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2.7溜索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铃铛(dang) 捏(niè)紧 滇(diān)西
B.鬃(zēng)毛 锱(zī)铢 驮(tuò)子
C.拽(zhuài)起 盘桓(huán) 嗖(sōu)的
D.扭绞(jiǎo) 黏(zhān)汗 兢(jīng)兢
【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捏”应读“niē”;
B项,“鬃”应读“zōng”“驮”应读作“duò”;
C读音正确;
D项,“黏”应读“niá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字音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形声字等容易混淆读错,另外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地分类整理。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暄闹 腾空 气贯长虹 万丈绝璧
B.裂缝 拔索 涓涓细流 绷出筋来
C.扭打 裤裆 蹲在地上 一身黏汗
D.漫声 卸驮 一声呼哨 跺几下脚
【答案】A
【知识点】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形的能力。A:有误。暄——喧,璧——壁。BCD正确。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辨析形近字并组词。
滇 蓦 飘
慎 暮 瞟
缜 慕 缥
【答案】滇西;蓦地;漂流;慎重;羡慕;瞟一眼;缜密;暮春;缥缈
【知识点】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溜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组词的能力。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注意“滇、蓦、 慎、 羡慕、瞟、 缜、 暮、 缥缈 ”等字的字形字义,准确组词。
故答案为:① 滇西 ;② 蓦地 ;③ 漂流 ;④ 慎重 ;⑤ 羡慕 ;⑥ 瞟一眼 ;⑦ 缜密 ;⑧ 暮春 ;⑨ 缥缈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组词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戒骄戒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在工作上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性。
B.从小,父母就教育他们锱铢必较,艰苦奋斗,小时候衣服破了,父母都让他们自己缝补。
C.作为有为的青年学生,只有把自己这股涓涓细流汇入实现中国梦的浩瀚大海,才会有永恒的生机。
D.千钧一发之际,机组人员操作得当,飞机紧急备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机上人员除几位轻伤外,均平安落地。
【答案】B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铢必较”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是贬义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要想理解重点词语,就要先理解整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B.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C.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D.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
【答案】C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C“那索似有千钧之力”这句话只有本体和比喻词,没有喻体。不是比喻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师生们积极参与植树活动,践行了习主席所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B.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约占在美留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C.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认真研究、整理、搜集的结果。
D.经过充分讨论,大家认为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重复啰嗦;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B:语义重复,“约”与“左右”意思重复,应该删去其中一个。C:语序不当,应该将“研究”和“搜集”互换位置。D:褒贬不当,“随声附和”的意思是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是贬义词,与此处的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7.下列对课文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赞美了马帮汉子粗犷豪迈的性格和勇敢无畏的精神,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时镇定自若的品格。
B.标题既点出了核心事件,也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C.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D.“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马帮的密集和移动的缓慢。
【答案】D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综合性理解。D项错误,本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读文章的理解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其语言的表达内容。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B.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C.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
D.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溜索
【解析】【分析】B运用有误,“不消”是余下的汉子们回答首领的话,话已经说完了,因此,“不消”后面的句号应放到引号内。故选B。使用引用时,引号末尾标点的位置要注意。 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点号放在引号里边。如果引用的内容是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引文没有独立性,引用部分末尾不用点号(问号、叹号可保留),整个句子该停顿处则停顿,该用何点号则用何点号。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二、阅读理解
现代文阅读
舵 链
舵链断的瞬间,我有些崩溃。舵链一断,我们最后一点生存的希望也就断了。试想, 一个没有舵的小登陆艇,在这七级大风的海上,能挺多久?
司令部安排我去石砬岛年终检查,没想到半路遭遇这种状况。
班长立刻组织抢修舵链,这才发现,几乎不可能。修舵链要从船头的铁柱处下去,可甲板到船头的舱盖上结了厚冰。舱盖是拱形的,十多米长。平时,船一晃,在上面走都很难。现在结了冰,站都站不住,根本别想走过去。班长看着结冰的舱盖请示陪同的马参谋长:“参谋长,过不过?”“怎么过?”“爬!”“多大把握?”“没有。”马参谋长认真看了看班长,重重拍了他一下。
班长立刻转身对兵们吩咐:“我先上。等会儿你们拉住我腰上的绳,一点点放,不能松,也不能紧……”“班长!我先上!”矮个子兵跳出来大叫。“你体格差,我先上。”班长说。“你是班长,你得在这儿指挥!”矮个子兵喊。理由似乎很充分,班长愣了一下。
风在肆虐,刀子般割着人们的脸。
突然,班长叫了起来,矮个子兵已绑着绳子,向船头爬去了。我和马参谋长一个箭步,一起抓住绳子。
空气凝固了,大家紧盯着叉开手脚紧贴舱盖趴着的矮个子兵。冰太滑,戴手套扒不住,他摸索着摘掉手套,用手抠着蠕动爬行。留在冰上的手套随船晃动,忽悠一下滑进了海里,立刻被海浪吞没了。颠簸中,他在舱盖上滑来滑去,好几次都差点儿滑落大海。不知过了多久,他伸手去够船头那根铁柱,大家都屏住呼吸: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儿了……他的手终于抓住了铁柱。
他抢修好了舵链,船又继续航行。
矮个子兵把腰上的绳子解下来,准备系到铁柱上,好攀着绳子往回走。突然,一阵狂风吹来,船体猛烈晃动,矮个子兵脚下一滑,手中的救命绳被甩了出去。大家呆住了,没了绳子,他无论如何也回不来了。班长急了,拿起绳子非要送过去。矮个子兵喊:“班长,别过来!”班长喊:“就你那小体格,一会儿就得冻成冰棍儿!”“班长!”矮个子兵大叫,“你要是过来,我就……我就跳下去!”班长蹲下呜呜地哭。“起来!把泪擦掉!”马参谋长喝道,“你跟他喊话,不许停。”“是!”班长抹把泪,立即与矮个子兵对喊起来。刚开始,矮个子兵声音还挺正常,过了一会儿,声音就开始发颤了,而且半天回一句。班长赶紧喊:“咱们唱个歌吧!”说着领头唱起来,“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矮个子兵马上跟着唱。“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大家都唱起来。
我们嚎叫着唱了一遍又一遍,早已不知道哪句是头哪句是尾。我们停不下来,也不敢停下来。直到马参谋长暴怒地吼叫起来,我们才戛然而止。矮个子兵不知何时已停止了唱歌,头耷拉着。马参谋长对着他喊:“你抬起头!只抬一下头就行! ……请你抬头看着我!看我在干什么?”矮个子兵的头终于慢慢抬了起来。班长哭喊:“你看呀,参谋长给你敬礼呢!你抬头看看,大家都给你敬礼呢!”一只只手臂举了起来,一个个标准的军礼,向着矮个子兵,向着前方这面在狂风恶浪中迎风屹立的“人旗”。马参谋长喊道:“你看好了,我在给你敬礼。按条令要求,你应该向我行注目礼。首长的手不放下,你的目光就不能离开!你得抬头看着我,不许低头!”矮个子兵果然一直抬着头,一直看着马参谋长。两颗泪珠沿着马参谋长僵硬的面颊滚落下来。
一条迎风破浪的船上,一个身材瘦小的士兵双手紧攀铁柱,旗帜般立于船头之上,海风鼓荡他的衣襟,发出哗啦啦的声响。眼前这幅高扬着“人旗”的画面,永远地刻进了我的脑海。
到了石砬岛,我们抬着矮个子兵直奔医院。他很快缓了过来,但双手已严重冻伤。
一条迎风破浪的船上,一个身材瘦小的士兵双手紧攀铁柱,旗帜般立于船头之上,海风鼓荡他的衣襟,发出哗啦啦的声响。眼前这幅高扬着“人旗”的画面,永远地刻进了我的脑海。
到了石砬岛,我们抬着矮个子兵直奔医院。他很快缓了过来,但双手已严重冻伤。
第二天,风停了,我乘艇返航。结冰的舱盖在阳光下格外刺眼,矮个子兵正看着舱盖发呆。我说:“想什么呢?”“我总忍不住想,我要是掉海里了,我妈可咋办?”他声音有些发抖,竟流下泪来。我轻声问:“那你还要坚持上?”“不上咋办?舵链要是不接上,就得任船在海上漂了,总不能眼瞅着船翻了吧?”
望着他缠满纱布的双手,我的眼睛湿润了……
(作者:马晓丽。有删改)
9.本文情节波澜起伏,请认真梳理,将下面空缺的情节补充完整。
舵链断了,众人遇险→① →舵链修好,小艇继续前行→② →众人想方设法帮助矮个子兵→③
10.从全文看,马参谋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11.作者是如何表现矮个子兵去修舵链途中行进的艰难的?请结合相
关内容简要分析。
