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名师导航】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2章 声现象(考纲解读+思维导图+考点解析+易错分析+真题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名师导航】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2章 声现象(考纲解读+思维导图+考点解析+易错分析+真题训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1-18 10:0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名师导航】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2章 声现象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考点内容 命题趋势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1.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了解听声过程,知道骨传导的原理。3.了解声音的特性。 4.声音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 5.知道噪声的防治。 可能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噪声及其防治。题型是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分值约3分。
2. 声音的特性 ★★★★★
3. 声的利用 ★★★★
4. 噪声及其防治 ★★★★★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源: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或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声源。
2.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不会立即消失。
3.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将这种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速: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__快__,液体次之,气体最慢,另外,声速还跟温度有关,如在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反射与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柔软多孔的物质会被吸收,遇到较大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而形成回声,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低于0.1s时,回声可以使原声加强。利用回声测距,测海深。
6.注意:①利用回声可以测距或定位,测量原理:s=v声t,其中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v声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②当物体的表面光滑时,声音的反射比较明显,如隔音板等,而物体的表面粗糙多孔时,吸声的效果比较好,如森林中比较寂静等。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 在振动( )
(2)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
(3)拉小提琴时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
(4)声音从空气中进入水中时,声速不会发生变化( )
(5)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直接进行交谈( X )
参考答案:(1)√(2)(3)(4)(5)
知识点二:声音的特性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其国际主单位是赫兹,符号Hz,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
2.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比较:
特性 定义 决定因素 改变方法
音调 声音的高低,俗称声音的“粗”“细”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弦乐器:琴弦绷得越紧、长度越短、越细,音调越高 打击乐器(鼓):鼓皮绷得越紧,音调越高 管乐器: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响度 声音的强弱,俗称音量的“大”“小”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距发声体的远近及分散程度 弦乐器、打击乐器:用力越大, 响度越大 管乐器:吹奏的力度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 声音的品质,也叫音质或音品,用于区分发声体的依据 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有关 改变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3.注意:
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不同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音色与音调、响度无关,它是我们分辨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2.下列说法主要描述和应用到声音音调的是_______;响度的是____________;音色的是________.
①声音低沉; ②闻其声知其人; ③轻声细语; ④引吭高歌;
⑤在公共场合,禁止大声喧哗; ⑥户主利用声音开启门锁;
⑦万籁俱寂; ⑧女高音男低音; ⑨“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⑩口技演员模仿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是为了改变其响度 (  )
(2)改变制作鼓的材料可以改变鼓声的音调(  )
(3)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
(4)吹笛子时,演奏者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是为了改变音色 (  )
(5)导游使用扩音器讲话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  )
参考答案:2.①⑧;③④⑤⑦⑨;②⑥⑩;3.(1)√(2)×(3)×(4)×(5)√。
知识点三:超声与次声及声的利用
1.超声和次声:人们把频率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超声波,把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超出这个范围,人无法感知,但有些动物却能感知到。如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 Hz~50 000 Hz,大象能感受到自然界许多变化发生的次声波。
2.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如:雷声预示着大雨;B超和声呐;如利用次声波预报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等。
3.声波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可以用来除去污垢、打碎结石等;爆炸声震碎玻璃等。
4.(2021 扎兰屯市三模)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通过发射超声波扫描紧贴屏幕的指纹,并对接收到的反射波进行分析得出指纹信息,进行比对解锁。以下各项应用与此原理不同的是(  )
A.科技工作者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医生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
C.技工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D.汽车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探明车后情况
5. (2021 无锡二模)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的折叠导盲杖,使用时导盲杖会持续发出超声波,若前进方向上遇到障碍物,导盲杖会接收到反射信号并产生提示音,离障碍物越近提示音越尖锐,提醒盲人绕开障碍物。关于导盲杖发出的超声波与提示音进行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超声波的频率比提示音的频率高 D.只有超声波遇到障碍物才会反射回来
参考答案:4.B;5.C
知识点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看,
