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8 09:1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太康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历 史 试 题
(考试用时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科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橡皮擦干净后,涂上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诸遗址以良诸古城为核心,考、古学界认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对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下列有关良渚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仍然处于旧石器时代 B.是奴隶社会繁荣时期
C.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D.此时私有制已经产生
2、2022年2月20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闭幕,在构建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系统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成为设计团队的灵感源泉、文化根脉。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代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3、秦汉时期,人们流行用胶泥块封住简牍文书并在泥上按压官印,用于检查核验,防止私拆泄密,这就是“封泥”。下列“封泥”文物有助于研究秦汉时期( )
A.行政职官制度 B.制陶工艺演变 C.书写载体变化 D.基层治理方式
4、表为汉武帝铸币制度调整。这一制度调整( )
年份 币重量 相关规制
公元前118年 (武帝元狩5年) 废三铢钱,铸五铢钱 钱文首创“五铢”,令郡国铸造。
公元前115年 (武帝元鼎2年) 铸赤仄钱,一个当5个普通五铢钱 令京师造,国家赋税收入均使用此钱。
公元前113年 (武帝元鼎4年) 铸造五铢钱。标准重量3.26克,实测3.10克。 钱文“五铢”,重如其文。将郡国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制度建立。
A.平抑了汉初飞涨的物价 B.强化了对统一大市场的管理
C.成为了统一货币的开端 D.加剧了地区间经济的不平衡
5、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隶属于中央散骑省。该职具有位高职闲的特点,且无人员限制,受到高门士族与皇室子弟的青睐。南朝将该职位大量授予军功起家的庶族,员外散骑侍郎数量扩大,品级和社会地位不断降低。这一变化( )
A.助推军功授爵趋向常态化 B.使皇权呈现弱化态势
C.弥补了九品中正制的不足 D.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6、以下是《唐会要》中关于尚书仆射的记载。
◎秦:始置,为少府属官,盖掌少府文书法令。 ◎东汉:尚书台之副。 ◎唐太宗:尚书省长官,位同丞相。 ◎唐中宗:不再是宰相,仅是虚职,属荣誉性赏功之官。 ◎安史之乱后:仆射必加同平章事,始为宰相。
这些记载反映出尚书仆射的设置( )
A.使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完备 B.受到选官制度的直接影响
C.体现了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D.表明其职能不断得到强化
7、下图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D.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8、唐朝“德宗诞日,御麟德殿,召给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赵需、礼部郎中许孟容与渠牟及道士万参成、沙门谭延等十二人,讲论儒、道、释三教”,到了宋时此类的辩论更是经常举行,甚至出现了“借儒者之言,以文佛老之说,学者利其简便”的现象。这体现出( )
A.中外交流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二教融合趋势的加强
C.儒学复兴运动遭到巨大挫折 D.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9、两宋时期,政府奉行“依资序迁”的官僚选人原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士大夫们对于政府行政运作程序及其内容密切关注。据此可知,两宋( )
A.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 B.政府行政运作繁琐且低效
C.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D.官员选拔方式趋于多样化
10、《辽史·太祖纪赞》称:“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1989年内蒙古赤峰出土了《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碑文在谈到萧氏的丈夫耶律污斡里时说:“公讳污斡里,其先出自虞舜”。2003年,辽宁阜新县出土了辽国《永清公主墓志》,其碑文称“盖国家系轩辕皇帝之后”。由此可见( )
A.契丹人的华夏文化认同 B.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
C.契丹人与汉人同一起源 D.辽国人自认为是黄帝后裔
11、下图为《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名曰“书生问仕”,欲参加科考而前来算命的儒生络绎不绝,他们每人只要花上100文钱就能卜算前程。图中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
A.科举考试竞争激烈 B.算命先生能预知前程
C.算命成为当时热潮 D.当时的物价水平较低
12、在唐代,纸质图书交易已很发达,有经书、医书、佛经,还有诗人的个人专辑;到宋代,官方出版与民间出版竞相发展,大相国寺就有很大的图书市场,并且兼营字画、古玩交易。这可以反映( )
A.商品经济已发展到新阶段 B.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C.古代民众的文化素质较高 D.统治者对文化教育事业重视
13、明政府规定:“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由此可知,明政府意图( )
A.设置官吏严厉禁止中外贸易往来 B.打击外国商人在中国的不法行为
C.解决中外贸易交往中的商业纠纷 D.在朝贡贸易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
14、清朝把全国划分为如下图所示的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蒙旗等。据此可知,清朝( )
A.地方管理比元代行省更先进 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推动了传统朝贡体系的发展 D.国家的地方治理方式灵活多元
15、晚清时期的《点石斋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面是其中一幅图画《西医治病》(画中字为:都中施医院之西医某君,初次莅华,未谙言语。而治病给药必须详询,方知病之原委……西女某,教中人,亦好善为怀者,愿代某君喉舌之……赴院病人日以百计)。这反映( )
A.中医中药渐趋衰弱 B.西医西药广泛传播
C.报刊商业功能增强 D.西学东渐有所发展
16、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购买‘洋船、洋炮、火箭、火药’等武器,或以出口货物兑换武器,外国商人也‘准以艘械、火药抵茶叶、湖丝之税’”。这表明魏源( )
A.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艺 B.倡导发展民族军事工业
C.重视改造陈腐的国民观念 D.秉持“天朝上国”观念
17、有学者指出:“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既分散,又有限,难成大业。”该学者意在说明洋务运动( )
A.兴起的背景 B.阶段的划分 C.消极的影响 D.失败的原因
18、1895年,上海《点石斋画报》刊发了画家符节的新闻图画《伏阙陈书》。图中,各省举子正联合上书。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推动维新政治运动深入发展 B.得到封建统治阶层积极支持
C.使改良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 D.客观上推动了科举制度改革
19、以洋布为例,19世纪70年代“手织土布的售价较高,因而贫苦的中国人便不得不买便宜的但并不耐用的竞争品(洋布)了”。到了19世纪90年代,则“迄今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大布(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这一变化表明( )
A.机制产品因不耐用而不受欢迎 B.传统思想观念不断变化
C.传统手工业产品完全退出市场 D.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2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用,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他强调的是( )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的动机 B.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二、材料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1、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但“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官僚贵族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 百官志注》