12.文中的“人旗”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答案】9.矮个子兵冒险抢修舵链;救命绳脱手,矮个子兵陷入绝境;小艇安全抵达,矮个子兵得到救治
10.①机智:在矮个子兵陷入绝境时,他想到用喊话、敬礼等方式激励矮个子兵坚持下去。
②沉着冷静:在遭遇险情时,他镇定指挥,关注情况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③刚中有柔:他处事果断,语言严厉,但关心战士安危,看到矮个子兵坚持行注目礼,他流下了眼泪。
11.①通过“贴”“扒”“抠”“爬”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难。
②通过描写留在冰上的手套滑进海里,立刻被海浪吞没这一细节,衬托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险(“空气凝固”“大家屏住呼吸”等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侧面表现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险)。
③“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儿了”在反复之中有变化,突出爬行的艰难和最后一段路程的漫长。
12.示例:矮个子兵紧抱铁柱立于船头的形象,远看像一面旗帜,他勇敢顽强的精神更像一面旗帜。矮个子兵是当代军人的优秀代表,作者用“人旗”一词表达了对这一群体的赞美之情。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动作描写;侧面描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提示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③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3)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4)这道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9.根据“舵链断的瞬间,我有些崩溃。舵链一断,我们最后一点生存的希望也就断了”概括得出:舵链断了,众人遇险;根据“他伸手去够船头那根铁柱, 大家都屏住呼吸: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儿了……他的手终于抓住了铁柱”概括得出:矮个子兵冒险抢修舵链;根据“他抢修好了舵链,船又继续航行”概括得出:舵链修好,小艇继续前行;根据“矮个子兵把腰上的绳子解下来,准备系到铁柱上,好掌着绳子往回走。突然,一阵狂风吹来,船体猛烈晃动,矮个子兵脚下一滑,手中的救命绳被甩了出去。大家呆住了,没了绳子,他无论如何也回不来了”概括得出:救命绳脱手,矮个子兵陷入绝境。根据第九段到第十二段内容概括得出:众人想方设法帮助矮个子兵, 不让他低下头,闭上眼;根据“到了石砬岛,我们抬着矮个子兵直奔医院。他很快缓了过来,但双手已严重冻伤”概括得出:小艇安全抵达,矮个子兵得到救治。
故答案为:矮个子兵冒险抢修舵链
救命绳脱手,矮个子兵陷入绝境
小艇安全抵达,矮个子兵得到救治
10.根据“舵链断的瞬间,我有些崩溃”“班长立刻组织抢修舵链,这才发现,几乎不可能”“马参谋长认真看了看班长,重重拍了他一下“分析得出:他沉着冷静;根据“你跟他喊话,不许停”和“你看好了,我在给你敬礼。按条令要求,你应该向我行注目礼。首长的手不放下,你的目光就不能离开!你得抬头看着我,不许低头”分析得出:他机智、关心战友;根据“两颗泪珠沿着马参谋长僵硬的面颊浪落下来”分析得出;他刚中有柔。
故答案为: ①机智:在矮个子兵陷入绝境时,他想到用喊话、敬礼等方式激励矮个子兵坚持下去。
②沉着冷静:在遭遇险情时,他镇定指挥,关注情况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③刚中有柔:他处事果断,语言严厉,但关心战士安危,看到矮个子兵坚持行注目礼,他流下了眼泪。
11.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依据“空气凝固了,大家紧盯着叉开手脚紧贴舱盖趴着的矮个子兵。冰太滑,戴手套扒不住,他摸索着摘掉手套,用手抠着蠕动爬行”分析,运用“贴”“扒”“抠”“爬”等一系列动作描写,从正面形象地表现了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难,表达了对矮个子兵的敬佩之情。
依据“留在冰上的手套随船晃动,忽悠一下滑进了海里,立刻被海浪吞没了”分析,从侧面衬托出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险。
依据“空 气凝固”“大家屏住呼吸”等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侧面表现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险,表达了“我”的担心和紧张之情;根据“差一....还差一...就差一点点儿了他的手终于抓住了铁柱”分析,三处省略号,给人以断续之感,表现了矮个子兵爬行的艰难和最后一段路程的漫长。
故答案为:①通过“贴”“扒”“抠”“爬”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难。
②通过描写留在冰上的手套滑进海里,立刻被海浪吞没这一细节,衬托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险(“空气凝固”“大家屏住呼吸”等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侧面表现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险)。
③“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儿了”在反复之中有变化,突出爬行的艰难和最后一段路程的漫长。
12.从表层意义分析, “一只只手臂举了起来,一个个标准的军礼,向着矮个子兵,向着前方这面在狂风恶浪中迎风屹立的‘人旗’”内容; 从深层意义分析 , “一条迎风破浪的船上,一个身材瘦小的士兵双手紧攀铁柱,旗帜般立于船头之上,海风鼓荡他的衣襟,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内容; 从主旨分析,“人旗” 一词弘扬了军人的崇高精神,用“人旗”一词表达了对军人这一群体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示例:矮个子兵紧抱铁柱立于船头的形象,远看像一面旗帜,他勇敢顽强的精神更像一面旗帜。矮个子兵是当代军人的优秀代表,作者用“人旗”一词表达了对这一群体的赞美之情。
阅读阿城《溜索》选段,完成下题。
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汉子们全不说话,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首领瞟一眼汉子们。汉子们早蹲在一边吃烟。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路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猛地耳边有人笑:“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有人递过一支烟,嚓的一声点好。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
(有删减)
13.文中加粗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1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15.选文开头结尾都写到了鹰,各有何用意?
16.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13.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第二处“懒懒”表现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14.比喻,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生动形象(或新颖别致)地描写出牛群极不愿向前行进的状态。
15.①开头为写怒江溜索的凶险蓄势。②结尾与开头呼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16.①“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③“我”是过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坏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文章线索;比喻;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词语的含义应当根据语境揣摩。
(2)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
(4)本题考查对线索人物的形象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我”是故事(过溜索)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是小说的叙述者,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使情节更简洁,更集中;是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环境。
13.从上文“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里之外天公浇地”和“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来看,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第二处“懒懒”表现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故答案为: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第二处“懒懒”表现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1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能力。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可以按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内容+表达效果”的格式作答。“马帮如极稠的粥”,运用了比喻,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表现了牛群极不愿向前行进的状态。
故答案为:比喻,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生动形象(或新颖别致)地描写出牛群极不愿向前行进的状态。
