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3.9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嗟来(jiē) 吆喝(yāo) 穷乏(fá) 俸禄(lù)
B.得兼(jiān) 苟得(gǒu) 蹴尔(cù) 所恶(wù)
C.不屑(xiè) 妻妾(qiè) 乡为(xiàng) 为之(wéi)
D.弗得(fú) 不辟(pì)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2.下列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避也。患:祸患、灾难; 避:逃避
B.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用脚践踏; 不屑:看不上眼
C.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明日:明天; 孰:通“熟”,仔细
D.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推:推诱; 勉:勉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同 ,解释: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同 ,解释: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 ,解释: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 ,解释:
5.下列划线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6.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7.对“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但却失掉了义。
B.按照这种办法来保全生命,但却失掉了义。
C.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
D.按照这种办法来保全生命,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
8.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9.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10.《鱼我所欲也》一文以 和 为喻,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 的观点。又运用举例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法论证了人人都有“ ”的道理,赞扬了那些 、 的人,斥责了那些 、 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 ”。
二、阅读理解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④延长,为恶者降年⑤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⑥,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有删改)
【注释】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②钳口:闭口不言。③可:岂,哪。④福祚(zuó):福禄,福分。⑤降年:上天赐予的年龄,寿命。⑥颜、阔: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子骞,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若主纳忠谏
②寻亦诛死
③无为后所嗤
④以匹夫比之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②此亦帝王深耻也。
(4)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用自己的话概括)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同“避”)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C.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义)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①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 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②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子广鬻③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④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王祯传》,有删改)
【注释】①同知:官名。②淖(nào):烂泥。③鬻(yù):卖。④榇(chèn):棺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祯面数之责备
②祯击杀其魁,余尽遁
③两人见贼即走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②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
14.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15.古诗和现代诗中有很多表达了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决心的句子,请任意举两例。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要国学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陶冶情操用国学】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请你分别举出一例。
(3)【孔孟之道亮国学】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你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各一个。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声字字音;鱼我所欲也
【解析】【分析】D项中“不辟”的“辟”是通假字,通“避”,应读作bì。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形声字等。本题是文言文中的词语,还要注意通假字的读音应读所通的字的音。
2.【答案】A
【知识点】鱼我所欲也;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B句中的“不屑”是不愿接受;C句中的“明日”应为第二天;D句中的“推”是推广。
故答案A
【点评】考查一般文言实词的用法。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3.【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项,为了;做。
B项,获得;同“德”,感激。
C项,这。
D项,给予;同“欤”,语气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4.【答案】辟;避;躲避;辩;辨;辨别;得;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助词);乡;向;先前、从前
【知识点】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通假字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辟;避;躲避
辩;辨;辨别
得;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助词)
乡;向;先前、从前
【点评】本题考查对通假字的识记能力。一般来说通假字都会在课下注释中特别指出来,平时学习时要对这些通假字进行积累,这个通假字通那一个字,是什么意思都要熟记,这样答题就非常简单了。
5.【答案】D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BC中的“之”都是代词,D项为助词,“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6.【答案】C
【知识点】鱼我所欲也;通假字;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得过且过”中“得”的意思是“能、能够”。
A.得:取得;
B.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C.能、能够;
D.得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7.【答案】C
【知识点】鱼我所欲也;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按照,是:这样,而:转折连词,然而但是,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8.【答案】D
【知识点】鱼我所欲也;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D项,根据虚词“者”进行断句,此句应该这样断: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故D断句错误,ABC断句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9.【答案】B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解析】【分析】ACD分析正确。B根据“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并不是只有圣贤才具有,而是人皆有之,只不过是贤者能始终保持这种本心罢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10.【答案】鱼;熊掌;舍生取义;本心;重义轻生;舍生取义;苟且偷生;见利忘义;本心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这篇文言文基本内容的积累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鱼;熊掌;舍生取义;本心;重义轻生;舍生取义;苟且偷生;见利忘义;本心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
