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 \o "1-2" \h \z \u HYPERLINK \l "_Toc373505194" 第一章 机械运动和力 3
HYPERLINK \l "_Toc373505195" 第一节 机械运动(第1课时) 3
HYPERLINK \l "_Toc373505196" 第一节 机械运动(第2课时) 5
HYPERLINK \l "_Toc373505197" 第二节 力(第1课时) 7
HYPERLINK \l "_Toc373505198" 第二节 力(第2课时) 9
HYPERLINK \l "_Toc373505199" 第二节 力(第2课时) 9
HYPERLINK \l "_Toc373505200" 第二节 力- 力的图示(第3课时) 11
HYPERLINK \l "_Toc373505201" 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力--重力(第1课时) 12
HYPERLINK \l "_Toc373505202" 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力--摩擦力(第2课时) 14
HYPERLINK \l "_Toc373505203" 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力--弹力(第3课时) 15
HYPERLINK \l "_Toc373505204" 第四节 运动和力(第1课时) 17
HYPERLINK \l "_Toc373505205" 第四节 运动和力--惯性 惯性现象(第2课时) 18
HYPERLINK \l "_Toc373505206" 第五节 二力平衡的条件 19
HYPERLINK \l "_Toc373505207" 第二章 压力和压强 20
HYPERLINK \l "_Toc373505208" 第一节 压强(第1课时) 20
HYPERLINK \l "_Toc373505209" 第一节 压强(第2课时) 21
HYPERLINK \l "_Toc373505210" 第二节 液体内部的压强(第1课时) 23
HYPERLINK \l "_Toc373505211" 第二节 液体内部的压强(第2课时) 24
HYPERLINK \l "_Toc373505212" 第三节 液体压强的计算(第3课时) 25
HYPERLINK \l "_Toc373505213" 第三节 大气的压强(第1课时) 26
HYPERLINK \l "_Toc373505214" 第三节 大气压的变化(第2课时) 27
HYPERLINK \l "_Toc373505215"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8
HYPERLINK \l "_Toc373505216" 第三章 浮力 31
HYPERLINK \l "_Toc373505217" 第一节 密度(第1课时) 31
HYPERLINK \l "_Toc373505218" 第一节 密度(第2课时) 34
HYPERLINK \l "_Toc373505219" 第一节 密度(第3课时) 36
HYPERLINK \l "_Toc373505220" 第二节 浮力(第1课时) 38
HYPERLINK \l "_Toc373505221" 第二节 浮力(第2课时) 40
HYPERLINK \l "_Toc373505222" 第三节 阿基米德原理(第1课时) 41
HYPERLINK \l "_Toc373505223" 第三节 阿基米德原理(第2课时) 43
HYPERLINK \l "_Toc373505224" 第四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45
HYPERLINK \l "_Toc373505225" 第四章 植物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49
HYPERLINK \l "_Toc373505226"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第1课时) 49
HYPERLINK \l "_Toc373505227"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第2课时) 51
HYPERLINK \l "_Toc373505228"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第3课时) 58
HYPERLINK \l "_Toc373505229" 第二节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 63
HYPERLINK \l "_Toc373505230" 第三节 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运输和利用(第1课时) 65
HYPERLINK \l "_Toc373505231" 第三节 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运输和利用(第2课时) 67
HYPERLINK \l "_Toc373505232" 第四节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制造和分解、利用——光合作用(第1课时) 70
HYPERLINK \l "_Toc373505233" 第四节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制造和分解、利用(第2课时) 77
HYPERLINK \l "_Toc373505234" 第五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81
HYPERLINK \l "_Toc373505235" 第一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 81
HYPERLINK \l "_Toc373505236" 第一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 83
HYPERLINK \l "_Toc373505237" 第一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3课时) 85
HYPERLINK \l "_Toc373505238" 第二节 人体的呼吸(第1课时) 87
HYPERLINK \l "_Toc373505239" 第二节 人体的呼吸(第2课时) 89
HYPERLINK \l "_Toc373505240" 第三节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1课时) 91
HYPERLINK \l "_Toc373505241" 第三节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2课时) 93
HYPERLINK \l "_Toc373505242" 第三节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3课时) 95
HYPERLINK \l "_Toc373505243" 第三节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4课时) 97
HYPERLINK \l "_Toc373505244" 第四节 人体的排泄(第1课时) 99
HYPERLINK \l "_Toc373505245" 第四节 人体的排泄(第2课时) 101
HYPERLINK \l "_Toc373505246" 第五节 人体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104
第一章 机械运动和力
第一节 机械运动(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重点
机械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
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组织同学观看视频。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 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设计
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匀速直线运动
(1)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4。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5.练习:《作业本》
三.思考与作业
课本P2-4,练习1、2、3、4
第一节 机械运动(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知道速度的含义和速度的单位.,能对速度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3.会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的意义 。
二.课前预习
1.比较下列两位同学谁跑的快:
在校运动会上小明和小华同时参加3000米赛跑,发令枪响后5分钟,小明跑在小华的后面,此时小明跑得路程比小华_______(填“长”或“短”),则小明跑得_____(填“快”或“慢”);最后小明以13分20秒的成绩跑完全程,小华以14分8秒的成绩跑完全程,小明所用的时间______(填“长”或“短”),则小明跑的_____(填“快”或“慢”)。
2.科学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__________,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__________通过的__________。速度计算公式:
单位:米/秒 读作____________,或千米/小时 读作 。
3.有一物体在10秒钟内通过了50米的路程,则该物体运动的速度为_________米/秒。
4.我们把物体运动_________不变、沿着_______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它是_________的机械运动。
三.教学过程
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从预习题1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当运动________相同的条件下,比较运动通过的________的长短,________运动快。
(发令枪响后5分钟,即相同的时间,比路程)
(2)、当运动________相同的条件下,比较运动所需_________的长短,_________运动快。
(跑完全程,即相同的路程,比时间)
例:若小宇在校运动会上,参加了1000米赛跑,用时4分10秒,小明跑完3000米,用时13分20秒,他们谁跑的快?【学生回答后,教师板演具体过程】
2、速度
聪明的你一定想出了比较的方法,是的,只要计算出每秒钟小明和小宇分别通过了多少路程,就能直接比较了。每秒钟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为速度,所以通过“速度”可以直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就是说,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1)概念
物体每秒钟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每分钟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每小时内通过的路程也叫速度,为了统一概念,科学上把每秒钟,每分钟,每小时等一个时间单位的时间称为“单位时间”。所以“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2)、公式
在前面计算小宇每秒钟跑多少路程,即小宇的速度时,我们用“1000米”与“4分10秒”相除算得。“1000米” 为路程,“4分10秒”为时间,所以速度公式为:
通常用υ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单位
在科学计算中,不仅数字可以计算,单位也可以计算。在国际的单位制中,路程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和时间的主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根据公式,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例:甲物体10秒时间运动了10米,乙物体1小时运动了1千米,运动快的是 。
单位换算:1m/s=_______km/h(通过公式换算)
3.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 ①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对应,米与秒对应,千米与小时对应。
②公式中的υ、s、t不只是单纯的字母,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物理量,所以不能单从式子得出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的大小是不变的,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③因为物体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的速度是要变化的,如:你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路程是2100米,用时7分钟,你可以根据,计算出速度。而这个速度不能表示你从家到学校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个速度,因为实际的速度是变化的,所以根据计算得出的速度在这里只能表示在2100米(或7分钟)内的平均速度(即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
④在计算平均速度时,一般情况下不能通过速度平均的方式求得,只能用求得。
