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高频考点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书写和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咆(páo)哮 嗓子 跌跌撞撞 B.揪(qiū)出 拥戴 心惊肉跳
C.呻(shēn)吟 废话 自做自受 D.忧虑(Iǜ) 照顾 汹涌澎湃
2.下列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A.倾听 探望 B.抱怨 拥戴
C.鱼夫 忧虑 D.废话 照顾
3.下列句子中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的一项是( )
A.古老的钟发重地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B.我…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C.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
D.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
4.下面语言不得体的一项是( )
A.图书馆内——你轻轻地来,带走的是知识,留下的是文明。
B.医院门口——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本院
C.花圃里——鲜花因为你的精心呵护才如此美丽。
D.道路两旁——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请注意交通安全。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句是( )
A.“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是个反问句。
B.“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是个拟人句。
C.“他像一座山,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是个比喻句。
D.“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是个比喻句。
6.关于《穷人》一文,下列说法中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故事安排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反衬桑娜夫妇内心的善良。
B.对桑娜复杂矛盾的心理描写,入情入理,真实感人。
C.“渔夫归来”的情节中由于对渔夫的描写过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个人物形象给读者的印象。
二、信息匹配
7.用“√”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沙哑(yǎ yā) 废话(huì fèi) 自作自受(zuō zuò)
熄灭(xí xī) 飞溅(zhàn jiàn) 势不可当(dànɡ dānɡ)
喃喃自语(nán lán) 奄奄一息(yān yǎn)
8.将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里,并选择其中的一个造句。
跌跌撞撞 忐忑不安 神志不清 波涛汹涌 咆哮
(1)心里七上八下不得安宁。( )
(2)形容走路不稳的样子。( )
(3)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 )
(4)神志错乱,精神错乱。( )
(5)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
9.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拥:A.抱 B.围着 C.挤着走 D.拥护
(1)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
(2)木桥前站着的是全村人拥戴的老汉。( )
(3)那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
(4)一群青年拥着一位老师傅走出来。( )
10.指出下列句子主要运用的描写方法。
A.神态描写
B.外貌描写
C.语言描写
D.动作描写
(1)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
(2)“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失声地叫着。( )
(3)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无力地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
(4)他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
11.你知道下列句中省略号的用法吗?请你选一选。
A.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B.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C.表示语意的跳跃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
(2)“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
(3)“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 )
三、语言表达
12.按要求,写句子。
(1)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管没有调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
用加点的词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背转身,擦擦眼睛,咽着鱼汤。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说一说,写一写。
如果让你给这座木桥起个名字,你会用什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简答题。
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穷人》一文中环境描写最耐人寻味,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桑娜)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口语交际。
有时候,我们需要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请从下面的任务中选取一个,试着说服别人支持你。
(1)说服妈妈,让她同意你在家里养一只小狗,
(2)说服同学,在班级里设立“生物角”。
(3)说服爸爸,让你每天放学后踢一个小时的足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类文阅读。
捡酒瓶的孩子
半夜,火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乘客们昏昏欲睡。一个年轻的扒手悄悄将手伸进别人的口袋,恰巧被巡逻的乘警发现了。乘警追过来,扒手只得往餐车方向逃去。
餐车里非常安静,只有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孩钻在桌底下捡酒瓶。餐车过去就是卧铺, 进入卧铺车厢,扒手 成了瓮(wèng)中之鳖。他想跳车,可是火车在飞奔,跳车只会摔个粉身碎骨。他无路可逃了。
正在这时,火车突然急刹车。扒手瞄准一个敞开的窗口,正要飞身扑上去。与此同时,响起一声尖叫“哎呀!我的眼睛!”扒手下意识回头,只见那个孩子脸上鲜血直流。原来,急刹车时,男孩撞在酒瓶上,破碎的酒瓶 刺伤了他的脸, 刺伤了他的眼睛。
扒手略一犹豫,从窗口退了下来,抱起满脸是血的孩子,往乘警方向奔去——医务室就在那头。
男孩得到了及时抢救,扒手却被乘警铐走了。乘警问扒手:“本来你可以跳车逃走,为什么要救他?”
“因为、因为……”
“你大胆说。”
因为我 我小时候也是一个在火车上捡酒瓶的脏孩子 没人理 也没人管
扒手的回答让乘警一愣。接着,乘警的话更让扒手一颤:“真是幸运!你那一瞬间的选择不仅救了那个孩子,同时也救了你自己。你知道吗?你要跳车的地方是万丈深渊!”
