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8 16:5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写景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渡晚眺
韦庄
魏王堤①畔草如烟,有客伤时独扣舷。
妖气欲昏唐社稷,夕阳空照汉山川。
千重碧树笼春苑,万缕红霞衬碧天。
家寄杜陵②归不得,一回回首一潸然。
【注】①魏王堤:洛水流经洛阳城内的一段河堤,贞观中赐魏王李泰,名魏王堤。为当时一大胜景。②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韦庄的家乡。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曾经繁华一时的魏王堤,如今堤畔绿草如烟,胜景不再,表达昔盛今衰之叹。
B.落日的余晖洒满山川,但一个“空”字,营造了凄凉落寞的意境,寄托了诗人的感慨。
C.“千重”“万缕”,景象繁盛,“碧”“红”,色彩鲜艳,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D.尾联写诗人船到中流,离家越来越远,眼见家乡在自己面前慢慢消失,不禁潸然泪下。
2.有人说,韦庄诗中不乏“大我之悲”,亦有“小我之叹”。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久雨
王安石
煤炱著天无寸空,白沫上岸吹鱼龙。
羲和①推车出不得,河伯②欲取山为宫。
城门昼开眠百贾,饥孙得糟夜哺翁。
老人惯事少所怪,看屋箕踞歌南风③。
【注】①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②河伯:古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③南风:古代乐曲名,借指帝王之歌,用以颂扬明君惠政爱民或施惠于民。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总领全诗,其中“雨”字点明写作对象,“久”字点明雨下的时间之长。
B.首联下句正常语序应是“鱼龙吹白沫上岸”,写的是河水因雨大而冲上堤岸。
C.颈联写商人白昼睡觉不经商,意在与夜里百姓饥饿对比,表达对贫苦百姓的同情。
D.借老人歌唱《南风》曲,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帝王应该积极地救助百姓。
4.诗歌前两联是怎样描写久雨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匡山【注】
李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市)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在此读书学道。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
B.颔联中诗人描写了一幅极具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读后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C.颈联中诗人听猿啼阵阵,看僧人洗钵,以静衬动,表现出匡山中美好的景致。
D.本诗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有所不同。
6.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
【南宋】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②,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磨盾鼻:在盾牌的把手上磨墨,指在军中作檄文。②猿臂故将军:指李广。李广长年征战匈奴,却终身未能封侯。③榆塞:指边关、边塞。
7.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甲雕戈”句写出了词人当年在军中披坚执锐、雄姿英发的形象。
B.“一挥千纸,龙蛇犹湿”突出了拟写檄文之快,可见词人才思敏捷。
C.“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诗句,意在表达对艰苦环境的慨叹。
D.“有谁怜”句以李广自况,写自己虽一心想抗金却不被任用的悲愤。
8.下阕“且教儿诵《花间集》”句为词人故作旷达之语。根据相关诗歌知识推断,以下各组诗句最不可能选自《花间集》的一项是( )
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
C.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D.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龙潭夜坐①
王守仁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夜坐”落笔,花香扑鼻而不知其所自,溪流声因茅屋的阻隔也听不见了。
B.明月当空,诗人常常踏着月光,在龙潭附近夜游,表现了诗人志不得伸的苦闷之情。
C.四周一片幽静,唯有山中栖息的鸟儿不时发出鸣叫声,衬托出诗人月夜游赏的孤独。
D.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不怕打湿草鞋,任凭风吹衣飘,一派轻松快慰。
10.尾联两句一面说“临流欲写猗兰意”,一面又说“江北江南无限情”,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这首词当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期的作品。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从居住环境写起,“茅檐”“蓬窗”表明寓所的简陋,暗示客居的萧条。
B.“常”点出鹃啼的频繁,啼声分外清晰与刺耳衬托出莺燕间的无声、月夜的静寂。
C.词人“孤梦”被“惊残”,“催成清泪”,可见鹃啼成了心理重负,深感无可奈何。
D.本词借物寓情,以环境的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啼声引发人生的感慨,结构谨密。
12.词中说鹃啼“不堪听”,白居易《琵琶行》中则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鹏啼血猿哀鸣”,同是鹃啼引发的情感,两者之间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渡青草湖①
(南朝陈)阴铿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②。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③。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④远树,度鸟息危樯。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⑤?
