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语文必修上册9.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语文必修上册9.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7 18:2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慨。
【预习学案】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于北宋败亡后的13年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他的祖父虽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受其祖父影响,辛弃疾21岁时聚集了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归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不论出仕或赋闲,他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赍志而殁。本课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他先居上饶,后徙铅山,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此时词人已66岁高龄。他本以为此时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宰相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北固亭,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宣泄在这首词中。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派词: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二、背景链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作于1205年,辛弃疾65岁。当时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主战派势力居下风,辛弃疾在江西乡下已闲居近二十年。宰相韩侂胄(tuō zhòu)用事,为巩固其在朝势力,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元老重臣,64岁的辛弃疾被重新启用。他认为一雪国耻的时机到了,侦查敌情,训练士兵,储备物资,但战机仍未成熟,主张不应草率北伐。他的意见未被采用,被贬为镇江知府,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后于1207年去逝。
三、解题
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四、整体感知
(一)白话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二)朗读节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
(三)赏析结构:
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片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五、积累基础知识
(一)字音
舞榭(xiè)  巷陌(xiàng) 狼居胥(xū) 佛狸祠(cí)
(二)释义
1.一词多义
(1)顾
(2)望
(3)犹
2.词类活用
(1)赢得仓皇北顾 名词作状语,向北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名词作动词,吃饭
3.特殊句式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倒装句,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2)烽火扬州路 倒装句,应为“扬州路烽火”
【探究学案】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 自读全词,找一找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
3. 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哪些句子写到那了刘义隆、佛狸祠的典故,用这两个典故要表达什么意思
5.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廉颇的典故结尾?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同学结合诗人的生平回答。
6.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7.结合全诗来看,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这样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探究学案】
1.上片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片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2.上片:孙权、刘裕;
下片: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3.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
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
共同点: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
情感:
孙权:仰慕英雄鞭策自己,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
刘裕:赞美英雄,对南宋即将北伐的激励,对自己报效朝廷的含蓄表达。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写刘义隆冒进误国,作者借此典故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
“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作者借此典故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
5.词作结尾说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人用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
分析: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表达了诗人遭闲置不用的报国无门的激愤和悲愤之情。
6.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热爱祖国,主张抗金,反对苟且偷生,内心充满愤懑的诗人形象。
7.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用典。
用典的好处:
①紧扣题目,自然合理。前四位历史人物都和京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京口想到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是很自然的事,最后以廉颇自喻收尾,使首尾圆合,五个典故之间不可分割,浑然一体。
②取舍得当,没有拼凑之感。所选典故看似信手拈来,随“意”而使,却是精心选择,丝毫没有被“典”所使,很是恰当贴切,丰富了思想内涵。
③凝炼含蓄、言简意丰。典故的运用, 使语言精练、委婉、含蓄,更加典雅和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避免了直白浅露,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④明志言情,利于抒发。增加表达内容和丰富情感,深化意境的内涵。作者对统治者的批评,不好直白地表达,只能用典故曲折含蓄地表达,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