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答题方法总结
一、散文基本文体知识总结
(一)含义: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特点
1.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线索
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常见的线索有:
1、以情为线索(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2、以物为线索。(象征,呼应的作用)3、以人为线索。
4、以空间为线索。5、以时间为线索。6、以理为线索。7、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需要注意的是,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线索在文中的位置,常在标题、开头、结尾和过渡段的段首、段尾等处。把握文章的气势、整体脉络和倾向,则是把握线索的关键。
(四)散文分类
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文化散文(学者散文)和托物言志散文(象征)。
1.叙事散文
或称记叙散文,在叙事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
这类散文要注意:关注人、事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特点、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事件的前因后果;关注事理。
2.抒情散文
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如《苏州园林》等。
写景状物抒情散文行文思路:写景:景—情—人—理,卒章显志。状物:物—人—理,篇末点题。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的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体事物的特征。环境描写的作用:为主体对象提供背景;正衬或反衬,突出主体特征;渲染主体活动的氛围。
3.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思维领域万千景观。这类散文常用的方法有引证法,喻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等,将抽象的哲理融入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中。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人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⑴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⑵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⑶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这类散文要:关注话题,弄清楚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文章主旨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分,关注文章的深层含义;关注行文思路,弄清楚作者如何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表及里来论述抽象深奥的人生哲理。
4、学者散文(文化散文)
内容:批判当代某些不良的文化现象。
特征:经常采用古今对照、今昔对比的手法。
情感:通过对过去优良传统与美好生活的缅怀,表达一种对当代物质社会的忧虑与思考。
主旨:希望人们能够给反思。
5、托物言志散文(象征)
这类散文要关注事物的特点、特质;关注相关事物(正衬或反衬);关注环境描写,突出主体特征;关注引申部分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感和思想。
(五)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文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但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由"形"见"神"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读文章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②辐射式。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
4.品味散文的语言
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
5.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鉴赏问题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2、了解背景,学会知人论世。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报秋》作者通过玉簪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珍惜光阴,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的有:①比喻。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④象征。⑤排比。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写了不同人的感受,客观冷静,自由灵活。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
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常见题型
散文常考题型有十类:句子含义,词语、句子赏析,标题含义及作用,中心主旨,结构作用,环境描写作用,人称作用,引用作用,线索作用,语言特色。
(一)概括段意、主题
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不同的散文有不同的行文思路。
散文阅读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通读全文,把握主旨。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方法有:
1读题目。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与中心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切入点。
2析首尾。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内容,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3析议论抒情句。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主旨。
4联系背景。有不少文章,只要了解它的产生背景,就可能深切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不仅要关注作者和写作年代,还要抓好注释或说明性的文字。
5不同文体不同的主旨。写人记事类散文多按时间、空间顺序进行,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价值、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对人生的感悟和认识;多以某一物或某种情为线索。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深广,更富于理趣。重点是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时空转换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议论说理类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
多主题多情感类概括宜用划线摘句法(常见于写景抒情散文),具体如下:
1.划出中心句
2.划出具有感彩的词
3.分析词句所蕴含的情感,结合全文整理答案。
答题格式:本文通过对……叙述(描写),表现了……思想情感(赞美了……或批判了……)。
内容概括:人物和事件。
中心思想概括: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感情,赞美了……(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二)标题的理解和作用 如《斯人独憔悴》。
①概括内容作用。②提示主旨作用。③线索作用。
④增强文学性即修辞作用(比喻、拟人、引用等) ⑤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三)理解词语或句子含义
1.理解加点词语含义
①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②注意修辞手法,如果词语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答题关键是把词语由喻体、拟体还原为本体。
③联系上下文,弄清楚词语在原文中指代的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如《枣香醉人》,《再见槐花》,《纸上故乡》等。
④注意词语的感彩。对有感彩的词语的答题关键是进行直接正面的描述。
2.理解句子含义
⑴句子特征:
①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③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整合答案。
⑵解题方法
①抓关键词语。一个句子中常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
②析修辞手法。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确有力,作者常用修辞手法。解题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了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
③观结构层次。有些句子结构复杂,如大长单句,可通过提取句子主干,留心附加成分的办法来体会;
复句:并列关系的,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偏正关系的复句,句意当然在“正”的部分,但“偏”的部分绝不可忽视。忽视它,可能丢失要点。
段落(句子)作用答题角度:1.看位置。2.看手法。3.看内容。
④悟文本主旨。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会与中心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体会时要结合主旨。
⑤结合语境,察相邻句子。有些句子不在文章、语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章、语段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语段中间,要特别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⑥分析句子位置法。
句子解读无定法,句子的理解最重要的前提还应是结合文本,整体把握,立足主旨,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同时还要联系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句子赏析答题步骤
①切分句子,抓关键词。