注:①青草湖:在湖南岳阳,北连洞庭湖。②桃花:桃源县在沅水附近。杜若:香草名。《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的句子。③茅山:在江苏句容县,相传汉代有茅氏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巫峡:有巫山神女的传说。④逗:停止。⑤讵:犹“岂”。《诗经 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一苇”指小船,“杭”即“航”。
13.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完全相同?( )
A.王之涣的《凉州词》 B.左思的《咏史》 C.柳永的《八声甘州》 D.杜甫的《登高》
14.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洞庭”一联点明时令,勾勒出湖水浩渺的全景。
B.“沅水”一联诉诸视觉与嗅觉,写出湘沅二水飘逸出尘的神韵。
C.“带天”一联,写出湖面上巨浪滔天、浮光跃金的壮美。
D.“行舟”一联借远处的扁舟与倦渡的飞鸟,展现出湖面的辽阔。
15.作者擅长以景传情,抒写丰富的情感。请具体结合作品,对此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④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弯弓”与“插羽”形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17.作者是如何表现将士们的英雄形象和献身精神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石州慢①
贺铸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②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多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注】①《能改斋漫录》记,贺铸眷恋一女,久别后,女寄诗曰:“独倚危阑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铸遂作此词。②龙沙:塞外沙漠之地。
18.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篇写关外的初春景色,“薄雨”“斜照”表现出初春的暖意融融,一个“收”字,精当巧妙地描绘出日暮天晴之景。
B.上片“长亭”两句写长亭边柳色微黄,诗人就先折柳一枝送给远行之人,此处与“客舍青青柳色新”所传达的意蕴相似,都体现了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C.下片开始四句,紧承上阕,结尾回顾临别情事,记忆犹新,“别”前着一“轻”字,写出了词人对当初分别的不在意,也蕴含着如今的追悔莫及。
D.下阕词人以“共有几许新愁”设问,却问而不答,转写芭蕉、丁香等眼前景物,寓情于景,意蕴悠长。
19.请赏析“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三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注】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州。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待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恨醉迟”写出诗人愁绪之深。
B.颈联对仗工整,明写季节变化,暗含国破家亡,自己却年老体衰,不能有所作为之意。
C.尾联以景结情,“白竹篱”为眼前所见之实景,“湖海阔”为内心联想而来的虚景。
D.本诗感慨悲壮,其中蕴含的深沉的忧国伤已之意,与杜甫《春望》有异曲同工之处。
21.本诗颔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鹊山
陈师道①
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
微微交济泺②,历历数青徐③。
朴俗犹虞力④,安流尚禹谟⑤。
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⑥。
【注】①陈师道:元符三年任棣州教授。此诗作于棣州任上,时年42岁。②济泺:济水和泺水。③青徐:指青州和徐州,徐州是诗人的家乡。④虞力:虞舜教化之力。⑤禹谟:大禹的规划。谟,即谋划。⑥医卢:扁鹊家在卢国,所以被称为卢医,这里代指名医。鹊山即因扁鹊而得名。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喜出望外地发现“今年不用扶”,然而在喜悦背后,包含了诗人难以言喻的辛酸。
B.领联隐含“望远”“指点”两个动作,既符合登高远眺的实际,又含蓄点明要表达的情意。
C.尾联诗人笔墨由景物回到自身,思绪从远古回到现实,笔锋陡转,气氛骤变,兴致陡增。
D.这首诗质朴工稳,沉郁顿挫,在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上与杜甫的《登高》多有相似之处。
23.黄庭坚评价陈师道作诗“十度欲言九度休”,请从“言”与“休”的角度,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禅定寺阁
宋之问
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
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
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边。
东京杨柳陌,少别已经年。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梵宇”就是“佛寺”,首联写禅定寺阁高耸入云、俯瞰八方的气势。
B.“开襟”,写诗人登阁劳累,坐下休息时顿感心胸开阔的那种感觉。
C.颈联写诗人远远望见青山之外的函谷关和夕阳下的昆明池,带有想象。
D.尾联写诗人想起了离开已有一定时间的洛阳,“柳”这一意象有离别之意。
25.谈一谈首联“出”字、颔联“拂”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深秋时节,诗人独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气氛。
B.全诗从初行郊野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间为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C.尾联写山月的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流露出诗人对山居环境的喜爱之情。
D.颔联写诗人回忆故乡往事,直到日暮时分才“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
27.请将这首诗的颈联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潜《归园田居》)进行比较,分析写景手法的相同点和意境的不同点。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2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笔,境界不凡,又与后文相呼应。
