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艇的特点、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它同威尼斯人们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领略水域的风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语言表达特点、审美鉴赏目标)
2.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领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学以致用。(语言运用与思维训练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与感知)
教学难点:
领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学以致用。 (理解与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智慧情境
出示图片,开始游戏“看图猜地名”,提问:同学们,请说出你的猜测理由?
【意图:设计“看图猜地名”这个环节,是为了开阔学生眼界,让孩子们懂得依据主要线索去寻找答案,学生在可视、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电脑操作,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二、整体回顾文本
师提问:威尼斯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我们大街上的汽车。
三、深度挖掘教材
合作探究,学习“小艇的特点”
师: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小艇的特点”,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思考:1. 威尼斯的小艇有哪几个特点?2. 突出了小艇怎样的特点?(层层深入,探究特点)
全班交流,感悟作者语言的精妙。
师小结:是威尼斯独特的地域,造就了这样独特的小艇。
【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次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教师点拨,理解了小艇的特点,真正将课堂交给了学生。他们思维的火花不时迸射,气氛活跃。】
四、有效落实语用
1、自主学习,探究“船夫的驾驶技术”
(1)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船夫的驾驶技术”。
默读课文第三四段,提出要求:围绕中心句,可以用哪些词形容船夫的驾驶技术 请夸夸他们。在相应的句子旁写批注。
(2)学生交流。
(3)师适时巧妙介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4)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
(5)教师引读:
师: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他操纵自如──
生: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毫不手忙脚乱。
师:他动作灵活──
生: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还能做急转弯。
师:他速度极快──
生: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
(6)师小结:是威尼斯独特的地域,练就了技艺高超的的船夫,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7)学生当小播音员,配乐介绍威尼斯的船夫。
【意图:通过语文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情真意切地表达自己对威尼斯船夫的崇敬之情,深刻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2.小组合作,感悟“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师:这方水土带给了威尼斯人怎样的生活?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过渡:自由读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小艇是这座小城的主要交通工具?
(2)师:朗读课文五、六段,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
【意图: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本环节我先安排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让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去发现,去理解,去感悟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小组合作完成导学单
(4)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呢?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发挥想象,完成实践乐园:
A.清晨,踏着晨曦,迎着朝阳……
B.周末……
(组内交流,并展示交流成果)
(5)师:白天,人们坐着小艇忙碌着、工作着,晚上,威尼斯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师生接读:戏院散场了,小艇停泊了,我们看到_______________;我们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白天,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夜晚也同样离不开小艇。我们一起去看看晚上的威尼斯。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城市睡了,小艇睡了,水面上只见(教师引读——)
生读:月亮的影子在水中……入睡了。
生配乐感情朗读,感悟夜的静寂。(师适时指导朗读)
师:尼斯的人们一出门都离不开小艇,难怪作者说它是威尼斯的──(生自主接答)
【意图:教师在朗读时所配的音乐是经过反复选择的,能明显的听出动静的变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的理解和朗读。学生会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理解文本也就水到渠成了。】
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动静结合
(6)链接到本单元的语文园地“练一练”,学生进行小练笔。
五、深化主题认知
1.这篇课文围绕小艇讲了三方面内容,让我们领略了威尼斯奇特的风光,感受到了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感悟到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
2.师: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它独具特色的文化,出示图片伴随讲解。
【意图:通过教师激情的语言,使得学生升华阅读体验。】
六、作业“转识成智”
1.课外搜集描写威尼斯的名家名篇,进一步感受威尼斯的风情。
2.选择我国的某一座城市,找到自己最喜欢的画面,抓住其特点,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一写。
3.课本96页,是三位作家对威尼斯的描述,请找出它们在写作方法上的相同点,并与同学交流。
【意图:作业是学生将课内外知识有效衔接的载体,应充分体现核心素养,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个别差异性。】
教学反思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介绍异国风情的散文,其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值得大家去品味与欣赏。本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特有的风土人情。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体差异,有选择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去领悟和感受独特的异国风情。
一.学习过程中,巧用智慧媒体
上课伊始,我设计了“看图猜地名”环节,让孩子们懂得依据主要线索去寻找答案,学生在可视、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电脑操作,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讲解小艇的样子时,我制作了希沃课件(小艇、独木舟、新月),形象直观。
二. 自读自悟中,感受思维碰撞
在引导孩子们学习“船夫技术特别好”的片段时,我有明确的“主体”和“训练”意识,让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词形容船夫的驾驶技术,然后夸夸船夫。在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加强了趣味性和挑战性。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被“启动”,积极开动脑筋,参与讨论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和谐。
三.朗读交流中,侧重情感升华
在学习威尼斯的夜晚这部分内容时,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我设计了伴乐朗读,随着轻音乐的响起,课堂上即时呈现出威尼斯夜晚寂静的氛围。因为朗读时所配的音乐是经过反复选择的,能明显的听出动静的变化,所以学生会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理解文本也就水到渠成了。
整个教学过程,我不越俎代庖,而是合时宜的放手让学生读读、写写、议议,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的方式,培养了他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想:教学能力的提高在于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反思。在学习中提升,在实践中锤炼,在反思中成长。
最后,分享一位学生在本课教学活动结束时作的小诗:风情威尼斯,古老水乡情。畅游数河道,小艇伴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