例:小华家到学校有一条500米长的平直马路,一次他从学校回家,开始以1m/s的速度匀速行走,当走了一半路程时突然下起了雨,他马上以5m/s的速度回家。小华从学校到家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m/s。
五.学后反思
三.小结
四.作业:本节《作业本》
第二节 力(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重点
力的概念。
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 (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 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 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五.小结,练习(略)
三.思考与作业
《作业本》
第二节 力(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会正确使用弹簧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
力的单位,力的测量
难点
会用弹簧秤测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1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有哪些?2在弹簧下挂一物体,物体对弹簧有拉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2.引入:同学们看图8-7;图8-8,回答这两个图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力有大有小,我们这就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力的单位
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2.多大的力是1N?你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N,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1000至3000N。
二.力的测量
1.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2.弹簧秤的原理
演示并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得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观察弹簧秤
(1)弹簧秤上的刻度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观察并回答:弹簧秤上刻度数值是用牛顿作单位的。)
(2)弹簧秤上最大刻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最大刻度是5N)
说明:弹簧秤上的这个最大刻度就是量程,弹簧秤受到的拉力不能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秤会损坏。
(3)弹簧秤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0.2N)
说明:不同弹簧秤的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据刻度值和格去算。
(4)零刻度的调整
4.学生实验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自感受1N和5N的力有多大。
(2)每人一个钩码,用弹簧秤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向下拉力
(3)使钩码匀速上升,拉力多大
(4)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
三.总结
1.力的单位,符号
2.力测量工具,常用的工具,
3.使用弹簧秤时应注意什么。
四.练习(略)
三.思考与作业《作业本》
第二节 力- 力的图示(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重点
力的三要素
难点
会画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力的三要素
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二.力的图示
——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用图的表示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1.力的作用点的画法
一般来说,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
2.力大小的画法
用一个线段的长度配合标度表示力的大小,如力的大小是200N,可选择1cm的线段表示100N,那么200N的力应用2cm的线段来表示。
3.力的方向的画法
在线段的末端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三.力的示意图
四.小结
五.作业本
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力--重力(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重力的意义。理解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其质量的定量关系。
2.知道重力的方向,会利用重垂线制作简易水平仪,并用来检验调节水平。
3.知道重心的含义,会用实验方法寻找物体的重心。
重点难点
理解重力和重心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重力
观察图1.3.1和图1.3.2,学生不太理解频闪照片是怎么一回事,可先介绍课本17页的视窗。向学生解释,其实频闪照片就是利用频闪光源拍摄的照片。即固定着的照相机的快门始终开启着,频闪光源每隔一定时间发出一次闪光,如1/30秒。在拍摄环境和背景都是黑色的情况下,把运动物体的瞬间所在位置在照相底片上记录下来。
在了解了频闪照片之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成熟的苹果会竖直落向地面?为什么跃起的
小猫经过一段弯曲的路径最终也落向地面?为什么拿在手里的东西,一松手就会掉向地面?人们向上跳起随即就会下落到地面?
这都是由于地球吸引的作用,引入重力的概念。
我们把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研究表明地球与物体之间的吸引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研究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
准备两个大小不一的苹果,若干个钩码。使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他们的重力。研究重力
和质量的关系。
经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结果表明: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们的质量成正比。
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G = mg
g是一个比例常数,在国际单位制中g = 9.8 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不能错误的说成“1千克等于9.8牛顿”)
思考和讨论:
1、 为什么不能在窗台上放置花盆之类的重物?
2、 为什么电梯里会注明限制乘员人数?
3、 知道了你自己的体重(质量),如何算你所受的重力?
二、重力的方向
选用一个物体,在教室里做自由落体运动。
从物体的运动的轨迹,指出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不是“垂直向下”。在不同的纬度处地球表面的重力方向虽都在各该纬度处的竖直方向,但这些方向并不平行,如赤道处的竖直方向与极地处的竖直方向恰是垂直的。
展示重垂线,在细线一端系一小锤,细线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指出当小锤静止,这就是重垂线。悬线的方向是竖直方向。
可用重垂线判断橱柜壁是否在竖直方向。
泥水工在造房子的时候也用重垂线。
三、重心
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质量和特定的形状,它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整个物体所受重力可看成集中作用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物体的重心。
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在图中重心常用C表示。
活动:寻找重心
可先让学生准备好不规则的硬纸板。上课时课内完成寻找重心的工作。
可重点讲解用悬挂法寻找物体的重心。
作业:本节〈〈作业本〉〉。
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力--摩擦力(第2课时)
教学目标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
摩擦力产生条件。
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
摩擦力的方向及产生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演示1:用水平力推桌子,但桌子没动。说明有一个力与推力平衡。
演示2:用水平力推桌子,使桌子运动起来,有一个力在阻碍桌子运动。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物体相互接触;②互相挤压;③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演示3:图9-11实验
让学生总结出:(1)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大,摩擦力大
(2)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使接触面粗糙些
5.减小摩擦力的方法:①减大压力;②使接触面光滑些;③用滚动代替滑动;④使接触面分离,如: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等
三.小结
四.练习:
五.作业:本节〈〈作业本〉〉。
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力--弹力(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
3.知道弹力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运动比赛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般跳远的运动员都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你能说出这样做的目的么?(学生预习过一般知道弹力)
那么什么是弹力?它又是如何产生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
1、用食指和拇指套在一跟橡皮筋里,用力使橡皮筋伸长,这时你的手指有什么感觉?能否感觉到橡皮筋对手指有一个反抗伸长的作用?
2、用双手握住塑料迟的两端,用力使它发生弯曲,你有什么感觉?能否感觉到塑料尺对两手有一个反抗弯曲的作用?
3、把尺的两端放在两支铅笔上,在尺的中央放一个砝码,观察尺的变化?
从上面几个活动中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个相同的现象?(物体直接接触,物体都发生了形变)。
因此,弹力产生的条件是
(1)两物体直接接触
(2)物体都发生了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之后,这个物体就会努力的恢复到原先的状态,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力称为弹力。弹力就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作用在使它发生形变的另一物体上的力。
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由于书的重力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书由于产生形变,对桌面产生一个垂直于桌面的弹力,也就是压力。同时桌面也产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向上的弹力,称为支持力。因此我们,所说的弹力包括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等。
弹力的方向:由于发生形变的物体都有恢复原状的趋势,因此,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发生形变的方向相反。换句话说弹力总是指向使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
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种:
(1)轻绳的弹力方向沿绳且离开受力物体
(2)面与面,点与面接触时,弹力方向垂直于面,且指向受力物体
(3)地球与球面间的弹力沿半径方向,且指向受力物体(可以不说)
讨论:两物体接触一定产生弹力么?
答案:不一定。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还取决于是否发生了形变。如果有形变,说明产生的弹力,如果没有形变就没产生弹力。
思考与讨论:
1、上面做的实验中,发生弯曲的尺对砝码作用的弹力应在什么方向?
2、如图1.3.17所示,射箭时弓发生了什么形变?箭未射出时弓所施加的弹力通过弓弦作用在哪里?当放开手时,箭在什么力的作用下飞出去?