1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先找出写“鹰”的句子,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开头,“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这为写怒江溜索的凶险蓄势。结尾,“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呼应开头,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故答案为:①开头为写怒江溜索的凶险蓄势。②结尾与开头呼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16.本题考查赏析“我”的形象作用的能力。从全文来看,文中并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有“我”的观察和感受。“我”从头到尾经历了这个事件,“我”用眼睛观察,用心感受,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起到了线索作用,同时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故答案为:①“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③“我”是过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坏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17.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二十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儿,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四十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知道他有多疼爱儿子。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儿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他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开起了一间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儿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儿,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看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少顷,桑伯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桑伯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屏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统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儿,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嘴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家。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儿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家具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滿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做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经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已有点儿暖意,桑伯细味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把貼紧老人的新靠椅,教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把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十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1)分析下列句子反映出的人物心理。
①“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②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③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
(2)品味下面的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桑伯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3)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①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自信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
②桑伯对自己使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感到失落和痛心。
③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理,所以不肯“接班”,但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他苦苦请求。
(2)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了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雕花技术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滲”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3)示例: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人物,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工艺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传统手工艺的命运与价值,进而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心理描写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 ① “ 我就不信 ”体现桑伯很自信。“ 一捶就破 ”表明他看不起新式组合家具。 ② 结合上文“陶子树”的话“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 ..... 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可知桑伯对自己使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感到失落和痛心。 ③ 桑果不肯“接班” 是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理,所以不肯“接班”, 他苦苦请求是因为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
⑵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从修辞、遣词造句、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本句“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 ”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桑伯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 ”运用比喻和对比,生动形象地表现桑伯的技艺的娴熟。 “滲”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⑶ 本题考查读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文章主旨的理解。本题看似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实际上又是对文章所学内涵的深层次把握。从文中叙写的内容看,拥有传统技艺的桑伯逐渐被现代社会所弃用,而桑伯只是传统技艺的一个缩影,缩影从这个角度卡,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任务,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状态,引发人们要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据此进行理解。
故答案为:⑴ ①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自信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 ②桑伯对自己使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感到失落和痛心。 ③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理,所以不肯“接班”,但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他苦苦请求。
⑵ 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了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雕花技术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滲”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⑶ 示例: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人物,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工艺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传统手工艺的命运与价值,进而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第五章内容和人物心理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语句,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掌握基本的语句赏析方法,选择正确的角度,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理解,注意一定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深层次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 基础上,还要透过表层,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语言表达
18.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说说其妙处。
(1)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2)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答案】(1)一个“扎”字写尽了鹰迅猛的特点。
(2)“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 “扎”,刺。鹰忽然一歪身,就像针一样刺进了山那侧的声音里。因此“扎”字写尽了鹰迅猛的特点。(2) “小” 本是形容词,与“大”相对,体积、数量、力量等方面不大的。这里活用为动词。结合语境分析,人坐在溜索上飞速到对岸去,在这边的人看来,他的身形飞速变小。因此这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1) 一个“扎”字写尽了鹰迅猛的特点。