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乐音与噪声的区别是乐音是有规则的振动,噪声是无规则振动。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其符号dB,为保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3.噪声的控制:从三个方面入手,即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它的传播,防止它进入人耳。
4.几种常见的物理实验方法
①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某个问题与多种因素的关系时,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变,通过分析这个改变的因素与所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再分析综合得出结论(或规律)的方法。例如探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时,改变钢尺伸出桌外的长度,用__相同大小__的力拨动钢尺。
②转换法:把不易观测的物理量和现象转换成其他易于观测的物理量和现象的方法。在研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就利用了转换法。例如用乒乓球显示微小振动。
③推理法:在研究问题时,保留主要影响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简明扼要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的方法。例如在研究“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中就利用了推理法。
④类比法: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特性,推出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具有这种特性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将“声波”类比“水波”来认识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6. (2022 杭州模拟)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两声音的响度相同
B.两声音的音调相同
C.两声音都不可能属于噪声
D.两声音的音色不相同
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教学楼禁止大声喧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
(2)教室外声音很大,学生关闭门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
(3)茂密的树林具有吸声、消声的作用( )
(4)在嘈杂环境里带耳塞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
(5)小明在安静的图书馆说话,他的说话声是噪声( )
参考答案:6.C;7.(1) ×(2)×(3)√(4)×(5)√
易错点1 判定振动发声的物体
典例1: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C.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D.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错解】选C,理由: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 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析错】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余音未绝”,说明发声体还在振动。
【正解】选D,理由:敲击大钟时,大钟因为振动而发出声音,停止对大钟的撞击,但大钟的振动不能马上停止,所以仍会产生声音,所以会有“余音未绝”。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变式练习1
(2021 襄阳)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 B.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C.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D.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参考答案:A
▲▲变式练习2
(2022 扬中市)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该实验是为了说明(  )
A.液体能够传声 B.装水的容器能够传声
C.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D.水也可以作为声源
参考答案:C
易错点2 区分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典例2:(2022 沭阳)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  )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的是要想响度大,应该用重锤敲,使振幅变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知其人”,说的是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D.“隔墙有耳”,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固体能传声
【错解】选B,理由:指声音的强弱即为音调。
【析错】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正解】选B,理由:A、鼓只有在鼓锤的敲击下振动才能发声,并且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正确;B、“震耳欲聋”指声音大,即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C、“闻其声知其人”,通过音色能辨别说话者。故C正确;D、隔墙有耳证明固体能传声,故D正确;故选:B。
易错点3 根据波形图正确判定音调、响度、音色是否相同
典例3:如图1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和 ;响度相同的是 和 。(填“甲”、“乙”、“丙”)如图2所示两种声音 不同。
【错解】甲;丙;甲;乙;音色。理由:甲、乙、丙的波形波峰、波谷在相同时间内出现的次数不相同,所以甲、丙的音调相同,甲、乙的响度相同。
【析错】解好本类型题要掌握好以下
知识进行判断:(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正解】甲、乙;甲、丙;音色。理由:从甲、乙、丙三幅图可以看出,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所以甲和乙的音调是相同的;甲和丙两种波形的振幅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响度是相同的。图2中的波形是不同的,所以如图2所示两种声音音色不同。故答案为:甲;乙;甲;丙;音色。
▲▲变式练习1
1. (2022 长宁区二模)北京冬奥会主题曲《一起向未来》由多位艺人共同演唱,听众可根据 辨别出不同歌手,歌手中有女“高”音和男“低”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听众感觉到歌声的强弱程度叫做声音的 。(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变式练习2
2. (2022 苍溪县模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联欢会上,师生们引吭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抒发浓浓的爱党之情!“引吭高歌”中的“高”形容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参考答案:1. 音色;音调;响度。2. B。
易错点4 回声计算 “双程问题”、“单程问题”
典例4:一艘科考船行驶在某海域,并对该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5s、0.12s、0.185s、0.13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错解】B,理由:直接根据公式s=vt判断题中五个位置的距离。
【析错】回声定位是根据声音反射回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根据公式s=vt判断题中五个位置的距离。
【正解】D。理由: 声音都在海水中传播,所以速度相同,根据公式s=vt可知,当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长,由题知0.305s>0.30s>0.185s>0.13s>0.12s,所以sA>sE>sC>sD>sB,故D符合题意。故选:D
▲▲变式练习1
1. (2022 杭州模拟)小程看到有些路段设置有禁鸣和测速标志,他查阅资料后得知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辆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假设超声波传播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1)汽车行驶时发出的声音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传播的;设置禁鸣标志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2)上述测速路段限速为50km/h,则被测汽车是否超速?
