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温州市八上科学第三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科学考试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得分
1.(2021八上·浙江期中)某人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发烧,住院隔离治疗。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在24h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波动。则该病人在这24h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与散热没关系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其生理机制为:产热量=散热量。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该病人在24h内体温均在39℃左右,即在此段时间内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根据体温调节的机制可知,该病人在这24h内产热和散热相等,故A正确。
故选A。
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5 体温的控制)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 ℃左右,但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不尽相同。图反映了一天24小时内小明体温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清晨5时小明的体温最低
B.下午5时小明的体温最高
C.这一天中小明体温的范围是36.5 ℃≤T≤37.5 ℃
D.从5时至24时,小明体温一直是升高的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冬天,气温降至 0℃以下时,人体内部的温度是 37℃左右;到了夏天,气温高达 40℃时,人体内的温度还是 37℃左右。当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时,人的体温不随之发生变化,而保持相对恒定。人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除了人类,鸟类、哺乳类,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也都具有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类动物都属于恒温动物;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解答】A图中可知0-5过程中,小明体温随着时间而变小到36.5℃,5-17时体温随着时间变化体温升高,故5时温度最低,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下午17时,小明体温随着时间而变小到36.5℃,5-17时体温随着时间变化体温升高,17时温度上升到最高37.5℃,17时温度逐渐降低,故17时是最高,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一天中小明的体温最低为36.5℃,最高位37.5℃,正确,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以看出5时到17时温度随着时间体温升高,而17-24时体温随着降低,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4 动物的行为)对下表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30 64 6
A.动物的绕道取食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
B.丙的学习能力最强
C.动物的行为与遗传物质无关
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在 遗 传 因 素 的 基 础 上, 通 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后天学习行为。例如,我们在教室里听课、记笔记等学习活动就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后天学习行为主要与神经系统的大脑皮层有关,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图表中,甲动物取食物尝试的次数为30,乙动物取食物得尝试次数为64,丙组取食物得尝试次数为6。
【解答】A动物在取食物之间进行了多次的训练,需要大脑的记忆,是后天的学习行为;
B图表格中丙完成得取食次数最少,说明学习能力强,大脑皮层更加发达;
C动物的行为是通过后天得学习得到的行为,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下,通过环境作用而获得;
D动物等级越高,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
故答案为:C。
4.(2021八上·淳安期末)运动员比赛时, 图中起调节躯体平衡、控制动作姿势和协调作用的主要结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大脑:调节机体活动最高级中枢;
脑干: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如呼吸和血液循环;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
图中甲为大脑,乙为脑干,丙为小脑,丁为脊髓。
【解答】调节躯体平衡、控制动作姿势和协调作用的主要结构是小脑。
故选C。
5.(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 第3节神经调节 第2课时 反射与反射弧)如图是缩手反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e→d→a→b→c
B.缩手反射是非条件反射
C.若b处受损,其他部分正常,则有感觉,但不能缩手
D.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
【答案】D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当无意中碰到高温的物体时,我们的手会立即缩回,然后才感觉到痛。手迅速缩回是对高温刺激的应答性反应。我们把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像完成缩手反射活动那样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解答】Aa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c效应器,d传入神经,e感受器,神经传导方向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B缩手反射是对高温刺激的应答性反应,缩手反射是天生的、迅速的、不自觉的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
Cb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受损,效应器就无法接收信息导致无法缩手,但是神经中枢接收到了刺激,会将刺激传到大脑皮层而有感觉;
D缩手反射是天生的、迅速的、不自觉地反应,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故答案为:D。
6.(2021八上·天台期末)如图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是茎
B.根生长的最适浓度是B点
C.D点对芽和茎的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
D.生长素浓度越高,对各器官的促进作用越强
【答案】C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1.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2.观察图片可知: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根、芽和茎的敏感程度大小是:根最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而图中A、B和C分别对根、芽和茎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对应的浓度为最适浓度。
