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武传》为例谈作文如何一材多用(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以《苏武传》为例谈作文如何一材多用(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8 17:2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心存汉社稷,旄落终归还
主讲人:刘亚宏
湖北省云梦县青云高级中学
有关苏武最有名的故事当属苏武牧羊
据史书记载,在荒无人烟的北海之畔,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掘野鼠洞,靠着吃野鼠储存的草籽以维持生命,而象征着他汉使身份的节杖却从不离身,直到节杖上的旄都掉光了。
班固《苏武传》: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释
【廪食不至】官府发给的粮食不来。这里指匈奴断绝了苏武的粮食供应。
思考
北海牧羊,
匈奴断绝了粮食供应的情况下,
苏武为什么不吃羊?
从古至今,羊膻味很多人都是受不了的。但现在由于我们有着各种香料,反而把羊膻味掩盖过去了。那时候,香料还没有经过丝绸之路传至汉朝,没有香料满是膻味的羊肉吃起来并不是十分美味的。所以哪怕是饮雪食草,他也不会去吃羊肉的。
——余木增 《苏武为什么不吃羊》
他不想杀。那么偏僻的西伯利亚,独自一人,无以为伴,唯有这一群养,还能陪伴着自己,每天放羊也算是有点事做。不然那么无聊,天寒地冻的,十九年后变傻都是有可能的。加上这些羊还可以给他提供御寒的羊毛,他怎么会贪图一时的口舌之欲呢?
——杨岳晨《食羊?》
苏武有很强的野外生存能力。苏武会织网打猎,也可以去挖野草野菜充饥。或许这样苏武生活的非常艰苦,但是基本的温饱是可以保证的。而且,苏武是拥有顽强意志的人,相信也不会为这五斗米折腰。
——黄健雄《苏武不该吃羊》
有些人可能没弄清楚,苏武可以吃羊,但是前提是不能吃他放的羊,这是归属问题,就好像你在商场卖衣服,你不能偷拿回家,但是你可以用自己的薪水去买,这是原则问题。
——张锦怡《吃?不吃?》
匈奴会派人来定期检查羊的数量。就算放到现在,给别人放羊还偷吃的话,发现了也少不了挨一顿社会的毒打,更别提苏武还是给敌人放羊。想必匈奴人也不会让苏武好过,应该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派人来清点,明着暗着各种盯梢。这期间如果发现羊被他吃了,还不知道会怎么嘲笑这个曾经那么“高贵”的汉臣。如果赶上巡视人员心情不好,来顿皮鞭沾凉水也是有可能的。
——倪畅《苏武为什么不吃羊》
我觉得其实苏武已经吃了羊。但是因为他在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正面的形象,所以史书记载他没有吃羊。但其实没有具体的史料,他有没有吃羊我们现在也无法得知。
——苏壁韩《苏武为什么不吃羊》
思考:
北海牧羊,
匈奴断绝了粮食供应的情况下,
苏武为什么不吃羊?
在苏武之前:
伯夷、舒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在苏武之后:
近代有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为什么苏武不吃羊 为什么伯夷叔齐食采薇 为什么朱自清不吃救济粮?
饿死是小,失节是大。
他们有着汉民族强烈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
北海牧羊,荒寒冻不住的家国信念
智佳怡
古人常以“铁血丹心”表达心中对国家的感情,像灯盏的信念,照亮了那些爱国者的情怀,不会在时空的长河里消失。
苏武被汉武帝派为交好匈奴的使者,一出使就是十九年。被敌国囚禁在荒凉北海的苏武,对国家的坚定信念不曾因艰苦的环境而消磨减弱,屈服投降于敌国。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苏武面对匈奴单于的威逼利诱,面对叛国的卫律和李陵的劝降,面对北海荒芜人烟的环境,对汉朝的忠诚却从未动摇。吃毡咽雪、挖鼠摘果、牧着永远都不会生出小羊的公羊、到哪都带着那代表着汉朝的符节。即使条件很差,可苏武也没有打着吃羊的算盘,或许这就是苏武向匈奴表达自己不屈服的第一步吧。苏武谨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者,代表着汉朝的颜面,身上背负着的是汉朝的尊严,他把汉朝放的比自己的性命还要高。
苏武心里应该清楚,吃羊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就算挨饿受冻也坚守着自己的节操。苏武身上的气节和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他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牧羊,不会擅自处理那些羊,他自己清楚自己的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回到汉朝一直是苏武所期盼的,尽管希望渺茫,他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等待着回国的那天,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苏武在须发皆白时回到了汉朝。
苏武牧羊,牧的是无法生出小羊的公羊,但守候的却是自己忠贞不移的家国之心,是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明志之心。对家国的坚守,便是苏武不灭的信仰和不容侵犯的底线。
尊严
高一12班 何欣漪
霍元甲说过:“人的地位虽有高低之分,但不应有人格上的贵贱之别。”
尊严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尊严的人尚且行尸走肉,没有尊严的国家又将何去何从?
为了国家的尊严,他始终傲然挺立。苏武出使匈奴,却不幸被拘。为了尊严,他绝不投降,国家尊严安能抛!为了尊严,即使在北海边牧羊,他始终记得把汉旌高举,为了尊严,纵饥寒无食,他也不食匈奴的羊肉,他从不卑膝求饶,因为他知道,他代表的是大汉。为尊严而战,纵使生活困顿,孤凄冷寂。为了尊严,不俯首,不屈膝,尊严无价。
为了民族的尊严,他挺起民族不屈的脊梁。萧邦,这位卓越的音乐家,即使在异国时,也牢牢记住了民族的尊严。波兰被侵占,波兰民族在敌人铁蹄之下。《离别曲》清幽的乐声倾泻了一地,哀凄动人。萧邦被迫离开波兰。波兰民族正在身穿丧服,萧邦又该如何?为了尊严,萧邦仍保留着波兰民族
的传统;为了尊严,他也曾向污辱嘲笑波兰民族的人大骂;为了尊严,他对敌国派来邀请他演奏的人厉声拒绝。他曾说过:“波兰民族的尊严绝不可弃!为了尊严,我的一切都是为了尊严!”