▲▲变式练习2
2. (2022 杭州模拟)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远离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325m处鸣笛后2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的路程(用s1代替);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s2;
(3)汽车的速度v。
参考答案:1. (1)空气;声源处;(2)被测汽车超速;
2.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为680m;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为355m。
(3)汽车的速度 15m/s。
一.选择题(共33小题)
1.(2022 盐城)我市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两侧装有板墙,它的作用主要是减弱噪声,这种减弱噪声的方法属于(  )
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 D.在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2.(2022 铜仁市)某校“五四”青年节举行合唱比赛,在乐队的伴奏下,同学们满怀深情地放声高歌,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学们的歌声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B.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是由空气传播而来,是因为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观众能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响度不同
D.“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较高
3.(2022 呼和浩特)有关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水面,会引起水花飞溅,是源于音叉的振动
B.“闻其声而识其人”,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
C.将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在抽出罩内空气的过程中,听到闹钟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变
D.“南昌舰”在深海反潜训练时,声呐系统是利用超声波来探测敌方潜艇的装置
4.(2022 巴中)关于声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歌曲高音部分是指音调高
C.声音的音调越高,传播越快 D.“听声识人”是通过音色来判断的
5.(2022 烟台)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图乙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时,音调越高
C.图丙中小白兔通过声音的音调判断出叫门的不是妈妈
D.图丁中捕鱼船通过声呐确定鱼群位置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6.(2022 潍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工作人员常利用喇叭宣传防疫知识,关于对使用中喇叭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喇叭发声不需要振动 B.喇叭发出的声音是超声波
C.调节喇叭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响度 D.增大喇叭音量会使所发出声音的速度变大
7.(2022 南通)初夏的傍晚,鸟鸣悠扬,蛙声一片,分辨鸟鸣和蛙声的主要依据是声音具有不同的(  )
A.音色 B.音调 C.频率 D.响度
8.(2022 金昌)下列关于声波的应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断的原理是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
B.倒车雷达的原理就是采用蝙蝠的“回声定位”的方法
C.通过灵敏的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可以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D.城市里安装噪声监测装置,是通过音色来反映噪声大小的
9.(2022 通辽)日常生活中处处可听到声音,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真空玻璃能隔音是因为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慢
B.医生通过听诊器来诊断疾病,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C.广场舞噪声扰民是因为广场舞伴奏音乐音调太高
D.工人用的防噪声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0.(2022 贵港)蓝牙音箱可在一定距离内无线连接手机进行音乐播放,蓝牙音箱播放音乐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箱发声不需要振动 B.根据音色可以分辨出不同歌手的声音
C.音箱发出的声音不会成为噪声 D.调节音箱音量大小是改变声音的音调
11.(2022 长春)吉剧是我省特有的戏曲剧种。观看演出时,人们能分辨出锣、鼓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12.(2022 益阳)北宋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提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尽早听到来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能尽早听到马蹄声的主要原因是(  )
A.声音在土地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B.使马蹄声的音调变高了
C.改变了马蹄声的音色 D.提高了士兵的听力
13.(2022 河池)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低声细语是指音调低 B.响度与振动频率有关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超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14.(2022 贵阳)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再次开课。航天员在空间站内部不借助电子设备便能直接交谈,这是因为空间站内存在(  )
A.重力 B.空气 C.热量 D.磁场
15.(2022 宜昌)2022年元宵晚会我国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古筝弹奏《茉莉花》,为全国人民送上太空音乐祝福,“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琴弦的长短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B.演奏古筝时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C.用同样的力拨动琴弦,粗弦比细弦发声的响度大
D.拨动同一琴弦的力越大,发声的音调越高
16.(2022 岳阳)乡村的夏夜,常常听到青蛙“呱呱”的叫声,下列关于“呱呱”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由青蛙鸣囊振动产生的 B.它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根据音调可以辨别它是青蛙的声音 D.关闭门窗是在声源处控制它的干扰
17.(2022 眉山)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形容声音的音调很高
B.闻其声,知其人——是因为人与人的音色不同
C.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可以直接减弱噪声
D.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因为声能传递信息