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例句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②分析手法。如果是比喻句,明确主体,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
例句1:“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③联系语境。
④探究原因、结果,评价情感。
⑤结合主旨,整合答案。
句子含义具体做法有:
⑴思考作者的真正表达意图,即剥去修饰,直达本质意,也可以叫做翻译句意。
⑵换种句式,如双否、反问变肯定在转述一遍。
⑶突破关键词,指出句子蕴含的哲理。
⑷指出句子体现的作者倾向、态度。
3.句子的作用
重要句子的作用一般从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表达技巧,读者情感四个方面入手。
⑴内容主题
内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
主题: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
答题格式:
指出该句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的内容,表现了陈述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揭示了……的哲理。
⑵结构思路
结构:设置悬念,作铺垫,伏笔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
思路:暗示……,揭示了……的思路。
开头句:总领全文,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埋伏笔,设悬念。
结尾句:点明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照应开头,言有尽而意无穷。
线索句: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强调中心句,紧扣主旨,揭示中心。
过渡句:承上启下。
疑问句:表达鲜明、突出强调,激发读者思考。
哲理句:具有启迪作用,画龙点睛。
引用句作用思考角度
⑴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⑵对全文的内容作用。
⑶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说服力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具体作用是: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和历史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含蓄地表明……观点。
②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增强文学性和历史性,若是景物描写,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含蓄地表明……观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③引用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④引用史实: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作用;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
⑶表达技巧
①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作用
②语言风格上指出语言特色即可。
⑷读者情感
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
(四)人物形象分析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设问通常是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的心理,概括人物事迹等。如《草木故园》、《今年冬天不寒冷》等。
(五)中心主旨
1.散文常见的五种情感:
⑴对乡土文化,农业文明的思考。如山东卷《麦秆戒指》,天津卷《掐辫子》,辽宁卷《最后的黄豆》。
⑵对传统或历史文化的思考和感悟。如浙江卷《泰山之恩》,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⑶人类生存状态或人与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常考的是恶劣环境下顽强的生命力。如重庆卷《太阳梦》。
⑷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悟。如《天地有大美》。
⑸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如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2.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创始于1920年,创始者是鲁迅,所以鲁迅被称为乡土文学的鼻祖。乡土文学的情感主要有
⑴鲁迅。对故乡的怀念,对亲人朋友的思念。
⑵赵树理,孙犁。①赞美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勤劳等品质。②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与歌颂。
⑶沈从文,萧萧。除了以上情感外,独创了对城市文明的抵制。如《灯火》。
(六)鉴赏表达特色
主要针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言”而设的一种题型,它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要题型。这一类考题特点:1.命题角度有两种,一是大处着眼,小处设题,即从某一句某一段的表达特色切入;二是大处着眼,大处设题,即考查全篇的艺术特色。
2.考查的表达技巧重在常见常用的方法技巧上。可以从五个角度切入: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方式、语言表达、选材特点等。如《何不临风听虫鸣》。
艺术手法提问方式: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
3.作者是如何写“……”,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5.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6.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7.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
通过运用……手法,+具体分析如何体现,+从而形象生动的表达了……感情。(结合主旨。)
㈠修辞手法
名称 说明 ★主要作用
比 喻 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 ①化抽象为具体,便于使人接受,并引起想象。 ②化深奥为浅显,使人容易理解。 ③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暗喻 用“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
借喻 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即甲代乙。
博喻 把一个本体比作几个喻体。
比 拟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 ①拟人使事物人格化、具体化,给读者鲜明的印象,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感情,引起情感共鸣。 ②拟物使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③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表现喜爱的事物时,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增强亲切感,形象性;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强烈的厌恶感。
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或把甲物当成乙物写。
夸 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事物作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①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②渲染气氛,引人入胜,增强感染力,激发联想,突出事物的本质或特征,给人以启示。③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某事物鲜明的感情态度,引起读者强烈共鸣。④突出事物特征,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引 用 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用加引号。 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事论理,增强表现力,说服力。
排 比 是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组合而成。 ①加强语势,强调内容,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文章气势。②加重感情,流畅贯通,节奏鲜明,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③用来写景,使景象迭起,五彩缤纷;用来叙事,有条不紊;用来抒情,酣畅淋漓。
设 问 设问一般是采取自问自答形式。 ①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突出……内容。②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反 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 ①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②增强感情,引起共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加强语气,突出观点。④连用反问,使表达的思想内容更深厚,语气更强烈。
对 偶 (对仗)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意义丰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便于吟诵,易于记忆。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反 语 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含有讽刺、嘲弄的意思。 ①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使文章富有战斗性,比正面论述更有力。②用在风趣,幽默,诙谐等方面,使语言多有变化。③能更好地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反 复 (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①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②加强论点,分清条理。③强调主题思想,加强语气,渲染感情。升华文章主旨。④富有音乐性,增强旋律美。 ⑤间隔重复起到前后、首尾的呼应作用。