16.在短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7.在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18.到底谁救了谁?( )
A.将男孩送去诊治,扒手救了男孩。
B.抓住扒手,警察救了扒手。
C.因为救捡酒瓶的男孩,所以扒手没跳下万丈深渊,孩子救了扒手。
D.因为同情男孩,宁愿被抓也要救人,爱心救了孩子,也救了扒手自己。
阅读课文片段,按要求做题。
《桥》片段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sì)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 )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 )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 )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 )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chān)扶着,来这里祭(jì)奠(diàn)。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9.“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中,“猛然”的意思是________,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_________。
20.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字填入片段中的括号里。
吼 瞪 揪 推
从“揪”和“推”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老汉是 的人。
21.“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来得及喊,他会喊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22.“她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儿子。”“她丈夫”是指_______,“她儿子”是指________。祭奠时,老太太会在坟前说:_______;那些搀扶老太太前来祭奠的乡亲们会哭诉:________。
23.洪水退了以后,人们要重新修一座桥,请你为这座桥取一个名字: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24.习作。
题目:善意的谎言
提示:我们常说,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那么善意的谎言可不可以有呢?请写出你的想法。不少于45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及字形。
辨析汉字读音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A项,正确。
B项,“揪”的读音为“jiū”;
C项,“自做自受”改为“自作自受”;
D项,“虑”的读音为“lǜ”;
2.C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C项,“鱼夫”应改为:渔夫,指以捕鱼为业的男子。
3.B
【详解】本题考查了对省略号的理解和运用。
省略号是标点符号的一种,用于表示引文的省略、列举的省略或说话的断断续续等。根据句子表达的内容的不同,省略号所表示的作用也不同。
A.结合语境“十下,十一下……”表示后面还有钟声发出声音的次数,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B.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这是桑拿说的话,时断时续,故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C.结合句子: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这是写桑娜的内心活动,断断续续,表示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D.结合句子“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这是写桑娜的内心活动,表示语义未尽。
4.B
【详解】本题考查了宣传标语。
注意结合要求,写标语,考虑地点的特点,语句简洁,不写错字。
B语言表达不得体,应该改为“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医院是生病的人才上医院看病说欢迎别人来就显得像是希望别人得病的意思,显得很不好。能不去说明身体健康,所以能不去那是最好的了。
5.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是个反问句。反问是用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或者加重语气进行强调的一种修辞手法 。正确。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是个拟人句,“发抖”“呻吟”是形容人的,这里用来写木桥,是拟人修辞。正确。
“他像一座山,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是个比喻句,本句把“他”比作“一座山”,是比喻修辞。正确。
D项不正确,“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碗有千斤重”是夸大了事实,是夸张修辞。因此答案为D。
6.C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理解。
《穷人》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于1846年的中篇小说。小说通过杰符施金与瓦莲卡的通信,描绘了“小人物”的悲惨经历和悲剧命运。 杰符施金这一形象深化了俄国小人物的写作传统,不仅通过“大人物”对“小人物”的压迫表现了俄国社会的腐败黑暗,还表达了对于“小人物”的同情,尤其通过书信体写作细腻地表现了小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高尚的内心世界。课文在讲解“渔夫归来”的情节部分,对渔夫的描写并不少,包括语言、动作、神态,突出刻画了“渔夫”的善良。
7.yǎ fèi zuò
xī jiàn dānɡ
nán yǎn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沙哑:[ shā yǎ ],(嗓子)很难发音,声音嘶哑,不清脆。
废话:[ fèi huà ],(名)没有用的话;多余的话:~连篇|开会时,他老说~。②(动)说没用的或多余的话:别~,快走。
自作自受:[ zì zuò zì shòu ],自己做下的坏事,自己承受恶果。形容咎由自取。[近]玩火自焚。表示作坊时读zuō。
