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8 10:2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历史选择性必修 2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4 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标要求:1、了解古代社会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及劳作方式;
2、理解生产工具的变革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古代社会:人类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农业家庭式、庄园式、手工业家庭式与作坊式是典型的劳作方式。
近代以来: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生产方式的变革此起彼伏,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也给人们的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
单元特征:
阶段 特点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古代农业革命 生产工具改进 农业:石器农具、青铜时代、铁制农具;灌溉工具;畜牧业工具;手工业:纺织工具、制陶工具、冶炼工具
劳作方式发展 男耕女织与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式劳作
近代工业革命 机器大工业 手工工场;改良蒸汽机;工厂制度;生产流水线;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实业救国;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生活方式的变化 城市化;城市居住环境;运河开凿和铁路运输;水陆运输网的形成;大农场普遍建立;时间观念增强;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初等教育不断推广;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
现代信息革命 现代科技进步 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技术
人类社会发展 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电子商务;全媒体;“地球村”
单元主线
时空坐标
山顶洞人使用骨针刀耕火种出现
小件青铜器
陶纺轮
原始社会
前15世纪
前14世纪
3世纪
5世纪
6世纪
铁农具逐步推广
提花机翻车
灌钢法
匣钵
坞堡
筒车
支钉


前5世纪
前3世纪
前2世纪
7世纪
13世纪
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
陶器
坯车
罗马晚期出现奴隶制庄园
中世纪的西欧领主庄园


教学重点: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古代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1、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力三要素
决定性作用
主要标志
3、生产工具: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强。
4、三者关系: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生产力的变革,终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2、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三大要素: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归谁所有。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③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产品分配方式,如分配、交换、消费等。)
概念解析:
1949年9月25日—26日,原国民党驻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和新疆省省长包尔汉率全疆军政通电宣布起义,新疆和平解放。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屯垦戍边”号召,1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在军长郭鹏和政委王恩茂率领下,进驻喀什。
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时,袁国祥在草湖这片荒原上,把照相机镜头对准了正拉着一张古老的木犁开始开荒的一群年轻的解放军战士,轻轻地按下了快门。
照片生动地反映了当年部队垦荒的真实场景,成为见证战士们艰苦奋斗抗一张代表作。
通过这张照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精神,也让我们对古老的农业耕犁浮想联翩……
军垦第一犁
教学导入
1.耕作工具
骨制耒耜
江西庙岩遗址的打制石器
陕西西安半坡人使用的磨制石器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石制工具
①特点:质地坚硬,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
②制作方法: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③制作过程:要经过选料、打击、磨光等一系列工序,有的还要钻孔。
1.耕作工具
(2)青铜器
①产生条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铜,并逐渐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
②出现地区: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③概况: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生产力水平低下,产量较低,主要用于制作礼器和兵器。
古代耕种石画像
战国青铜镰
青铜铲
布币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3)铁器
①出现: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
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②传播: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③优点: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④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
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唐朝出现了曲辕犁
铁犁与铁锸(cha)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灌钢法
先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共同加热至生铁熔化而灌入熟铁中去,熟铁由于生铁浸入而增碳。只要配好生铁和熟铁的比例,就能比较准确地控制钢中含碳量,再经过反复锻打,使组织均匀和挤出夹杂物,就可以得到质地均匀的钢材。
材质
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石器
时代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
中国:木、石、骨、蚌质农具为主,出现青铜铸造农具但数量有限(距今 5000年左右,己出现小件青铜器)
铜器
时代
铁器
时代
公元前15——前14 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治铁技术
中国: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中国:石斧、石锄、石镰、骨耜、末期出现石犁
【小结】耕作工具的变化
合作探究:
根据左面的表格内容思考:耕作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
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
②农业耕作工具的进步,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
③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知识拓展
古代耕作方式
的变革
刀耕火种
(距今约1万年前)
石器锄耕
(新石器时代中期)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
以石斧、石刀砍伐地面上的植物,用火焚烧,把草木灰当作肥料,再在土地上耕种农作物。
人类大量使用石耜、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开始主动参与
利用农具解放自己
靠天吃饭无作为
人的作用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 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重难解读
铁犁牛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对社会转型的作用。
1、历程
(1)春秋末期,人们已开始用牛耕地。
(2)战国时期,牛耕逐步推广。
(3)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2、作用
(1)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2)开垦荒地、私田增多,各国改革税制并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3)诸侯争霸割据、各国变法,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坏,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4)出现百家争鸣;制定成文法。
高考链接:(2020·江苏高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表明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选C项;材料内容说明江西新干出土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的结论,排除A项;“更无使用之痕迹”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排除B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
C
原始社会末期陶器
东汉末出现,三国革新翻车
唐代筒车
桔槔
宋代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2、灌溉工具的变化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变化概况:
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2)中国:
①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②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古埃及和中国利用杠杆原理灌溉桔槔
合作探究:灌溉工具进步趋势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趋势: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②从人力到自然。
影响:①为农作物提供了必要的水源,改善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②提高了灌溉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畜牧工具
(1)豢养驯化禽畜的古代畜牧业,也有其自身的工具设施。
(2)古人用圈厩(jiu)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圈厩——饲养禽兽
马槽——喂马
汉代提花机模型
使用纺车纺纱,能够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古代家庭纺织机
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新石器时代陶纺轮
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取代原来的手工捻线的方式
3万年前骨针
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
时 代 工 具 作 用
山顶洞人 (旧石器时代) 骨针 缝制兽皮
新石器时代 陶纺轮 纺线
汉朝 纺车 纺纱
提花机 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元朝 纺织机 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1)古代中国:
纺织工艺水平较高。
(2)古代西方:
也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1)概况:
陶瓷业是古代重要手工业之一,使用的主要工具包括坯车、匣钵(bo)、支钉。
(2)发展过程:
新石器时代早期
许多地区用坯车制坯,不仅能制成圆形坯件,还能控制薄厚
南朝
为防止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将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唐宋时期
为了使器物在烧纸过程中不粘连,在器物底部仿制烧制好的支钉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2.陶瓷工具:
原始社会
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陶器圆度并不理想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冶金方式 工具 作用
锻打 (小型)
铸造 (大型)
熔化金属原料
打击金属原料
磨平金属
熔化金属原料
定型。商周时用于制作青铜器,战国以后出现大量铁农具范。
3.冶炼工具
水排,也称水力鼓风机,是用卧式或立式水轮带动皮囊或木扇鼓风的机械装置。
它由东汉时期的南阳太守杜诗创制。
这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在冶铁中利用鼓风技术的标志 。
土炉


