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8 08:3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制作人:XXX XXX
第一课 古代埃及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部编八上 第21课
朱德
1937年
9月27日
写给前妻
陈玉珍
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
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
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是太原的重要门户。
师长林彪
副师长聂荣臻
材料一:“平型关一战,我们共消灭了日军板垣师团21旅团一千多人,缴获步枪一千余支、机枪二十余挺,马车二百余辆,烧毁汽车一百余辆。” ——《吴法宪回忆录·平型关大捷》
材料二:蒋介石在致朱德、彭德怀的贺电中说:“二十五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
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
材料一 群众看到了游击战的威力,慢慢地也学着这么干了,开始帮助八路军放哨呀,送情报呀,后来就发展成埋地雷呀,主动地学我们游击战,所以到后来,不仅军队会进行游击战,老百姓也会。
——《聂荣臻回忆录》
麻雀战
破袭战
地雷战
地道战
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材料二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进步人士
共产
党员
中间
人士
三三制原则
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材料三 为了最大限度地团结各阶层抗日,同时又使基本群众地生活得到初步改善,我们采取了逐步限制和剥削封建剥削地政策……发展农业,积极垦荒,扩大耕地面积,保护并繁殖耕畜。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地农民拥护“减租减息”
根据地战士纺纱织布
思考: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政治上:
经济上: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增加了抗战的力量。
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目的
1940年下半年,为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主要目标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
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材料一 “经过长时间的筹划,朱德和彭德怀在1940年8月初发布最后命令,对日军展开百团大战。……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日军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热而无情的。日军所有的煤矿、电厂、铁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
——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
材料二 “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
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此役也给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彭德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