3、比较重力和弹力,它们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三.小结
四.作业:本节《作业本》
第四节 运动和力(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3.树立爱科学,不断进取的精神
重点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难点
认识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进行新课
历史回顾:对亚里斯多德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提出疑问。
演示实验:
(1)毛巾表面 (2)棉布表面 (3)木板表面
现象:(1)小车受到阻力大,运动时间短,路程短;
(2)小车受到阻力较小,运动时间长点,路程远点;
(3)小车受到阻力最小,运动时间较长,路程较远。
3.推理:当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时,小车将会怎样运动下去?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不受外力的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
5.学生阅读课本“牛顿的故事“
三.小结
四.作业:本节《作业本》
第四节 运动和力--惯性 惯性现象(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重点
惯性的定义。
难点
应用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新课教学
1.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现象
【演示1】图9-2,用尺迅速打出下面的棋子。解释:叠在一起的棋子原来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当尺子打出了下面的棋子,由于上面的棋子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上面棋子落在正下方。
【演示2】惯性小球实验,解释: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
——解释惯性现象的要领:①说清物体原来是处于什么状态(运动或静止)②说出后来发生什么变化;③物体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或静止)状态。④所以……。
【演示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请同学们根据要领解释。
教师: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演示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生现象。请同学们根据要领解释。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三.学生练习:练习1、2、3
四.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学生阅读五分钟)
五.作业:习题2;本节《作业本》
第五节 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目标
1. 掌握二力平衡条件
2.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重点
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
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2、什么叫惯性?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学生举例: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受力并保持静止?
学生举例: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受力并做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指出: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有两种情况下:①不受外力(牛顿第一定律)②受到平衡力作用。
2.二力平衡
演示:实验
F1≠F2时,在同一直线,方向相反,这两力不平衡。
F1=F2时,两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这两力也不平衡。
F1=F2时,两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这两力也不平衡。
F1=F2时,两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这两力就平衡了。
总结: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直线上。(记忆:“一物二力三要点”)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举例并说明:静止的电灯,放在桌面上的书本,在平直道路是做匀速运动的汽车,匀速下降的降落伞。
4.二力平衡时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三.小结
四.练习:想想议议,
五.作业:《作业本》
第二章 压力和压强
第一节 压强(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重点
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压强的计算
难点
压强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 "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压力
①压力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怎样?
②压力与重力的关系(结合图10-2画出压力示意图)
③演示图10-3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2.压强
①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强来表示。
②压强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③压强计算:
④压强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用字母:Pa表示。1Pa=1N/m
⑤物理意义:1帕是表示每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⑥例题(讲解)
3.减小压强或增大压强的方法
F不变,增大S F不变,减小S
①减小压强 S不变,减小F ②增大压强 S不变,增大F
F减小,增大S F增大,减小S
③解释:为什么书包带要用扁而宽的带,而不用细绳?
三.小结;想想议议
四.本节《作业本》
第一节 压强(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压强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压强知识的学习,能够解决一些与之相关的实际生活问题,掌握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压强公式的应用(公式p=F/S 1cm2=1×10-4m2)
1、算一算:你站立在水平地面上的时候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
如果你的鞋底面积如图课本2.1.6所示
解决方法:(1)根据方格图计算总格数得出一个鞋底的面积(每1小格4cm2)
(2)根据F=G=mg(g=10N/kg)
(3)根据公式p=F/S进行计算
2、砖块的长、宽、高分别为20cm、10cm、5cm,它的重力为15牛。分别将它平放、侧放、竖放在水平地面上,求分别将它平放、侧放、竖放在水平地面上时的受力面积 (提示: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接触面积)三种情况下对地面的最大压强是多少?
3、质量是60千克的人,若每只鞋底与冰面的接触面积为150厘米2。问:
他能否站在冰面上?(设冰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3.9×104Pa)
他可以从冰面上走过去吗?(注意考虑站立、行走时各有几个脚落地)
(第一小题讨论3种解法)
4、如图所示两个圆柱形铜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则铜块对水平面的压强p甲 p乙
甲 乙
分析:水平地面上静止F=G 圆柱体积V=S h
p=F/S=G/S=mg/S=ρ V g/S=ρ g h
(二)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出示一个苹果,然后让一个学生上来,先让他用手掌切苹果切不开,再递给他一把水果刀切开了,问全体学生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把苹果切开,就是增大压力的作用效果,也就是增大压强。我们观察到刀口锋利,受力面积很小,通过 受力面积而增大压强;而骆驼在沙漠中轻松行走,避免行走时陷得很深,减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也就是减小压强。仔细观察骆驼的蹄比较大,通过 受力面积而减小压强。请仔细分析
请观察书本P40上的4幅图片。分析其中的原理。
小结: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三.小结
四.作业:本节《作业本》
第二节 液体内部的压强(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了解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的作用。
2.通过书本图2.2.1、图2.2.2实验及书本P44学生实验,分析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
1.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实验现象:(1) ,表明 。
(2) ,表明 。
2.对容器侧壁的压强
实验现象:(1) ,表明 。
(2) ,表明 。
3.原因解释及应用
(二)液体内部的压强
1.压强计结构。各部分的名称、作用及安装方法。
思考:组装时如何使两管液面相平?
2.学生实验: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按要求填表,并在完成后交流。
分析在水中测得的5次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压强随 而增大。
(2)在同一深度处, 。
换用盐水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对于不同的液体,其内部压强随 而增大。
(三)液体压强的特点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它所产生的压强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液体除了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外,还对“限制”它流动的侧壁产生压强。固体则只对其支承面产生压强,方向总是与支承面垂直。
(2)在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是p=ρgh。可见,液体压强的大小只取决于液体的种类(即密度ρ)和深度h,而和液体的质量、体积、容器的形状没有直接的关系。
*(4)密闭容器内的液体能把它受到的压强按原来的大小向各个方向传递。
三.小结
四.作业:本节《作业本》
第二节 液体内部的压强(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难点
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及密度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压强?计算公式?压强单位是什么?10帕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课教学
1.液体压强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和具有流动性。
2.液体对它的支承物体有压强(演示下图1、图2)
启发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图1:说明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
图2:说明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实验
1.介绍压强计
2.实验步骤
①将压强计金属盒放入水中,并改变橡皮膜所对的方向
结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金属盒中心保持在水面下3cm处,使橡皮膜朝上、朝下、朝任何侧面。
结论: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压强相同。
③把金属盒移至水下6cm和9cm,观察U形管内液柱的变化。
结论: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④改用盐水重复②,③。
结论:液体内部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学生归纳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小结
四.练习:本节《作业本》
第三节 液体压强的计算(第3课时)
教学目标
巩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知识。
在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对液体压强的计算,记住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初步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
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对液体压强的计算
难点
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
准备知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据密度公式求质量公式?重力公式?
新课教学
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和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深度增加压强增大;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压强的计算(分析推导)
(1)演示:
①把悬塑料片放入水中;
②悬线穿过玻璃管,把管竖直插入水中;
③拉起塑料片盖住管底;
④用红水把管中的液体柱染成红色,方便观察。
(先让学生思考右边的液体柱的体积、质量、和重力怎么样算出来)
(2)分析
①液柱的体积:v=Sh ;②液柱质量:m=ρv=ρSh
③液柱的重力:G=mg=ρShg ;④液柱对塑料片的压力:F=G=ρShg
⑤液柱对塑料征的压强:p=F/S=ρShg/S=ρgh
⑥推导结果:p=ρgh
(3)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①式中ρ是液体的密度,单位是kg/m3;②g是取9.8N/kg;③h是与空气接触的水面到液体中某点水平线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④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与液体的体积、质量、容器的形状无关。
(4)简单的计算(用小黑板给出)
三.小结,练习
四.布置作业《作业本》
第三节 大气的压强(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例子。
2 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 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山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
重点:
理解大气压强的原因
难点:
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固体压强计算公式? 2、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存在
①演示:如右图
②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③结论:上面两个实验证实了大气压的存在
④什么是大气压强:大气由于受到重力而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大气压强的大小
①讲述:P163图11-5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可以维持760mm水银柱。
②计算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解:
③大气压强值为1.01×105Pa
④学生讨论: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计算:
大气压强能支持10.3m高的水柱
三.讨论
1.大气压这么大,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扁?