B.“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运用设问,询问友人,表达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C.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既描写杭州繁华夜景,又抒发了内心情感。
D.此词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以细节描写取胜,有层次地表现出感情的波澜,以美的意象带给人极高的艺术享受。
29.请赏析“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30.请简要分析本词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对雨【注】
杜甫
莽莽天涯雨,江边独立时。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
雪岭防秋急,绳桥战胜迟。西戎甥舅礼,未敢背恩私。
【注】此诗作于广德元年(763年)秋,时杜甫将从梓州前往阆州。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漫天大雨,又写诗人江边独立,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中的“巴”,是地区名,指的是四川东部、重庆一带。
C.颈联的“防秋”,指西北游牧部落常趁秋高马肥时南侵,需加强警卫。
D.尾联是说吐蕃一定会念及甥舅之礼,不会背叛大唐的恩情。
32.分析概括诗歌所表现的诗人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惜红衣
姜 夔
吴兴①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亦可见矣。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
箪枕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②。墙头唤酒③,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④秋色。
【注】①淳熙十四年丁未,诗人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②甘碧:香甜鲜碧的瓜果。③墙头唤酒:化用杜甫诗“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写杜甫在佳客来访时,向邻家借酒,一唤邻家就把酒从墙头递过来。④三十六陂:言水乡湖塘之多,也是荷花生长的环境。
3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墙头唤酒”句,借用杜甫诗句,但又反用其意,写自己客居他乡,无人造访,表达出内心的孤独与冷清。
B.本词用字精练,生动传神,如“换”字写词人感到时光飞快,“半”字写荷花已凋零大半, “虹梁”使用比喻,具有诗情画意。
C.“维舟”两句远望,“可惜”两句感叹,“问甚时”两句遥想,字里行间希望与无奈交织,流露出矛盾的感情。
D.本词结构曲折精微,开头描写生活细节,中间交代时序变迁,层层暗示寂寞之情,结尾时才倾吐出怀人相思的期盼之苦。
34.此词为姜夔自度曲,“红衣”即荷花,请结合全词(包括小序)分析“红衣”在词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次年上元节写下此词。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灾,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3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杭州上元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与前人“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句,都点明了“尘”与“马”的关系。“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过渡句,使情调陡转。“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密州民生凋敝,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箫鼓乐曲。
D.“火冷灯稀霜露下”,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同时还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
36.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复杂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
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上白云横匹素②,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③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④无。
[注]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匹素:白色丝绢。③为问:借问、请问。④使君;苏轼自指。
3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下元日天气晴好的特点,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良好氛围。
B.颔联虚实结合,将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实景与美好想象结合起来。
C.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急促,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自由快乐的心情。
D.尾联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
38.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写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 夜
陆 游
杞菊家风有自来,充饥藜糁不盈杯。云迷野渡一声雁,雪暗山村千树梅。
宴坐何妨面庵壁,长吟且复画炉灰。岁残尚恨新春远,欲挽天边斗柄①回。
注:①北斗七星中,第五至七颗星,排列成弧状,形如酒斗之柄,故称为“斗柄”。它常年运转,古人即根据斗柄指向,来定时间和季节。宋代陆佃解《鹖冠子·环流》:“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表明自己家风良好,即使生活条件艰苦,也不会改变高洁志节,有君子固穷的操守。
B.“云迷野渡”“雪暗山村”景物描写低沉压抑,营造了一种凄迷荒寒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孤寒寂寥的心情。
C.颈联写冬夜闲坐、面庵壁、长吟、画炉灰等行为,充分表现出诗人长夜寂寥、无所事事的状态。
D.尾联除了写身处寒冬的诗人对春天的盼望,也抒发了诗人想要扶大厦、挽狂澜、匡扶社稷的豪情壮志。
40.本诗与王湾《次北固山下》都写到岁暮腊残、冬春交替,但诗人借此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秋
朱梅
塞下景荒凉,淡薄秋光,金风淅淅透衣裳。读罢安仁《秋兴赋》,憀栗悲伤。
廿载住边疆,两鬓成霜,天边鸿雁又南翔。借问夏城屯戍客,是否思乡?