(2) “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19.阿城对怒江峡谷的景物描写,全方位展示了怒江的雄壮美。请你使用景物描写的手法写一段话,突出其美感。150字左右。
【答案】又一个周末,雨点伴随着车辆的阵阵笛鸣,悄然落地。我睁开蒙眬的睡眼,继而又沉浸在了那样一幅景象里。树叶在微风中摇曳,天公也不作美,然而那条条雨丝毫不留情地拍击着窗……我走到落地窗旁,倚着墙,看着街道上那些正行色匆匆赶着上班的年轻人,嘴角不禁勾起一抹浅笑。呵呵,这个世界是美好的!那把把雨伞,正在用缤纷的色彩渲染整片世界;那一个个生命,正在用勃勃的生机点缀整片世界;那滴滴雨珠,正在用薄弱的生命来启示那些人……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景物描写分方法有:①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观察,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得到的体验和感悟;②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辅之以厚实的语言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产物;③是从我们观察的角度和层次出发,在写作过程中,依照文理和章法的需要表现出有序结合。此题答案只要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 又一个周末,雨点伴随着车辆的阵阵笛鸣,悄然落地。我睁开蒙眬的睡眼,继而又沉浸在了那样一幅景象里。树叶在微风中摇曳,天公也不作美,然而那条条雨丝毫不留情地拍击着窗……我走到落地窗旁,倚着墙,看着街道上那些正行色匆匆赶着上班的年轻人,嘴角不禁勾起一抹浅笑。呵呵,这个世界是美好的!那把把雨伞,正在用缤纷的色彩渲染整片世界;那一个个生命,正在用勃勃的生机点缀整片世界;那滴滴雨珠,正在用薄弱的生命来启示那些人……
【点评】本题考查写写景片段作文的能力。所谓景物描写,通常指自然景物描写,但也包括对社会景物即社会环境的描写。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都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
20.赏析下面的句子。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答案】①作者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那江“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②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非常注意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地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③通过“着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渲染烘托;心理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溜索
【解析】【分析】这几句话描写了峡谷险峻的气势,题目要求赏析句子,其实是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心理描写。“视觉、听觉”的描写,起到烘托作用。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21.综合性学习活动。
(1)阅读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018年5月30日,鹦哥大桥完成最后一段35米引桥现浇箱梁作业,标志着“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进入最后的桥面铺装和防护栏施工阶段,预计6月底建成通车。“鹦哥溜索”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与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龙潭镇沿江村交界的金沙江上,距江面约260米,长约470米,有“亚洲第一高溜”之称。2015年11月,鹦哥大桥列为国家“索改桥”工程开工建设。新建的“鹦哥溜索改桥”主桥与江面的垂直距离约200米,大桥全长385.5米,宽9米。目前,从茂租镇至鹦哥村的公路已建成,从白鹤滩水电站永久性大桥至鹦哥村的公路正在建设中,待鹦哥大桥正式通车后,村民不用再溜索出行,这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
(2)小明要把上面的新闻介绍给同学,又搜集了些材料,整理时产生了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云南昭通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地处乌蒙山区,对面是大凉山,山下是金沙江。【甲】由于过去不通公路,使村民出行得沿着悬崖走到山下,坐船渡过金沙江,再从江底爬到对岸公路上。1998年,村里几户人家合伙修建了溜索,它除了独特的设计外,所处的高度达到了260米,宽470米,不仅是金沙江上最高的溜索,也是亚洲最高溜索,开始主要依靠人力推,后来村里通了电,溜索用上了电动机。因经济发展不上去,这里的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乙】如今,村里只剩下不足400多人,大都为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孩子。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缺少主语的问题,修改意见是: 。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不合逻辑的问题,修改意见是: 。
(3)小亮和爸爸看到这则新闻后,分别写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上联:溜索细钢绳彰拼搏力
下联:
上联:路通村寨产业兴
下联:
【答案】(1)“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
(2)删去“由于”或“使”;删去“多”
(3)改桥宽车道通致富路;桥连两岸福气旺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成分残缺;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1)本则新闻可拟题为:“鹦哥溜索改桥”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2)本题考查修改病句。①“由于……,使……”这种句式缺少主语,应删去“由于”或“使”。②“不足”和“多”矛盾,不合逻辑。应删去“多”。
(3)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充。根据对联结构相同的特点,以及此次活动的内容,下联的空缺处,按上联中的“溜索细钢绳”可对出“改桥宽车道”,“彰拼搏力”可对出“通致富路”;下联的空缺处按上联的“路通村寨”可对出“桥连两岸”,“产业兴”可对出“福气旺”。
故答案为:(1)“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
(2)①删去“由于”或“使”;②删去“多”;
(3)下联:改桥宽车道通致富路;
下联:桥连两岸福气旺。
【点评】⑴本题考查给新闻拟题的能力。给新闻拟写标题,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可从导语中查找关键信息来表述;
⑵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⑶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2.7溜索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铃铛(dang) 捏(niè)紧 滇(diān)西
B.鬃(zēng)毛 锱(zī)铢 驮(tuò)子
C.拽(zhuài)起 盘桓(huán) 嗖(sōu)的
D.扭绞(jiǎo) 黏(zhān)汗 兢(jīng)兢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暄闹 腾空 气贯长虹 万丈绝璧
B.裂缝 拔索 涓涓细流 绷出筋来
C.扭打 裤裆 蹲在地上 一身黏汗
D.漫声 卸驮 一声呼哨 跺几下脚
3.辨析形近字并组词。
滇 蓦 飘
慎 暮 瞟
缜 慕 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戒骄戒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在工作上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性。
B.从小,父母就教育他们锱铢必较,艰苦奋斗,小时候衣服破了,父母都让他们自己缝补。
C.作为有为的青年学生,只有把自己这股涓涓细流汇入实现中国梦的浩瀚大海,才会有永恒的生机。
D.千钧一发之际,机组人员操作得当,飞机紧急备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机上人员除几位轻伤外,均平安落地。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B.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C.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D.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师生们积极参与植树活动,践行了习主席所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B.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约占在美留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C.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认真研究、整理、搜集的结果。
D.经过充分讨论,大家认为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7.下列对课文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赞美了马帮汉子粗犷豪迈的性格和勇敢无畏的精神,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时镇定自若的品格。
B.标题既点出了核心事件,也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C.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D.“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马帮的密集和移动的缓慢。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B.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C.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
D.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二、阅读理解
现代文阅读
舵 链
舵链断的瞬间,我有些崩溃。舵链一断,我们最后一点生存的希望也就断了。试想, 一个没有舵的小登陆艇,在这七级大风的海上,能挺多久?