2.解释大气压现象:塑料挂衣钩、吸饮料、呼吸、吸药液等。
3.想想议议:先讨论后演示P163图11-6。
四.小结、练习
五.布置作业《作业本》
第三节 大气压的变化(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 知道测大气压的仪器和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知道什么是标准大气压。
3 理解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并能用此关系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重点
理解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难点
用有关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______________。
2.托里拆利实验,测出:_______________。
3.760毫米汞柱= _________帕。
二.新课讲授:
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1) 看图11-9,学生归纳总结。
(2) 结论:离地面超高,大气压越小。
(3)测出某点大气强,就可知道当地的高度。
2.测定大气压,气压计:
水银气压计,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无液气压计,介绍构造及原理。
3.标准大气压的定义:把等于760毫米汞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105帕(约105帕)。
4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演示实验:(P166图11-11)现象:学生表述
结论:(学生归纳)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降低。
结果: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5 理解气压与沸点的关系,学生阅书:P167第一段。
6 利用大气压与沸点的关系解答简单现象,如高压锅,高山煮蛋等。
三.小结
四.作业:本节《作业本》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知道流体具有流动性。(2).让学生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3).让学生初步了解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4).让学生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重点
初步了解流体流动时压强的特点。
难点
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这一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让学生做两个“漏斗”吹球球不走的小实验,把乒乓球放置于漏斗中间,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往漏斗里吹气。事先让同学猜想,球会不会被吹走,球会不会掉下来,然后实验。实验现象与学生猜想不一致,激发学生疑惑和强烈的好奇心,引入今天的课题“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流体? 教师答: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如:空气、水等。流体流动时的压强称作流体压强。空气和水流动时有快有慢,那流速变化,流体压强是否变化,如何变化,下面我们来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
2、新课教学 (1) 科学探究活动—研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a: 提出问题 流体压强与流速有什么关系? b: 猜想与假设 猜想b1: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大。 猜想b2: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小。 猜想b3: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不变。 c: 设计好实验并进行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要大家准备好的东西:乒乓球、漏斗、小纸船、纸、杯子、矿泉瓶等等,按事先分好的组进行实验。 《投影》下面记录了他们的探究过程: 1:对着两张自然下垂平行拿着的纸向中间吹气,看见了什么现象? 2:杯子里放入乒乓球,往杯口水平吹气,能否让乒乓球在杯子之间跳跃,试看看。 3:将事先折好的两只小船,放入脸盆内,然后用矿泉瓶当作水管向船中间的水域冲水,两船如何运动? 一组选其中一个实验探究,做完后可以探究其它实验。 比一比看谁的实验做得好 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与合作 请每小组派一个代表就刚才的实验,上来重新演示,说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投影》 第一个实验的现象是纸向中间靠扰了。 根据学生的看法,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这是因为不吹气时,纸张两侧的空气相对静止,致使空气对纸作用的压强相同,气体压强不会引起纸张运动,而吹气时,纸张内侧空气流动快,压强变小,内外造成压强差,空气将纸张压在了一起。 结论:流动气体的压强,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第二个实验的现象是乒乓球会跳出来,跳到另一杯子。 根据学生的看法,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往杯口水平吹气,杯口空气流速大压强小,杯子内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内外压强差把乒乓球托出来。 结论:流动气体的压强,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第三个实验的实验现象是:分开的小船靠在了一起。 根据学生的看法,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这是因为冲水后,两船之间水流快,压强小,两船外水流慢,压强大,因此船内外的压强差将两船挤在了一起。 结论:流动液体的压强,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总结:液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 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 2、演示实验:直观体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① 演示如图所示,引导学生观察玻璃管粗细和水柱的高低。 ② 《投影》动画分析 ③ 引导学生分析A、B管流速大小和a、b处的压强大小。 如图中所示的玻璃管,A处的横截面比B处的大,在A和B处分别装有竖直玻璃管a和b。当水在玻璃管中流动时,可以看到a管中的液面比b管中的高,这说明A处的压强比B处的大,而在横截面较小的B处,水流比较集中,水的流速显然比在A处的要大。这就是说: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 3、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举例,并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简单解释现象。 例如①大风吹过走廊时,开着的门会怎什么样,为什么?(利用模型演示) ②为什么火车站台都有一条安全线,火车行驶时严禁人们进入安全线以内的区域? ③解释开头的“漏斗”吹球球不走的实验。 从刚才例子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很多现象与流体压强、流速有关,并能用他们的关系分析。那么生活中流体压强、流速又有哪些应用呢?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是飞机,那飞机是如何在天空飞翔呢? 4、解释升力产生的原因 老师:现在改变一下,用双手将一张纸靠在嘴唇下,另一端自然下垂,沿纸的上方水平吹气,手中的纸会怎样? 学生分组做实验,并解释原因。 生:纸条会上飘。 师:为什么? 生:由于吹气时,纸片上方空气的流速大,压强变小,下方较大的压强将纸片"举"起来了。 师:对。并且我们发现,如果吹出的气越快,纸条会向上飘得越高。再次说明气流越快压强则越小。 《过渡》飞机升力的产生是否也是这样? 引导学生观看飞机起飞和飞机的机翼特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投影》 1 飞机的机翼有什么特点? 2飞机飞行时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后演示飞机机翼上升,引导学生总结: 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凸下平的形状,其上方弯曲,下方近似于直线,因此,飞机飞行时,空气和飞机做相对运动,由于机翼上方空气走过的路程较远,空气流动比下方要快,压强要小。与其相对,机翼下方空气流动较慢,压强较大,上下的压力差造成了对飞机一个向上的升力,并且,当飞机速度增大,升力也增大,当升力大于飞机自重时,飞机便起飞了。 师:在生活中,不仅飞机利用了升力,水翼船也利用了升力来减小船体的阻力,水翼船的下部,也有类似于飞机机翼的水翼,船在高速行驶时,水翼会获得升力,使船体与水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减少水对船体的阻力,进一步提高船速。 三、总结、扩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1. 四、作业:1、课堂上没有做的实验课后可以动手做一做再体验本节的知识。 2、实践活动:制作一个飞机模型,在操场上进行表演,比一比谁的模型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间长。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一下飞机的机翼有几种,它们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设计意图] 作为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即,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并且能根据这样的关系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这节课先通过一个“漏斗吹球球不掉”的小实验,激起学生的疑惑、好奇心,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平时的认识相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后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动手做一些带有悬念性的、有趣的小实验,切实体验一下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体验一下科学家的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自己总结实验结论,让学生在玩的当中根据实验现象去思考问题的实质。再通过直观的演示,得知不同流速的玻璃管压强不同,细管的流速大,压强小,再次深刻地理解和领会“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原理,并会用它来简单地解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大风吹过走廊、火车的安全线等,贴近生活的一些例子。 关于课本上的机翼升力问题是作为“流体的流速大,压强小;流速小,压强大”这一结论的应用来处理的.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随堂继续组织学生做好吹纸的实验,结合演示机翼上升、多媒体播放飞机起飞,引导学生观察机翼的形状、分析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 浮力
第一节 密度(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知道物质密度与物体轻重的关系
2.记住密度公式、会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或物体的质量、体积
3.记住密度单位
教学过程:
一、探究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取大小不同的铝块3个,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它们的体积,对每一铝块计算其质量与体积之比,并把计算得到的结果填入下表。
铝块 m/kg V/m3 m/V(kg.m-3)
1
2
3
2、取大小不同的铁块三个,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对每一铁块计算出其质量与体积之比。把计算得到的结果填入下表中。
铁块 m/kg V/m3 m/V(kg.m-3)
1
2
3
3、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否相同?