4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秋风渐起时,倍觉塞下景色荒凉,淡薄的秋景凄清、悲凉,惹人忧伤。
B.“淅淅”作响的“金风”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的“西风”一样,都描绘了一种清凉净洁的意境。
C.二十多年边疆苦寒,不觉鬓发已白,犹不能回归,词人对困境的描写意蕴丰富。
D.夏城戍守的将士,是否像我一样有满腔愁怀?共情的思乡愁绪让人更觉伤感。
42.朱梅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明朝第一任庆王,明代九大攘夷塞王之一,身份特殊,他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夏城屯戍客”有何不同?词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参考答案:
1.D
2.①“大我之悲”:忧国伤时,如“妖气欲昏唐社稷”点出社会动荡,国运堪忧;“夕阳”也象征着落寞的唐王朝。
②“小我之叹”:羁旅之愁,如“有客伤时独扣舷”表达独居异乡的寂寞;家园之思,如“家寄杜陵归不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眼见家乡在自己面前慢慢消失”错误,无中生有,诗中并未提及家乡就在诗人眼前。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大我之悲”:“魏王堤畔草如烟”写了曾经繁华一时的魏王堤,如今堤畔绿草如烟,胜景不再,表达昔盛今衰之叹;“妖气欲昏唐社稷”写妖气迷惑了唐王朝,社会动荡,国运堪忧;“夕阳空照汉山川”中的“夕阳”也象征着落寞的唐王朝。
“小我之叹”:“有客伤时独扣舷”写有客人伤心独自一人拍打船舷,独居异乡的寂寞,表达了羁旅之愁;“家寄杜陵归不得,一回回首一潸然”写了诗人有家回不去,不禁潸然泪下,表达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3.C
4.①纯用侧面描写。借天空、河水、羲和、河伯来写雨之久,无一字正面写雨,却处处表现雨下得久。②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以“煤炱”喻乌云,写天色浓黑,下雨之广。“无寸空”以夸张手法极写雨久。③运用想象。想象羲和难以出行、河伯想把高山作为自己宫殿,来表现雨之久。④运用典故。以“羲和”的典故写太阳出不来,以此表现天阴雨大。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对比”错,颈联写商人白昼睡觉不经商和夜里百姓饥饿难耐都是侧面来写雨“久”的特点,并非将二者进行对比。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久雨”是指下得很长时间的雨。前两联没有直接描写和表现“久雨”。
从描写角度看,首联“煤炱著天无寸空,白沫上岸吹鱼龙”描写乌云因雨大而布满天空,河水因雨大而冲上堤岸;颔联“羲和推车出不得,河伯欲取山为宫”写羲和难以出行,河伯想把高山作为自己宫殿。通过描写天空、河水、羲和、河伯的状态来侧面表现雨下得久。
从修辞手法看,“煤炱著天无寸空”一句,“煤炱”本指凝聚的烟尘,煤灰,此处比喻乌云,突出天色浓黑,运用比喻修辞;“无寸空”形容乌云布满天空,语带夸张,从侧面表现雨之久。
颔联“羲和推车出不得”写羲和难以出行,结合注释“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可知,这是运用典故,写太阳不能出来,侧面表现天阴雨大。
从表现手法看,颔联“羲和推车出不得,河伯欲取山为宫”就着眼前久雨的状态进行想象,想象着羲和难以出行、河伯想把高山作为自己宫殿,唤起读者的丰富想象力,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从侧面表现下雨之广,下雨时间之长。
5.C
6.示例一:同意。
①匡山优美的风景和闲适的生活让诗人无比留恋,表现出诗人的隐逸情怀;②诗人想把自己的文才武艺奉献给清明的时代,体现出诗人入世的志向。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示例二:不同意。
①虽然匡山风景优美,生活闲适,但作者已无心留恋,决心离开匡山施展抱负,在隐逸和入世之间作出了选择。②写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是为了衬托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入世的决心。因此这首诗没有表现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以静衬动”分析错误,此处是以猿啼的声音以及洗钵的动作来衬托此地的宁静,应为以动衬静,写出山中生活的宁静闲适。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如果同意:
首联“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颔联“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颈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最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如认为此诗中作者并无此矛盾,可以分析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展现出作者入世的决心。
7.C
8.C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C.“意在表达对艰苦环境的慨叹”错。“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抒发了词人征战沙场的豪情。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体裁的能力。
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出自唐代温庭筠的《酒泉子·花映柳条》,温庭筠是花间词派词人。女主人公池上凭栏闲望,百无聊赖,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出自《酒泉子·其二》唐末宋初张泌,张泌是花间词派词人,词风香软缠绵,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C.“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出自唐代杜甫的《登楼》这首诗。意思是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与花间词派的“艳丽香软的词风”不符。
D.“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出自唐代诗词名家毛文锡的《西溪子》,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故选C。
9.C
10.①“临流欲写猗兰意”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②而“江北江南无限情”则抒发了对江北江南壮丽风光的热爱;③作者虽然感慨生不逢时,欲借《猗兰操》来抒发心中的烦忧,但当他面对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又使他抑郁的心情豁然开朗。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衬托出诗人月夜游赏的孤独”说法错误,这里,诗人意在表现月夜的孤寂空廓,但不从寂静无声上用力,而是特意地写了声响,以反衬周围环境的空旷幽邃,达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使自然界充满生命的意趣。并不是衬托出诗人月夜游赏的孤独。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由注释①可知,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临流欲写猗兰意”抒发了因被贬官而失意、生不逢时的感慨。
