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10教师卷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单选题
1.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对于下图所示的两种地方行政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左侧图示为郡县制,右侧图示为行省制
B.从左到右的变化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这两种地方行政制度都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D.这两种地方行政制度都被后世历代沿用
2.元朝中书省除了处理全国政事外,还直接管理着庞大的腹里地区,其面积大致包括今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内蒙古等地区,共辖路二十九,县三百四十六。其所掌握的土地、人口、财富远非任何一行省可比拟。这体现了元朝( )
A.中央实力强大以维护统一 B.中书省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C.各行省互相牵制以加强集权 D.区划犬牙交错防范地方割据
3.史料记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史料记载的制度是( )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辽朝南、北面官制度
C.金朝“猛安谋克”制 D.元朝的行省制度
4.《辽史》记载“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为应对这一状况,辽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
A.五京制度 B.四时巡守 C.南北面官 D.宫卫制度
5.辽朝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社会,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两种形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当。为此辽朝实行( )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募兵制度 D.行省制度
6.下表为1261年—1339年元廷赈恤辽阳行省北部女真人情况。由此可知行省的设置( )
时间 情况 出处
至元五年(1268) 水达达民饥,赈粮三月 《新元史·食货志》
至元二十三年(1286) 水达旦万户府,兵民乏食,廷议赈以衣粮。 《追封鲁国公札剌尔公神道碑》
至治二年(1322) 九月戊戌,大宁路、水达达等驿水伤稼,赈之。 《元史》卷28《英宗纪二》
A.扩大了疆域版图 B.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推动地方建制更加健全
7.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一做法主要目的在于( )
A.消除郡县制度的影响 B.缓和民族矛盾
C.促进区域内协调发展 D.加强中央集权
8.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统一国家建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民族政权并立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9.《金史·食货志》记载“天辅五年,以境土既拓……遂摘猛安谋克中民万余,使宗人婆卢火统之,屯种泰州。”材料侧重说明猛安谋克( )
A.对宋战争的作用 B.组织生产的能力
C.兵农合一的特点 D.高效的执行实力
10.关于行省,元朝史学家揭傒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受中央制约 B.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君主专制 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11.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的一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科举制 C.郡县官僚制 D.厂卫制
12.元朝统一后,在原金、宋的领土上划分行省时,大胆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令各省北向门户洞开。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平衡 B.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C.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13.驿站,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更换马匹和休息、住宿的地方。据《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驿站,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通过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 )
A.交通便捷 B.战争频繁
C.商业繁荣 D.重视外交
14.939年,辽朝在燕云十六州率先实行科举取士。政府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这一举措旨在( )
A.促进民族交融 B.扩大统治基础
C.抑制士族势力 D.完善选官制度
15.有学者指出,不仅契丹族所占的中原领土有汉人参与治理,而且辽境的后方也有无数官吏、僧人、文人、工匠、优伶来自汉地。由此可见,当时辽朝( )
A.蕃汉分治的影响深远 B.疆域异常辽阔
C.需要联合宋廷以抗金 D.民族交融加强
16.元最初设立按察司巡视各地,主要监督官吏的行为,发现社会冤狱。后下诏“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民事、钱谷、官吏奸弊,一切委之”。这一举措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机构权力 B.缓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巩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D.规范监察官员巡视行为
17.公元10 世纪到13 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 )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
916 —1227 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政权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18.下图为《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中关于尚书省的记载。这说明金朝( )
A.借鉴中原王朝的先进制度 B.完全采用汉族统治方式
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重用文人加强君主专制
19.下图所示为辽天赞年间(922~926年)和大康年间(1075~1084年)铸造的铜钱。这反映出辽代( )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C.金属冶炼技术高超 D.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0.下图为唐代和元代行政区划示意图。与唐代相比,元代采取了新的划界原则。这一原则的主观目的是( )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B.阻碍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C.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的格局 D.增强了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
21.金朝建立后,一改原先北方少数民族“贵壮贱老”的习俗。章宗泰和年间,规定“祖父母、父母无人伺养,而子孙远游至经岁者,甚伤风化,虽旧有徒二年之罪,似涉太轻。其考前律,再议以闻。”这反映出金朝( )
A.理学正式成为国家的官方哲学 B.严刑峻法成为立法的基本原则
C.治国理念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D.法治成为政府管理的主导方式
22.元朝至正年间陈信惠被实授担任澎湖寨巡检,驻扎于澎湖群岛,管辖澎湖和台湾,隶属新设的福建行省。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开启了海峡两岸的交往 B.革新了地方行政体制
C.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D.加强了西南边疆管理
23.辽宋夏金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相关历史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①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②西夏的中央机构有两套官称③宋高宗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④金灭北宋,两年后又灭辽,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⑤12世纪后期,金朝出现“大定之治”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⑤
24.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可以判断,“行中书省”是( )
A.中央的派出机构 B.处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
C.地方的监察机构 D.掌管地方民族事务的机构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元朝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省制度……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称为“腹里”……吐蕃作为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也未设行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唐太宗、宋太祖分别实行了什么中央官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管理“腹里”和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简述元朝行省制度的性质和历史作用。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大事记(部分)
