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时空脉络图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317-420)
383年淝水之战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灭
北朝(439-581)
隋
南朝(420-589)
宋
齐
梁
陈
灭
隋朝统一
魏蜀吴 三国鼎立
一、三国与西晋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
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元222年
夷陵之战
曹魏(220-265)
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亡
蜀汉(221-263)
东吴(229-280)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史称东吴
1、三国鼎立
夷陵之战使得三国鼎力局面继续维持
一、三国与西晋
2、西晋统一与灭亡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八王之乱”
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从元康元年291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使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战乱幸存者大量南迁,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材料二:306年,东海王越人朝专政,杀司马颖和司马颛,以后又毒死惠帝,诸王力量消耗殆尽,“八王之乱”才宣告结束。这场内乱给西晋统治带来的危机是巨大的,在这16年(291~306年)间,正常生产无法进行,人民死于战乱者无数,阶级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统治者忙于内战,削弱了自身的力量,无力去对付流民及少数民族起义,西晋统治分崩离析。
——节选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材料一:“晋武帝始即位时提倡节俭,平吴后则日益骄侈,荒淫怠政,后宫姬妾多达近万。门阀士族垄断高级职务的格局初步形成,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已十分明显……大臣多是累代富贵,习惯于骄奢佚乐,不以国事为念。”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是什么原因造成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呢?
1.统治腐朽:统治集团严重奢侈腐化;
2.八王之乱: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3.民族矛盾激化:五胡内迁卷入内战之中并逐渐主导了局势。
二、东晋与南朝
1、衣冠南渡
永嘉之乱,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西晋灭亡。永嘉之乱后,西晋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材料三:(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结合p29“历史纵横”,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
士族专权(门阀政治)
二、东晋与南朝
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名声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门阀政治:
(皇权与高门共治)(王、庾、桓、谢)
*庶族:亦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
2、门阀政治
二、东晋与南朝
2、门阀政治
——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A.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政治原因: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中央集权削弱,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C.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
D.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提供经济保障。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1) 门阀政治产生的原因
二、东晋与南朝
材料四:士人官僚在汉晋间发展为士族门阀,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冲高的门望。士族是一种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现象。若干士族在几个世纪以来长盛不衰、垄断权势,成为魏晋南北朝最耀眼的政治景观之一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2) 门阀政治的主要特征
二、东晋与南朝
3、南朝政权的更迭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南
朝
建康
六朝:
吴、东晋、宋、齐、梁、陈
二、东晋与南朝
(1) 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
材料五:(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材料六:(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七: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②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③江南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4、江南经济开发
二、东晋与南朝
(2) 江南经济开发的过程
(3) 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
①大大影响了南方政治,促成了南北抗衡的政治局面。
②改变了南方落后的经济面貌,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魏晋南北朝
奠定基础
唐安史之乱后
开始南移
南宋
完成南移
江南地区的开发图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时期
(1)十六国政权: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一成(成汉);一夏;二赵(前赵、后赵);
三秦(前秦、后秦、西秦);
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
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
(2)十六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①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②民族隔阂: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淝水之战使曾经稍微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孝文帝自幼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教养下,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1)迁都洛阳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
措施
平城 洛阳
政治 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重重 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少
经济 地处偏僻,粮食产量有限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文化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
军事 偏居塞上,受柔然的骚扰与威胁 便于南下,统一南北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通汉婚
北魏杨机墓·双髻女俑
用汉制
习汉礼
依照魏晋设置三师、三公、尚书、中书、四征、四镇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设刺史、郡设太守,且设县令,杜绝了官姓家族的发展。
祭孔尊儒
影响
(2)移风易俗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1:(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材料2: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材料4: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材料五: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
(1)促进民族交融,缓解民族矛盾
(2)促进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3)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三、十六国与北朝
(4)滋长贵族腐化,激化社会矛盾
丢失尚武精神,迅速归于灭亡
三、十六国与北朝
3、北朝的政权更迭
北魏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6年)
北齐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灭
隋朝
割据混战,南北对立;政权更迭,门阀政治。
人口南迁,衣冠南渡;江南开发,技术进步。
五胡内迁,民族杂处。胡汉互鉴,民族交融。
政权更迭; 区域开发; 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