司令部安排我去石砬岛年终检查,没想到半路遭遇这种状况。
班长立刻组织抢修舵链,这才发现,几乎不可能。修舵链要从船头的铁柱处下去,可甲板到船头的舱盖上结了厚冰。舱盖是拱形的,十多米长。平时,船一晃,在上面走都很难。现在结了冰,站都站不住,根本别想走过去。班长看着结冰的舱盖请示陪同的马参谋长:“参谋长,过不过?”“怎么过?”“爬!”“多大把握?”“没有。”马参谋长认真看了看班长,重重拍了他一下。
班长立刻转身对兵们吩咐:“我先上。等会儿你们拉住我腰上的绳,一点点放,不能松,也不能紧……”“班长!我先上!”矮个子兵跳出来大叫。“你体格差,我先上。”班长说。“你是班长,你得在这儿指挥!”矮个子兵喊。理由似乎很充分,班长愣了一下。
风在肆虐,刀子般割着人们的脸。
突然,班长叫了起来,矮个子兵已绑着绳子,向船头爬去了。我和马参谋长一个箭步,一起抓住绳子。
空气凝固了,大家紧盯着叉开手脚紧贴舱盖趴着的矮个子兵。冰太滑,戴手套扒不住,他摸索着摘掉手套,用手抠着蠕动爬行。留在冰上的手套随船晃动,忽悠一下滑进了海里,立刻被海浪吞没了。颠簸中,他在舱盖上滑来滑去,好几次都差点儿滑落大海。不知过了多久,他伸手去够船头那根铁柱,大家都屏住呼吸: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儿了……他的手终于抓住了铁柱。
他抢修好了舵链,船又继续航行。
矮个子兵把腰上的绳子解下来,准备系到铁柱上,好攀着绳子往回走。突然,一阵狂风吹来,船体猛烈晃动,矮个子兵脚下一滑,手中的救命绳被甩了出去。大家呆住了,没了绳子,他无论如何也回不来了。班长急了,拿起绳子非要送过去。矮个子兵喊:“班长,别过来!”班长喊:“就你那小体格,一会儿就得冻成冰棍儿!”“班长!”矮个子兵大叫,“你要是过来,我就……我就跳下去!”班长蹲下呜呜地哭。“起来!把泪擦掉!”马参谋长喝道,“你跟他喊话,不许停。”“是!”班长抹把泪,立即与矮个子兵对喊起来。刚开始,矮个子兵声音还挺正常,过了一会儿,声音就开始发颤了,而且半天回一句。班长赶紧喊:“咱们唱个歌吧!”说着领头唱起来,“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矮个子兵马上跟着唱。“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大家都唱起来。
我们嚎叫着唱了一遍又一遍,早已不知道哪句是头哪句是尾。我们停不下来,也不敢停下来。直到马参谋长暴怒地吼叫起来,我们才戛然而止。矮个子兵不知何时已停止了唱歌,头耷拉着。马参谋长对着他喊:“你抬起头!只抬一下头就行! ……请你抬头看着我!看我在干什么?”矮个子兵的头终于慢慢抬了起来。班长哭喊:“你看呀,参谋长给你敬礼呢!你抬头看看,大家都给你敬礼呢!”一只只手臂举了起来,一个个标准的军礼,向着矮个子兵,向着前方这面在狂风恶浪中迎风屹立的“人旗”。马参谋长喊道:“你看好了,我在给你敬礼。按条令要求,你应该向我行注目礼。首长的手不放下,你的目光就不能离开!你得抬头看着我,不许低头!”矮个子兵果然一直抬着头,一直看着马参谋长。两颗泪珠沿着马参谋长僵硬的面颊滚落下来。
一条迎风破浪的船上,一个身材瘦小的士兵双手紧攀铁柱,旗帜般立于船头之上,海风鼓荡他的衣襟,发出哗啦啦的声响。眼前这幅高扬着“人旗”的画面,永远地刻进了我的脑海。
到了石砬岛,我们抬着矮个子兵直奔医院。他很快缓了过来,但双手已严重冻伤。
一条迎风破浪的船上,一个身材瘦小的士兵双手紧攀铁柱,旗帜般立于船头之上,海风鼓荡他的衣襟,发出哗啦啦的声响。眼前这幅高扬着“人旗”的画面,永远地刻进了我的脑海。
到了石砬岛,我们抬着矮个子兵直奔医院。他很快缓了过来,但双手已严重冻伤。
第二天,风停了,我乘艇返航。结冰的舱盖在阳光下格外刺眼,矮个子兵正看着舱盖发呆。我说:“想什么呢?”“我总忍不住想,我要是掉海里了,我妈可咋办?”他声音有些发抖,竟流下泪来。我轻声问:“那你还要坚持上?”“不上咋办?舵链要是不接上,就得任船在海上漂了,总不能眼瞅着船翻了吧?”
