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教材简析
《出塞》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有着“七绝圣手”之称的著名诗人王昌龄。全诗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希望边关能够稳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全诗反映出的家国情怀于无声处滋润学生心田。
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多的古诗学习积累,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在三年级,学生重点学习了看注释、插图和想象画面来理解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本课依然是要巩固这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同时新增了结合资料来理解古诗的策略。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关切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尝试用朗读表达这种情怀。
教学准备
教师:希沃课件、微课 学生:搜集李广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三首诗
1.自由朗读古诗,读通读顺。
2.检查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3.思考:为什么把这三首诗编到一起呢?
【设计意图:这三首古诗是一个整体,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一下,然后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带着疑问来学习这些古诗更有挑战性。】
二、理解诗题知诗人
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塞”。
2.理解“出塞”的意思。
3.介绍诗人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学生理解了诗题,并初步了解了诗人以及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整首诗的感知。】
三、读出节奏和韵律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按223的节奏来读。
3.学生齐读,读出古诗节奏。
【设计意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到了古诗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意思,体悟作者情感做铺垫。】
四、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1.回顾理解诗句的好方法。
2.结合注释,整体感知。
3.交流分享,理解诗意。
4.重点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由回顾方法到选择借助注释来理解,再由学生分享,最后老师对难理解的诗句进行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五、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一)品读一二两句
1.想象:王昌龄来到边关看到了什么?
2.思考:为什么“万里长征人未还”?
3.作者为什么写“秦时明月汉时关”?
4.补充资料,体会战争的长久和残酷。
5.有感情地朗读。
(二)品读三四两句
1.王昌龄看到此情此景在想些什么?
2.学生结合资料说李广的故事。
3.小组讨论:王昌龄为什么此刻想到了李广将军?
4.假如有了像李广这样的将军,会怎样?
5.齐读单元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6.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引读等多种方式,将学生带入诗境,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六、补充诗句,拓展延伸
师生合作吟诵盛唐边塞诗:
1.醉卧沙场君莫笑,___________________。
2.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师生合作吟诵盛唐边塞诗,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边塞诗文字精妙,大气磅礴,实现了迁移式积累诗词名句,浸润式渗透诗词文化。】
七、作业超市
1.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2.观看微课《从军行》,继续体会边塞诗的特点。(点击可观看《从军行》微课)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多找些边塞诗来读。(选做)
【设计意图:阅读课要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天地,微课《从军行》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又加深了对诗人以及边塞诗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