坩埚

《农书》中的卧轮式水排图
高考链接:
(2020·新课标Ⅱ,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 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 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 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 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解析: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工方式”的变化,B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故选D。
D
(1)应用时代 :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主要原因:
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较低所决定。
(3)积极作用:
集体耕作有利提高工效,维持人类生存发展。
(4)消极局限:
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集体式劳作
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井田制想象图
(一)农业的劳作方式
殷墟甲骨文中有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協田”
集体劳作
2.农业家庭式劳作
(1)地位:
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
(2)原因:
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3)表现:
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方式。
②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4)作用:
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汉书·食货志》
积极: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
①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
②有利于社会稳定,为国家提供了税源;
消极:但是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商品经济,难以进行技术创新,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
历史解释 中国的小农经济
1、存在时间:
①出现:春秋战国以后
②解体: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
2、产生的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犁牛耕的普及,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私有土地的出现,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主要特征
(1)分散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2)封闭性:生产的产品仅供家庭使用,基本不会流入市场。
(3)脆弱性:遇到天灾人祸无法抵御。
(4)精耕细作:人多地少,为了提高产量改进生产工具,实行精耕细作。
4、影响:
积极: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
①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
②有利于社会稳定,为国家提供了税源;
消极:但是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商品经济,难以进行技术创新,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
3.农业庄园式劳作
(1)特点:
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2)表现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坞堡(庄园)
庄园
古代中国的庄园经济
①开始时间:东汉——魏晋南北朝
②原因: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流民)为其耕种土地,这种劳作方式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③生产特点:①生产力不够发达;②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④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二)手工业家庭与作坊
(1)概况:
包括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2)特点:
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体现一定的封闭性,技艺容易失传
吴祺《纺织图册》
《乾隆驻跸图》中江宁织造府
海南黎族家庭纺织地毯
(二)手工业家庭与作坊
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历史变迁
意义
个体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缴纳赋税
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
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叶萎缩
官家专用皇家私用
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条件;严格管理有利于技艺的提高。但缺乏竞争;强制服役工匠不满。
春秋战国兴起;明代中叶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官府统一管理,匠户集中生产,征役制到雇募制
很少进入市场
在市场上流通
个体独立经营
从帮工到雇工
民间消费
不在市场上流通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3)主要经营方式
材料1: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 —— 《礼记·曲礼》
材料2:(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 《管子·小匡》
材料3: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弱下去。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
分工细密
技术水平高
经营规模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国家扶持;
管理腐败,成本高昂;
工匠劳动积极性低。
材料4: 右图为 “花机图 ”,史书记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 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
合作探究:据材料分析,当时能制造和使用结构如此复杂和精密的工具因素是什么?
劳动人民的智慧
科技(技术)的进步
市场的扩大
政府的支持
劳作方式 特点 代表
农 业 集体劳作 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简单; 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奴隶集体耕作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式劳作。
庄园式劳作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 ②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④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
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田庄)
手工业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 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民营作坊 以作坊为场所集中生产
官营作坊
总结
高考链接:
(2020·天津卷)井田制下,村社内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 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 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 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 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解析: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 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
D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耕作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畜牧工具
农业家庭式、农业庄园式劳作
劳作方式的发展
纺织业工具
冶铁业工具
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式劳作
陶瓷业工具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