11.【答案】(1)接受;被杀;后人;平民
(2)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①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②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
(4)君主要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臣子要直言进谏。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纳”“后”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断句,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足,被人嗤笑。”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君:君王。全:保全。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②亦:也。耻:以……为耻。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
(4) 抓住选文中唐太宗的话中的关键语句概括,如从“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是:君主要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要直言进谏。选文第二段唐太宗把周朝和秦朝的做法和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治国理政时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
故答案为:⑴1接受;被杀;后人;平民
⑵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⑶ ①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②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
⑷ 君主要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臣子要直言进谏。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附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君臣本应共同安定天下,安危与共。如果君主能接受(臣民)忠诚的谏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如果君主自身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国家不危难灭亡,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单独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终于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隋朝灭亡,太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井不久远,我和各位大臣哪能不谨慎,不能被后人耻笑啊!”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周朝推行仁政,积累功德,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基业保持八百年。而秦朝肆意骄奢淫逸,喜欢施行刑罚,所以只经历了两代帝王就灭亡了。这难道不是施行仁政可取延长国运,施行暴政可使国运衰败吗?我又听说桀、纣虽为帝王,(但是)即便与平民作比,平民也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颜回和闵子骞虽是平民,但与帝王作比,帝王也以此为荣耀。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足,被人嗤笑。”
12.【答案】(1)B
(2)C
(3)A
(4)①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的时候。②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ACD正确。B“加”这里是益处、好处的意思。
(2)这句话的大意是: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因此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故选C。
(3)A ①《孟子》记录孟子与其弟子们的活动和言论,而不仅仅是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②《鱼我所欲也》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而不是人性是恶的。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恶:厌恶。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的时候。②乡,通“向”,原先,从前。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为:做。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故答案为:⑴ B
⑵ C
⑶ A
⑷ ①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的时候。②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对比,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⑷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13.【答案】(1)数落;首领;逃跑;价值
(2)①(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②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 (王同知)吐血而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他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他身陷敌手,但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数”“走”“直”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至:到。则:连词,不译。方:正在。这句话“至”前面省略了“他们”。聚山中:正常语序是山中聚,意思是在山中聚集。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②骤:突然。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冲上前。啮:咬。项:脖子。捣:撞击。翌日:第二天。呕血:吐血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用力)顶撞他的胸膛,第二天, (王同知)吐血而死。
(3)①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王祯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从“ 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可以看出王祯具有勇于担当的精神。从“ 祯被围半日,误入淖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可以看出王祯不怕牺牲的精神。
②结合第二段这匹马的事迹来分析,这匹马在自己的主人牺牲后忍者伤痛跑了三百多里回来,目的一是为了告知王祯的家人去收王祯的尸骨,这从“众始知祯败,往觅尸”可以看出;二是为了替他的主人报仇,这从“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可以看出,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匹非常忠诚的马,而这匹马是王祯的爱马,所以也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故答案为:⑴①数落;②首领;③逃跑;④价值
⑵ ①(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②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 (王同知)吐血而死。
⑶ 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他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他身陷敌手,但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①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②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及作用的能力。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衬托、伏笔、铺垫、对比、先抑后扬、借物喻人等。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附参考译文】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年(1465),王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成化二年,荆、襄石和尚起兵反对明朝,大军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胆怯不敢救援。王祯当面责备(数落)他,立即自己领王某所统帅的民兵,昼夜兼程赶去救援。(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王祯驱兵进剿,杀贼兵首领,其余全部逃跑,接着又安抚伤残士卒,招集被贼兵击溃逃散的官兵。刚刚过了三天,贼兵又转攻四川大昌。王祯催促王同知出兵,(同知)不肯。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二人,一向和王同知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他们故意)激王祯说:“您为国出力,肯再带兵出战吗?”王祯立即请求前往,曹、柴二人假称愿为王祯的左右手。王祯跨上战马,挟持二人与他一起去,与贼兵隔水摆开战阵。渡河后,二人一见贼兵就逃跑了。王祯被(贼兵)围困了半天,陷入烂泥之中(不能自拔),贼兵抓住他,要他投降,王祯破口大骂。贼兵发怒,割断他的咽喉,砍断他的右臂,王祯死去。随行的奉节典史及率领的六百余人都被杀死。