18.(2022 陕西)“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坚持“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用知识为滇西北山区女孩创造美好未来。如图,张老师带领师生宣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师生宣誓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
C.师生的声音音色相同
D.洪亮的宣誓声表明声音的速度很大
19.(2022 黔东南州)如图所示的声现象中,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按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
B.图乙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C.图丙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不是需要介质
D.图丁工厂车间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0.(2022 淮安)如图所示,湖北出土的一套战国时期的编钟,依大小排列共65件,能演奏古今乐曲、音域宽广。“音域”描述的是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速度
21.(2022 鄂尔多斯)人类是利用声的高手。下列有关声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利用次声波可以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说明次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B.利用超声波可以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的响度很大
C.太空授课时航天员能和地面交流,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优美的笛声是由笛子振动产生的
22.(2022 青岛)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人辨别出青蛙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23.(2022 淄博)2022年5月10日,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大会开始时,全体起立,高唱国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唱出的国歌声是由嘴唇的振动产生的
B.“高唱国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C.国歌伴奏音乐是通过空气传入参会人员耳朵的
D.参会人员听到“全体起立”的指令都站起来,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24.(2022 镇江)编钟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编钟大小不同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速度 B.音色 C.响度 D.音调
25.(2022 攀枝花)疫情防控和森林草原防灭火人人有责。某小区内,宣传人员小王和小刘分别通过广播宣传疫情防控和森林草原防灭火相关政策,群众能够明显区分出小王和小刘的声音,这是因为他们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26.(2022 襄阳)2022年6月5日,我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时,地面指挥中心顿时掌声雷鸣。“掌声雷鸣”是指声音的(  )
A.音调高 B.响度大 C.音色美 D.传播速度快
27.(2022 威海)依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学校师生属于应检尽检人员。当听到老师用扩音器通知大家做核酸检测时,我们能够分辨出是某位老师的声音,这主要利用了声音的(  )
A.速度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28.(2022 日照)2013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爱耳日”确定为“国际爱耳日”。2022年3月3日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降低噪声影响,守护听力健康,增强全民爱耳护耳意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下列与声音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产生声音的响度不同
C.“山东舰”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都是乐音
29.(2022 济南)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磬。早在公元前5世纪,《考工记 磬氏》中就有“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端”的制磬技术的记述,这里的“上”、“下”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利用这种技术改变的是磬发出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30.(2022 湘潭)如图,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男孩用小号演奏《我和我的祖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号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号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C.用更大的力气吹奏,可改变声音的音调
D.听号声知道所吹奏的乐曲,主要说明声音传递能量
31.(2022 湘西州)湘西苗族鼓舞流传在湘西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和古丈等县市,每逢佳节,苗族同胞击鼓同庆,鼓声震天。这里描述的声音特征是指(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32.(2022 株洲)古诗《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能辨别出羌笛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33.(2022 桂林)下列情景中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
A.音乐厅中的演奏声 B.教室里的读书声
C.报告厅中的演讲声 D.建筑工地上嘈杂的响声
二.填空题(共4小题)
34.(2022 镇江)城市山林——镇江,随处可闻鸟鸣声。鸟的发声器官由于    发出声音,声音通过    传入人耳,对于想安静学习的同学来说,鸟鸣声是    (选填“噪声”或“乐音”)。
35.(2022 辽宁)《曹刿论战》中曹刿善于利用鼓声。鼓声是由于鼓面    产生的,鼓声震耳欲聋形容鼓声的    大;战场上常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作为命令,说明声可以传递    。
36.(2022 朝阳)音乐会上,观众可以根据乐器发出声音的    不同,分辨出是哪种乐器;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
37.(2022 徐州)如图所示是用吸管和棉签制作的“鸟鸣器”,从管口吹气,能发出类似鸟叫的声音,鸟鸣器发声是由空气    产生的,拉动棉签可以改变声音的    ,根据声源的差异,鸟鸣器可以与小提琴、笛子、鼓这三种乐器中的    归为一类。
三.简答题(共1小题)
38.(2022 遵义)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时,老师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抽气泵将玻璃罩内空气逐渐抽出,同学们听到闹铃的声音逐渐减小,但始终可以听见声音。请你分析始终可以听见声音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3小题)
1.【解答】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在声源处减弱,如摩托车加装消音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高架道路两侧加装隔音板;在人耳处减弱,如工厂用防噪声耳罩。
因此A、C、D不符合题意,只有B正确。
故选B。