材料二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沈既济《词科论并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粮食生产
朝代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市亩) 总产量(亿市斤) 全国总人口(万人) 人均占有粮食(市斤)
总面积 总面积 总面积
春秋战国 2.3 - - 94% 91 196.74 3200 614.8
秦汉 5.72 - - 94% 117 629.01 600 1048.35
魏晋南北朝 3.85 1.925 1.925 90% 122/215 583.85 5000 1167.7
隋唐 4.42 3.21 3.21 90% 124/328 1305.83 9000 1450.92
宋元 7.2 2.59 4.61 905 140/343 1749.45 12000 1457.87
材料二 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佃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
材料三 人物简介
元朝元贞年间,黄道婆返回故乡后,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丰富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一边教黄母祠家乡妇女学会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擀、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虽然她回乡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劳动推动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1)根据材料一信息,说明宋元时期农业发展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人物简介,概括黄道婆的贡献。
24、阅读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 下表是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部分措施
地理方位 具体措施
东南地区 ①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远征台湾 ②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地区 ①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②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部边界
西北地区 ①1757年击败准噶尔部 ②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③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行政单位进行统治 ④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要务
西藏地区 ①清初册封达赖和班禅 ②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 ③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请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1)根据材料说明清中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发展中受到了哪些威胁?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前中期边疆治理措施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随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征财富的玉器和象征神权的玉琮和象征军权的玉钺,说明当时良渚文化中已经出现了私有制,D正确;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排除A;良渚文化处于原始社会,排除B;良渚文化中的作物是水稻,排除C。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代思想家是老子,C项正确;提出道法自然思想的并非孔子,排除A项;孟子并未提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排除B项;墨子并不主张道法自然,排除D项。故选:C。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图1右丞相印(秦朝)、图2弋阳侯相(东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的“封泥”文物有助于研究当时的行政职官制度,秦朝中央设立丞相,丞相有左右二员,东汉地方存在侯国官制,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制陶工艺演变,排除B项;材料中书反映的是简牍文书,书写载体没有变化,排除C项;秦朝“封泥”反映的是中央官制,东汉“封泥”反映的是基层治理方式,排除D项。故选:A。
4、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知,汉武帝加强了对铸造币权的控制,统一货币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强化了对统一大市场的管理,打击了不法商人对市场的扰乱,B项正确;材料的信息得不出平抑了汉初的物价飞涨,排除A项;统一货币的开端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统一货币,排除C项;汉武帝铸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僚制度。军功授爵常态化在秦朝就完成了,A选项错误。员外散骑侍郎数量的增多导致了其权利和地位的下降,相对而言皇权就加强,B选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的不足在于官员的任免根据都是中正官评价,材料并没有关于官员任免的描述,C选项与题文无关。将这一职位授于有军功的家族,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选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尚书仆射的地位和职权在每个时期不断进行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尚书仆射的调整体现了对前朝制度的传承与创新,C项正确;尚书仆射仅仅是中枢权力机构的一部分,无法体现完备,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选官制度对其调整的影响,排除B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尚书仆射的权力先加强后削弱,而后又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
8、答案:B
解析:考查三教合一。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被进一步削弱,开始出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现象,材料中召大儒、道士、沙门讲论儒释道的现象,表明了三教融合趋势的加强,故选B项。A项未反映材料主旨,故排除;三教融合不能反映儒学复兴运动遭到挫折,排除C项;三教并行反映了儒学独尊地位遭到动摇,但儒学仍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排除D项。
9、答案:A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契丹人宣称契丹族是皇帝后裔,体现了契丹人对华夏文化认同,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B项;契丹人不是汉人同一起源,排除C项;D项中“自认为”错误,材料中出土的碑文能一定程度证明辽国人是黄帝后裔,排除D项。故选:A。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科举和社会生活。“欲参加科考而前来算命的儒生络绎不绝”以及比较低的价格“100文钱”,可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因此A项正确。算命属于迷信活动,根本不可能预知前程,故B项错误;无法由此图片推断出算命成为当时的热潮,故C项错误;“只要花上100文钱”言外之意是价格不高,但不能就此推断出当时的物价水平较低,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因为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图书的印制成本,故才会出现图书交易、出版业得到发展的情形,故选B项。市的发展到了宋代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品经济才渐渐地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显然这无法由唐代图书交易发达的情形得出,排除A项;图书交易繁荣不一定就表明民众文化素质高,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统治者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据材料“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可知,明政府在外国入贡前提下设置管理机构加强对外贸易,故选D项;禁止中外贸易,与材料中“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不符,排除A项;明政府意图体现在材料中“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上,排除B、C两项。
