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摄影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形状和填充》教学设计
对象:三年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浙摄影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本册教材分为三个单元,第一个单元侧重于对“计算机基础”的认知,第二单元侧重于对“画图软件”的学习,第三单元通过打字的训练,帮助学生体验键盘的布局和使用方法。三个单元以及每节课之间都有很强的关联性。《形状绘制和颜色填充》是本单元的第二课,画图软件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的入门,主要学习的是“直线”、“矩形”和“椭圆形”的绘制,并且选择合适的颜色进行填充。不仅是对画图程序的拓展和延伸,也为后期制作一幅完整的作品奠定重要基础,起承上启下作用。本课的拓展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自我绘制图形然后根据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颜色进行填充以及不同形状的组合所形成的全新的效果。因此,根据以上分析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合理选择适当颜色并填充。通过教师所设计的导学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对比色,什么是互补色以及配色的方案,让学生在教师的支架下利用数字化学习工具自主选择合适的配色方案创作出。最终选择最为适合的配色方案。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在思想上,正处于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的心理发展过程。他们对计算机兴趣极大,好奇心强,喜欢自己动手,喜欢合作交流。画图软件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操作上的难度理解并不困难,但是对于颜色的搭配和选择就比较模糊。因此本课将教学难点定位为合理搭配色彩。
针对教学中的概念性知识,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但他们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故采用支架教学法,在探索环节给予适当提示和引导。对于技能性知识,采用教师示范和优秀学生展示相结合,让同学们同时接收来自教师和同伴的分享。并且在练习中进行巩固训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矩形”、“椭圆”、“选择”颜色填充工具的绘制和使用方法;
难点:合理搭配色彩;
四、【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设计教学楼窗户,掌握基础形状工具的知识,激发学生进行利用自己身边的数字化工具来实现自己创意的想法。
·通过绘制美丽的校园教学楼,掌握形状绘图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应用信息技术记录生活的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够自主定位绘图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甄别分析信息——评估信息——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准备】
1.检查多媒体网络教室广播功能。
2.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包
六、【教学过程】
(一)课始导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min)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5min) 1.创设情境:同学们,校园的秋天是多么的美丽!有金灿灿的银杏叶,绿油油的竹子,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然要算是学校古色古香的教学楼了! 2.提问: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来记录校园美丽的教学楼呢? 3.引导:大家可以看到校园中的教学楼都是有规则的形状,所以我们可以使用计算机中的画图程序来记录我们美丽的校园! 4.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机中的画图软件,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形状和填充来绘制我们美丽的校园吧。 学生听讲,思考记录校园美景的方式。 学生回答记录校园美景的方式。 通过选择具有较规则的教学楼作为教学载体,引出在绘制中的会用的形状和填充的功能,继而导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形状和填充。同时,该教学载体的选择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对校园的感情,树立爱校的良好情感!
(二)自主探究:任务驱动,分解绘制(10min)
分析问题:老师绘制了一幅我们学校教学楼的图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图形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呢?组成它的图形又是在画图软件的什么地方呢? 展示分析:展示教师所绘制的教学楼所用到的形状分别在画图软件的什么位置。 3.教师展示:演示形状栏目中的“直线”的使用方法。 【活动一:绘制教学楼】 活动要求: 使用“直线”、“矩形”、“三角形”以及“圆形”等形状工具来绘制教师展示的教学楼。 扩展任务:对于已经绘制好的同学可以自主探究一下“曲线”工具的使用方法,为教学楼绘制飞檐。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发现问题,控屏讲解。 同学们,绘制的圆形窗户并不是正圆形,如何绘制正圆形呢?请一位小老师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好吗?(邀请学生举手) 6.学生演示:按住shift键能够绘制出正圆形。 7.教师总结:其实,shift键的功能远不止于此,请同学们尝试一下“shift”键和“直线”、“矩形”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吧! 学生听讲,并回答问题。老师所绘制的图形是由三角形、矩形和正圆形还有直线所组成的。指出它们分别在绘图区中的形状栏目中。 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其他形状工具的使用方法,并且完成图形的绘制。 学生自我尝试绘制发现问题,无法绘制正圆形窗户。 学生学习“shift”键的使用方法,并且探究“shift”键与其他形状工具结合使用的效果。 有疑问才会有成长。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直接跟着老师绘制之前没有学习过的正圆形。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学生解决问题,能够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很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路径去解疑、释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养。 学生自我探究“shfit”键的其他妙用,让学生自我尝试,在发现中学习。
(三)课中研学:运用选择,自我设计(15min)
【活动二:运用选择 设计窗户】 1.展示作品: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好看的窗户形状,让学生进行分析,看看看似复杂的图形是由哪些简单的图形组成的呢? 2.分析图形:让学生自我设计,通过不同图形的组合来设计一种独一无二的窗户图形。 3.自我绘制:同学们在选择自己想要的形状以后,创新绘制窗户图形,并且填充上颜色。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活动三:填充窗户】 请同学们结合书本和导学案,自行探究针对图形填充的方法,选择合适的颜色来为所设计的窗户来填充合适的颜色。可以借鉴导学案中的配色方案。 【活动四:安装窗户】 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将自我绘制的窗户,利用选择工具,安装到教学楼合适的地方。 教师演示:演示选择工具的使用,重点强调选择工具的操作步骤。 点击“选择”工具——选中对象——移动 如果学生出现背景遮挡教学楼的情况的话,可以穿插讲解“透明选择”重要性以及调整大小。 学生自我进行选择移动操作的练习。 学生观察现实中的窗户,观察并写出展示图中的窗户由哪些图形组成。 学生自我设计窗户图形,综合运用形状工具。 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于色彩的知识,并且选择合适的图形进行填充绘制。 利用选择工具将窗户移动到教学楼中,并且调整合适的大小和位置。 本环节重点让学生了解 解构的问题解决思维,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能够将问题简单化,逐渐变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内容。通过解构让事物变得简单。 在窗户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给予案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感受图形组合的魅力。从而在不断的修改中感受到电子绘画和纸质绘画的区别。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信息素养。 利用导学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设计色卡以及讲述色彩联觉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颜色选择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总结拓展:知识梳理,课堂总结(10min)
【师生互动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点评学生代表的作品。 评价规则: 回顾本课知识,交流总结,并根据下表自评和互评。 学生点评同学作品。 深度学习最本质的特征是高阶思维的培养,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其中,分析、评价和创造属于高阶思维。教师归纳评价规则,让学生能更有目标地分析和评价作品,培养高阶思维。
七、【板书设计】
形状和填充
1.使用形状工具进行绘制
2.用颜色填充:封闭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