熄灭:[ xī miè ],(动)停止燃烧。[近]扑灭。[反]点燃。
飞溅:[ fēi jiàn ],(动)向四处喷溅:钢花~。
势不可当:[ shì bù kě dāng ],势:气势。当:抵挡。来势凶猛,不能抵挡。也作“势不可挡”。表示合适,以为,当作,向当铺抵押实物借钱时读dàng。
喃喃自语:[ nán nán zì yǔ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
奄奄一息:[ yǎn yǎn yī xī ],呼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形容即将死亡。
8. 忐忑不安 跌跌撞撞 咆哮 神志不清 波涛汹涌 黄昏的路灯下,一个醉鬼跌跌撞撞地走在路上。
【详解】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东倒西歪。
造句:厌恶地夺路而逃,跑向主街,一路跌跌撞撞,绊倒后爬起来继续冲刺般地跑离码头。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形容心神非常不安。也作“忐忑不定”。
造句:我感到忐忑不安,想不出一句好说的话来。
神志不清:精神错乱;神志错乱。
造句:她变得神志不清,在大街上乱跑乱跳,胡言乱语。
波涛汹涌:形容波浪很大,很湍急。
造句:轮船在波涛汹涌的海上缓慢地前进。
咆哮:(书)(动)①猛兽大声吼叫。②人因暴怒而厉声叫喊或形容水流奔腾发出的轰鸣声。
造句:大渡河水奔腾咆哮,令人惊心动魄。
9. C D A 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义字字义的辨析。
解答时,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理解、辨析加点字的意思。
(1)你拥我挤:人多的你挤我,我挤你。形容人群拥挤。“拥”解释为:挤着走。故选:C。
(2)拥戴:推举,拥护。“拥”解释为:拥护。故选:D。
(3)拥抱:搂抱,表示亲爱。“拥”解释为:抱。故选:A。
(4)拥着:东西搂到怀里。“拥”解释为:围着。故选:B。
10. B C D A
【详解】本题考查了对于描写方法的辨析。
(1)由句中“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可知,运用了外貌描写;
(2)结合句中“老班长!老班长!”可知,引号中引用了人物的语言,为语言描写;
(3)由句中“抚摸”“垂”等动词,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
(4)由句中“皱紧眉头”,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
11. B C A
【详解】本题考查省略号的掌握。
(1)结合“敲了十下,十一下……”可知,是省略了钟敲的次数,故作用是:省略递增的次数。故选:B。
(2)结合“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可知,省略号前面句子的意思与后面的意思不一样,故作用是:语意的跳跃。故选:C。
(3)结合“桑娜脸色发白”和“我嘛……缝缝补补……”可知,桑娜此时的心理非常害怕和担心,故作用是:说话时的结结巴巴。故选:A。
12. 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是不行的。 尽管外面下了蒙蒙细雨,可我还是决定出去走走。 我悄悄背过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 鱼钩上闪烁着光芒。
【详解】(1)本题考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本题将“怎么行呢”改为“是不行的”,问号改为句号。
(2)本题考查用加点词造句。
“尽管……可……”是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造句时注意句子前后关系要是转折关系。
如:尽管小鱼很机灵,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3)本题考查扩句。
扩句,又称扩写,顾名思义,与缩写刚好相反,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或课文的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
本题可对“眼睛”“咽着”进行修饰,如:我背转身,擦擦模糊的眼睛,默不作声地咽着鱼汤。
(4)本题考查学生简洁语言的能力。
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不改变原意使它更简洁即可。
本题将“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灿烂的金色的”去掉。
13.父子桥:因为这座桥不只是一座逃生的木桥,“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是: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桥”;老汉用自己及儿子的生命搭设了乡亲得以逃生的“父子桥”。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
《桥》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桥梁的事,赞扬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所以也可以叫“连心桥”。
14.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说明了女主人桑娜勤劳,持家有道,对生活充满希望。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理解。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创作的一部的短篇小说。《穷人》描写了在一个浪涌风吼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候亲人归来时,出于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待渔夫归来,正和她的想法一致。
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说明了女主人桑娜勤劳,持家有道,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
15.选任务(1)。妈妈,我会训练小狗,让它学会在固定的地方大小便。我会规划好每天的安排,安排好学习和陪伴小狗的时间。每天我会抽空带小狗出去散步,这样我也可以锻炼身体。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题目要求选一个任务来试着说服别人支持你,同学们回答时要先说出选哪个任务,再写你要说服别人的内容。
同学们在表达时语气要委婉,有理有据,符合实际情况,让人信服和欣然接受。
(1)让妈妈提议养狗,说服的内容要提到自己如何照顾小狗,养狗会带来什么好处等。
示例:妈妈,我会训练小狗,让它学会在固定的地方大小便。我会规划好每天的安排,安排好学习和陪伴小狗的时间。每天我会抽空带小狗出去散步,这样我也可以锻炼身体。
