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 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5.感悟生活中处处充满矛盾,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猜测意思理解文言文的方法;通过关键词句了解思维过程。
【设计意图】《自相矛盾》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课,本单元人文主题是“点燃思维的火花”,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因此,教学过程重在使学生获得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教学时努力做到:一是采用读中理解,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测意思等方法,明确文意,理解内容;二是走近人物内心,探究思维过程;三是讲述故事,了解寓意;四是拓展链接,群文阅读,以一篇带多篇,落实“三位一体”。
一、聚焦“矛”“盾”字形,循字导入
1.猜字谜导入
(1)出示古文字:网 目 羊让学生猜一猜。
(2)出示古体字“矛”,猜一猜,课件演示“矛”的演化过程,明确矛是一种(兵器),用于(进攻)。
(3)猜古体字“盾”,课件演示“盾”的演化过程,明确盾用于防御。
2.指导书写“矛”和“盾”,强调“矛”字最后一笔撇不能丢,它就像长矛上的红缨,作战时显得有气势。“盾”第一笔是横撇,要写的略平,下面是一个“目”字。
3.当矛和盾组成一个词语的时候,它就有了新的意思(完善课题,齐读课题)
二、聚焦“矛盾”理解,读文明意
(一)自主朗读,读通读顺
1.文言文是我国最早的一种文体,一直延续至今,里面究竟蕴藏了怎样的文化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言版的《自相矛盾》去探知其中的深意。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大声读,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读完的同学读给同桌听一听,有困难的地方互相帮助一下。
(二)合作朗读,习得方法
1. 指名读,随机指导。
预设:
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重点指导“物莫能陷也”
①读准“鬻”和“誉”。
①尝试断句。出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无物不陷也”这两句确实有点相似,很容易读错,再次指名读。
②读时为什么强调“莫”字?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破它。)
预设:
难句指导,出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①这句话讲了哪两样东西?(盾和矛)什么样的矛?什么样的盾?(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强调:是“无不可陷之矛”不是“无/不陷之矛”。(指名读)
(3)“夫”字讲解
①出示“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选一选读音。
②师:“夫”表示要说话了“嗯,啊”这样的意思,所以能不能把它跟后面连在一起?(不能)古文里类似这样的字叫作“发语词”,表示我开始要讲话了,请大家的注意。了解了意思,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断句。
③师范读一遍,指名读,生齐读
2.(出示画好节奏的文言文)谁能完整地读一读的?试试看。
3.师:我们不仅要读好文章,还要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体会。你们以前积累了哪些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好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借助注释、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查找资料、工具书、可以联系插图、可以请教别人。
4.灵活地选择上述方法,自己再读读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讲讲这个故事。
要求:把你理解中遇到的困难二人小组交流交流。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书上标个小问号,已经会说了的要让表述更流畅。
5.合作让智慧提升。经过小组合作,现在还有哪些词句的理解需要大家的帮忙?根据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预设:
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①说说用什么方法理解字词。
组词法:坚——坚固 利——锋利
师: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可以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相对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也是理解文言字词的一个好方法。
复习巩固: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也有很多用组词方法理解词语,出示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第一小题。
②关注“誉”字。“誉”这个字课本上没有解释,你是怎么理解的?(夸耀)能不能用“夸奖”?
师:联系了上下文,对书上没有注释的字词,可以结合语境进行猜测是个好办法。
师:文中还有哪些字的理解你也采用了这个方法?(弗 立)
6.现在你就是那个楚人,请你来大声夸夸你的盾和矛吧。
7.师生合作读,顺势而导: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生沉默)
8.回答不上来了,这就叫——(出示“其人弗能应也。”)这句话什么意思?
9.现在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字,【板书圈出两个“其”:“又誉其矛”和“其人弗能应也”】这两个字你们琢磨琢磨看,好像一样,又好像不一样,谁能弄懂?