时间(朝代) 事件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公元前140—前87年(西汉时期) 汉武帝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9—23年(王莽新朝时期) 王莽推行一系列改革
490—499年(北魏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604—618年(隋炀帝时期) 始建进士科,创立科举制
780年(唐德宗时期) 实行两税法
927—997年(宋太祖太宗时期) 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927—947年(辽大宗时期) 推行“因俗而治”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
1069年(北宋时期) 王安石变法
1271—1294年(元世祖时期) 实行行省制度
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围绕“改革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图一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图二是元朝的行省,从郡国并行到行省制的推行,反映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项正确,排除A项;郡国并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利于巩固统治,排除C项;行省制被后世沿用,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中书省除了处理全国政事外,还直接管理着庞大的腹里地区,其面积大致包括今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内蒙古等地区,共辖路二十九,县三百四十六。其所掌握的土地、人口、财富远非任何一行省可比拟。”可知,元朝中书省统治区域广大,所掌握的土地、人口、财富远非任何一行省可比拟,说明元朝中央实力强大,得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中书省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威胁皇权,排除B项;各行省互相牵制以加强集权,材料没有体现各省相互牵制,排除C项;区划犬牙交错防范地方割据,是设立行省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可知,辽代实行南北面官制,因地制宜,B项正确;唐朝不属于契丹,排除A项;金朝属于女真族,排除C项;元朝属于蒙古族,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辽朝统治者实行因地而治,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辽朝统治者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因此,辽朝统治者实行南北面官制,C项正确;辽朝实行五京制度,设多个首都管理国家的制度,沿袭了游牧民族的统治方式,排除A项;四时巡守制是辽朝皇帝按季节转换定期迁徙。排除B项;宫卫制度是保卫皇宫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辽朝职官设置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北面官制度符合材料所述,A项正确;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的,排除B项;募兵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行省制度是元朝的,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朝中央政府对辽阳行省内受灾的女真人进行赈济,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知此行省的设置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元朝疆域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行政机构办事效率,排除C项;元朝设立的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变革,材料未涉及完善地方建制,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依据材料“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制改变了原有的划界原则,目的就是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强化中央集权,D项正确;元朝地方行政上仍有郡县制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行政制度,未涉及民族矛盾,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西夏、金时期,汉民族政权与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因此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C项正确;A项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A项;B项是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B项;D项是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依据材料“境土既拓……遂摘猛安谋克中民万余,使宗人婆卢火统之,屯种泰州。”,新开拓了领土,所以命宗人婆卢火带领猛安谋克在泰州屯田种地。侧重于猛安谋克作为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能够组织起来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猛安谋克军事方面的作用,排除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具体的效率,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依据材料了“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结合所学可知行省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行省受到中央的制约,同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D项正确;行省受中央制约,排除A项;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行省制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不是君主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A项正确;科举制是选官制度,排除B项;郡县官僚制在秦朝已经出现,排除C项;厂卫制是明朝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推行的行省制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采取犬牙交错原则,这就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区域经济平衡无关,排除A项;B项不是行省制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的主要目的,排除;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属于中央集权范畴,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驿站,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通过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可知元朝设立了大量驿站,通过这些驿站能够在帝国境内方便的往来,因此反映的是元朝交通便捷,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元朝交通便捷,并不能体现战争频繁、商业繁荣和重视外交,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辽朝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对于一般的汉族、渤海族士人来说,是进入辽朝官僚机构的便捷途径,扩大了辽朝的统治基础,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辽朝实行该举措的主要目的,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不仅契丹族所占的中原领土有汉人参与治理,而且辽境的后方也有无数官吏、僧人、文人、工匠、优伶来自汉地”,可知随着辽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D项正确;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权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说明“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不利于民族交融,而材料主旨为“民族交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疆域辽阔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联宋抗金事项,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民事、钱谷、官吏奸弊,一切委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设置肃政廉访司 ,监督官吏、行政、经济等方面,有利于加强对地方官员以及行政事务的监察,有利于巩固国家的大一统,C项正确;这一机构的设置没有扩大地方行政权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与中央关系的缓和,排除B项;材料是强调对地方的监察,不是监察官员的巡视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的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辽,政权都兴庆的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西夏,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的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金,完成统一的是蒙古族,A项正确;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的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辽,排除B项;政权都兴庆的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西夏,排除C项;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的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金,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根据《金史》中关于尚书省的记载可知,金朝借鉴和采用了中原王朝实行过的尚书省和参知政事等机构和官职,A项正确;B项完全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由《金史》记载可以看出,金朝在中央设置的宰相和副宰相都不是一个人,这样会使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降低,而不是提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重用文人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据图中信息可知,辽代发行铜钱借鉴了中原汉族王朝铜钱的模式,这表明辽代深受汉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单凭辽朝发行铜钱不能表明当时辽朝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金属治炼技术的信息,得不出辽代金属治炼技术高超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也没有辽朝社会稳定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详解】元代行省的划分不按照山川地理形势,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这有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犬牙交错的原则和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并不相悖,排除B项;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在南方,行省制划分原则并未改变当时的经济文化格局,排除C项;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并不利于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而且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与国家政治认同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朝改变其“贵壮贱老”旧习俗,采用律法强制推行养老、敬老的做法,反映出受中原文化影响,金朝治国理念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理学在金朝正式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哲学,排除A项;严刑峻法成为立法的基本原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法治成为政府管理的主导方式与“祖父母、父母无人伺养,而子孙远游至经岁者,甚伤风化”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2.B
【详解】根据材料“陈信惠被实授担任澎湖寨巡检,驻扎于澎湖群岛,管辖澎湖和台湾,隶属新设的福建行省”,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即台湾,说明我国创新了地方管理体制,以加强对台湾等地区的管理,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央政府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以加强管理,不代表两岸开始交往,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了我国对东南地区的管理,而不是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2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②③⑤表述正确,D项正确;①④表述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4.A
【详解】根据材料“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可知,行中书省是代表中枢机构到地方进行管理的派出机构,是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A项正确;处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是中书省,排除B项;元朝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台,在地方是行御史台,排除C项;掌管地方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宣政院,排除D项。故选A项。
25.(1)职责: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唐太宗: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
(2)管理“腹里”、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中书省、宣政院。性质: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对元朝辽阔疆域的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详解】(1)根据“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得出宰相的职责是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2)管理“腹里”、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根据所学可知,元朝“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由中书省管辖,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直辖。性质:根据所学可知,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历史作用:根据所学,可从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对元朝辽阔疆域的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等角度进行总结。
26.【答案示例】
观点: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的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论述:
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改鲜卑为汉姓,朝中统一说汉话,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等等,这些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地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为了更好的处理各种民族地区事务,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辽太宗确立了一种“因俗而治”的行政原则,“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依此行成了南北两套行政体系——南北面官。南北面官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元朝时期,为顺应幅员辽阔的疆域和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实行行省制度。这一制度是自秦开创郡县制以来,地方行政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和创新,有利于对元朝辽阔疆域的管辖,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综上所述,改革创新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类社会中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当时再合理的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也会出现问题,改革创新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在历史长河中,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的改革和创新,一定会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也可以拟定其他观点并加以说明,例如不切实际或者加重人民负担的改革也会激化矛盾、引起激烈争议。应用王莽推行不切实际的一系列改革、王安石变法加重人民负担、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导致军事积弱、对外关系中始终处于弱势、内部政治运作中文武关系严重失调,也是导致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等等加以说明。)
【详解】根据题干要求,选择材料中的相关联的事件,如选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辽太宗时期的南北面官制度和元朝的行省制度,确定主题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的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然后结合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辽太宗时期的南北面官制度和元朝行省制如何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进行改革创新进而推动社会前进即可。
也可以拟定其他观点并加以说明,例如不切实际或者加重人民负担的改革也会激化矛盾、引起激烈争议。应用王莽推行不切实际的一系列改革、王安石变法加重人民负担、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导致军事积弱、对外关系中始终处于弱势、内部政治运作中文武关系严重失调,也是导致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等等加以说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