二、探究水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
1、用天平称出烧杯质量
2、先后取不同体积的水,倒入量筒中测量其体积
3、先后将量筒中不同体积的水倒入烧杯,称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
4、测出每次所取不同体积的水的质量;
5、计算每次水的质量和水的体积之比。
水的体积/cm3 水的质量 /g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g.cm3
讨论:1、所取水的体积由小变大,相应水的质量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2、每次测量的水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否接近?比值大约是多少?
3、从以上活动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得出结论: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 。
二、密度的概念和公式
1、从上述实验可知,无论金属还是非金属,无论固体还是液体,每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都是固定的,我们把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正确理解密度概念及公式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外界条件不变时,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是不相同的,同种物质的密度则是相同的。
2、密度公式
正确理解密度公式时,要注意条件和每个物理量所表示的特殊含义。
从数学的角度看: 结合科学意义
(1)ρ一定时,m和V 成正比; ( √ )
(2)m 一定时,ρ与 V 成反比 ; ( × )
(3)V 一定时,ρ与 m 成正比。 ( × )
理论依据:因为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不随体积和质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理解物理公式时,不可能脱离物理事实,不能单纯地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中各量的关系
3.密度单位的换算问题
密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是“千克/米3”,这个你一定能够掌握的,但是要换算单位,你可能会感到困难。
例如: ( http: / / www. / bbs / web / " \t "_blank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 g/cm3。
1.0×103kg ( )g
1.0×103kg/m3 =——————= ———————=_________ g/cm3
1 m3 ( ) cm3
溶液的密度单位可用g/L来表示,换算一下
1g/L= = kg/m3。
铁的密度7.8×103kg/m3= g/cm3。
酒精的密度0.8×103kg/m3= g/cm3。
冰的密度0.9 g/cm3= kg/m3
铜的密度8.9 g/cm3= kg/m3
4.查密度表。
(1) 比较不同状态的密度。
(2)密度的意义
例:水的密度是1g/cm3表示每立方厘米水的质量为1克。
从密度表格中选取不同物质的密度,让学生说出相应的意义。
课后反思:
三.小结
四.作业:本节《作业本》
第一节 密度(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量筒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会正确读数;
2.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出物质的密度;
3.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量原理: 。(用公式表示)
物体的质量可以用 测出。
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 测出。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用 测量。
2. 量筒的使用
①认识量筒:单位 ,量程 ,分度值 ;
注意:实际应用中量筒的量程的选择
②使用方法:⑴量筒放 ;⑵视线与凹形液面 相平。
3. 测规则固体(长方体形的金属块)的密度:
注意刻度尺的准确使用: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视线应与尺面垂直,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思考与讨论:
该金属块可能是什么金属?
你的结果与密度表上的数值是否完全相同?
如果有差异,那么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4. 测液体(食盐水)的密度:
请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对错误的实验方法作出评价。
方法一实验步骤:⑴在烧杯中盛被测液体,用天平测出质量m1;⑵把烧杯中被测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量出体积V1;⑶测出烧杯和剩余被测液体的质量m2,则量筒中被测液体的质量m= m1-m2;⑷计算出被测液体的密度。
实验记录:
烧杯与盐水的质量m1/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烧杯中剩余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 盐水的密度ρ/(kg/m3)
评价:
方法二实验步骤:⑴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m1;⑵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V1;⑶将量筒中的液体全部倒入烧杯中,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⑷计算出被测液体的质量和密度。
实验记录:
空烧杯的质量m1/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g 烧杯中盐水的质量m/g 盐水的密度ρ/(kg/m3)
评价:
方法三实验步骤:⑴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m1;⑵将液体倒入烧杯中,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3)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液体的体积V,⑷计算出被测液体的质量和密度。
实验记录:
空烧杯的质量m1/g 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烧杯中盐水的质量m/g 盐水的密度ρ/(kg/m3)
评价:
注意:若在实验中出现以下错误:
(1)使用天平时烧杯误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会导致液体质量测量值偏 ;
密度测量值 。(偏大、偏小或不变)
(2)使用量筒时俯视会导致液体体积测量值偏 ,密度测量值 。(偏大、偏小或不变)
(3)使用量筒时仰视会导致液体体积测量值偏 。密度测量值 。(偏大、偏小或不变)
5.测小石块的密度(排液法):
分析:对形状不规则的固体而言,难点在于如何测量其体积,直接测量肯定不行,可用量筒排水来间接测量。
实验步骤:⑴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m;⑵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录体积V1。(对于“适量”的要求是:能淹没物体,固体放入后水面不超过最大刻度);⑶用细线栓住小石块,慢慢放入量筒内浸没在水中,并记录水面刻度V2,则小石块的体积V=V2-V1。
⑷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 。
[注意]要先测石块的 ,再测石块的 ,否则会导致石块的质量测量值偏大导致密度测量值偏大。
实验记录:
小石块的质量m/g 水的体积V1/cm3 小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cm3 小石块的体积V/cm3 小石块的密度ρ/(kg/m3)
6.测量不规则的塑料的密度(其密度比水小):悬垂法和针压法测体积。
悬垂法:先测出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水中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物体与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物体的体积。
针压法:先读出量筒中适量水的体积,再用针将物体压没于水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物体的体积。
学后反思:
三.小结
四.作业:本节《作业本》
第一节 密度(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学会利用公式ρ=m/v及变形计算密度、质量和体积
3.学会利用密度的知识鉴别组成物体的物质,选择材料,判定空心还是实心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例题分析)
1.有关密度的计算
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式:m=vρ或v=m/ρ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特别是一些质量和体积不便直接测量的问题,如计算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纪念碑的质量等。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其办法是测定待测物质的密度,把测得的密度和密度表中各种物质的密度进行比较,就可以鉴别物体是什么物质做成的。
2.利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如判断物体是否空心,用“分析法”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
判定物体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 :
(1)提据公式 , 求出其密度ρ求 ,再与该物质密度ρ物比较 ,若ρ求< ρ物 , 则为空心 , 若ρ求=ρ物,为实心。
(2)已知质量,由公式V=m/ρ ,求出V求 ,再与V物比较,若V物 > V求 ,则为空心,若V求=V物 ,则该物体为实心。
(3) 把物体当作实心物体对待,利用m=vρ , 求出体积为v的实心物体的质量, 然后将m 求与物体实际质量m物比较, 若m求>m物时,则该物体为空心,若m求=m物, 则该物体为实心 。
请你试一试下列四个典型例题
例1:一个质量为4.5千克的铁球,体积是0.7立方分米,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多大?(ρ=7.8×103千克/米3)
提示:试用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并比较哪种方法简单。
例2:一只瓶子最多可以装1千克煤油,它最多可以装多少千克的水?(ρ煤油=0.8×103千克/米3;ρ水=1.0×103千克/米3 )
提示:同一瓶子装满水或煤油的体积相等。
例3:某钢瓶内氧气的密度是9千克/米3,一次气焊用去其中三分之二,则瓶内氧气密度变为多少?(提示:体积不变)
例4.一只烧杯盛满水时的总质量为250克,往该杯中放一小石块,石块沉没于水中,杯中水溢出了一部分,这时杯与水和石块的总质量是300克。然后再小心取出杯中石块,称得这时杯与水的总质量为200克。求:⑴石块的质量;⑵溢出水的质量;⑶石块的密度。
提示:分析三个质量值改变的原因,回忆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准确算出石块的质量和体积。
反思:
三.小结
四.作业:本节《作业本》
第二节 浮力(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漂浮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
知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知道物体在空气中也会受到空气给它的浮力.