从(王祯)死的地方到府治三百多里路,(王祯)所乘的马跑回来,(马身上的)血水不停地流下,毛全部变成红色。众人才知道王祯已经战死,前往寻找王祯的尸首,(王祯的)脸像活人一样。王祯的儿子王广卖掉马作为回去的盘缠,而王同知得到了马,不按马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王祯的棺材被抬着上路后,马在半夜里发出哀鸣。王同知起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同知)吐血而死。
14.【答案】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都是重义轻利的典范。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私利,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历史背景及含义,然后再结合现实社会来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观点要明确,要举几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语言要通顺、准确。
故答案为: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都是重义轻利的典范。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私利,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5.【答案】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②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④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
【知识点】开放性默写;鱼我所欲也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如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②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④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及运用的能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要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属于开放性默写,只要按照识平时积累写出符合题意的诗句即可。
16.【答案】(1)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2)孝敬父母:黄香温席、卧冰求鲤。
尊师重道:程门立雪、颜回尊师。
(3)温故知新、孟母三迁、见贤思齐、韦编三绝、舍生取义、孟母断机。
【知识点】成语典故
【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两则材料,理解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材料一主要写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材料二主要写的国学经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要活学活用才能解决各种困惑。据此可概括出这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是: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⑵ 只要能举出尊敬父母或尊师重道的例子即可,如:孝敬父母:黄香温席、卧冰求鲤。或尊师重道:程门立雪、颜回尊师。
⑶只要能写出与孔子或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即可。如:温故知新、孟母三迁、见贤思齐、韦编三绝、舍生取义、孟母断机。
故答案为:⑴ 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⑵ 孝敬父母:黄香温席、卧冰求鲤。
尊师重道:程门立雪、颜回尊师。
⑶ 温故知新、孟母三迁、见贤思齐、韦编三绝、舍生取义、孟母断机。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概括出内容要点。
⑵本题考查知识积累及运用能力。语文学习要积累的知识非常多,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多积累,多练习,这样考试时才能信手拈来。
⑶本题考查对成语和故事的积累,也属于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3.9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嗟来(jiē) 吆喝(yāo) 穷乏(fá) 俸禄(lù)
B.得兼(jiān) 苟得(gǒu) 蹴尔(cù) 所恶(wù)
C.不屑(xiè) 妻妾(qiè) 乡为(xiàng) 为之(wéi)
D.弗得(fú) 不辟(pì)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声字字音;鱼我所欲也
【解析】【分析】D项中“不辟”的“辟”是通假字,通“避”,应读作bì。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形声字等。本题是文言文中的词语,还要注意通假字的读音应读所通的字的音。
2.下列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避也。患:祸患、灾难; 避:逃避
B.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用脚践踏; 不屑:看不上眼
C.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明日:明天; 孰:通“熟”,仔细
D.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推:推诱; 勉:勉励
【答案】A
【知识点】鱼我所欲也;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B句中的“不屑”是不愿接受;C句中的“明日”应为第二天;D句中的“推”是推广。
故答案A
【点评】考查一般文言实词的用法。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项,为了;做。
B项,获得;同“德”,感激。
C项,这。
D项,给予;同“欤”,语气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同 ,解释: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同 ,解释: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 ,解释: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 ,解释:
【答案】辟;避;躲避;辩;辨;辨别;得;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助词);乡;向;先前、从前
【知识点】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通假字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辟;避;躲避
辩;辨;辨别
得;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助词)
乡;向;先前、从前
【点评】本题考查对通假字的识记能力。一般来说通假字都会在课下注释中特别指出来,平时学习时要对这些通假字进行积累,这个通假字通那一个字,是什么意思都要熟记,这样答题就非常简单了。
5.下列划线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BC中的“之”都是代词,D项为助词,“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6.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答案】C
【知识点】鱼我所欲也;通假字;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得过且过”中“得”的意思是“能、能够”。
A.得:取得;
B.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C.能、能够;
D.得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7.对“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但却失掉了义。
B.按照这种办法来保全生命,但却失掉了义。
C.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
D.按照这种办法来保全生命,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
【答案】C
【知识点】鱼我所欲也;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按照,是:这样,而:转折连词,然而但是,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8.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案】D
