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7 23:0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
要知道屠杀者也决不是胜利者。
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
无花的蔷薇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
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
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
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结束,
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
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
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
【导入新课】
鲁迅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3、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我国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我国第一部中篇小说
我国第一部杂文集
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我国第一部散文诗集
我国第一部小说史
《狂人日记》
《阿Q正传》
《坟》
《呐喊》
《野草》
《中国小说史略》
【作者简介】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他是一位高明的医生,是一面旗帜,一盏明灯。他以笔代戈,战斗一生,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他为民众的精神麻木而痛苦,他为民族的命运而担忧,他为青年一代的成长而费心。当他辞世时,宋庆龄亲自绣了“民族魂”三个字盖在他的身上。这是对鲁迅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苦难的中国人民对这位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斗士最高的褒奖。
有人说,鲁迅离我们太遥远,可北大教授钱理群说,鲁迅永远不会过时! 读鲁迅吧,你会感动于他不断呐喊为民请命的执着精神,你会经受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你会变得深刻,你会越来越睿智。
永远的斗士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文学常识
周树人
豫才
《狂人日记》
《阿Q正传》
作品集有:
小说集:《 》《 》《 》(历史小说〕
散文集:《 》 散文诗集:《 》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1927年蒋介石政变,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反动派捣毁进步文艺团体,查禁进步书店书刊,用残忍手段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至秘密处死。1931年1月17日,“左联”五位青年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淞沪警备司令部。同时,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
【写作背景】
主要人物
刘和珍(1904年—1926)年3月18日,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赞扬她是一位具有“干练坚决、百折不回”气概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
“记念”,现在写作“纪念”,表明这是一篇记叙性文章。“君,对人的尊称。作者用“君”来称呼刘和珍,是对她的礼赞。
本文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对“三一八”惨案作总结评述。
【解题】
整体感知 ,理清层次
阅读任务1
全文分七部分,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纪念烈士,悲哀愤怒
——唤起民众,救治灵魂
——暗自诧异,悲哀尊敬
——凶残至极,悲愤交加
——从容辗转,惊心动魄
——请愿无用,选择战法
——勇敢坚毅,奋然前行
介绍写作缘由
交待写作必要
回忆交往过程
交代遇害事实
叙述遇难经过
总结经验教训
阐述死难意义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控诉反动政府
痛斥走狗文人
唤醒麻木庸人
(1~2)记念的缘由


逻辑顺序
追述生平事迹
概写遇难经过
详写遇难细节
(3~5)追忆刘生平
生前
遇害
时间顺序
劝戒徒手请愿
激励奋然前行
(6~7)教训和意义
否定
肯定
逻辑顺序
文章思路
阅读任务2
文章的感情线索
基调:


(痛惜爱国青年死难)
(愤慨反动政府之残忍、反动文人之下劣)
揭露敌人,激励猛士,唤醒庸人,呼唤革命。
阅读任务3
文章主旨
《记念刘和珍君》通过悼念刘和珍等人,深刻揭露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痛斥走狗文人造谣污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行径,高度赞扬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高尚品质和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呼唤民众牢记血债,激励猛士要奋然前行。
阅读任务4
研读文本,学习技巧
真正的革命志士,能勇敢面对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他们为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而哀痛,为能够打破这黑暗、使民族摆脱苦难而奋斗牺牲感到幸福。这是对刘和珍等“真的猛士”的崇高礼赞。
研读1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滴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如何理解句子的含意
这两句话从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地揭露杀人的凶残。
第一层,“我”以最坏的恶意来想象某些中国人的坏;
第二层,即使如此,“我”也没想到杀人者竟如此凶残;
第三层,即使料到了也不相能他们会残杀一个和蔼、善良的女学生。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如何理解句子的含意
研读2
含意:尽管在这“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微茫”的希望,也能逐渐觉悟起来,摆脱麻木;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作用:这个句子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给人以激励与启迪。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如何理解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研读3
“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庸人”指平庸之人。他们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特别容易“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的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
“苟活者”是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却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他们“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他们有可能走向斗争。“苟活者”中包括“苟活到现在的“我”,这是作者的谦辞,意在突出刘和珍“为了中国而死”的光荣。
“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这种人尽管在政治上同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冷漠,冷眼旁观,甚至把烈士的鲜血当作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几乎不抱希望。
文中的“中国人” “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各指什么样的人
研读4
反复
运用“沉默”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国人麻木的焦虑,对民族前途的担忧,对革命爆发的渴望。“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表达了一种非此即彼、毋庸置疑的坚定语气,警醒和激励一切不愿也不忍民族衰亡的有血性的中华儿女在沉默中爆发。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采用何种修辞?有什么含意
研读5
同时,作者沉痛地指出“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依靠请愿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行的。鲁迅不赞成请愿,尤其不赞成徒手请愿。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如何理解此处“煤”的比喻 作者对“请愿”持怎样的态度
煤的形成
大量的木材
结果却只
是一小块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
人类社会在残酷的斗争中流了
大量的血,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大量流血牺牲而换来的人类历史的前进只是一小步
研读6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研读7