重点
浮力的方向与定义
难点
浮体与浮力
教学过程
一.浮体
1.定义:浮在水面或其它液面上的物体称作浮体.
学生思考 你还知道哪些浮体
2.了解船舶的历史.
木筏、独木舟---桨船---帆船---蒸汽动力船---核动力船舶
二.浮力
1、液体的浮力。
船能浮在水面上,但有时候确会沉入大海呢?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有些人确可以在死海上看书呢?(除了游泳的技巧)
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演示:先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块,使测力计的读数变小。(物块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将物块浸没在水下,测力计的读数也变小。(水对物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
推广: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2、气体的浮力。
气体对进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
教师讲述
3.学生感受浮体受到的浮力.
取两只大小不同的空塑料瓶,将其按入水中.
思考(1)把塑料瓶按下去时,手有什么感觉
解手受到向上的托力,(或手感觉吃力)
(2)松手后你看到什么现象
解 瓶上浮水面
(3)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解 因为瓶子受到水给它的一个向上的力.
(4)两只不同大小的瓶子按下时,手的感受有何不同
解:手所用的力不同,按下大瓶子时所用的力更大.
(5)当瓶子整个浸没在水中后,继续往下按,手的感觉有否不同
解:感觉相同.
[结论]1、漂浮在液面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即浮力。
2、漂浮的物体总会排开一定的液体,排开的液体越多,它受到向上的托力越大。排开液体体积不变,它受到的向上托的力不变。
三、举例:
1、把一矿石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时,读数为20牛,将矿石浸没在水中再称时读数为12牛,求
矿石受到的水的浮力是多少?
解:F=20N—12N=8N
2、弹簧秤下吊一金属球,在空气中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0N,当球缓缓地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示数将____,金属球受到浮力将____.当球部分浸入时,弹簧秤的读数是9N,这时球受到的浮力是___.
四、课堂小结:
浮力是由气体或液体施加给放入其中的物体的,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放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五、作业:作业本。
第二节 浮力(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导入新课]
思考: 1.什么是浮力?
学生回答:浸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这个向上托的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探究新知]
探究浮力的成因
演示实验:把透明塑料瓶截取一段圆柱形的部分,在两端开口处用两块很薄的橡皮膜蒙扎,再用一根细塑料管紧插在筒壁上,使筒内空气与大气相通。
把这个两端蒙有橡皮膜的圆筒平放入水中,如图4.2.9a所示,仔细观察两端橡皮膜的凹凸情况。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现象:皮膜的凹凸情况相同。
再将圆筒的位置转过90°浸入水中,如图4.2.9.b所示,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现象:下端比上端更往里凹。
请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并联系液体压强的知识,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
分析立方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力情况。
设想浸没在水中有一个正方体物体。对正方体六个表面进行
受力分析:左、右、前、后四个侧面受到水的等大压强,如 F向下
图4-2-10所示。
由于侧面积一样,则每对应的两个侧面所受水的压力相 F向前
同,方向相反,二力平衡。而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不同,
显然P向上>P向下,即F向上>F向下.浮力产生的原因: F向右 F向左
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即F浮=F向上-F向下,
或两个压力的合力F合,这也是浮力的实质.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与重力方向相反。 F向后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F向上
[结论] 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是液体里物
体受到浮力的原因。
课堂小结: 图4-2-10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中的物体上下两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小
不同,浮力的大小等于上下两表面的压力差。
第三节 阿基米德原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会排开一定体积的液体。浸没有液体里的物体所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该物体的体积。
理解随着物体浸入部分体积的增大,它受到的浮力也增大。
理解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通过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事实领悟科学精神。
教学器材准备
大量筒、小烧杯、弹簧秤、金属块、细线、水(分组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阿基米德定律,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考]1、将大小不同的空塑料瓶浸没在水中,哪一个需要更大的力气?说明什么问题?
[解]大塑料瓶按入水中需要更大的力气,说明同一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思考]2、将同一只空塑料瓶按入酒精、盐水和清水中,直至浸没,所用的力是否相同?
[解]不同,说明不同的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浮力不同。
[讨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探究浮力的大小
目的: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所受重力的关系。
步骤
在量筒中放入大半量筒水,读出量筒内水面位置的刻度。
把系有细线的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块浸没在盛有水的量筒里,再次测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此读数与步骤2测得的读数相减,算出金属块所受浮力的大小。
读出量筒内水面位置升高后的刻度,与金属块未浸入时的刻度相比,计算出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取出金属块。
用量筒将被金属块排开的等量的水倒入小烧杯中,并用弹簧测力计设法测量出这部分水所受的重力。
设计数据记录的表格。
空气中称时弹簧秤读数F1 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读数F2 水的体积V1 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 排开水的重G排水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F浮= F1—F2 = G排水
即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水所受到的重力。
用酒精和盐水代替水做上述实验,能发现:
F浮 = G排酒精 F浮 =G排盐水
即放入酒精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___,放入盐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_____________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结论由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得出。此结论也适用于气体的情况。
[讨论]1、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到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讨论]2、有一金属块,如果先后浸没在水中2cm深处和4cm深处,它们受到的浮力是否也存在2倍的关系?
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因为是同一物体且都浸没在水中,所以液体密度相同,排开液体体积也相同,因此浮力相等,不是2倍的关系。
[讨论]3、质量相等的实心铜球和实心铁球,全部浸没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是否相等?为什么?
不相等,因为ρ铜>ρ铁,当m铜=m铁时,V铜[思考]一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如何测?
[解]①量筒中装适量水读出体积为V1
②将小石块用细线拴住放入量筒中,读出水与小石块的总体积V2
③小石块的体积为V2-V1。
[结论]当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
[练一练]
在池塘底淤泥中冒出的小气泡,在向上升的过程中
A 水对它的压强变小,浮力不变 B 水对它的压强不变,浮力变大
C 水对它的压强变小,浮力变大 D 水对它的压强不变,浮力不变
[提示]气泡会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减小,随压强减小而增大。
[课堂小结]
掌握阿基米德定律的发现过程,学会科学地探究问题,知道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谋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作业
第三节 阿基米德原理(第2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阿基米德的定义、公式。
能利用浮力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公式的理解。
难点:浮力的计算。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阿基米德定律的内容是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液
[思考]如果我们已经测得排开液体的体积为V排,则浮力为多大?
