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
《腊八粥》是沈从文笔下的一篇记叙文。本篇课文以腊八粥为线索展开描写,分别写了八儿等粥吃以及八儿喝粥两件事。
沈从文从动作、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八儿“等粥吃”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的孩子;又通过侧面描写描绘了一家人吃粥时的状态,描绘出了腊八粥味道的甜美,以及家人吃到腊八粥时满足的心情。通过本堂课学习旨在让学生学会记叙文写作中详略得当这一手法,并能熟练运用到相应的习作中去,同时感受传统节日浓厚的节日氛围。
教学目标
1.能够会认、会写15个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并能熟练运用到相应的习作之中。
3.明确腊八粥是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的经典食物,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并能熟练运用到相应的习作之中。
教学难点:明确腊八粥是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的经典事物,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音视频资料展示);朗读法(名家范读、对比朗读、集体朗读);讨论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导入课文,练笔激趣
1.出示片段,读一读。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2.谈话导入新课:这是老舍笔下的腊八粥,他老舍眼中腊八粥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那沈从文先生眼中的腊八粥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揭示新课课题《腊八粥》。指导书写“腊”“粥”。
2.聚焦第一自然段,联结经验,迁移练笔。
(1)出示第一自然段,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词,看看有什么体会。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 说说这段文字描写的腊八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深受人们的喜爱、口感甜腻、材料丰富、香气扑鼻……
(3)说说自己印象中最喜爱的食物,再仿照这段话,尝试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4)小组分享交流并评价。
3.过渡:这样美味的腊八粥,令住方家大院的八儿喜得快要发疯了。
活动二 聚焦词语,识“乡土味”
1.结合预习单,读词语,结合课文内容给词语分类。
(1)喜得发疯 进进出出 猜想 惊异得喊(八儿等粥)
(2)粉碎 稀烂 益发浓稠 浑身胀肿 颜色深褐 染缸(腊八粥的变化)
(3)松劲 孥孥 面面(湘西方言)
松劲:没劲,没意思,令人泄气。
孥孥:对子女的爱称
面面:软软,煮得很烂。
2.对比《北京的春节》用词特点,识“乡土味”。
(1)谈话: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老舍的作品语言充满“京味”。沈从文被誉为“乡村文学之父”,他曾经说过:“我心中对记忆里的河水、夕阳、乡音,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他作品中充满的是:“乡土味”(板书)
(2)找出乡土味的词句读一读,品一品。
活动三 梳理情节,初识详略
1.仔细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填写表格。说说哪部分写的详细,哪部分写的简略。
图片
2.朗读课文,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有理有据批注在旁。
3.结合对八儿的描写,讨论:为什么要详写等粥部分?
活动四 品味语言,感悟写法
1.再读课文2-17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圈画出文中体现八儿馋样儿的关键词句。
抓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展开想象;联系自身经验补白想象、揣摩人物心理。
2. 文中有不少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3.通过朗读我们发现,猜粥和看粥部分对粥的描写有些是重复的,请问能否将其中一部分删除?为什么?
猜粥
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
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吧
花生仁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
枣子必大了三四倍
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看粥
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
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妈妈拣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这既是八儿的猜想,也是八儿所见,他正逐项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也正是八儿看粥的真实过程。
因为对粥充满期待,所以八儿猜想锅中粥的变化,实实在在的看见粥的变化更让人欢喜和满足。当八儿真真切切看到腊八粥的时候“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这一声里,满是八儿的欢喜、满足、幸福。妈妈把八儿抱起来,由着八儿认认真真地思考、验证粥的变化,也体现了温暖有爱的亲情。
4.小组讨论交流:(1)作者是怎样把等粥写详细的?(2)能否将等粥略写,喝粥详写?
提示:结合《北京的春节》 “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文章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意思决定的。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八儿,八儿是一位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儿童,将等粥部分进行详写,生动表现了八儿“馋而不得”的迫不及待,更能表现出腊八粥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一年一次,一年一等,这更加符合儿童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