爱国青年被虐杀
黑暗的社会
执政府
流言家
出离愤怒
我将深味这
浓厚的悲凉
最大哀痛快意于
愤怒程度之强
悲情之浓
悲愤力度之强
品味语言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理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研读8
无话可说?
白色恐怖
反动政府:残忍
走狗文人:无耻
默无声息的缘由?
惨象

流言
沉默:爆发,灭亡?
物极必反
警告反动派
呼唤后死者
悲愤的感情贯穿全文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是怎样一个青年?
梳理相关文段,概括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讨论
研读9
刘和珍的事迹   神情举止    品质、精神、性格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热爱母校
爱国热忱
小结: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斗争精神
温和善良
人物形象小结
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完成两篇文章的比较。
写作背景 人物形象 作者情感态度 选材情况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诗词引用 语言风格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相同点
不同点
写作背景 人物形象 作者情感态度 选材情况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诗词引用 语言风格
《记念刘和珍君》 (略)
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声讨反动势力,颂扬“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唤醒庸人大众,
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
选择与刘和珍有关的人和事
记叙
议论
抒情
比喻
反语
互文
对比
反复
排比
陶渊明的诗
语言犀利激烈,抑扬顿挫,大起大落
写作背景 人物形象 作者情感态度 选材情况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诗词引用 语言风格
《为了忘却的记念》 (略)
白莽:勤奋好学,爱憎分明,率直坦诚,积极乐观,执着坚定、勇敢无畏;
柔石:迂和硬气,执着能干,勇于承担、刚毅坚强,善良单纯;
冯铿: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革命女青年
①对左联五烈士的深情的悼念、热烈的颂扬;
②对国民党凶残卑鄙的暴行的强烈愤恨;
③对革命同志的真切激励和对革命未来的乐观。
选择与五烈士有关的人和事
记叙
议论
抒情
用典、象征、比喻、排比、反复
裴多菲的诗,鲁迅的诗
语言凝练朴实,含蓄深沉,隐晦曲折
写作背景 人物形象 作者情感态度 选材情况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语言风格
相同点
不同点
写于惨案发生后不久;
写于烈士遇难两周年
政府黑暗统治,爱国进步人士被杀
爱国,责任感,执着坚定、勇敢无畏,不畏牺牲;
悼念、颂扬;
强烈控诉,
激励
前者:唤醒庸人大众
选取零散片段
前者以抒情为主;后者以记叙为主
比喻
反复
排比
记叙、议论、抒情交织
前者:反语、互文
对比;
后者:用典、象征;
前者直露显豁,
后者含蓄深沉,隐晦曲折。
1、请给刘和珍 写一幅挽联。
2、请谈谈你对 鲁迅《空谈》一段话的理解
【作业】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 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于意料之处的阴险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鲁迅《空谈》
作业2
长歌当哭 控诉卑劣之徒
热血为证 鼓舞奋勇之士
朽不垂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