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你能说出哪些经典的故事情节?曹操和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对他们的描写与历史的真实有许多不同。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呢?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课程标准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 1. 1.通过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事实。
2.结合史料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和负的原因。
3.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材料二:铠甲生虮(ji)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活困苦。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强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皇帝大权旁落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农民揭竿(黄巾起义)
军阀割据
乱
官渡之战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结果
战争特点
影响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
经过: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军事上:采取正确的战术
官渡之战
阅读课本第一目,完成下列表格填写
思考: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呢?
材料一: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在人们都为汉朝的命运担忧时,曹操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献帝到许,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材料二: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们辅佐曹操成就大业。
材料三: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既保证了军粮又赢得了民心,实力不断增强。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
用人上:招揽各种人才
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官渡之战
当时已经53岁的曹操,他的“壮心”到底是什么呢?他将遇到的对手会是何许人也?
赤壁之战
统一全国
1、背景: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
2)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孙权联合迎战曹军。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陈寿《隆中对》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
2、概括
公元208年
孙刘联军VS曹操
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胜利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结合下列材料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公(即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之。”……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③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
①曹军不习水战,又流行疾病,军心不稳。
②孙刘联军,利用火攻策略得当。
赤壁之战
问
题
探
究
赤壁之战
后
曹操---统一北方
孙权---延伸与抢夺
刘备---向西南发展
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赤壁之战的影响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请同学们结合朝代建立的三要素,说说三国鼎立的形成,并画出示意图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
220年 曹丕 洛阳
魏
221年 刘备 成都
蜀
229年 孙权 建业
吴
曹操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三国鼎立
政权名称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措施 影响
魏
蜀汉
吴
220年
221年
229年
曹丕
刘备
孙权
洛阳
成都
建业(南京)
(pī)
重视农业生产,
大力兴修水利。
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并发展。
改善民族关系,发展经济。
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开发江东、发展造船业,派船到达夷洲。
发展海外贸易,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三国鼎立
问
题
思
考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类的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文学作品
《三国志》史学著作
材料一: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支。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材料一:建安十八年(213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问
题
思
考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期中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文学创作,这些内容当然不会见于史书记载。但是,这些内容在另一方面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史实。所以我们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注意辨别。
《三国志》是《魏书》《蜀书》《吴书》的合称,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记载了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期间的历史。在写法上,《三国志》沿用了纪传体体例,将帝王的传记称“纪”,其他人的传记称“传”。我们要以正规的史学著作为依据。
在京剧舞台上,曹操的脸谱一直是个代表奸臣的大白脸,或者说,曹操成了奸臣的代名词。学习了本课后,你对曹操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说说看。
人
物
评
析
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周瑜:“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鲁迅:“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曹操的性格凶残、阴险、奸诈。但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评价历史人物:
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
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第16课
1.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A. 刘备 B. 孙权 C. 曹操 D. 诸葛亮
2.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歼灭袁绍主力军 B.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 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3. 208年,周瑜在赤壁指挥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方式、以少胜多战胜了曹军。该战役( )
A. 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B. 促成西晋的短暂统一
C. 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 D. 导致五代十国的更迭
4. “三国鼎立”意思是指在东汉末年时期,天下被分为东吴、曹魏、蜀汉三个国家,且形成一种对峙的局面,像“鼎”一样地各据一方。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
A. 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 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C.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 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随堂演练
第16课
5.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分立时期,但中华民族也在进一步趋向融合。有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正确的是( )
①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②赤壁之战后,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③曹操和孙权分别在洛阳和建业建立了魏国、吴国 ④诸葛亮辅佐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国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下面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几个共同点,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曹操都有参与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7.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
随堂演练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刘备
孙权
联合抗曹
赤壁之战
魏
蜀
吴
西晋
课堂小结
自省于心 自励于学
小组辩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群雄割据
政权林立
三个局部统一政权
多
少
材料一
材料二
东汉末年
1.群雄并起
政权林立
2.经济衰微
3.人口锐减
乱
治
三国时期
三大军事集团
魏蜀吴政权
经济恢复发展
人口增多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与发展,三国都注重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历史回望:
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