14、答案:D
解析:考查清朝政治。依据材料,清朝时期国家对地方治理在继承明朝督抚制度的同时,还设置了5个将军辖区和2个办事大臣辖区,这说明国家对地方治理的方式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故D项正确。清朝对地方治理的主体仍然是明朝时期的督抚制度,其实际上是行省的发展,但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在省制之外补充了将军辖区和盟旗,所以不能说比行省制更先进,故排除A项;将军辖区和盟旗都是清朝对地方的因俗而治,不属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排除B项;朝贡体系指的是以古代中国为中心的政治等级秩序,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而将军辖区和盟旗都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式,故排除C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晚清时期《点石斋画报》刊登的《西医治病》场景和画中文字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中国人对西医作用和影响的认可,“西学东渐”已有所发展,D选项正确;中医中药渐趋衰弱,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画面无法证实西医西药广泛传播,故B项错误;这幅画报体现的不是报刊的商业功能,故C项错误。故选D。
1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魏源主张购买西方的洋船、洋炮、火箭、火药,说明魏源认识到西方器物的先进,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魏源倡导发展民族军事工业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魏源重视改造陈腐的国民观念,故C项错误;魏源认识到西方器物先进,并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天朝上国”观念,故D项错误。故选:A。
1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既分散,又有限,难成大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故选D项。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895年,上海《点石斋画报》刊发了画家符节的新闻图画《伏阙陈书》。图中,各省举子正联合上书”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图示反映的是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使改良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故C项正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而不是深入发展,故A项错误;公车上书并没有得到统治阶层的积极支持,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改革是在清末新政中,故D项错误。故选:C。
19、答案:D
解析:根据“贫苦的中国人便不得不买便宜的但并不耐用的竞争品(洋布)了”“衣洋布者十之七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廉价洋布大量涌入,挤压生产量小而价高的土布的市场,使“织”“耕”分离,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思想观念的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衣大布(土布)者十之二三”可知,传统手工业产品并没有完全退出市场,C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据“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强调的是要辩证看待列强的侵略,故B项正确;列强侵略在某种意义上助推了被侵略地区的社会进步,但这并非列强入侵的动机,排除A项;材料中的“侵略”并非单指“鸦片战争”,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中西方社会的差距,排除D项。
21、答案:(1)表现: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或由“世侯世卿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背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世袭制弊端日益严重;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
(2)原因:官僚政治运转不正常;“世卿世禄”制度的传统;君主为保证显贵阶层的忠诚。
主要途径:“任子”;察举制。
(3)消极作用:形成特权垄断;抑制人才正常流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降低行政效率。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统治。
(1)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信息从政治发展趋势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历史背景”,从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角度归纳。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从官僚政治的运作、政治历史传统及选官制度变化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主要途径”,根据材料二“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得出“任子”;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察举制。
(3)可以从官僚贵族、人才流动、中央集权、行政事务等方面分析。
22、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标准:品行、才学、通晓法律、孝廉。
(2)意义: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题干信息“汉代”并结合所学可知是察举制。根据“三曰明达法令”可知通晓法律也是标准;根据“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可知孝廉亦是标准。
(2)根据材料二中“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并结合所学,可知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二中“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可知科举制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根据材料二中“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可知中进士者为社会所钦慕,结合所学可知,这推动民众参加科举考试,使科举制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根据材料二中“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可知科举制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23、答案:(1)南方耕地面积超过北方;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产量提高,人均占有粮食数量最高;人口增加。
(2)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耕作技术进步,出现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轮作制;租佃关系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政府重视。
(3)改进创造出“擀、弹、纺、织”的棉纺织生产工具,传授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推动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24、答案
(1)威胁:东南地区:反清势力的威胁(郑氏集团占据台湾);东北地区:外国殖民者的入侵(沙俄入侵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贵族叛乱(蒙古族准噶尔部、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2)意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边疆开发;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