由“江北江南无限情”可知,诗人虽政治失意,却很潇洒豁达,抒发了对江北江南壮丽风光的热爱。
结合着注释②“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可知诗人欲借《猗兰操》来抒发心中的烦忧,可是“江北江南”的壮丽山河又使他生出“无限情”,心情豁然开朗。虽然感叹生不逢时,却依然很积极。
11.B
12.本诗表达了诗人因为杜鹃鸣叫引起的思乡之情;白诗表达了诗人因为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意象情感、结构的能力。
B.“啼声分外清晰与刺耳衬托出莺燕间的无声、月夜的静寂”错误,由“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可知,应该是“莺燕无声”反衬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鹏啼血猿哀鸣”写诗人在谪居之处早晚听不到其它的乐声,听到的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这些声音都使人思绪万千,愁眉不展。诗人通过谪居之地偏僻,环境简陋,表达了诗人因为被贬引起的忧愁愤懑、痛苦无奈。
本诗中,“故山犹自不堪听”写诗人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词人客居他乡,听到杜鹃的哀鸣,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更引发了思乡的愁绪。
13.B
14.C
15.诗人描写青草湖春水潋滟、水势浩大的全景;又调动联想、想象,写沅水、湘流,写桃花、杜若,令人想到陶渊明与屈原等,又写茅山、巫峡的神话传说,使景物既有富有美感,又带有神奇的魅力。表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流露出欣喜之情。另一方面,诗人又以湖面的浩渺辽阔,引发世路艰险、难以测度的人生感慨。结尾的反问句式也强化了忧虑情绪的表达。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体裁的能力。
从体裁上讲,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
本诗根据字数可知是“五言诗”。
A.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七言绝句。
B.左思的《咏史》是五言诗。
C.柳永的《八声甘州》是词。
D.杜甫的《登高》是七言律诗。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写出湖面上巨浪滔天”错误,“带天”一联着力描绘的是洞庭的碧波浩渺,而不是“巨浪滔天”。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人在开端两句即点明渡湖季节,以“满”字和“平”字勾勒出湖泊春水潋滟的全景。“沅水”以下四句不仅描写洞庭湖的水势,更糅入了与之相关的动人传说,使得诗的意蕴更加丰富,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沅水是湖南西部的一条江流,入洞庭,桃源县在其左岸。“桃花色”三字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因此“杜若香”使人想起蛾皇、女英溺于湘水的传说及屈原笔下的湘君、湘夫人;山有华阳洞,相传汉代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此得道成仙;而巫峡则留有巫山神女的传说。因此此四句诗不仅写出自然风物,更使诗歌具有了一种迷奇神幻的色彩。表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流露出欣喜之情。
“带天”四句写洞庭湖的幽远之景:一叶扁舟,数只飞鸟,飞鸟越湖力怯,栖息在高高的桅杆之上,烟波浩渺的湖面,宽不可测,遥不可及,相形之下,大者愈见其大,小者愈见其小。于是诗人很自然地发出因旅途劳顿、世途艰险的感慨:“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这首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交错,色调明快,笔墨酣畅。
16.C
17.①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
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敌。
③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解析】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C.“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错,“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所以这两句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侧面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联“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较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表现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这是用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来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
颔联“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中间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只用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将士们神勇无比、英勇矫健。
尾联“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结合注释④可知“独有霍嫖姚”是运用典故表明,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秦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
18.B
19.这三句写诗人远望所见暮霭烟云横空、弥漫于长河水边,几只大雁从天空飞过,大地上春风融化了塞外积雪的景象,以“烟霭、天空、大雁、东风、积雪”等这些意象营造了旷远阔大的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别后孤独之感。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诗人就先折柳一枝送给远行之人”说法错误。此句不是写诗人折柳送别远行人,此时诗人与友人已经分别两地。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意思是:春天河水漫漫流淌烟霭漫空,映带着远天的几点归来的鸿雁,广阔的荒塞上春雪完全消融。
