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七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三家分晋
一、战国七雄
1、国家: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2、形成: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
田釐(xī)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受赋税与民以小斗受之,其予民与大斗,行阴德于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
——《史记》
春秋末年, 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三晋在建国前已陆续兼并了公室和大夫的土地,削弱和破坏世族世官制度(西周分封制,贵族官职世代承袭的制度),并先后建立起了郡县。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反映了战国时期什么势力的崛起?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崛起,分封制瓦解
大战用兵不过万人左右,一二日即决出胜负。
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者数岁。
时期 战役 交战双方 双方 兵力 持续 时间 伤亡 人数 战争性质
春秋 城濮 之战 晋 楚 8-9万 11万 1天 共约 2万人
战国 长平 之战 秦 赵 30-50万 40-50万 三年 20万 45万
称霸战争
兼并战争
3、兼并战争
①特点:
规模大、兵力多、区域广、时间长
②代表: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兼并战争
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史记》
③影响:
①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②为加速统一奠定了基础。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 《孟子·离娄》
战国和春秋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战国时期的诸侯面临着来自哪些方面的挑战?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兼并战争
国内大夫夺权
地主阶级崛起
战争关乎存亡
诸侯要怎样做才能巩固统治?
集权、富国、强兵
(秦穆公)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国人宾客贤士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求贤令》
二、商鞅变法
1、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时间、人物:
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政治 1.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
2.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
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
爵位并赏赐土地
3、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地主阶级掌权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稳定社会秩序
确立土地私有制
提高生产积极性
发展经济
提高军队战斗力
影响最深远
最能体现
变法性质
集权
富国
强兵
4、性质:
封建性质的改革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法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战国策》
今以众地者,公作(耕作公田)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
5、意义:
①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 确立起了封建制度
商鞅变法前的秦国
BC246年的秦国
商鞅被处死,但是他的法令并没有终止。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推行全国。
这两段铭文距离不超过两厘米,时间却跨越了123年,商鞅虽死,但是他铸造的方升和制定的法令却替他看到了秦国从“诸侯卑秦”到“尽并兼天下诸侯”的转变。
战国时期成书的《尚书·禹贡篇》,细致划分了天下九州土地的等级,成都平原所在的梁州被划为下等耕地,只能产出下等作物。
三、都江堰
1、时间 地点 人物
前256年;成都岷江;
蜀郡郡守李冰。
2、构成
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3、作用
防洪、灌溉、水运
鱼嘴
宝瓶口
飞沙堰
4、影响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国家:
齐楚秦燕赵魏韩
2、形成: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3、兼并战争:
特点、代表、影响
二、商鞅变法
目的、时间、人物、措施、性质、意义
三、都江堰
时间、地点、人物
构成、作用、影响
集权
国富
兵强
国富
1.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2.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段话可以看出商鞅推行变法赏罚分明。商鞅在军事上的奖励措施是( )
A.免除徭役 B.授予爵位、赏赐土地
C.赏赐金钱 D.赐予奴隶
3. 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
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农业继续发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各国进行变法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