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我与地坛(节选)
一、识作者
轮椅上的文坛硬汉——史铁生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1998年初史铁生因为尿毒症不得不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①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译本在国外出版。
[伴读] ①对强者而言,磨难也能成为礼物。
二、知背景
作者在那金子般的21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②我们能充分理解他的极端痛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地坛的树荫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伴读] ②实际上,他比所有拥有双腿的人,都要更加健全,也更加崇高。
三、拓知识
1.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③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伴读] ③很多人说:到北京可以不去长城,不去十三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坛。
2.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方向。④
[伴读] ④倘若你觉得人生幸运,那么,你应该读读史铁生。倘若你觉得人生充满不幸,那么,你也一定要读读史铁生!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wú
shí
liú
tuì
tān pǐ
qì
gèn
juē
lǚ
tuì
xī sū
tuí
cáo
zhuó
jué jiàng
yù
juàn
huì
pì
qí
2.识字形
dǎo
祷告
chóu
平畴
zhé
车辙
chè
清澈
cù
猝然
cuì
淬火
kè
恪守
luò
联络
3.辨词义
(1)坚忍·坚韧
[辨词] “坚忍”,强调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多用来指人(意志)。“坚韧”,坚固有韧性,既可形容人,也可指物。
[选词] ①黄杨木质_____,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泽湿润,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
②2019年春节前夕,新春走基层报道组走进潜水班,穿上重型潜水装具,走入冰冷河水中,体验和感受陆军潜水兵的_____和担当。
坚韧
坚忍
(2)祈求·乞求
[辨词] 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多指精神方面的心理活动。乞求:请求给予。多指要求物质方面的施舍,也用于请求别人的宽恕等。
[选词] ①腊八是古人拜祭祖先和神灵、______丰收吉祥的重要日子,也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②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再度向美国和欧盟强硬喊话,表示不会为了______援助而放弃他的扫毒政策。
祈求
乞求
4.积成语
[语境呈现]
[释义]
①亘古不变:
②坚忍不拔:
③历尽沧桑:
④声名狼藉:
⑤失魂落魄:
⑥身临其境:
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连续不断。
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比喻经历了许多世事变化。
形容名声极坏。
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了某种切身感受。
五、结构图示
六、主旨归纳
这篇散文通过写作者与地坛的关系,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写母亲,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及他所体悟到的母爱。透过这些朴实、纯净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史铁生的精神魅力,以及他澄净的思想和深切的感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思考。
任务探究:
地坛,永远的精神家园——分析“地坛”的意义
地坛,安静祥和、与世无争地伏在那个角落里,默数这个城市的花开花谢,倾听着过客的悲欢离合;被遗忘,或者偶尔又被想起。史铁生通过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地坛,成为他永远的精神家园。
任务导引
任务探究:
地坛,永远的精神家园——分析“地坛”的意义
1.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地坛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课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写地坛,一部分写母亲,二者有什么关联?
3.地坛中卑微的草木昆虫及园子的状态如何?它们分别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4.2010年12月31日,在与病魔斗争了30多年后,史铁生安静地离开了人世。结合地坛在史铁生人生中的意义,为史铁生写一副挽联。
任务设计
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地坛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
课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写地坛,一部分写母亲,二者有什么关联?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
要抓住二者的相同点,再从对作者的启发上思考作答。
地坛中卑微的草木昆虫及园子的状态如何?它们分别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1)草木昆虫的状态:并不在意自己的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述说着自己生命的美丽。
启示:要按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活下去。
(2)园子的状态:荒芜但并不衰败。
启示:人残废但心不能颓废,人活着就应活得灿烂。
这是由物及人、触景生情的一种写法。
2010年12月31日,在与病魔斗争了30多年后,史铁生安静地离开了人世。结合地坛在史铁生人生中的意义,为史铁生写一副挽联。
(示例)
(1)命若地坛,勘破天机成大道;笔耕天国,感怀地母著新篇。
(2)地坛里顿悟,清平湾不再遥远;困厄中历练,合欢树永世流芳。
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
任务探究:
写给母亲的忏悔之歌——赏析地坛里的母亲形象
如果说地坛是用来安慰人的心灵、引导作者珍惜生命真谛的精神家园,那么与作者血肉相连、至亲至爱的母亲无疑是引导他走向这条道路的唯一之人。母亲活着的时候让残疾的儿子从心里的轮椅上站起来;母亲去世之后,又成了儿子心中不倒的丰碑。
任务导引
任务探究:
写给母亲的忏悔之歌——赏析地坛里的母亲形象
1.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2.本文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展现母爱的深挚的?
3.(拓展延伸)请分别概括下面文段中“母亲”的形象。
任务设计
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1)隐忍宽容的形象。容让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眼看自己的儿子在最辉煌的时候遭遇人生一大挫折,母亲想要安慰,但却不愿打扰儿子那敏感又脆弱的心灵。
(2)倔强坚韧的形象。母亲为了儿子不懈地四处奔走;默默注视着儿子,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儿子,用她那坚韧的性格感染着自己的儿子。
(3)思想深刻、聪慧过人的母亲。她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懂得运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去呵护儿子;并且思想深刻,考虑长远。
(4)体贴关怀的形象。母亲心思细腻,注重每个细节;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每次我消失在她的视线之外,她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停地寻找,坚持不懈。
概括要力求全面准确。
本文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展现母爱的深挚的?