【知识点】鱼我所欲也;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D项,根据虚词“者”进行断句,此句应该这样断: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故D断句错误,ABC断句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9.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答案】B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解析】【分析】ACD分析正确。B根据“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并不是只有圣贤才具有,而是人皆有之,只不过是贤者能始终保持这种本心罢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10.《鱼我所欲也》一文以 和 为喻,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 的观点。又运用举例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法论证了人人都有“ ”的道理,赞扬了那些 、 的人,斥责了那些 、 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 ”。
【答案】鱼;熊掌;舍生取义;本心;重义轻生;舍生取义;苟且偷生;见利忘义;本心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这篇文言文基本内容的积累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鱼;熊掌;舍生取义;本心;重义轻生;舍生取义;苟且偷生;见利忘义;本心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
二、阅读理解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④延长,为恶者降年⑤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⑥,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有删改)
【注释】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②钳口:闭口不言。③可:岂,哪。④福祚(zuó):福禄,福分。⑤降年:上天赐予的年龄,寿命。⑥颜、阔: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子骞,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若主纳忠谏
②寻亦诛死
③无为后所嗤
④以匹夫比之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②此亦帝王深耻也。
(4)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接受;被杀;后人;平民
(2)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①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②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
(4)君主要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臣子要直言进谏。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纳”“后”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断句,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足,被人嗤笑。”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君:君王。全:保全。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②亦:也。耻:以……为耻。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
(4) 抓住选文中唐太宗的话中的关键语句概括,如从“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是:君主要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要直言进谏。选文第二段唐太宗把周朝和秦朝的做法和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治国理政时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
故答案为:⑴1接受;被杀;后人;平民
⑵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⑶ ①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②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
⑷ 君主要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臣子要直言进谏。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附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君臣本应共同安定天下,安危与共。如果君主能接受(臣民)忠诚的谏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如果君主自身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国家不危难灭亡,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单独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终于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隋朝灭亡,太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井不久远,我和各位大臣哪能不谨慎,不能被后人耻笑啊!”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周朝推行仁政,积累功德,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基业保持八百年。而秦朝肆意骄奢淫逸,喜欢施行刑罚,所以只经历了两代帝王就灭亡了。这难道不是施行仁政可取延长国运,施行暴政可使国运衰败吗?我又听说桀、纣虽为帝王,(但是)即便与平民作比,平民也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颜回和闵子骞虽是平民,但与帝王作比,帝王也以此为荣耀。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足,被人嗤笑。”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同“避”)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C.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义)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案】(1)B
(2)C
(3)A
(4)①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的时候。②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ACD正确。B“加”这里是益处、好处的意思。
(2)这句话的大意是: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因此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故选C。
(3)A ①《孟子》记录孟子与其弟子们的活动和言论,而不仅仅是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②《鱼我所欲也》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而不是人性是恶的。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恶:厌恶。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的时候。②乡,通“向”,原先,从前。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为:做。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故答案为:⑴ B
⑵ C
⑶ A
⑷ ①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的时候。②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对比,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⑷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①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 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②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子广鬻③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④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王祯传》,有删改)
【注释】①同知:官名。②淖(nào):烂泥。③鬻(yù):卖。④榇(chèn):棺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祯面数之责备
②祯击杀其魁,余尽遁
③两人见贼即走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②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答案】(1)数落;首领;逃跑;价值
