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选必1 第四单元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选必1 第四单元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7 18:2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学 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原因、过程,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意义。
2.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向法制化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之一。
3.知道十八大后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的主题,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上法制化道路;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难点: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探索过程;中国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探学新知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2)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3)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是实行区域自治。
(3)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4)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5)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治轨道。
(3)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2.“三个离不开”
(1)时间: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
(2)内容: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3)意义: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3.中共十五大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背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2)内容: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之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曲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4)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深化探究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其产党高度重视民族政策。我觉早在长征期间就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赢得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前夕,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并写入《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制定和完善了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等民族政策,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路线。
——摘编自陈国玲《党的民族工作的百年实践》
材料二 德国纳粹党在上台之前就提出了实现他们种族主义政策的设想,对所视为“劣等民族”进行种族灭绝的计划书。为保持德意志血统的纯洁性,希特勒实行的种族灭绝的大屠杀是由杀害德国本国的残疾人开始的,德国残疾人被纳粹视为“劣等人”,后来纳粹将“劣等人”的范围扩展到吉卜赛人、犹太人以及其他非“雅利安”人,纳粹设置集中营,被杀害的无辜平民达600万人以上。
——摘編自戴妍雨《德国纳粹党的宣传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重视民族政策的原因,并说明其与德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
答案:(1)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民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吸取历史教训和总结历史经验。(任答三点即可)不同之处:中国:政策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繁荣;方式上,民族区域自治。(任答一点)德国:政策上,种族灭绝政策;方式上,集中营。
(2)优越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了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任答两点即可)
(3)主要因素:历史传统、执政党的阶级性、民族政策。(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解析(1)原因:结合我国的国情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民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吸取历史教训和总结历史经验等角度分析。不同之处:中国:依据材料“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并写入《共同纲领》”可知,政策上,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繁荣;依据“创造性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知,方式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德国:依据材料“对所视为‘劣等民族’进行种族灭绝的计划书”可知,政策上,实行种族灭绝政策;依据“纳粹设置集中营,被杀害的无辜平民达600万人以上”可知,方式上,设置集中营。
(2)优越性:依据材料“赢得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我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党制定和完善了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等民族政策,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路线”并结合所学从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了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等角度分析。
(3)主要因素: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新中国和德国的民族政策的历史原因、阶级立场、政策内容从历史传统、执政党的阶级性、民族政策等角度分析
随堂训练
1.周恩来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2.2018年,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983元、11426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2.6%、12.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从3121万人减少到603万人。这反映了我国( )
A.注重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B.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平稳运行
C.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D.民族地区进步成就辉煌,实现跨越式发展
3.习近平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独享的自治
B.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爱国统一战线发展
4.至2020年,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已经20余年。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西部大开发的二十年,是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这表明西部大开发有利于( )
①实现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促进和谐稳定
②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繁荣,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发展
③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政治平等
④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2018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机构改革方案》。根据该方案,改革后的自治区党政机构,同中央和国家机关保持总体对应,也体现了广西特色,其中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大数据发展局等机构为完全自主设置。这一系列的地方机构改革有利于( )
A.实现中央的垂直管理 B.地方行使完全的自治权
C.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D.确保壮族同胞当家作主
6.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独享的自治
B.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国家统一大业的实现
7.“(它)秉承了秦王朝以来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和传统,在少数民族的变革和发展中具有崭新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活力。”这里的“它”( )
A.发挥了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 B.满足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愿望
C.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D.开创了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局面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可知,这一论述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故选:C。
2.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较之前都有显著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这反映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跃升,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D项正确;题干未反映民族地区的生态、法治问题,A、B两项排除;题干未涉及民族关系问题,C项排除。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故选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的制度,而不是少数民族独享的自治,故排除A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故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故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巩固了国家统一,②④正确,故选B项。民族自治地方有宪法规定的自治权,但不是高度自治权,①说法错误。③中“消除”的说法错误。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