(1)行动描写。写母亲默送儿子去地坛、翘首伫望、焦急地寻找以及一时找不到“我”时的步履茫然而急迫……在这重复多年的无声行动中,显示母爱的伟大,使人难以忘怀。
(2)心理描写。借“我”之口,直接写母亲的心理活动,她对残疾儿子不断地“暗自祷告”“自我安慰”,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这些直接的心理描写,把深挚的母爱写得感人肺腑。
(3)侧面烘托,文中反复抒写“我”对母亲的思念、痛悔之情难以遏制,从侧面烘托出母爱动人的力量。
请分别概括下面文段中“母亲”的形象。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②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勤劳质朴,吃苦耐劳。
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理解、体谅、包容儿子。
请分别概括下面文段中“母亲”的形象。
③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藉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胡适《我的母亲》
严厉并会科学地管教儿子,
能保护儿子自尊心。
任务探究:
对苦难人生的体悟——走进史铁生的心灵
史铁生先生走进了地坛中,又从地坛中走了出来,从深夜里走到黎明后,从绝望尽头走到重生起点,一次次用自己的笔尖向生命致敬。如今的他已经不在人世,但是我相信他所留下的这些精神财富足以让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受益终身。那股无形奔腾的力量,也将一直默默无声地陪伴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一路高歌。
任务导引
任务探究:
写给母亲的忏悔之歌——赏析地坛里的母亲形象
1.在第二部分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当时作者有什么感受?
2.地坛给了“我”怎样的生命启迪?
3.上天在给予史铁生苦难的同时,也给予了他独特的感觉与独特的体悟,请辑录10则“史铁生语录”并谈谈你的感悟。
任务设计
在第二部分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当时作者有什么感受?
(1)失落与惆怅。“我”走遍了这园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
(2)懂得了母爱的伟大和重要性。“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地坛给了“我”怎样的生命启迪?
“我”思考了三个问题:①为什么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②要不要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③怎样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最终“我”找到了答案: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上天在给予史铁生苦难的同时,也给予了他独特的感觉与独特的体悟,请辑录10则“史铁生语录”并谈谈你的感悟。
(示例)语录:
(1)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
(2)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3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4)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5)我什么也没忘,只是有些事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6)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上天在给予史铁生苦难的同时,也给予了他独特的感觉与独特的体悟,请辑录10则“史铁生语录”并谈谈你的感悟。
(7)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8)生命之美不在于一副完好的身躯,也不在乎生与死。死是容易的,活着却是难的。
(9)空冥的猜想可以负载任意的梦景,而实在的答案便会限定出真确的痛苦。
(10)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感悟:略。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①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消息传来时,新一轮的冷空气正席卷神州大地,瑟瑟寒风中,大片的雪花正在漫天飘飞,路旁的松树、冬青的枝叶也低垂着。
②史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读他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与地坛》。在这篇文章里,史先生从自身出发,对存在的信念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思考,文中的母子情深令人动容。在文章里,他坦承当初的颓废与迷茫,“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平静地
随堂测试
回顾当初的心理挣扎,“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他这样阐述自己最初的写作动机,“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他的写作状态近乎痴迷,“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像一位邻家大哥把真实的心迹娓娓道来,把真切的心灵感悟与千万读者分享。《我与地坛》带给我们的对生命的思考与生命价值的触动,是亲切而深刻真实的。
(节选自《难忘那一缕生命的馨香》)
材料二
曾几何时,我们的这个时代是那么的喧嚣;曾几何时,我们的作家是那么的浮躁,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却截然不同,他以他的方式给这个尘世带来一缕缕的芳香,让我们沉醉其间,又像是带来一颗仙果让我们品尝,口齿存香间,体悟到生命的尊严和壮美。《我与地坛》,在解读着生与死的庄严话题;《我与地坛》,又在咀嚼、品味、诠释、超越着苦难。
不同于一般以写作为生、为稻粱谋的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已经不单是仅供欣赏的文学作品了,他的文字渗透了自己的生命体悟与感受,是在以灵魂撞击灵魂。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既摧残了他,又成全了他。就像珍珠之于蚌贝,那原本就是因砂砾异物折磨而分泌出来的。这样的写作充满了一种向死而生的悲壮,充满了一个男人性格中全部的软弱与刚强。他常常说自己每天都在面对死神,死神多次吻
上他冰凉的额头,却又屡屡飘然离开。
(节选自《在地坛玩耍的那个孩子走了》)
材料三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感人处,正是写他在地坛待得过长时,母亲如何为他担忧。那时他的母亲还在,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只能在地坛荒园中孤独地漫游。共同的念母之情使我与史铁生心心相印,对他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情有独钟。我似乎记得当年在地坛徘徊时,曾经见到过坐着轮椅看书的史铁生的身影……直至今天,史铁生仍然是巨大的鼓励,鼓励我继续在“费力不讨好”、却使自己感到深切和明净的“纯文学”路上走下去。
(节选自《地坛精魂》)
1.试分析材料一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环境描写。作用:渲染了一种肃穆凝重的气氛,寄托了作者的哀思。
2.材料一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
史铁生为了避开现实世界的疾病给自己带来的迷茫、绝望、苦恼等,到地坛去寻找生命的慰藉。
3.三则材料都写到《我与地坛》,请分析《我与地坛》给作者的启示分别是什么。
材料一,《我与地坛》带给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与生命价值的触动,对存在的信念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思考,母子情深令人动容。
材料二,《我与地坛》让人体悟到生命的尊严和壮美,解读生与死的庄严话题,启示人们对于苦难的思考。
材料三,《我与地坛》的念母之情和作者相同,史铁生对生命的态度鼓励作者继续文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