望着他缠满纱布的双手,我的眼睛湿润了……
(作者:马晓丽。有删改)
9.本文情节波澜起伏,请认真梳理,将下面空缺的情节补充完整。
舵链断了,众人遇险→① →舵链修好,小艇继续前行→② →众人想方设法帮助矮个子兵→③
10.从全文看,马参谋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11.作者是如何表现矮个子兵去修舵链途中行进的艰难的?请结合相
关内容简要分析。
12.文中的“人旗”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阅读阿城《溜索》选段,完成下题。
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汉子们全不说话,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首领瞟一眼汉子们。汉子们早蹲在一边吃烟。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路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猛地耳边有人笑:“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有人递过一支烟,嚓的一声点好。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
(有删减)
13.文中加粗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1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15.选文开头结尾都写到了鹰,各有何用意?
16.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7.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二十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儿,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四十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知道他有多疼爱儿子。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儿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他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开起了一间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儿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儿,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看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少顷,桑伯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桑伯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屏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统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儿,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嘴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家。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儿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家具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滿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做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经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已有点儿暖意,桑伯细味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把貼紧老人的新靠椅,教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把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十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1)分析下列句子反映出的人物心理。
①“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②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③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
(2)品味下面的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桑伯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3)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语言表达
18.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说说其妙处。
(1)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2)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19.阿城对怒江峡谷的景物描写,全方位展示了怒江的雄壮美。请你使用景物描写的手法写一段话,突出其美感。150字左右。
20.赏析下面的句子。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21.综合性学习活动。
(1)阅读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018年5月30日,鹦哥大桥完成最后一段35米引桥现浇箱梁作业,标志着“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进入最后的桥面铺装和防护栏施工阶段,预计6月底建成通车。“鹦哥溜索”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与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龙潭镇沿江村交界的金沙江上,距江面约260米,长约470米,有“亚洲第一高溜”之称。2015年11月,鹦哥大桥列为国家“索改桥”工程开工建设。新建的“鹦哥溜索改桥”主桥与江面的垂直距离约200米,大桥全长385.5米,宽9米。目前,从茂租镇至鹦哥村的公路已建成,从白鹤滩水电站永久性大桥至鹦哥村的公路正在建设中,待鹦哥大桥正式通车后,村民不用再溜索出行,这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
(2)小明要把上面的新闻介绍给同学,又搜集了些材料,整理时产生了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云南昭通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地处乌蒙山区,对面是大凉山,山下是金沙江。【甲】由于过去不通公路,使村民出行得沿着悬崖走到山下,坐船渡过金沙江,再从江底爬到对岸公路上。1998年,村里几户人家合伙修建了溜索,它除了独特的设计外,所处的高度达到了260米,宽470米,不仅是金沙江上最高的溜索,也是亚洲最高溜索,开始主要依靠人力推,后来村里通了电,溜索用上了电动机。因经济发展不上去,这里的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乙】如今,村里只剩下不足400多人,大都为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孩子。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缺少主语的问题,修改意见是: 。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不合逻辑的问题,修改意见是: 。
(3)小亮和爸爸看到这则新闻后,分别写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上联:溜索细钢绳彰拼搏力
下联:
上联:路通村寨产业兴
下联: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捏”应读“niē”;
B项,“鬃”应读“zōng”“驮”应读作“duò”;
C读音正确;
D项,“黏”应读“niá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字音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形声字等容易混淆读错,另外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地分类整理。
2.【答案】A
【知识点】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形的能力。A:有误。暄——喧,璧——壁。BCD正确。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答案】滇西;蓦地;漂流;慎重;羡慕;瞟一眼;缜密;暮春;缥缈
【知识点】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溜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组词的能力。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注意“滇、蓦、 慎、 羡慕、瞟、 缜、 暮、 缥缈 ”等字的字形字义,准确组词。
故答案为:① 滇西 ;② 蓦地 ;③ 漂流 ;④ 慎重 ;⑤ 羡慕 ;⑥ 瞟一眼 ;⑦ 缜密 ;⑧ 暮春 ;⑨ 缥缈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组词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4.【答案】B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铢必较”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是贬义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要想理解重点词语,就要先理解整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5.【答案】C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C“那索似有千钧之力”这句话只有本体和比喻词,没有喻体。不是比喻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6.【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重复啰嗦;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B:语义重复,“约”与“左右”意思重复,应该删去其中一个。C:语序不当,应该将“研究”和“搜集”互换位置。D:褒贬不当,“随声附和”的意思是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是贬义词,与此处的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7.【答案】D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综合性理解。D项错误,本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读文章的理解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其语言的表达内容。
