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课件(4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7 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课件(49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17 19:2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中图版必修一
第二章第七节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脉,山顶终年布满冰雪,乞力马扎罗山地区生长、栖息着热、温、寒三带的野生动植物。
探索——乞力马扎罗山
01 | 在左侧的乞力马扎罗山遥感影像图中,为什么
山顶周边的色彩会发生变化呢 ?
思考
思考:分析左图山顶周边色彩变化的原因。
植被的形成受热量条件影响,不同的热量条件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
卫星遥感影像是地物反射特征在图像上的反映,植被不同,颜色也不同。。
植被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植物种群:
覆盖地表某一区域的植物及其群落,称为植被。
植物群落:
在一定环境空间内生长的同一种植物的个体集群。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种群。如:森林、灌丛、草从、果园、荒漠等
植 被:
自然植被:
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森林
草原
荒漠
经济林
人工草场
花园
人工植被
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人工草场、经济林、花园等。
1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由于世界各地水分、热量和水热组合状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不同的气候带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热带植被: 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
亚热带植被: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热带荒漠草原
温带植被: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原
寒带植被: 极地苔原、高山苔原
主要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植被分布
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热带雨林
光照强度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植物层
森林中的成层现象
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
滴水叶尖
雨林——西双版纳
雨林中的植物
板状根
茎花
茎果
藤本、附生
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些生态特征呢?
主要分布
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
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季节
植被分布
与热带雨林相比,其树高较低,植物种类较少,结构比较简单,寄生、附生植物较少。
热带季雨林
一般分布在热带较干燥的地区,耐旱性,湿季郁郁葱葱,干季一片凋萎。旱生乔木多为矮生、多分枝、大而扁平的伞状树冠,典型植被猴面包树
热带稀树草原(萨瓦纳)
温带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温带草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植被特点
森林常绿,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气候特征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植被分布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亚欧大陆东岸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植被特点
主要由硬叶的常绿乔木和灌木组成,叶坚硬革质,叶面长有茸毛或退化成刺,树皮粗糙。
气候特征
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植被分布
地中海气候区
主要分布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落叶阔叶林
植被特征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落叶,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气候特征
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
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落叶阔叶林——北京香山植物园
地理环境: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干燥
主要分布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
气候特征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植被特征
单一树种,立木端直,树冠呈尖塔状,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寒
群落结构比较简单
针叶林——大兴安岭北部森林
针状叶片
A
地理环境: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寒带苔原
高山苔原
极地苔原
植被特征
由极地(或高山)灌木、苔藓、地衣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
草原
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
一般分布在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植被特点: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矮小的灌木
气候特征: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一般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一岁一枯荣”“风吹草低见牛羊”
温带草原
热带草原
植被特点: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散生着乔木和灌木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 分干湿季
热带草原气候区。
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
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
荒漠植被
2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裸地:指自然界没有土壤、没有植被的裸露地面。
植被的形成过程
裸 地
植 物
植 被
百年以上
新形成的裸地
植物生长
改造土壤、水分
稳定的植被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气候(影响植被类型)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光照(植被的垂直结构)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地形(山地的垂直结构)
乞力马扎罗山有“非洲屋脊”之称,在该地区生长、栖息着热、温、寒三带的野生动植物。
乞力马扎罗山(俯视)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土壤(指示性植物)
碱蓬:生长于盐碱土壤
芒箕:生长于酸性土壤
植被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热量


热带植被
温带植被
寒带植被

水分:
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荒漠
森林
草原


40°N
植被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请同学们查看地图册,观察北纬50°的亚欧大陆东西两岸植被的差异,并说出影响因素。
西侧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自然环境
影响因素:洋流
东侧亚寒带针叶林
东侧受千岛寒流影响形成温度较低湿度较小的自然环境。
西侧温带落叶阔叶林
(2)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课堂小结
植被
自然环境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热带植被
亚热带植被
温带植被
寒带植被
太阳辐射
海陆位置
洋流
生物循环
生态环境问题
右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课后习题
1. 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硬叶林
针叶林
2. 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用地类型差异
居民爱好差异
景观规划不同
行政管辖不同
3. 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气温
降水
光照
土壤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4—6题。
4. 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用水便利
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
植被缺失
5.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6.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热带雨林气候区
地中海气候区
热带草原气候区
热带季风气候区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7—9题。
7.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降水变率增大
河道淤积
8.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①②
②③
③④
①④
9. 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