[解]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实验
在一只很薄的塑料袋中装满水,使袋中的空气全部排出,用细线把袋口扎紧。另取一段橡皮筋,测量出它不伸长时的长度。再使橡皮筋与细线相连,拿住橡皮筋的上端吊起装满水的塑料袋,测量出橡皮筋伸长后的长度,然后将塑料袋浸没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解释你的实验结果吗?
1、现象:塑料袋浸没于水中,橡皮筋的长度与未装水时的长度一样。
2、解释:因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当袋浸没时V排=V袋中水,ρ水gV排=ρ水gV袋中水=m袋中水g=G袋中水。
F浮= G袋中水,当浮力与重力相等时,拉力为0,所以橡皮筋变回未装水时的长度。
3、总结: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液体体积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注意点] 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V排即排开液体的体积,也是液面下物体的体积,当浸没时,V排=V物。
[例1]将质量是2.34kg的钢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钢块的密度是7.8×103kg/m3)
[解析]由于钢块浸没在水中,故V排水=V钢。因此可以先根据钢块质量,计算出钢块的体积,即算出钢块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然后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解。
V排水=V钢=m钢/ρ钢=2.34kg/7.8×103kg/m3=3×10-4m3
F浮=G排水==ρ水gV排水=1.0×103kg/m3×9.8N/kg×3×10-4m3=2.94N
答:钢块受到的浮力为2.94N。
[练一练]
量相同的实心铝球、铁球和铜球(ρ铜>ρ铁>ρ铝),分别浸没在水中,三只球受到的浮力
A 铝球所受浮力最大 B铁球所受浮力最大
C铜球所受浮力最大 D 三球所受的浮力一样大
2.质量为7.8克的铁球,它的体积是 ____________m3,把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N,当它浸入水底后,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____N.
[例2]弹簧秤下端挂着一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秤的读数为20N,若将它完全浸没在水中,它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_____N,弹簧秤的读数为________________N。
[解析]当将塑料袋浸没在水中时V排=V袋
F浮=ρ水gV排 G袋=m袋g=ρ水V袋g
F浮= G袋=20N 因为浮力与重力相等
F拉=0N
[练一练]
用一只10N的铝质水桶到井里吊水,待注满水后匀速往上提,不计水的阻力,在水桶未露出水面的情况下,绳子对水桶的拉力是( )
A 小于10N B 等于10N C 大于10N D 无法确定
[例3]弹簧秤下端挂着一个金属球,此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0N,若将球的一半体积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是9N,这时球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_N,如果把球全部浸入水中,则弹簧秤的示数变为____________N
[解析]当物体浸在水中时受到浮力、拉力和重力的作用,依据平衡力的关系
F浮=G –F拉=10N –9N=1N。当球全部浸入时,根据F浮=ρ液gV排,V排变为原来的2倍,所以浮力变为原来的2倍,即2N。则F拉=G-F浮=10N-2N=8N
[练一练]
一块金属在空气中称重为10N,当1/4体积放入液体中时弹簧秤读数为8N,则此时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N。当全部金属块放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____N,弹簧秤此时的读数为_________N。
[例4]有一边长为L的正方体木块,放入水中有1/4L露出水面,求木块的密谋ρ木。
[解析]要求ρ木,需知道m木与V木,V木=L3,要知道m木,需知道G木,而G木=F浮,因为静止在水面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
G木=F浮
m水g=ρ水V木g =ρ水V排g
ρ木=V排ρ水/V木=0.75×103kg/m3。
[练一练]
一正方体木块的体积为100cm3,把它放入水中木块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问这木块所受的浮力有多大?木块的密谋是多少?
[课堂小结]
能利用阿基米德定义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计算时统一单位,并能正确确定V排和ρ液
作业
课本作业题
作业本。
第四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理解物体浮沉条件能利用浮力公式进行计算。
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重点:物体浮沉条件,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难点:控制物体浮沉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
记录1:小瓶原来处于什么状态,你采取了什么方法,从而改变了它的浮沉。
记录2:牙膏皮原来处于什么状态,你采取了什么方法,从而改变了它的浮沉。
记录3:石蜡块原来处于什么状态,你采取了什么方法,从而改变了它的浮沉。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改变液体密度
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研究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改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察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研究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足:F浮 G物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足:F浮 G物
分析讨论得出物体漂浮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对于实心物体,根据F浮=ρ液gv排,G=ρ物gv物,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和液体的密度来判断.
状态 漂浮 悬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F浮密度关系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
提出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ρ液与ρ物的关系也不同。
二、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浮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示,而抱住或骑在 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后来人们发现,把树干挖空成为独木舟,不但乘坐舒适,还能承载更多的人和物。从浮力利用的角度看这是个了不起的进步: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即使最现代化的轮船,也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办法。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
应用一:密度计
探究密度计的原理的它的刻度特点
密度计(利用铅笔和一小段铁丝),要求:使自制密度计能竖直地漂浮在液体中
自制的密度计放入清水中,盐水中、酒精中,观察自制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是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当密度计漂浮在不同的液体中时,若液体密度小,则密度计浸入液体的体积大;若液体密度大,则密度计浸入液体的体积小。
应用二、潜水艇
介绍潜水艇: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察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用舰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2、 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使模型上浮和下沉。
多媒体演示,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下潜”:向潜水艇水舱中充水,潜水艇逐渐加重,潜水艇重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逐渐潜入水中。
“悬浮”:当水舱中保留一定量的水时,潜水艇重等于浮力,潜水艇可以悬浮在水中。
“浮出水面”:用压缩空气将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潜水艇变轻,潜水艇重小于它受到的浮力,从而浮出水面。
潜水艇在实际航行时,上浮和下沉过程还要开动推进器,用以加速。
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应用三:气球和气艇:
阅读课文思考。
问:,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能不能无限制升空?
问:若要它下降,可采取什么方法?