2.【解答】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同学们的歌声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是由空气传播而来,固体和液体也能传播声音,故B错误;
C、观众能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音色不同,故C错误;
D、“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较大,故D错误。
故选:A。
3.【解答】A、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水面,会引起水花飞溅,是源于音叉的振动,故A说法正确;
B、“闻其声而识其人”,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故B说法正确;
C、将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在抽出罩内空气的过程中,听到闹钟发出的声音变小,故C说法错误;
D、“南昌舰”在深海反潜训练时,声呐系统是利用超声波来探测敌方潜艇的装置,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4.【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不能发声,故 A 正确;
B、歌曲的高音低音是指音调的高低,故B正确;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和温度有关,跟音调无关,故C错误;
D、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能“听声识人”,故D正确。
故选:C。
5.【解答】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该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正确;
B、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尺子的振动快慢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B错误;
C、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小兔子根据音色判断出叫门的不是妈妈,故C错误;
D、捕鱼船通过声呐确定鱼群位置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来传递信息,不是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6.【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大喇叭发出的声音是由大喇叭的纸盆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超声波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人耳感觉不到,所以大喇叭发出的声音不是超声波,故B错误;
C、工作人员调节大喇叭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正确;
D、增大喇叭音量会使所发出声音的响度更大,传播得更远,但速度不会改变,故D错误。
故选:C。
7.【解答】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区分鸟鸣和蛙声,这是因为鸟和蛙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选:A。
8.【解答】A、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断的原理是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故A正确;
B、倒车雷达的原理就是采用蝙蝠的“回声定位”的方法,故B正确;
C、过灵敏的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可以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故C正确;
D、城市里安装噪声监测装置,是通过响度来反映噪声大小的,故D不正确。
故选:D。
9.【解答】A、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真空玻璃能隔音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故A错误;
B、医生利用听诊器,是因为声波能传递信息,故B正确;
C、广场舞噪音扰民是因为广场舞响度太大,故C错误;
D、工人带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故D错误。
故选:B。
10.【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蓝牙音箱发声需要振动,故A错误;
B、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根据音色可以分辨出不同歌手发出的声音,故B正确;
C、音箱发出的乐音,如果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也会成为噪声,故C错误;
D、将音箱音量调大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
故选:B。
11.【解答】锣和鼓即使它们发声的音调和响度相同,但它们的音色是不同的,我们根据音色的不同就能分辨出来、
故选:C。
12.【解答】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当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可以通过大地和空气同时向外传播,因为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所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时可以提前听到从大地传过来的声音,做好准备,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解答】A、低声细语意思是小声说话,也就是响度小,故A不正确;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与振动频率无关,故B不正确;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C正确;
D、超声波能传递信息和能量,故D不正确。
故选:C。
14.【解答】航天员在空间站内部不借助电子设备便能直接交谈,这是因为空间站内存在空气。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5.【解答】A、琴弦的长短不同,振动快慢不同,发声的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A错误;
B、演奏古筝时靠的是弦的振动而发声的,故B正确;
C、琴弦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与琴弦的粗细无关,故C错误;
D、拨动琴弦的力越大,琴弦的振动幅度越大,发声的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B。
16.【解答】A、青蛙的叫声是鸣囊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听到的蛙鸣是靠空气传播的,故B不正确;
C、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是根据音色不同来辨别它是青蛙的声音,故C不正确;
D、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蛙鸣的干扰,故D不正确。
故选:A。
17.【解答】A、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大,即声音的响度大,故A不正确;
B、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闻其声,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故B正确;
C、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能检测出噪声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C不正确;
D、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因为声能传递能量,故D不正确。
故选:B。
18.【解答】A、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故A错误;