(2)说服同学在班级里设立“生物角”,说服的内容要提到设立生物角的好处和如何安排打理“生物角”等。
示例:设立生物角后,我们可以分小组来照顾这些花草和小动物。这样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责任感,而且能培养我们爱护生命、爱护自然的美好情操,还能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
(3)说服爸爸让你每天放学后踢一个小时的足球,说服的内容要提到踢球的好处和如何安排时间等。
示例:踢球可以帮助我锻炼身体,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呢!放学前我会在学校完成好一部分作业,再去踢球,回家后也会抓紧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16.如果 就 不但 而且 17.“ …… , , ……” 18.D
【分析】16.本题考查了关联词语的用法。
正确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要分析分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
“进入卧铺车厢”表示假设,“扒手就成了瓮中之鳖”是这个条件下的结果。根据语义应填“如果……就……”。“刺伤了他的脸”与“刺伤了他的眼睛”意思是存在递进关系,根据语义应填“不但……而且……”。
17.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
顿号,表示语段中并列词语之间或某些序次语之后的停顿。句号,主要表示句予的陈述语气,有时也可表示较缓和的祈使语(和感叹语气。逗号,表示句予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感叹号,表示语气强烈,一般用于惊讶,高兴,自豪等。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或者说话断断续续。在对话前后要使用双引号,书名前后要使用书名平行的物品之间要使用顿号,在平行物品后有“等“字的句子要以省略号结束。
主要是省略号的用法。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如:“因为我……我小时候也是一个在火车上捡酒瓶的脏孩子,没人理,也没人管……”
18.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文章末尾乘警的话点明中心。“真是幸运!你那一瞬间的选择不仅救了那个孩子,同时也救了你自己。你知道吗?你要跳车的地方是万丈深渊!”选D。
19. 突然 忽然 20.揪 瞪 吼 推
以身作则、爱子心切 21.儿子啊,是我对不起你,可我们是党员,党员的责任就是要保护老百姓。 22. 老汉 小伙子 老汉和儿子一路走好,我为你们骄傲 你们父子舍小家顾大家,大家会永远记住你们的恩情的 23.生命桥
【分析】19.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解释和近义词的辨析和理解。
本题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可以得出“猛然”的意思是忽然;极快。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陡然、蓦然、突然、遽然、顿然、卒然、猝然、蓦地、乍然、骤然、忽地、倏忽、忽然
2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第一处应该是揪出一个小伙子,第二处是瞪了一眼,第三处是吼道,第四处是推上木桥。根据后文的语境选择合适的动词即可。搭配要合情合理。
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可以看出老汉为了保护妇女儿童,让所有的男性都让出逃生之路。所以这里可以看出他以身作则,以及对孩子的爱和保护。
21.本题考查的是开放性题目。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从“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可以得出老汉看到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吞没,自己明明刚开始有机会先救儿子,但是为了妇女儿童和百姓的安全,只好做出这样的选择。所以此时老汉内心的想法可以围绕“对不起儿子”“可我的职责就是如此”等方面来展开即可。注意语言完整流畅,符合题干要求即可。
22.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可以得出“她丈夫”是指老汉,“她儿子”是指小伙子,祭奠时,老太太会在坟前说的话,围绕“对丈夫的行为感到骄傲”等方面来展开描写即可。搀扶老太太前来祭奠的乡亲们的哭诉可以围绕“对这一家人的赞美”“舍小家为大家”等方面来展开描写即可。
23.本题考查的是开放性题目。
结合原文的内容,这座桥在塌方的前夕,因为老汉的指挥救下了村子里的许多人,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所以这座桥可以命名为生命桥。
24.例文:
善意的谎言
如果在谎言的前面加上善意的,那么我想整个性质都会发生变化。而当我还处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阶段,爸爸给我撒了个善意的谎言,从那一刻起,我发生了变化。
记得我五岁那年,爸爸妈妈去外地做生意了,把我寄托在奶奶家。上幼儿园了,奶奶很疼我,天冷,我不想去,奶奶也由着我。所以那时的我很自由。
等爸爸妈妈回来,我已经读小学一年级了。习惯了读幼儿班时懒散的我,面对着一下子正规起来的教学方式,就不适应了。老师在上面讲,我却在下面神游。要开家长会了,我爸爸去参加的。回来时,我问爸爸:“老师说我什么了吗?”爸爸说:“老师说我女儿是个认真乖巧的好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我乐了,咦,老师说我有出息呢!第二天,我破天荒地在课堂发言中高高举起了手。从此,胆小的我变得活泼起来了。
后来,在爸爸妈妈的谈话中,我才知道那次家长会上,老师是这样说的:“你的孩子胆小,上课老是昏昏欲睡,是不是晚上没睡够,这样下去我怕跟不上。”那爸爸不是对我撒了谎吗?可我并不怪爸爸。
假如爸爸原原本本把老师的话复述出来,那当时的我会是这么的心情呢?我想我会变得更糟吧,所以我要感谢我的爸爸,谢谢您对我的用心。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写作能力。
本题是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注意本题中的“谎言”二字,主要是写“谎言”,但“谎言”是“善意”的。注意通过具体事例写出谎言的善意。
提纲:
开头:点明主题,设置事件的人物背景,自己心里想好要写的这件事。
正文:分段写作。可以写这件事的具体发生过程。为什么说是善意的谎言。
结尾:升华主题。可以写这个谎言在你心里会不会留下疙瘩,或者这个谎言对你以后的成长过程会不会有影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