(2)①(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②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 (王同知)吐血而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他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他身陷敌手,但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数”“走”“直”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至:到。则:连词,不译。方:正在。这句话“至”前面省略了“他们”。聚山中:正常语序是山中聚,意思是在山中聚集。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②骤:突然。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冲上前。啮:咬。项:脖子。捣:撞击。翌日:第二天。呕血:吐血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用力)顶撞他的胸膛,第二天, (王同知)吐血而死。
(3)①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王祯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从“ 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可以看出王祯具有勇于担当的精神。从“ 祯被围半日,误入淖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可以看出王祯不怕牺牲的精神。
②结合第二段这匹马的事迹来分析,这匹马在自己的主人牺牲后忍者伤痛跑了三百多里回来,目的一是为了告知王祯的家人去收王祯的尸骨,这从“众始知祯败,往觅尸”可以看出;二是为了替他的主人报仇,这从“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可以看出,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匹非常忠诚的马,而这匹马是王祯的爱马,所以也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故答案为:⑴①数落;②首领;③逃跑;④价值
⑵ ①(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②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 (王同知)吐血而死。
⑶ 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他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他身陷敌手,但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①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②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及作用的能力。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衬托、伏笔、铺垫、对比、先抑后扬、借物喻人等。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附参考译文】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年(1465),王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成化二年,荆、襄石和尚起兵反对明朝,大军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胆怯不敢救援。王祯当面责备(数落)他,立即自己领王某所统帅的民兵,昼夜兼程赶去救援。(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王祯驱兵进剿,杀贼兵首领,其余全部逃跑,接着又安抚伤残士卒,招集被贼兵击溃逃散的官兵。刚刚过了三天,贼兵又转攻四川大昌。王祯催促王同知出兵,(同知)不肯。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二人,一向和王同知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他们故意)激王祯说:“您为国出力,肯再带兵出战吗?”王祯立即请求前往,曹、柴二人假称愿为王祯的左右手。王祯跨上战马,挟持二人与他一起去,与贼兵隔水摆开战阵。渡河后,二人一见贼兵就逃跑了。王祯被(贼兵)围困了半天,陷入烂泥之中(不能自拔),贼兵抓住他,要他投降,王祯破口大骂。贼兵发怒,割断他的咽喉,砍断他的右臂,王祯死去。随行的奉节典史及率领的六百余人都被杀死。
从(王祯)死的地方到府治三百多里路,(王祯)所乘的马跑回来,(马身上的)血水不停地流下,毛全部变成红色。众人才知道王祯已经战死,前往寻找王祯的尸首,(王祯的)脸像活人一样。王祯的儿子王广卖掉马作为回去的盘缠,而王同知得到了马,不按马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王祯的棺材被抬着上路后,马在半夜里发出哀鸣。王同知起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同知)吐血而死。
三、语言表达
14.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答案】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都是重义轻利的典范。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私利,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历史背景及含义,然后再结合现实社会来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观点要明确,要举几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语言要通顺、准确。
故答案为: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都是重义轻利的典范。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私利,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5.古诗和现代诗中有很多表达了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决心的句子,请任意举两例。
【答案】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②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④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
【知识点】开放性默写;鱼我所欲也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如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②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④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及运用的能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要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属于开放性默写,只要按照识平时积累写出符合题意的诗句即可。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要国学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陶冶情操用国学】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请你分别举出一例。
(3)【孔孟之道亮国学】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你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各一个。
【答案】(1)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2)孝敬父母:黄香温席、卧冰求鲤。
尊师重道:程门立雪、颜回尊师。
(3)温故知新、孟母三迁、见贤思齐、韦编三绝、舍生取义、孟母断机。
【知识点】成语典故
【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两则材料,理解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材料一主要写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材料二主要写的国学经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要活学活用才能解决各种困惑。据此可概括出这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是: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⑵ 只要能举出尊敬父母或尊师重道的例子即可,如:孝敬父母:黄香温席、卧冰求鲤。或尊师重道:程门立雪、颜回尊师。
⑶只要能写出与孔子或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即可。如:温故知新、孟母三迁、见贤思齐、韦编三绝、舍生取义、孟母断机。
故答案为:⑴ 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⑵ 孝敬父母:黄香温席、卧冰求鲤。
尊师重道:程门立雪、颜回尊师。
⑶ 温故知新、孟母三迁、见贤思齐、韦编三绝、舍生取义、孟母断机。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概括出内容要点。
⑵本题考查知识积累及运用能力。语文学习要积累的知识非常多,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多积累,多练习,这样考试时才能信手拈来。
⑶本题考查对成语和故事的积累,也属于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