为了个人的尊严,他坚守理想情操。孟氏芳邻,谢家宝树,嵇康一身清骨傲岸,不流于俗世,蔑视官场上的黑暗污俗。当晋帝请他入朝为官时,他断然拒绝。这是他的尊严,不同流合污,只希望遗世绝俗。为了他的尊严,他毅然拒绝了几次三番的邀请。即使皇帝震怒,为了尊严,何惧?他最终被判死刑。临刑前他白衣飞扬,自是名士风骨。为了尊严,他不悔,为了尊严,他无畏,只因尊严无价。一曲《广陵散》传唱天地。音落,捧酒一杯,这一杯,了却俗世纷纷,红尘滚滚,这一杯,乾坤同醉,只敬尊严。
尊严,是一个国家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尊严,是一个民族永远的希望;尊严,是一个人活着的基本权利。尊严无论何时何地,都将是衡量一个人活着是否有意义的重要指标。人们常说的一句老话叫:“人活着只为争口气”,那口气是什么?不正是人的尊严吗?
苏武不是不吃羊肉,也不是不喜欢吃羊肉,是因为他知道,汉朝还在等他。
君子之风
叶奕显
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可是浩然之气究竟是什么?
两千多年前,一个汉朝使节出使虏庭,被扣十九年,受尽威逼利诱,困苦磨难,牧羊北海,宁餐风饮雪,也不愿偷吃匈奴人的羊,失其气节,其心可敬。
苏武被扣匈奴却宁死不降,匈奴人又不愿意放回去,于是就给了他一群公羊让他放养,说是生了小羊就是让他回去并且不给送食物。可是公羊又怎能生出小羊呢?苏武没有食物又怎能活下来呢?
匈奴人只是希望苏武中途挨不住了,吃羊,羊并不属于苏武。只要汉使偷吃羊,匈奴人便可借题发挥,趁机羞辱汉人,说你们的使节偷鸡摸狗手脚不干净。
苏武作为一国使节,他的行为已经关系到国家行为,民族大义,这点苏武有着清醒的认知,所以他才会为了不连累国家尊严两次自杀。苏武在这种情况下不吃羊是为了捍卫民族尊严。
《庄子》中说有鸟:夫鹓鶵(yuānch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种鸟志向高洁,苏武与其何其相似!只忠于汉朝宁死不背主。对于苏武这种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之风的人来说,又怎会监守自盗?
浩然之气,君子之风,融为一体,铸就了众人仰望的苏武。铸就了那个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苏武。铸就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苏武。
他奉命出使匈奴,这一去就是十九年。因为拒不投降,他被匈奴单于囚禁在荒凉的北海,那里环境恶劣、荒无人烟,他虽然饱经风霜,但是信念却不曾被苦难消磨。匈奴的威逼利诱都不能动摇他对国家的忠诚,哪怕吃毡咽雪,他也不忘握紧手中的旄节,日日遥望故土的方向。
【应用角度】“气节”“尊严”“爱国”“英雄”“忠贞”等。
人物故事
角度一 爱国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匈奴的威逼利诱都不能动摇他对国家的忠诚,哪怕吃毡咽雪,他也不忘握紧手中的旄节,日日遥望故土的方向。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撑着他,给他以对抗逆境的力量,让他打破困顿的桎梏。
角度二 气节
苏武牧羊,牧的是永远生不出小羊的公羊,守的却是自己至死不渝的忠贞之心。在身陷敌国、命悬一线之际,他原本可以如李陵一般投降匈奴,可他坚守节操,誓死不降。生命诚然可贵,但在志士眼中,人不可如鸟兽一样只求苟活。只要苏武一息尚存,他便要活出风骨,活出气节。因为他知道,作为使臣,他代表的不仅是自己,还有整个大汉。投降乃不忠之举,他不能陷家人于不义,让整个家族都因他而蒙羞,更不能将国家尊严抛之脑后,让敌国嘲笑汉臣皆是见利忘义之辈。
角度三 理解
李陵和苏武曾是旧相识,当他被囚禁于匈奴的时候,李陵曾为他的母亲送葬。两人原本就同朝为官,交情深厚,在苏武困于匈奴的第二年,李陵兵败投降。单于派他去探望苏武,他晓之以理,直言人生苦短有如朝露,何必自苦。因为不同的选择,一个成了千古流芳的英雄,另一个却成了受人唾骂的叛徒。大义当前,苏武既能恪守自己的原则,也能体谅李陵的无奈,这份理解和包容更显其人性的光芒。
课堂小结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古往今来,无数如苏武一般的人们展示着他们的英雄本色,正如“铁肩担道义“的革命先烈们,正如“宁洒热血,不失寸土”的戍边烈士们,正如隐姓埋名几十载,不问功成与名就的科学家们,正如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的抗疫战士们,这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用行动诠释什么叫做“大丈夫”,什么叫做民族脊梁。
【文言文翻译】苏武牧羊北海上
【原文】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书·苏武传》)
作业一
作业二
千百年来,苏武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以及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或许就是苏武精神的内核。请仿照下面“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形式,为苏武写一则颁奖词。
例:【苏炳添:秉心自超越】
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