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8《蒲柳人家》第2课时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单元 8《蒲柳人家》第2课时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8 21:3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主要人物形象,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将重点赏析小说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
8 蒲柳人家(节选)
第2课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情回顾
01
精读课文
02
课堂小结
03
积累拓展
04
学情回顾
我们知道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现在,请同学们分别从三要素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说说你从文中读出了什么。
从人物的角度
我们读出了三个主要人物,一丈青大娘、何满子和他的爷爷何大学问。
从情节的角度
我们读出了何满子被拴的原因,即他总是调皮捣蛋,被奶奶一丈青大娘告状后,爷爷将他拴起来了。
从环境的角度
我们知道了这件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是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社会环境是抗日战争前,从文中的“那一年是1936年”“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啦”可以看出来。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找一找能代表本文语言特点的句子。
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
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
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
分析语言特点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增加了小说的文采和趣味性。
2.为什么说这篇小说具有民族特色?
(1)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来历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2)从艺术性来说,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等的描写都体现了这一点。
(3)小说的结构有《水浒传》的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起来。
(4)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啦!
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
3.对比下面两个句子,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是口语表达,充满乡土气息,也符合何大学问的身份;第二句是书面语,适合比较郑重的叙述。
4.两种语言风格混杂在一起有什么好处?
两种色彩的语言有机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的色彩。
5.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富于民间口语与俗语特点的句子。
只听咔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可是,掂量一下自己这点儿财力,供他念完小学,已经是鼓着肚子充胖;而中学大学的门槛九丈九尺高,没有白花花的银洋砌台阶,怎么能高攀得上?
何满子对爷爷心怀不满,拿白眼珠儿翻瞪爷爷,闷坐在窗根下,小嘴噘得能挂个油瓶儿。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1)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2)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7.本文是如何通过巧妙安排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1)采用倒叙手法,先设置悬念,从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下的那个中午写起;发生在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身上生动有趣的往事和何家的过去用穿插的方式回述出来,通过写对何满子的不同态度表现了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的性格特点;又以何满子盼人搭救结束,结构上前后呼应,非常巧妙。
(2)灵活运用插叙手法,巧妙自然地进行补充介绍,从而塑造人物,突出中心。如塑造何大学问这个形象,插叙了其生平经历、外号由来、威震古北口、借高利贷摆筵席、学做学问、拜文庙、礼聘老秀才等情节,塑造了一个本领高强、侠肝义胆、乐善好施、好戴高帽、讲排场、摆阔气、疼爱孙子的人物形象。
课堂小结
本文以六岁小孩何满子为线索展开情节,透过一幅幅风俗画,热情地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赞颂他们的热诚正直的感情,以及那种肝胆相照、扶危济困、赤诚相见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何满子”:天真、顽皮、聪明、活泼
“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 热情正直
口苦心甜 溺爱孙儿
“何大学问”:侠肝义胆 仗义轻财
慷慨豁达 爱打抱不平
蒲柳人家(节选)
淳朴民风
民族精神
积累拓展
民间故事:一丈青
相传北宋,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农民起义军失败后,扈三娘一丈青的丈夫战死,她只身来到曹州东北黄楼(即今牡丹乡何楼),隐姓埋名,在黄楼黄员外家花园当工。她心灵手巧,成为一名花艺能手。
暮春三月,园中牡丹盛开,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赏。城里的官府老爷前来观花,见园内几个年轻姑娘十分俊俏,便挤眉弄眼,动手调戏。扈三娘见此情景,火冒三丈,大打出手,将那个官府老爷打翻在地,打得他直喊“奶奶饶命”。
不久,那官府老爷带了官兵前来缉捕。扈三娘不由大怒,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和真实姓名:“扈三奶奶在此,谁敢为非作歹,就让他脑袋搬家,看看我的厉害!”官兵一听她是一丈青扈三娘,个个吓得抱头鼠窜。黄员外见扈三娘闯了大祸,又恐官府追究他窝藏义军头领之罪,遂与官府密谋,设计用药把扈三娘毒死。
扈三娘死后,那几个被扈三娘解救的姑娘,夜里偷偷地把她的尸体安葬在花园,坟顶插上一朵黑牡丹。这是扈三娘亲手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尚未命名。为了纪念解救她们的恩人,那几个姑娘便叫这黑牡丹为“一丈青”,后来,“一丈青”黑牡丹便在曹州牡丹园里繁衍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