士)在一件不打算公开的信中表示他的意见如下:“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局限: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强大,阻碍变法的开展;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积极: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
义和团运动
一、背景
①根本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②直接原因:反洋教运动
二、口号
“扶清灭洋”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农民阶级
[概念阐释] 扶清灭洋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你如何看待“扶清灭洋”这一口号?
迷信色彩
反帝
盲目排外
抱有幻想
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三、过程
1898年
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
1899年
山东巡抚对义和团先抚后剿的举措
1900年
八国联军出兵镇压义和团
慈禧“招抚”控制利用 到铲除义和团
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乃各督抚奏称,信起邪术以保固,亦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矣。”
---《上谕》1900年6月26日
“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上谕》1900年9月7日
清政府态度:
招抚利用
联合列强镇压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1、特点
四、评价
:自发性、分散性、盲目排外性、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3、积极:
4、局限:
2、性质:农民阶级发起的反帝爱国运动
——农民阶级
1900年春,英、法、日、俄、德、意、美、奥等国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以镇压义和团为借口发动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材料:随着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拳民到处杀害外国人,教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击各国使馆和租界。各国决定联合以“保护使馆”的名义镇压义和团,发动了英、法、美、俄、德、意、奥、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根本原因:列强需要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一、背景
二、过程
①1900年6月10日西摩尔在廊坊附近遇阻击,退回天津
②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
③6月21日,慈禧向各国“宣战”,随后天津和北京失陷
④8月中旬,慈禧出逃并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议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思考:列强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犯下了哪些罪行?
攻陷北京,烧杀抢掠;
俄国趁机侵占东北;
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
针对皇城内外之危急,南方各省又是如何做的呢?
6月21日朝廷宣战之时,东南部的省级官员——广东李鸿章、南京刘坤一、武汉张之洞和山东袁世凯——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坚持认为它是一个乱命、未经皇室适当授权的非法诏令.....长江流域总督张之洞和刘坤一与上海的外国领事达成一项非正式的协定,大意是:作为省里的最高权威,他们将保护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并在他们的管辖区内镇压拳民。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
①保护了东南免受战乱,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②传统观点认为:这是与洋人勾结,限制东南人民的反帝斗争,是一种卖国行径。
如何认识东南互保运动?
①保护了东南免受战乱,
②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东南互保→辛亥革命)
③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④传统观点认为:这是与洋人勾结,限制东南人民的反帝斗争,是一种卖国行径。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危机加深
1901年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外交被列强控制,中国外交半殖民地化
影响:
①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③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以华治华”
建设性
(客观上)
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迅速发展;迫使清政府进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国 别 赔款数额(万两) 占赔款总数百分比
俄 国 13037.1120 29.00
德 国 9007.0515 20.00
法 国 7087.8240 15.75
英 国 5062.0545 11.25
日 本 3479.3100 7.70
美 国 3293.9055 7.30
意 大 利 2661.7055 5.90
比 利 时 848.4345 1.90
奥匈帝国 400.3920 0.90
其 他 122.2155 0.30
1902~1938年37年间,庚子赔款总计实付为6.64亿海关两,扣除美英等国退款等,中国实际支付的赔款数额共5.76多亿两,约占应付总数的58%。
民族危机加深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1.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2.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B
B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