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时1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
一、原子的构成
实心球模型
提出原子论
发现电子
葡萄干布丁模型
行星式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
玻尔模型
现代电子云模型
原子核
核外电子
原子核:小而重,集中了原子几乎
全部质量和所有正电荷。
核外电子:高速运动,每个都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核
核外电子
原子
原子核
小而重、带正电
核外电子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核
核外电子
(不带电)
原子
原子核
小而重、带正电
核外电子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负电荷总量 =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不带电)
原子
原子核
小而重、带正电
核外电子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负电荷总量 =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查德威克
1932年
发现中子
(不带电)
原子
原子核
小而重、带正电
核外电子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负电荷总量 =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子: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与中子数无关)
中子:
不带电
每个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核电荷数=质子数
中子
1.6749×10-27kg
9.1095×10-31kg
(质子质量的1/1836)
电子
质子
1.6726×10-27kg
1.原子(普通的氢除外)的原子核是( )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不能再分
B
2. 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B. 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 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
D. 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A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B. 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不断运动
C. 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D. 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
A
二、相对原子质量
≈ 2.657 × 10-26 kg
氧原子
O
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
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m(某原子)
m(碳–12)×1/12
Ar
Ar =
m(碳-12)≈ 1.993 × 10-26kg
Ar(碳–12)=
m(碳–12)
m(碳–12)× 1/12
m(某原子)
m(碳–12)×1/12
Ar =
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6个
= 12
m(氧原子)≈ 2.657 × 10-26kg
m(某原子)
m(碳–12)×1/12
Ar =
Ar(碳–12)=
m(碳–12)
m(碳–12)× 1/12
= 12
m(碳-12)≈ 1.993 × 10-26kg
m(氧原子)≈ 2.657 × 10-26kg
Ar(氧原子)=
m(氧原子)
m(碳–12)×1/12
=
2.657 × 10-26kg
1.993 × 10-26kg × 1/12
≈ 16
四舍五入取整
原子
质子
m(某原子)≈m(质子)总+m(中子)总 = m(质子)×质子数+m(中子)×中子数
中子
电子
m(某原子)
m(碳–12)×1/12
Ar =
Ar(某原子)≈
m(质子)×质子数+m(中子)×中子数
m(碳–12)×1/12
1.6726×10–27kg×质子数+1.6749×10–27kg×中子数
=
1.993×10–26kg×1/12
(1.661×10–27kg)
≈ 质子数+中子数
碳—12
6
6
Ar(某原子)
≈ 质子数+中子数
12
氧原子
8
8
16
钠原子
11
12
23
氢原子
1
0
1
并非所有原子都含有中子
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1. 已知某一原子中共含有58个粒子,其中带电粒子数比不带电的粒子数多14个,则它的
相对原子质量为( )
A.72 B.60 C.40 D.18
C
2. 紫薯中含有被誉为“抗癌大王”的硒元素,已知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中子数为44,则硒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10 B.34 C.44 D.78
B
C
3. 已知某碳12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 。若该碳原子的质量为m,
则该镁原子的质量为( )
A. 32m B. 12m C. 2m D.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