作者借景抒情,“烟横”三句描写塞外的自然景象,词人远望暮霭烟云横空,弥漫于长河水际,几点归鸦映带其间,春风融化了塞外积雪,更具象地展现出北国早春的荒野和苍茫,词人羁宦飘泊的寂寞感潜蕴于景中。
20.C
21.①对比。将燕子与海棠进行对比,燕子经受不住风雨的打击,海棠却经雨不谢。②比喻。燕子喻趋炎附势、苟且偷安之人,海棠喻志趣高洁、气节高尚之人。③借景抒情。二月风雨,连绵不断,燕子弱不禁风,海棠却经雨不谢。通过此景,寄寓诗人对失节者的厌恶和对守节者的肯定。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以景结情”错,本诗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湖海阔’为内心联想而来的虚景”错,“湖海阔”既指眼前景物,也指由此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理解颔联的意思,“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这两句意思是“归巢的燕子瑟缩着毛羽,连夜寒雨使它们畏怯难飞。庭下的海棠却经雨不谢,仍然争芳吐艳待我老夫吟诗”。宋人本就有以莺燕比喻趋炎附势、苟且偷安的小人的习惯,这里的燕子也是既为实指,又含有比喻朝廷宵小之意。诗人以此表现了诗人对投降派的憎恶和谴责,以“海棠傲立”表现了对气节高尚者的崇敬和称颂,海棠喻志趣高洁、气节高尚之人。
这二句,诗人是将自己的感情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之中,考生可以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分析,通过写景,寄寓诗人对“燕子”一般趋炎附势的小人的厌恶和对“海棠”一般志趣高洁的人的赞美。
诗中涉及两个形象,一是“燕子”,其表现是“不禁连夜雨”,二是“海棠”,其表现是“犹待……”,同样身处寒夜之雨,但表现截然不同,考生还可以从对比反衬的角度分析。
22.C
23.①首联诗人欲言自己虽在壮年却已经体衰力竭,生活贫寒。却只写到人逢喜事精神舒爽,思想轻松,步履轻快。
②颔联诗人融情于景,面对熟悉而亲切的家乡山水,诗人欲言自己内心的兴奋、愉悦,但只写到山水之景,而写景又没有具体描摹,只是通过动作描写来概括。
③尾联诗人因贫穷而得不到卢医的医治,面对无情的现实,欲言内心的悲哀、痛苦和无奈,可诗人想到难得一年到头难得有这么愉快的时候,便欲言又止,只暂且享受眼前的风景。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关键词和风格的能力。
C.“兴致陡增”错误。脚下的山因古代名医扁鹊而得名,诗人虽因赏风景,忆英雄感到了难得的快意,却又马上想到自己疾病缠身,因贫穷而得不到卢医的医治。面对无情现实,兴致随之锐减。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词内容的能力。
“十度欲言九度休”是说诗人内心的情感喷薄欲出,特别想要表达出来,但是又克制忍耐,欲说还休。
“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中的“小试”说明诗人对自己的体力没有把握。但试登了一程后,诗人喜出望外地发现“今年不用扶”。可想往年,无论是新春览胜,还是清秋登高,诗人都要在亲朋好友的搀扶下才能勉力而行,而今年却意外地“不用扶”,明写诗人登山时的喜悦舒畅之情,实写自己虽在壮年却已经体衰力竭,生活贫寒,欲说还休。
“微微交济泺,历历数青徐”写出了诗人登高远眺,隐约能看到济水、泺水相交于远方的泺口,青徐二州的景象历历在目。遥远的泺口都看到了,说明诗人在山顶逗留时间之久;众多的景物一“数”来,可见诗人的兴致之高。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而非直抒胸臆,来表达自己面对熟悉而亲切的家乡山水内心的兴奋、愉悦,并且写景没有具体描绘之处,只是通过动作描写来概括。
从尾联的内容来看,“终年聊一快”写出了诗人终年体衰力弱,疾病缠身,一年到头难得有这么一回愉快的时候;但因为贫穷而“失医卢”一诗人登上的这座山是因扁鹊而得名的鹊山,而诗人自己却得不到名医的诊治,只好先尽力忘掉一切,先享受眼前这难得的美景。这一联表达诗人面对无情的现实生活时的辛酸和无奈,却又欲言又止,写自己面对美景愉悦心情,暂时派遣辛酸无奈。
24.C
25.①“出”,“超出,高出”的意思,禅定寺阁比三天还要高,突出了禅定寺阁的高,形象的描绘了禅定寺阁的高耸入云。
②“拂”,“擦拭,拂去”的意思,挥手拂去云烟,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壮阔的景象,一扫心中的不快,顿时心胸开阔。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带有想象”错误。诗人登上高耸入云的禅定寺阁,远远望见了青山之外的函谷关和夕阳下的昆明池,并不是想象。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出”,在这里是“超出,高出”的意思,诗句“梵宇出三天”的意思是“禅定寺阁都高出了三天”,说明禅定寺阁比三天还要高,突出了禅定寺阁的高,形象的描绘了禅定寺阁的高耸入云。
“拂”,在这里是“擦拭,拂去”的意思,诗句“挥手拂云烟”的意思是“挥手都能把云烟拂去”,诗人在这里拂去的不仅仅云烟,而是心中的不快,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壮阔的景象,一扫心中的不快,顿时心胸开阔。
26.B
27.(1)在写景手法上,二者相同,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也可)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描写“钟声”。陶诗从视觉角度描写村落、炊烟,从听觉角度描写“狗吠”“鸡鸣”。
(2)在意境上,二者不同。刘诗颈联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的幽暗空寂意境。而陶诗描绘的是田园一种和平平静、恬静优美的意境。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以空间为顺序”错。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这是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能力。
先看两诗的写景手法,都采用了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这是视觉所见;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这是听觉描写。而“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这是视觉描写;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这是听觉描写。
两诗在意境上有不同之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暧暧,是模糊不清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整个画面是一幅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而“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描写暗淡的山影,悠长的钟声,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晩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廖,意境幽暗空寂。
28.D