8.【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溜索
【解析】【分析】B运用有误,“不消”是余下的汉子们回答首领的话,话已经说完了,因此,“不消”后面的句号应放到引号内。故选B。使用引用时,引号末尾标点的位置要注意。 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点号放在引号里边。如果引用的内容是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引文没有独立性,引用部分末尾不用点号(问号、叹号可保留),整个句子该停顿处则停顿,该用何点号则用何点号。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答案】9.矮个子兵冒险抢修舵链;救命绳脱手,矮个子兵陷入绝境;小艇安全抵达,矮个子兵得到救治
10.①机智:在矮个子兵陷入绝境时,他想到用喊话、敬礼等方式激励矮个子兵坚持下去。
②沉着冷静:在遭遇险情时,他镇定指挥,关注情况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③刚中有柔:他处事果断,语言严厉,但关心战士安危,看到矮个子兵坚持行注目礼,他流下了眼泪。
11.①通过“贴”“扒”“抠”“爬”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难。
②通过描写留在冰上的手套滑进海里,立刻被海浪吞没这一细节,衬托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险(“空气凝固”“大家屏住呼吸”等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侧面表现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险)。
③“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儿了”在反复之中有变化,突出爬行的艰难和最后一段路程的漫长。
12.示例:矮个子兵紧抱铁柱立于船头的形象,远看像一面旗帜,他勇敢顽强的精神更像一面旗帜。矮个子兵是当代军人的优秀代表,作者用“人旗”一词表达了对这一群体的赞美之情。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动作描写;侧面描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提示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③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3)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4)这道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9.根据“舵链断的瞬间,我有些崩溃。舵链一断,我们最后一点生存的希望也就断了”概括得出:舵链断了,众人遇险;根据“他伸手去够船头那根铁柱, 大家都屏住呼吸: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儿了……他的手终于抓住了铁柱”概括得出:矮个子兵冒险抢修舵链;根据“他抢修好了舵链,船又继续航行”概括得出:舵链修好,小艇继续前行;根据“矮个子兵把腰上的绳子解下来,准备系到铁柱上,好掌着绳子往回走。突然,一阵狂风吹来,船体猛烈晃动,矮个子兵脚下一滑,手中的救命绳被甩了出去。大家呆住了,没了绳子,他无论如何也回不来了”概括得出:救命绳脱手,矮个子兵陷入绝境。根据第九段到第十二段内容概括得出:众人想方设法帮助矮个子兵, 不让他低下头,闭上眼;根据“到了石砬岛,我们抬着矮个子兵直奔医院。他很快缓了过来,但双手已严重冻伤”概括得出:小艇安全抵达,矮个子兵得到救治。
故答案为:矮个子兵冒险抢修舵链
救命绳脱手,矮个子兵陷入绝境
小艇安全抵达,矮个子兵得到救治
10.根据“舵链断的瞬间,我有些崩溃”“班长立刻组织抢修舵链,这才发现,几乎不可能”“马参谋长认真看了看班长,重重拍了他一下“分析得出:他沉着冷静;根据“你跟他喊话,不许停”和“你看好了,我在给你敬礼。按条令要求,你应该向我行注目礼。首长的手不放下,你的目光就不能离开!你得抬头看着我,不许低头”分析得出:他机智、关心战友;根据“两颗泪珠沿着马参谋长僵硬的面颊浪落下来”分析得出;他刚中有柔。
故答案为: ①机智:在矮个子兵陷入绝境时,他想到用喊话、敬礼等方式激励矮个子兵坚持下去。
②沉着冷静:在遭遇险情时,他镇定指挥,关注情况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③刚中有柔:他处事果断,语言严厉,但关心战士安危,看到矮个子兵坚持行注目礼,他流下了眼泪。
11.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依据“空气凝固了,大家紧盯着叉开手脚紧贴舱盖趴着的矮个子兵。冰太滑,戴手套扒不住,他摸索着摘掉手套,用手抠着蠕动爬行”分析,运用“贴”“扒”“抠”“爬”等一系列动作描写,从正面形象地表现了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难,表达了对矮个子兵的敬佩之情。
依据“留在冰上的手套随船晃动,忽悠一下滑进了海里,立刻被海浪吞没了”分析,从侧面衬托出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险。
依据“空 气凝固”“大家屏住呼吸”等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侧面表现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险,表达了“我”的担心和紧张之情;根据“差一....还差一...就差一点点儿了他的手终于抓住了铁柱”分析,三处省略号,给人以断续之感,表现了矮个子兵爬行的艰难和最后一段路程的漫长。
故答案为:①通过“贴”“扒”“抠”“爬”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难。
②通过描写留在冰上的手套滑进海里,立刻被海浪吞没这一细节,衬托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险(“空气凝固”“大家屏住呼吸”等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侧面表现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险)。
③“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儿了”在反复之中有变化,突出爬行的艰难和最后一段路程的漫长。
12.从表层意义分析, “一只只手臂举了起来,一个个标准的军礼,向着矮个子兵,向着前方这面在狂风恶浪中迎风屹立的‘人旗’”内容; 从深层意义分析 , “一条迎风破浪的船上,一个身材瘦小的士兵双手紧攀铁柱,旗帜般立于船头之上,海风鼓荡他的衣襟,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内容; 从主旨分析,“人旗” 一词弘扬了军人的崇高精神,用“人旗”一词表达了对军人这一群体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示例:矮个子兵紧抱铁柱立于船头的形象,远看像一面旗帜,他勇敢顽强的精神更像一面旗帜。矮个子兵是当代军人的优秀代表,作者用“人旗”一词表达了对这一群体的赞美之情。
【答案】13.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第二处“懒懒”表现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14.比喻,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生动形象(或新颖别致)地描写出牛群极不愿向前行进的状态。
15.①开头为写怒江溜索的凶险蓄势。②结尾与开头呼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16.①“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③“我”是过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坏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文章线索;比喻;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词语的含义应当根据语境揣摩。
(2)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
(4)本题考查对线索人物的形象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我”是故事(过溜索)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是小说的叙述者,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使情节更简洁,更集中;是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环境。
13.从上文“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里之外天公浇地”和“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来看,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第二处“懒懒”表现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故答案为: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第二处“懒懒”表现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1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能力。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可以按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内容+表达效果”的格式作答。“马帮如极稠的粥”,运用了比喻,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表现了牛群极不愿向前行进的状态。
故答案为:比喻,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生动形象(或新颖别致)地描写出牛群极不愿向前行进的状态。
1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先找出写“鹰”的句子,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开头,“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这为写怒江溜索的凶险蓄势。结尾,“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呼应开头,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故答案为:①开头为写怒江溜索的凶险蓄势。②结尾与开头呼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16.本题考查赏析“我”的形象作用的能力。从全文来看,文中并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有“我”的观察和感受。“我”从头到尾经历了这个事件,“我”用眼睛观察,用心感受,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起到了线索作用,同时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故答案为:①“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③“我”是过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坏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17.【答案】(1)①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自信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