10.还有更难的,有一个字出现了7次(之)在课文上把它的序号标出来。(1、2、3、4、5、6、7)好了以后,你们琢磨琢磨,能不能根据意思给它分分组。
生分类,并说明理由。
师小结:同一个“之”,作用不同,意思不一样,以后我们再来学古文的时候会发现很多这样的现象。
三、聚焦“矛盾”结局,思辨明理
1.师:现在走进人物的内心,可以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如果你就是那个路人,请问,你为何会有这一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其人弗能应也。”——他为什么不能应答呢?
任务一:借助这个表格来推导路人的思维过程。
任务二:先在小组里分享组员的推导过程,并按照以下要求互相评价:
(1)你能不能从他的导图中看到很清晰的思路。
(2)他的语言表述是否精准。
3.展示学生的思维导图,共同交流。
4.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面对楚人的尴尬处境,你想对那个楚人说点什么呢?
5.我们说话做事要保持一致,这也是这则寓言的寓意所在。作者韩非子,在故事最后一语道破天机。(出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齐读。
6.文章语言的描写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将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
四、聚焦“矛盾”情节,讲述故事
1.这是一个故事,刚才是用文言文说的,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出示任务三:创造性讲故事。
师:在完整讲述故事内容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想象为故事增加一些生动的情节,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
2.讲完一个故事,告诉我们道理在这(生齐读最后一句),楚人知道这个道理吗?谁也不知道他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但是故事讲到这里,他的结果是怎样的(手指黑板:弗能应也)用四个字来说(无话可说、哑口无言)为什么无话可说?为什么哑口无言?
3.再次全班齐读最后一句。
4.小结:“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自己说的话前后互相打架,用现在的话就是“打脸”,所以大家脱口而出的“自相矛盾”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五、聚焦“矛盾”故事,群文拓展
1. 追根求源:《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介绍韩非)韩非讲这个故事是为了针对儒家歌颂“尧、舜为同存于世的圣人”这一言论而发的。在这则故事中,韩非子成功抨击了儒家的“尧舜为并世圣人”的观点。
出示资料:
儒家说,舜为尧的臣下时,历山一带的农夫互相侵占田界,舜知道了,也到那里耕种,于是农夫就不再相争了;黄河边上的渔夫互相争夺便于捕鱼的地方, 舜知道了,也到那里捕鱼,于是渔夫就互相礼让了。孔子感叹说:“耕田、打渔,都不是舜管理的事,而舜亲自去干了这些苦活,这是为了纠正败坏的风气。舜确实是真正的仁爱,竟然身体力行处于劳苦之中而使得百姓都顺从他。”这样看来,舜真是一个伟大的圣人啊!
有人听后问儒生说:“当这个时候,尧在什么地方 ”儒生说:“尧在做天子。”“既然这样,孔子又为什么认为尧是圣人呢 圣人在君位上明察一切,会使天下没有坏风气。如果种田的、打渔的没有争执,舜又何必用道德去感化他们呢 舜去纠正败坏的风气,那么就是尧有过失。认为舜是贤能的,就会否定尧的明察;认为尧是圣明的,就会否定舜的德化:不可能两者共存。
谁来说一说韩非是怎样抨击了儒家的“尧舜为并世圣人”的?
2.群文拓展:请选择一篇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认真读一读,想一想:故事中的主人公思维局限在哪里,好笑在什么地方?
出示:《智子疑邻》《郑人买履》《买椟还珠》
3.小结:这节课上我们不仅读懂了课文,思维水平也在发展,这几篇文章都出自《韩非子》,在这本书中像这样具有思辨性的故事还有许多,例如《执竿入城》《讳疾忌医》等等,希望同学们都能带着思考去阅读,在阅读中获得思维的提升。
六、聚焦“矛盾”寓意,编写故事
1.把《自相矛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搜集《韩非子》中思辨性的小故事读一读。
3.小练笔:如果你穿越回到楚国后,卖矛与盾,你会怎样做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写,能用文言文表达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