29.江面的月色由夜阑风静而来,明澈如镜,清辉万里,温婉静谧,令人豁然开朗。它留给人们充分的想象天地,想象词人以此来象征陈述古人高洁耿介,象征他们友情的冰清玉洁,象征他们前程的光明等等,言有尽而意无穷。
30.①表达与友人之间纯洁深挚的友情;②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③对朋友人格的赞美。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以细节描写取胜”错误。词中以“白描”取胜,紧扣有美堂居高临下的特点,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僚佐们的友情。上片写揽景兴怀,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故选D。
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歌最后两句“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是说“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像碧色琉璃”,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美景。
此时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全诗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让人回味悠长。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这首词的上片揽景兴怀。前两句“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极写有美堂的形胜,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表达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上片寓情于景,通过对有美堂景色的描写,以乐景写忧思,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下片因景寓情。“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词人通过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把眼前的景象和此时的离怀别思交织起来。而结尾两句,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美景。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全诗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让人回味悠长。
31.D
32.诗歌表现了杜甫作为爱国诗人的形象(展现了杜甫感时忧国的诗人形象)。①先国家后个人,前两联看见无边无际的漫天大雨,诗人不是担心自己行路艰难,而是担心前线战士行动不便。(如答“联想丰富,由大雨想到前线”也可)②忧心忡忡,后两联既担忧岷山一带防务吃紧又恐怕战争迟迟不能结束。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吐蕃一定会念及甥舅之礼,不会背叛大唐的恩情”错。“未敢背恩私”是说大概吐蕃不会背叛大唐的恩情吧,表示的是希望、揣测,因此该项中的“一定”是错的。
故选D。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1)前两联描写雨景,“莽莽天涯雨,江边独立时。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诗人雨时独立,忧思并起,不愁身经梓阆,巴路崎岖,但恐征人逢雨,旗湿难行。也就是说,诗人看见无边无际的漫天大雨,他不是担心自己行路艰难,而是担心前线战士行动不便。杜甫先国家后个人的思想,展现了感时忧国的诗人形象。
(2)后两联抒发感时之情,“雪岭防秋急,绳桥战胜迟。西戎甥舅礼,未敢背恩私”,广德元年七月,吐蕃尽取河陇,边疆防备甚严。诗人想到雪岭绳桥是抵御寇吐蕃之地,现在吐蕃正趁秋高马肥时南侵,边军防守正紧急。战胜吐蕃遥遥无期,局势让诗人非常担忧。诗人又想:或者吐蕃念在甥舅之礼上,不忍心背叛大唐的恩德,但是具体情况最终不可预测啊。可见,后两联既写出了诗人岷山一带防务吃紧的担忧,又对战争迟迟不能结束的恐怕,由此,一位忧心忡忡的爱国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33.B
34.①小序中描写荷花的“盛丽”,交代了写作此词的缘由,词作对荷花“丽”与“香”的描写,为诗歌营造了清新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作为线索,结构全篇。从序中的“一路荷花相送”“往来红香中”到“红衣半狼藉”再到结尾期待同赏荷花的愿望,“荷花”贯穿词作,连缀全篇。③借景抒情,借荷花的美好,抒发无人同自己共“游历”,无人同赏荷花的孤寂之情,以及对远方“美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时光飞快”错误。此处“换”字,是写词人感觉时光缓慢、通过抚琴读书打发时光。
故选B。
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结合“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可知小序中描写荷花的“盛丽”,“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交代了写作此词的缘由,“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词作对荷花“丽”与“香”的描写,为诗歌营造了清新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从序中的“一路荷花相送”“往来红香中”到“红衣半狼藉”再到结尾“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期待同赏荷花的愿望,可知“荷花”作为线索,连缀全篇,贯穿词作。
借景抒情,“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舍舟登岸后,遥望天北故国,却唯渺邈而已。“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可惜,此水乡尽管清绝之地,竟不得与故国之美人一起饱览旖旎的风景。美人在天一涯,渺不可及呵。借荷花的美好,抒发无人同自己共“游历”,无人同赏荷花的孤寂之情,以及对远方“美人”的思念之情。
35.D
36.①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词上片写人、灯、月,渲染出杭州元宵节的热闹与繁华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密州再无江南之诗情,这让作者倍感寂寞。
②作者仕途不顺,感叹人生衰老失意(初来密州的寂寞和年龄老大的感慨)。“寂寞山城人老也”可以看出远离京城的寂寞。
③心怀百姓,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对国计民生的忧患)。比起自身遭遇,作者更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连年蝗灾,民不聊生,令作者担忧。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错误,“火冷灯稀霜露下”的意思是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此句中的“霜露”应为自然界中的霜露水气,与后文的“云垂野”形成统一的景象。
