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到1930年,全国建立革命根据地15个,红军发展到10多万人。面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慌。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1933年秋,蒋介石又调集100万军队向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围剿”。
反“围剿” 国民党兵力 红军兵力 人数比例 领导人 战术 结果
第一次 10万 4万 约2.5:1 毛泽东 诱敌深入各个击破避敌主力声东击西 成功
第二次 20万 3万 约7:1 毛、朱 成功
第三次 30万 3万 约10:1 毛、朱 成功
第四次 30万 7万 约4:1 周、朱 成功
第五次 50万 8万 约6:1
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表
由此可见,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什么?
江西瑞金
广西
云南
广东
四川
湖北
江西
贵州
河南
宁夏
甘肃
山西
陕西
西康
安徽
福建
浙江
湖南
湘江
乌江
赤水河
金沙江
大渡河
瑞金
●遵义
遵义会议
红军翻越雪山时穿的鞋
广西
云南
广东
四川
湖北
江西
贵州
河南
宁夏
甘肃
山西
陕西
西康
安徽
福建
浙江
湖南
湘江
乌江
赤水河
金沙江
大渡河
会宁●
●延安
●吴起镇
●将台堡
●腊子口
●遵义
吴起镇会师
三大主力会师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瑞金
●遵义
遵义会议
会宁●
●延安
●吴起镇
●将台堡
甘肃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
《地球上的红飘带》
会师楼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塔
“长征途中,红军穿越了数十年来没有一支军队经过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突破了国民党中央军和10个地方军阀武装的围追堵截,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平均走365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里。”
埃德加.斯诺
毛泽东与埃德加·斯诺在保安,1936年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长征是一部史诗。这不仅是因为淳朴的战士及其指挥员们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还因为长征实际上成了中国革命的熔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毛泽东
毛泽东,周恩来在延安 1937年
①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是长征精神的首要元素
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长征精神的本质
③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长征精神的特色
④顾全大局、紧密团结是长征精神的体现
⑤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是长征精神的内核
“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经过:瑞金出发→渡过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过草地
转折: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结果:陕北会师:1935年10月 (吴起镇)
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伍修权在某次会议期间特作《七律·历史转折》一诗,表达他当时兴奋激动的心情:“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这次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三大 C.八七会议 D.中共七大
2.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它引领我们民族走向复兴。以下是在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应是( )
①遵义会议 ②飞夺泸定桥 ③巧渡金沙江 ④过草地 ⑤翻雪山 ⑥会宁会师 ⑦四渡赤水
A.①⑦②⑥④③⑤ B.①⑦②④⑤⑥③
C.①②④⑥⑦③⑤ D.①⑦③②⑤④⑥
3.“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B.巧渡金沙江 C.吴起镇会师 D.四渡赤水河
课堂练习:
A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