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实验探究】
新课引入
【实验探究】
新课讲解
一、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NH4NO3)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
2、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
3、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NaCl)、蔗糖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不变。
物质溶于水,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溶解过程包括扩散和水合两个过程;
【实验探究】
二、乳化现象
植物油是不易溶于水的,而洗洁精、洗衣粉等含表面活性剂的物质可以使植物油等油类物质以细小的液滴比较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称为乳化现象。
花生油和水不互溶,用力振荡后形成的乳浊液不稳定,油水不久会再分成两层;但加入洗洁精并振荡后,就不再分层,形成了较稳定的乳浊液。
这是因为洗涤剂所含主要成分的分子两端具有很不相同的特性。一端亲水,倾向溶入水中;另一端亲油,倾向溶入油中。这种分子遇到衣物上的油污时,分子的亲油端溶入油污中,另一亲水端
仍留在水里,因而在油和水的界面上,整整齐
齐地排成一圈单分子层,把油污团团围住。经
过搓洗、振荡、翻滚等洗涤操作,这些油污被
分散成珠滴,脱离衣物表面,进入水中。然后
随泡沫上浮,经漂洗冲去,使衣物干净。
【进一步探究】为什么洗涤剂具有较强的去污能力呢?
【应用】
为了防治病虫害,农作物要喷洒农药。很多液体农药是难溶于水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农药配成乳浊液后,用来喷洒受病虫害的农作物,这种农药药液散失得少,附着在叶面上的多,药液喷洒均匀,不仅使用方便,而且节省农药,提高药效。
归纳小结
1、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2、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乳浊液不稳定,乳化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强化训练
1、用如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
过一段时间又回到持平的一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A.食盐和水 B.锌和硫酸
C.氢氧化钠和水 D.硝酸铵和水
C
【解析】
A、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压强基本不变,不会出现液面a比液面b高现象,故错误;B、锌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压强增大,出现液面a比液面b高现象,但不能恢复到原状,故错误;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由于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出现液面a比液面b高现象,冷却到室温后又恢复到原状,故正确;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压强减小,出现液面b比液面a高现象,故错误。
强化训练
2、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不属于乳化现象的是( )
A.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 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C.用洗手液洗去手上的油污 D.用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A
【解析】
A、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污物而除去油渍,此现象是溶解而不是乳化,故正确;
B、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功能,使油污、油脂与水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并不均一的乳浊液而除去,因此,属于乳化现象,故错误;
C、是利用乳化剂使油污、油脂与水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并不均一的乳浊液而除去,因此,属于乳化现象,故错误;
D、是利用乳化剂使油污、油脂与水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并不均一的乳浊液而除去,因此,属于乳化现象,故错误 。
3、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
A.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渣 B.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D.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固体
强化训练
C
【解析】
A、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渣不属于乳化作用,故错误;
B、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故错误;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符合乳化作用的特点,属于乳化作用,故正确;
D、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是利用酒精能溶解碘,所以能洗去试管中的碘,故错误。
布置作业
围绕洗涤用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与研究。(提示:洗涤用品的变化;洗涤剂中含有的物质;洗涤用品是否会对水造成污染;如何选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洗涤用品等等)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