B、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师生宣誓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由于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不同人的说话声音音色不同,故C错误;
D、“声音洪亮”是指人感觉到的声音强,由此说明是声音的响度大,而声速指的是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代表声音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B。
19.【解答】A、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A正确;
B、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随之起舞,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B错误;
C、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音量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
D、车间工人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20.【解答】音域是指某人或乐器发出声音所能达到的最低音至最高音的范围。编钟的制作材料一样,厚薄和质量不同,不同的钟在敲击后振动的快慢不同,即频率不同,所以能够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因此编钟的音域宽广指的是音调变化范围大。
故选:C。
21.【解答】
A、利用次声波可以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说明次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故A正确。
B、利用超声波可以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不能说明其响度很大,故B错误;
C、太空授课时航天员能和地面交流利用的是电磁波,不能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故C错误;
D、优美的笛声是由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A。
22.【解答】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诗人能分辨出叫声是青蛙发出的,是因为青蛙的音色与其他动物不同。
故选:C。
23.【解答】A、唱出的国歌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高唱国歌”中的“高”是指响度大,故B错误;
C、国歌伴奏音乐是通过空气传入参会人员耳朵的,故C正确;
D、参会人员听到“全体起立”的指令都站起来,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24.【解答】钟振动频率的大小与编钟钟体的大小有关,编钟钟体越小,越容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D正确。
故选:D。
25.【解答】群众能够明显区分出小王和小刘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个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则可用音色来辨别,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6.【解答】“掌声雷鸣”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很大,即声音的响度大。
故选:B。
27.【解答】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其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分辨出是某位老师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选:D。
28.【解答】A、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减弱雷声的响度,但不能防止雷声的产生,故A错误。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产生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山东舰”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有时会干扰别人的正常休息,这时它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29.【解答】根据题意可知,“上”、“下”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即声音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正确。
故选:B。
30.【解答】A、真空不能传声,号声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故A不正确;
B、小号是铜管乐器,是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故B正确;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小号声音的响度,故C不正确;
D、听号声知道所吹奏的乐曲,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故D不正确。
故选:B。
31.【解答】鼓声震天,是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A正确。
故选:A。
32.【解答】诗人辨别出是羌笛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3.【解答】A、音乐厅中的演奏声属于乐音,没有影响他人,不是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教室里的读书声没有影响别人的学习,不是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报告厅中的演讲声没有影响他人,不是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建筑工地上嘈杂的响声会影响别人的学习和生活,属于噪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共4小题)
34.【解答】(1)鸟鸣声是由于鸟的发声器官振动而产生的。
(2)鸟鸣声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3)鸟鸣声影响了想安静学习的同学,故对同学来说是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或气体或介质);噪声。
35.【解答】(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
(2)鼓声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3)战场上常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作为命令,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信息。
36.【解答】不同乐器发声的音色不同,可以通过音色区分不同的乐器;
观众能听到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中的。
故答案为:音色;空气。
37.【解答】从管口吹气,吸管内的空气就会振动发出类似鸟鸣的声音。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拉动棉签,吸管内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发生变化,造成空气柱振动的快慢不同,频率不同,音调就会发生变化。
“鸟鸣器”是靠吸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声的。小提琴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笛子是笛子内空气柱振动发声,而鼓是鼓面的振动发声,所以鸟鸣器可以与笛子归为一类。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笛子。
三.简答题(共1小题)
38.【解答】答:抽气泵将玻璃罩内空气逐渐抽出,同学们听到闹铃的声音逐渐减小,是因为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但始终可以听见声音,是由于玻璃罩内不能完全达到真空的状态,另外玻璃罩与闹钟接触,固体也能传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