答:节日气球或携带气象仪器的高空探测气球里充的是氢气或氦气;热气球充的是被燃烧器烧热而体积膨胀的热空气;飞艇中充的是氢气或氦气。这些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由于气球或飞艇的总重小于气囊排开的空气重,即重力小于浮力,气球和飞艇就能上升。当上升到一定高度,由于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它受到的浮力变小,浮力等于重力时,它就不再上升,停留在这个高度。请你想一想,如果这是个载人的带吊篮的气球,为了使乘客返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改变气囊中的气体量(放气或充气)、
结论:气球和气艇是靠通过改变自身的体积,从而改变浮力来实现升降的。
应用四:盐水选种。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来改变浮力的大小,从而使不良种子上浮,最终漂浮。
应用五:测定人体血液的密度。通过改变液体密度来改变浮力的大小,使血液在同密度相等的硫酸铜溶液中悬浮。
应用六:打捞沉船
在沉船下部用结实的钢带将其托住,在钢带的两端固定浮筒,现在浮筒中注满水,使筒沉到船附近与钢带结合,然后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
布置作业
(1)课外小实验:浮沉子的制作
(2)课外小调查:就我国在长江中打捞中山舰的故事写出一个综合报告,并就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和“泰坦尼克号”沉船打捞问题写出建议,要求从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台的科学频道和时事频收集信息,从科学书刊、科学杂志了解浮力的知识,沉船打捞技术,过去的打捞案例等。
第四章 植物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根的形态、类型及在土壤中的分布状态,掌握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根的解剖结构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二、重点和难点
根的形态、类型
三、教学过程
一、根的生理功能:
1、吸收作用: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2、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3、根能合成某些重要的物质,调节地上部分的生长,如氨基酸、激素、植物碱等。
4、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繁殖和贮藏作用。
二、根的形态
(一)根的种类
主根:由种子的胚根直接生长而形成的根。
侧根:由主根上产生的分枝,以及由分枝上再产生的分枝。
不定根:在茎、叶、胚轴及老根上产生的根叫不定根。
(二)根系的种类
一株植物地下部所有根的总体,叫根系。
1、直根系: 主根发达粗状,向下生长,在主根上产生较细的侧根,主根与侧根区别明显的根系称为直根系。
2、须根系: 主根不发达或早期停止生长,在茎的基部产生许多粗细相似的不定根,由不定根群形成的根系叫须根系。
三、根结构
(一)根尖及其分区
什么叫根尖:从根的最尖端到着生根毛的部分叫根尖。
无论是主根、侧根、不是不定根都有根尖,长度只有数厘米,但却是根部生命活动最活跃的部分。根的生长、组织的形成,以及根的吸收作用主要是由根尖来完成的。
根尖可分为四个部分:
1、根冠
由薄壁细胞组成,形似帽状,套在根的顶端,起保护作用。
2、分生区
位于根冠的上方,长约1-2OMM,大部分被根冠包裹,属于分生组织。
3、伸长区
位于分生区的上方,长约数毫米。是由分生区产生的细胞发展而来。这部分细胞逐渐失去分生能力,细胞内出现较大的液泡,细胞的体积迅速伸长,同时根内各种成熟组织开始分化形成,向成熟区过渡。
4、成熟区(根毛区)
位于伸长区的上方,是由伸长区发展而成。这部分细胞的体积不在伸长,已分化成各种成熟组织。此区的表面密生根毛,根毛的长度0.5-1CM,平均直径为10微米。根毛的数量很多,每平方毫米达数百条,如玉米420条,苹果300条。根毛的寿命只有数天或十几天,当老的根毛死亡时,由邻接的伸长区形成新的根毛,使根毛区始终维持一定的长度,并随着根尖的向前生长,根毛区的位置也不断向前推进,有利于根的吸收作用。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比较,知道茎一般都有叶、节、芽,茎有韧性,能支持叶、花、果实。
2.通过试验观察,掌握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3.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
4.了解茎的功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结构的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起植物体结构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观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难点:维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轮概念的理解
三、课前预习作业
植物的茎是由______发育而来的。
______和______统称为茎。
芽按照位置分,可分为______芽和______芽。
芽按照性质来分,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和髓。维管组织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韧皮部主要由______和____________等组成。木质部主要由______和________等组成。
导管是运输_________和_________的通道。
形成层位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之间。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一些植物的茎。
补充:茎可以分为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缠绕茎。
思考与讨论:1、茎是怎样发育而成的?树为什么会长高、长粗?
2、树的侧枝是如何产生的?
(二)讲授新课
(一)观察芽的位置和外形
1、学生拿出课外采集分两种枝条(如图)
主茎:由种子的_____发育而成。
侧枝:由主茎上的_____发育而成。
茎:主茎和侧枝的统称,植物的茎是由_____发育而成的
茎和枝条的概念:植物的地上部分是由茎和叶共同组成的。带叶的茎收做枝条。茎是不带叶
的枝,即枝的轴状部分。
A、按照着生位置不同可分为:顶芽、侧芽。
顶芽—---生长在主干或侧枝顶端的芽
.侧芽------生长在主干或侧枝的侧面叶腋内的芽
.顶芽和侧芽的发育是相互制约的----(顶端优势)
B、按芽将形成的器官性质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
叶芽----在植物的营养生长阶段,芽通常发育成枝(茎和叶),称叶芽或枝芽.
花芽----当植物进行生殖生长时有些芽分化形成花蕾的原始体,
展开后能形成花或花序.
混合芽---既能形成花又能形成枝的芽.如梨\苹果\海棠短枝上的芽.
节:着生叶和侧芽的部位。
节间:两个节之间的部分。
玉米和各种竹子是节膨大,而藕的节却缩小节间大。
2、茎是如何生长的呢?
(1)茎的本质形态特征:
A、有节与节间之分。茎上长叶的部位叫节,两个节之间的部分叫节间。
玉米和各种竹子是节膨大,而藕的节却缩小节间大。
B、在节上能长芽和叶
C、在节上能开花和结果。
(2)茎的生长主要是通过茎尖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分化,从而使茎不断生长。
3、展示具有顶端优势植物的多媒体图片或盆栽植物。
学生阅读小资料后,分析出现顶端优势的原因。
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一位园林工作者。那么你将如何把顶端优势这一现象利用在工作中。
(二)茎的结构和功能
1、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如图,从外到内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表皮:是茎最外面的一层活细胞。
皮层:位于表皮和维管组织之间,由多层薄壁细胞组成。
维管组织:在皮层和髓之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韧皮部:主要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筛管:由许多活的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其横壁上生有许多像筛孔一样的小孔,细胞质通过小孔彼此连通。根、茎、叶的筛管互相连接,是植物体输送有机物的管道。
木质部:主要由导管和木纤维构成。当木质部中一些管状细胞内的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横壁逐渐消失时,就形成了中空的长管,这就是导管,导管是输导水和无机盐的通道。
形成层: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由几层扁平的并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构成。它向外分裂出新细胞形成新的韧皮部;向内分裂出新细胞形成新的木质部。因此,双子叶植物的茎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粗。
导管是死细胞,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是由下向上.
筛管是活细胞,运输有机物,方向是由上往下.
(3)年轮
春材和秋材
春季形成层活动旺盛,所形成的木质部细胞口径大壁薄.木材质地疏松色泽较淡称春材
夏末秋初或干旱的季节,形成层活动减弱,所形成的木质部细胞口径小壁厚.木材质地致密色泽较深称秋材.
前一年的秋材和后一年的春材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年轮线.
一年中形成的木质部包括春材和秋材共同组成的一轮明显的同心环层-------年轮.
2、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玉米茎的横切面
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没有形成层,所以单子叶植物茎长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加粗。
分析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下表所示:
3、茎的功能
支撑:茎把叶片展开在空中,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输导:这是茎的主要功能。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输送;叶所制造的有机养料通过筛管向其他器官输送。
贮藏和繁殖:如马铃薯的块茎,荷花的根状茎,荸荠的球茎,洋葱的鳞茎等。
4、如何识别变态茎和变态根。
结论:茎的共同特征为有节、变态叶和芽。
五、课堂小结:本节主要学习茎的位置、外形及双子叶、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
六、课堂练习精选:
1、玉米茎长成后不能增粗,而桃树的茎能增粗。从茎的结构分析,能不能变粗的根本原因是( )
A 茎内有无韧皮部 B 茎中有无形成层
C 茎内有无木质部 D 茎内有无髓
2、根从土壤里吸水,土壤里的水通过根向上输送到茎的途径是( )
A 土壤水分——导管——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茎
B 导管——土壤水分——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
C 根毛——土壤水分——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
D 土壤水分——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
3、在茎的结构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与运输有机物的结构分别是 ( )
A 导管和筛管 B 筛管和导管 C 都是导管 D 都是筛管
4、小民参加了假期夏令营,学会了如何利用植物年轮辨别方向的野外生存能力。下列有关年轮的知识,错误的是 ( )
A根据树木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知它的年龄
B 树木的年轮能告诉我们当地的气候条件
C 从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