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孟子,名 ,字 ,邹人,战国初期 、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 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在政治上,他提倡“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
作者简介
轲
子舆
儒家
亚圣
思想家
教育家
仁政
性善
文学价值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添上题目,就可单独成篇。
《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出尔反尔”“出类拔萃”“绰绰有余”“怨天尤人”等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读准字音
恶 箪 蹴
乡 羹 妾
wù dān cù
xiàng gēng qiè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所想要的
表判断
也,也是
(如果)
舍弃
表承接
生命
正义
表承接,然后
介词,比
因此
做,动词
所厌恶的(事)
(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做苟且得到生命的事
重要
(然而)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
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
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
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
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耳。
取独
那么
可以用来
避祸(而保全生命)的手段
利用
表转折,却
不仅仅
这种思想
代词,这种思想
(之)
那么,就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篮饭,一碗汤
代词
就
不,不能
表修饰
表修饰
不屑(接受)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
之谓失其本心。
插入(接受这些俸禄)
连词,表假设,如果
对于
所认识的人
动词,接受
通“德”,感激。
从前
介词,为了
指代这样的行为
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自己
停止
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
不直接提出来
2、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 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论述逐层推进,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提出主张——舍生取义
正面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
反面论证“义”的价值和作用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第一部分
“义”重于生命,应舍生取义。
不食嗟来之食------人虽饥饿,仍将“义”看得重于生命,甚至宁死不食。
不辨礼义接受万钟------指出为物欲所蔽是丧失了羞耻之心,对自己没有好处。
第二部分
举例论证,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得出中心,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
3、《鱼我所欲也》中现在还活用的成语有哪些?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4、孟子认为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是什么样的人?有的人为什么不辩礼义接受万钟?
孟子认为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不辩礼义接受万钟是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俸、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理解性默写
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 结合本文内容,谈一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列举出你熟悉的“舍生取义”和“见利忘义”的历史人物各一个,并用简洁语言加以说明。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课堂练习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2、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
2、“得”通“德”,感激。
3、“与”通“欤”,“呢、吗”
4、“乡”通“向”,从前。
5、“辩”通“辨”,辨别。
2、(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拓展延伸
请列举出历史上“舍生取义”
的英雄人物(至少两位)
文天祥: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遭元军袭击,兵败被俘。文天祥面对元统治者的软硬兼施、恩威并用,毫不动摇,誓死不降。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28年 ,夏明翰由于叛徒的出卖 ,不幸在武汉被敌人逮捕。押送到刑场时,当敌执行官问夏明翰还有什么话要说时,他大声说:“有,给我拿纸笔来!”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夏明翰悲壮地牺牲了,时年仅28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