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声声慢(寻寻觅觅)
了解李清照生平及《声声慢》写作背景。
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体味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理解并积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
学习目标
情境导入
这样的闲情会伴随她的一生吗?
这首词语言清新明快,于自然活泼的画面中表现了词人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朝著名女词人。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李清照像
(现代工笔画)
作者简介
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北宋亡。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被迫逃离,辗转南渡到建康。赵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方四十六岁。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组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
中经丧乱、
晚景凄凉。
此词作于南渡后,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写作背景
人生之幸
生之不幸
书香门第富贵家
情投意合如意郎
偏安东南亡国恨
夫死家亡思亲苦
辗转异乡漂泊愁
玉壶颁金伤心案
遇人不淑二次婚
首先,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其次,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其词善用白描手法,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音律谐和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
词学概况
听读正音、感知。
朗读诗歌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你觉得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赏读诗句
直接抒情的句子: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读诗句
开头七组叠字赏析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环境
心情
体现
孤苦无依、若有所失
眼前景
肃杀、凄清
愁情
凄然寡欢、惨然不乐
动作
感情基调:哀怨凄凉
赏读诗句
一组叠字以情入笔。音韵上婉转哀切,绵绵不绝;感情上层层递进,一意贯通,如泣如咽。为全词奠定了凄凉、惨淡和悲戚的基调,顿挫凄绝,可谓“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个叠字者。
——张端义《贵耳集》
连下十四个叠字,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
——(清·梁绍壬)
赏读诗句
找出主要意象,体会它们的特点。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细雨
梧桐
直接抒情的句子:
选一个意象,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赏读诗句
为何说是“淡酒”?
“淡”是主观感受,是与“浓”相对而言的,如果觉得酒淡,那什么是“浓”的呢?结合语境可知,词人意在突出愁情的浓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一个“淡”字表明了词人晚景是何等凄凉惨淡。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赏读诗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酒。——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酒是“愁”的象征
酒
赏读诗句
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在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赏读诗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雁”象征离愁
雁
赏读诗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杜甫《九日》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
黄花喻容颜憔悴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黄花
赏读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 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
赏读诗句
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
赏读诗句
风
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秋风渲染愁情
赏读诗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
痛 天上人间 各半 悲 美满姻缘 难全
伤 半壁江山 沦陷 恨 偏安一隅 用奸
苦 形影相吊 孀晚 愁 漫漫余生 难捱
知人论世析愁情:
赏读诗句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眼)
间接抒情
(意象)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意境)
写法小结
痛愁哀凉
凄苦悲伤
这首词每句末字“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均为入声字,押仄声韵,这是李清照对《声声慢》曲调创造性的变革。
原《声声慢》曲调,韵脚押平声韵,调子较徐缓。改押仄声韵后,节奏变为急促,字调压抑沉降。
这种韵脚上的创造性变革独具匠心,其妙处有二:一是使原来曲调由舒缓平直变为连续急促陡落的坡度;二是曲调变急变促后适宜于表现哀惋凄厉之情调。
仄声韵脚的使用
语言特色
1.开篇一连串叠字的使用。
2.口语词的点缀。
如“时候”“将息”“怎”“晚来”“点点滴滴”“次第”“了得”……
3.用语如“乍暖还寒时候”“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
口语化的语言风格
读来仿佛面对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听她在絮絮叨叨轻声哀叹自己的悲凉与痛苦。故口语化的用词用语,正契合了作直抒胸臆的表达诉求,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语言特色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无疑而问的反诘句
强化感染力之需要。
使读者直接变成了词人倾诉的对象与情感的共同体验者,从而产生更为强烈的情感共鸣;四个反诘句的推力,把愁苦凄凉的情感渐次推向高潮,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情感冲击波,产生了直逼人心的审美力度。
语言特色
上阕: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下阕:
用清冷环境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内容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