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选必1 第四单元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选必1 第四单元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7 18:3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汇报人: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广为传唱的《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我国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在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增强人民身体素质、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概念辨析
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是对境内各民族所采取的政策。我国的民族政策概括地讲,就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支柱。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实现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统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的一项政治制度。
背景: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1: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共同体。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2%以上,少数民族不到全国人口的8%,但就居处地域而言,民族聚居地区约占中国幅员的2/3。
——任新建《略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文化交流与整合》
材料2:没有哪个民族是封闭的,在经济文化上一直互相交流依靠,历来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关系日益紧密。中华民族自秦统一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多元一体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杨圣敏《多元一体一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告统》
背景:
(2)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在旧西藏,95%以上的 藏族人民是世代人身依附于官家、贵族和寺庙的农奴。旧西藏把人分成三等九级,明文规定属于“下等下级人”的铁匠、屠夫、妇女,其“命价”为“草绳一根”,并用包括 “挖眼、刖足、割舌、砍手、推崖、溺死”等残酷的刑法来维持这种三等 九级的封建农奴制度。
新中国建立之后,少数民族地区先后实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旧制度。民 主改革使世代受压迫的少数民族人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人格尊严,争得了基本人权,第一次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背景:
(3)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
因尊重边疆人民的自主,促成蒙古、西藏、回疆三自治邦,再联合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才是真正民主主义的统一。
——中共二大宣言
抗战时期
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
——毛泽东
过程
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须》
(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过程
(毛泽东语)至于内蒙古,那是汉人和蒙人合居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把日本从那里赶出去,帮助内蒙古建立一个自治的政府。
——《红星照耀中国》
(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3)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4)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第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共同纲领》
过程
(5)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1947年5月
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10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3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5年10月
新疆维吾尔自区
1965年9月
西藏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文革)这十年时间里,在“四人帮”的强制干预下……把民族节日当作“四旧”处理……禁止少数民族身穿民族服装和佩戴珠宝首饰,强迫民族群众改装;禁止各民族的歌舞,不准许唱民族歌,跳民族舞,称其为“异国情调” 等。
——《尊重与保护: 建党百年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形成及发展》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第二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三条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治轨道。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1981年7月6日,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时提出:“新疆的汉族干部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观点,即离开了少数民族干部,新疆的各项工作搞不好;新疆的少数民族干部也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的观点,即离开了汉族干部,新疆各项工作也搞不好。如果汉族干部认为离开少数民族干部也可以,少数民族干部认为没有汉族干部也可以,都是错误的、危险的。”
1990年9月,江泽民在视察新疆时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4)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之一。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中共十五大报告
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城自治》白皮书(2005年2月)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
1.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2. 党的十九大以来(2017年)
(1)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习近平庆祝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考察讲话
2. 党的十九大以来(2017年)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曲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3)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西藏墨脱公路
新疆风力发电
少数民族女代表
2. 党的十九大以来(2017年)——【美丽中国内蒙古篇】
2. 党的十九大以来(2017年)——【美丽中国新疆篇】
2. 党的十九大以来(2017年)——【美丽中国西藏篇】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历届政府和各政党领袖都大力提倡民族平等,主张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但多表现在理论阐述和宣传等方面,而较少应用于实践,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只有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平等才从理论层面进入到社会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的概念充分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宪法和纲领性文件中,并指导着新中国民族事务工作。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对民族成分和民族称呼混乱的状况进行了统一规整。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民族利益观和价值观,创新地将“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结合,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
——摘编自何一民、刘杨《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近代以来,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旧中国“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西方的平等民主等先进思想伴随着洋枪洋炮一起来到中国,从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了民族平等的诉求。孙中山把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表述为“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国共产党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国民党的性质和大民族主义的民族同化思想,决定了它并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民族平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诉求是彻底的,始终坚持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即民族平等的原则,中共在全国执政后,通过政协会议确定,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1954年之后,民族区域自治更是载入历次修改的宪法中。党把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概括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15年开始了全国的脱贫攻坚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据胡岩《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整理
巩固练习
1.周恩来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解析:据“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可知,这一论述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故选:C。
C
2.2018年,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983元、11426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2.6%、12.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从3121万人减少到603万人。这反映了我国( )
A.注重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B.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平稳运行
C.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D.民族地区进步成就辉煌,实现跨越式发展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较之前都有显著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这反映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跃升,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D项正确;题干未反映民族地区的生态、法治问题,A、B两项排除;题干未涉及民族关系问题,C项排除。
D
3.习近平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独享的自治
B.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爱国统一战线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故选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的制度,而不是少数民族独享的自治,故排除A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故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故排除D项。
C
4.至2020年,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已经20余年。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西部大开发的二十年,是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这表明西部大开发有利于( )
①实现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促进和谐稳定
②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繁荣,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发展
③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政治平等
④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材料说明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巩固了国家统一,②④正确,故选B项。民族自治地方有宪法规定的自治权,但不是高度自治权,①说法错误。③中“消除”的说法错误。
B
5.2018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机构改革方案》。根据该方案,改革后的自治区党政机构,同中央和国家机关保持总体对应,也体现了广西特色,其中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大数据发展局等机构为完全自主设置。这一系列的地方机构改革有利于( )
A.实现中央的垂直管理 B.地方行使完全的自治权
C.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D.确保壮族同胞当家作主
C
6.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独享的自治
B.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国家统一大业的实现
C
7.“(它)秉承了秦王朝以来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和传统,在少数民族的变革和发展中具有崭新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活力。”这里的“它”( )
A.发挥了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 B.满足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愿望
C.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D.开创了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局面
C
材料一 中国其产党高度重视民族政策。我觉早在长征期间就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赢得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前夕,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并写入《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制定和完善了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等民族政策,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路线。
——摘编自陈国玲《党的民族工作的百年实践》
材料二 德国纳粹党在上台之前就提出了实现他们种族主义政策的设想,对所视为“劣等民族”进行种族灭绝的计划书。为保持德意志血统的纯洁性,希特勒实行的种族灭绝的大屠杀是由杀害德国本国的残疾人开始的,德国残疾人被纳粹视为“劣等人”,后来纳粹将“劣等人”的范围扩展到吉卜赛人、犹太人以及其他非“雅利安”人,纳粹设置集中营,被杀害的无辜平民达600万人以上。
——摘編自戴妍雨《德国纳粹党的宣传研究》
(1)答案: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民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吸取历史教训和总结历史经验。(任答三点即可)不同之处:中国:政策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繁荣;方式上,民族区域自治。(任答一点)德国:政策上,种族灭绝政策;方式上,集中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重视民族政策的原因,并说明其与德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不同之处。
(1)解析:原因:结合我国的国情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民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吸取历史教训和总结历史经验等角度分析。不同之处:中国:依据材料“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并写入《共同纲领》”可知,政策上,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繁荣;依据“创造性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知,方式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德国:依据材料“对所视为‘劣等民族’进行种族灭绝的计划书”可知,政策上,实行种族灭绝政策;依据“纳粹设置集中营,被杀害的无辜平民达600万人以上”可知,方式上,设置集中营。
(2)解析:优越性:依据材料“赢得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我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党制定和完善了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等民族政策,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路线”并结合所学从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了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等角度分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
(2)答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了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任答两点即可)
(3)解析:主要因素: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新中国和德国的民族政策的历史原因、阶级立场、政策内容从历史传统、执政党的阶级性、民族政策等角度分析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
(3)答案:主要因素:历史传统、执政党的阶级性、民族政策。(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感谢欣赏欢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