故选D。
3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作者到密州的第二年上元节,触景生情,在词的上片回忆了杭州热闹繁华的上元节,表达了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思而不得见亦为一种寂寞。“寂寞山城人老也”中“寂寞山城”写出了密州上元节的冷清,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无趣。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在杭州上元节灯火通明的反衬下,密州“火冷灯稀霜露下”,可见不比杭州,此处冷清、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
“寂寞山城人老也”中,“山城”与杭州和京城比起来地处偏僻,可以看出作者有远离京城、仕途不顺的寂寞;“人老也”是作者年龄老大的感慨。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作者在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可见此处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令作者担忧,使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作者心系民生,也感内心寂寞悲凉。
37.B
38.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从正面描写下元佳景,为下文表达“下元之感叹”张本。②《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诗人用极具人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颔联虚实结合”有误,这里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都是实景,没有虚写。
故选B。
3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意为:洁白的云就像白色丝绢环绕在山上,空中皎洁的月亮宛如浮图佛静静地映在寺院的湖水中。该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水中明月卧浮图”一句中将明月比喻成“浮图”,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这就从正面描写下元节的佳景,为尾句诗人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自己张本。
《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意为: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诗人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月”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诗人用“徘徊”的“月”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
39.D
40.《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诗人于冬残之时感受到新春的气息,于艰难的处境中看到新的希望,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欣喜之情。
本诗“岁残尚恨新春远”一句落笔惊人,“岁残”“新春”本不远,诗人却“恨新春远”,凸显诗人对残冬漫长的无可奈何和对新春迟迟不来的孤寂苦闷。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等的能力。
D.“也抒发了诗人想要扶大厦、挽狂澜、匡扶社稷的豪情壮志”错误。尾联“欲挽天边斗柄回”与上句“岁残尚恨新春远”的意思相结合,应该理解为想要调整时令,好让春天早点到来,不能理解为扶大厦、挽狂澜、匡扶社稷。
故选D。
4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正确理解《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两句话,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对诗人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总结。本诗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从“岁残”“恨”“新春”的表层义、深层义、语境义、象征义的分析把握入手,进行总结概括。
《次北固山下》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岁暮夜残、冬春交替”表达了以新代旧的欣喜和思乡之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此处表明诗人已经感受到新春的气息,在艰难的处境中重新看到新的希望,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欣喜之情。此句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诗“岁残尚恨新春远”一句落笔惊人,陆游借“岁残尚恨新春远,欲挽天边斗柄回”中的“岁暮腊残、冬春交替”表达了对新春未临的遗憾和期盼之情。“岁残”过后,“新春”本不远,诗人却“恨新春远”,表达了诗人对残冬漫长的无可奈何之情,凸显了急切盼望新春到来,新春却迟迟不来的孤寂愁苦之情。
41.B
42.(1)夏城屯戍客思乡尚有回归的可能,心怀希望,而驻地藩王虽有南归之心,但没有希望,悲凉绝望中又有怨愤之情流露。
(2)①用典抒情借用潘岳诗文表达自己的悲伤之情。②借景抒情通过秋天萧瑟的景色渲染忧伤之情,借用鸿雁抒发自己不能南归的忧愁。
【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B.“都描绘了一种清凉净洁的意境”说法错误,两首词描绘的是秋风起时的凄凉寒瑟之景。“淅淅”是模拟秋风萧瑟的声音,“透衣裳”加重了凄寒之感。
故选B。
4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和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
情感:“借问夏城屯戍客,是否思乡”一句,诗人吟诵“夏城屯戍客”,即驻守边疆的人,他们也像诗人一样想念家乡,但还有回去的可能。依据诗句“廿载住边疆,两鬓成霜,天边鸿雁又南翔”可知,诗人身份是驻地藩王,已经二十多年经受边疆苦寒,不觉鬓发已白,秋天到了,天边鸿雁又向南飞去了,而自己却没有回去的希望,不觉心生绝望和怨恨之情。
手法:
(1)用典。由诗句“读罢安仁《秋兴赋》,憀栗悲伤”可知,《秋兴赋》是西晋文学家潘岳创作的作品。此赋先叙述时序变易引起的人情感触:自己虽然已近中年,头发已经花白,但官滞难迁,因而悲秋之感强烈。后写自己不屑与高官显宦为伍,与其居高遭险,不如效法庄子“逍遥乎山川,放旷乎人间”的行为,归家闲居。此赋表达了作者对周旋官场的厌倦,对滞官不迁的牢骚。诗人在同样的季节也表达了自己和潘岳一样的悲伤之情;
(2)借景抒情。由诗句“塞下景荒凉,淡薄秋光,金风淅淅透衣裳”可知,诗人描绘了一幅荒凉,淡薄、凄清的塞下秋景,惹人忧伤;同时“天边鸿雁又南翔”一句中,通过天边鸿雁又向南飞去了的景色描写,抒发了自己不能回去的怨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