借 代 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而比喻强调相似性。 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例句1:“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例句2: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
例句3:“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例句4:“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㈡表达方式
1.记叙
⑴记叙人称
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第三人称也用,不过很少。不同的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增强真实性和亲切感,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自由表达思想感情;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便于作者表达较复杂情感,便于描写人物内心活动。
(我们):1.说理性有号召力2. 抒情性有感染力。
第二人称:直接对话,真切自然,自由灵活;直面对象,便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若对象为物,则具有拟人化作用。
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相对自由。
人称作用答题模式:
人称本身的作用……,“XX”能起到线索作用,或烘托、衬托……形象,突出……,与……形成对比,具有揭示主题作用。
注:⑴一二人称为限知视角,第三人称被称为全知视角或上帝视角
⑵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文章会采用以精神病患者,老年痴呆患者,弥留之际的人,婴幼儿等人口吻叙述,作用是:
……人感受上具有模糊性,可以弥补小说情节中的不合理性。若是当事人,也可以增强叙述事件的真实性。
例:“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 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
⑵记叙的方法
①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作用:渲染氛围,制造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平铺直叙。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更好表现主题。
答题思路:插入叙述了……内容(背景材料,某个细节,情节),补充交代了……,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突出……特点,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更好突出文章主题,推动情节发展。
④补叙:也叫追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答题思路:补充交代了……内容,使情节前伏后应,使文章结构严密完整,更有力地突出中心。
⑤平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两种形式:一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甲事,再说乙事;二是“时而说甲事,时而说乙事,按照情节进行轮番叙述。
作用:使文章头绪清晰,照应得体。
⑶记叙详略: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描写
⑴高考考查的重点,主要是关于描写景物方法的考查。写景散文描写方法主要有:
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动静结合、正侧描写,声色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对比,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以景结情),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白描作用:粗笔勾勒,简洁传神。工笔作用: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
⑵类型:
①景物描写。作用: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形象、情感。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②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描写。
3议论。散文里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了夹叙夹议,叙议水乳交融的特色。
4抒情。散文是抒情的艺术,自然成了考查重点。两种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即事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散文考查间接抒情往往是借景或物抒情,显得含蓄委婉,这是常考点之一。
议论、抒情在散文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了它们,就把握住了作者的思想主旨和写作意图。
记叙文中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心情;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散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㈢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对比(对照):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对照。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出出来(突出事物特点),表现作者鲜明的态度情感。
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抑扬:上下文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突出所写对象,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作用:含蓄,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丰富文章内容,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点面结合: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
作用: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作用: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除此之外还有悬念、类比、用典等。
例句1:“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例句2:“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例句3:“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例句4:《鼓神》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㈣散文谋篇布局的技巧
⑴布局技巧/结构技巧/行文技巧:
开门见山、设置线索、悬念、承上启下、铺垫、伏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⑵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⑶文章选材特点
1.以小见大(易为读者接受) 常见于记叙文和小说
2.选材角度宽泛(使文章丰富生动) 常见于散文
3.多用古代故事,典故,寓言,诗词(增强文章文化底蕴) 常见于议论文和杂文
⑷文章谋篇布局的常见类型
1.一波三折(情节曲折,引人入胜)2.欲扬先抑(突出重点)3.结尾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人思考)
4.巧设悬念(吸引读者)5.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结构严密)包括:①逻辑性深入。②情感的深入:夸大化;深入化。6.某种时空关系7.某种对比关系
㈤语言表达
⑴散文常考鉴赏语言特点的角度:
①句式的选择:长短句交错运用,整句(排比、对偶)散句的运用。整散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便于抒发……的感情。
②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幽默、辛辣、自然质朴、简明、口语化、含蓄蕴藉、言简义丰、意在言外、言近旨远、寓庄于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富有哲理、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
③词语的锤炼:准确、鲜明、简练、生动有力、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
注意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真实感受),特别形象的动词等。
叠词的作用:
语言既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
使韵律铿锵悦耳,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节奏感;使句式整齐,具有形式美;使意思强化,具有强调的作用;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④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的选用。
⑵品味/分析/鉴赏语言艺术5角度:
①表达方式:如人称的使用,描写方式。
②表现手法:衬托,对比等。
③修辞手法:
④遣词造句。如词语的选用,句式的整散等。
⑤语言风格角度。
在指出表达技巧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段具体分析是如何使用的。
(七)写作思路与结构
思路是指在写作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和脉络,是作者思维活动的轨迹,是整体构思布局。常表现为线索或写作顺序。
结构是指对材料进行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表现为文章骨架。包括语言材料的组织与安排,布局与谋篇以及文章内部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常表现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解证六种关系。
关系:结构是外显的思路,思路是内化的结构,思路是谋篇,结构是布局,思路是内隐的,结构是外显的。
考查一般包括对整体思路的把握和局部段落作用的分析。如《太阳梦》,《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等。
(八)探究题
主要是原因类探究,情感类探究,结构类探究等。如《今年冬天不寒冷》、《雪兔》等。答题时一定要用上“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条理一定要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