②桑伯对自己使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感到失落和痛心。
③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理,所以不肯“接班”,但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他苦苦请求。
(2)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了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雕花技术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滲”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3)示例: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人物,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工艺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传统手工艺的命运与价值,进而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心理描写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 ① “ 我就不信 ”体现桑伯很自信。“ 一捶就破 ”表明他看不起新式组合家具。 ② 结合上文“陶子树”的话“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 ..... 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可知桑伯对自己使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感到失落和痛心。 ③ 桑果不肯“接班” 是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理,所以不肯“接班”, 他苦苦请求是因为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
⑵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从修辞、遣词造句、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本句“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 ”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桑伯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 ”运用比喻和对比,生动形象地表现桑伯的技艺的娴熟。 “滲”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⑶ 本题考查读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文章主旨的理解。本题看似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实际上又是对文章所学内涵的深层次把握。从文中叙写的内容看,拥有传统技艺的桑伯逐渐被现代社会所弃用,而桑伯只是传统技艺的一个缩影,缩影从这个角度卡,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任务,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状态,引发人们要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据此进行理解。
故答案为:⑴ ①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自信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 ②桑伯对自己使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感到失落和痛心。 ③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理,所以不肯“接班”,但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他苦苦请求。
⑵ 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了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雕花技术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滲”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⑶ 示例: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人物,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工艺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传统手工艺的命运与价值,进而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第五章内容和人物心理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语句,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掌握基本的语句赏析方法,选择正确的角度,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理解,注意一定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深层次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 基础上,还要透过表层,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18.【答案】(1)一个“扎”字写尽了鹰迅猛的特点。
(2)“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 “扎”,刺。鹰忽然一歪身,就像针一样刺进了山那侧的声音里。因此“扎”字写尽了鹰迅猛的特点。(2) “小” 本是形容词,与“大”相对,体积、数量、力量等方面不大的。这里活用为动词。结合语境分析,人坐在溜索上飞速到对岸去,在这边的人看来,他的身形飞速变小。因此这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1) 一个“扎”字写尽了鹰迅猛的特点。
(2) “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19.【答案】又一个周末,雨点伴随着车辆的阵阵笛鸣,悄然落地。我睁开蒙眬的睡眼,继而又沉浸在了那样一幅景象里。树叶在微风中摇曳,天公也不作美,然而那条条雨丝毫不留情地拍击着窗……我走到落地窗旁,倚着墙,看着街道上那些正行色匆匆赶着上班的年轻人,嘴角不禁勾起一抹浅笑。呵呵,这个世界是美好的!那把把雨伞,正在用缤纷的色彩渲染整片世界;那一个个生命,正在用勃勃的生机点缀整片世界;那滴滴雨珠,正在用薄弱的生命来启示那些人……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景物描写分方法有:①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观察,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得到的体验和感悟;②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辅之以厚实的语言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产物;③是从我们观察的角度和层次出发,在写作过程中,依照文理和章法的需要表现出有序结合。此题答案只要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 又一个周末,雨点伴随着车辆的阵阵笛鸣,悄然落地。我睁开蒙眬的睡眼,继而又沉浸在了那样一幅景象里。树叶在微风中摇曳,天公也不作美,然而那条条雨丝毫不留情地拍击着窗……我走到落地窗旁,倚着墙,看着街道上那些正行色匆匆赶着上班的年轻人,嘴角不禁勾起一抹浅笑。呵呵,这个世界是美好的!那把把雨伞,正在用缤纷的色彩渲染整片世界;那一个个生命,正在用勃勃的生机点缀整片世界;那滴滴雨珠,正在用薄弱的生命来启示那些人……
【点评】本题考查写写景片段作文的能力。所谓景物描写,通常指自然景物描写,但也包括对社会景物即社会环境的描写。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都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
20.【答案】①作者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那江“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②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非常注意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地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③通过“着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渲染烘托;心理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溜索
【解析】【分析】这几句话描写了峡谷险峻的气势,题目要求赏析句子,其实是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心理描写。“视觉、听觉”的描写,起到烘托作用。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21.【答案】(1)“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
(2)删去“由于”或“使”;删去“多”
(3)改桥宽车道通致富路;桥连两岸福气旺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成分残缺;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1)本则新闻可拟题为:“鹦哥溜索改桥”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2)本题考查修改病句。①“由于……,使……”这种句式缺少主语,应删去“由于”或“使”。②“不足”和“多”矛盾,不合逻辑。应删去“多”。
(3)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充。根据对联结构相同的特点,以及此次活动的内容,下联的空缺处,按上联中的“溜索细钢绳”可对出“改桥宽车道”,“彰拼搏力”可对出“通致富路”;下联的空缺处按上联的“路通村寨”可对出“桥连两岸”,“产业兴”可对出“福气旺”。
故答案为:(1)“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
(2)①删去“由于”或“使”;②删去“多”;
(3)下联:改桥宽车道通致富路;
下联:桥连两岸福气旺。
【点评】⑴本题考查给新闻拟题的能力。给新闻拟写标题,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可从导语中查找关键信息来表述;
⑵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⑶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