【解答】A.由图可知 ,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是根,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A、B、C点对应的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B不符合题意。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C符合题意。
D. 生长素 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 第3节神经调节 第1课时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行人看到“前方修路,请绕行”的告示牌后改变了行走路线,而一只小狗却照样前行,这种差异的本质是人类有( )
A.视觉中枢 B.语言中枢
C.听觉中枢 D.皮肤感觉中枢
【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人的学习行为更加复杂。人不仅能对环境中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并能以语言、文字代替具体刺激,作出反应。例如,人们在看见美味食品的文字介绍时,就会分泌唾液(流口水)。这都是因为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
【解答】大脑是高级中枢,人的大脑皮层还能对语言和文字发生反应,当人看到前方修路请绕行的话语时,大脑皮层会将语言看懂且能理解含义,而狗狗能看到字但是无法理解文字的含义,所以语言中枢导致这种差异的存在。
故答案为:B。
8.(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 第3节神经调节 第1课时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兔的心脏受A、B两种神经支配,某学者为了研究A、B两种神经对心率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先测定正常情况下兔的心率,然后分别测定阻断A神经或B神经后的心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所做的推测正确的是( )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
正常时 90
仅阻断A神经 180
仅阻断B神经 70
A.A、B两种神经作用相同,都是减缓心率
B.A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B神经对心率没有明显影响
C.A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B神经作用是减缓心率
D.A神经作用是减缓心率,B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
【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 研究A、B两种神经对心率的影响 ,实验阻断A神经或B神经后的心率,通过心率的变化得出实验结论,心率为心脏一分钟内跳动的次数,正常时90次/分,仅阻断A神经180次/分,仅阻断B神经70分/次。
【解答】A阻断A神经180次/分,相比正常心率高了很多,仅阻断B神经70分/次,比正常的心率低了;
BA阻断A神经180次/分,相比正常心率高了很多,A神经作用为减缓心率的作用,仅阻断B神经70分/次,心率变低了,所以A是减缓心跳加快,B是增加心率作用,故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9.(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 第2节人体的激素调节)观看影视剧常会有这样的情节:病人心脏骤停,医生给病人注射一种激素,俗称“强心针”,以达到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恢复心脏活跃的抢救目的。这种激素是( )
A.肾上腺素 B.性激素 C.胰岛素 D.生长激素
【答案】A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控制人的生长发育;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体内物质和能
量的转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胰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睾丸-分泌雄性激素促进生
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卵巢-雌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侏儒症,发育迟缓,身材异常矮小,但智力正常;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巨人症人体各部位过度生长,四肢长度更为突出,巨人的寿命往往不长;
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手大、脚大、指粗、鼻高等;
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血糖含量升高,出现高血糖;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呆小症,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分旺盛,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情绪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过快。
【解答】肾上腺能分泌肾上腺激素,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控制人的生长发育;胰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睾丸-分泌雄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卵巢-雌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故答案为:A。
10.(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 第2节人体的激素调节)糖尿病的探索历程中,科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实验,下列事实与科学史不相符的是( )
A.狗被切除胰脏后,尿液中出现了葡萄糖,推测糖尿病的产生可能与胰脏有关
B.将正常狗的胰管结扎后,发现胰腺大都萎缩,尿液中没有出现葡萄糖,推测糖尿病的产生的确与胰腺有关
C.科学家发现上述结扎了胰管的狗胰脏内的胰岛还活着,推测糖尿病的产生可能与胰脏中的胰岛有关
D.班廷从狗的胰岛中提取出了胰岛素并命名
【答案】B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血糖含量升高,出现高血糖。
【解答】A切除了胰脏,胰脏无法分泌胰岛素,导致血糖无法吸收会随着泌尿系统排出,故可能是胰脏导致的;
B狗得胰管结扎,胰腺萎缩,但是有可能还可以分泌胰岛素,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出现,并不能说明糖尿病的产生与胰腺有关,不符合科学道理;
C结扎了胰脏但是胰岛存活,还能分泌胰岛素,所以推测糖尿病的产生可能与胰脏中的胰岛有关;
D1921年,加拿大的班廷发现了胰岛素,还研究出直接从动物(主要是牛)胰腺中提取胰岛素的方法。
故答案为:B。
11.(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 第2节人体的激素调节)甲、乙两人在空腹状态下,同时一次性口服等量的、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然后每隔1 h测定一次血糖含量,将测量结果分别绘成如图所示的a、b曲线,下列对曲线的解释错误的是( )
A.0~1 h内曲线a和b上升是因为葡萄糖被吸收至血液
B.1~2 h内曲线a下降与胰岛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C.4 h后甲乙两人的血糖含量恢复至空腹时的水平
D.曲线b高于曲线a是因为乙的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更强
【答案】D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体内血糖含量升高,胰岛素分泌就增加,降低体内血糖含量,血糖含量低,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维持体内的血糖含量正常;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血糖含量升高,出现高血糖。
【解答】A如图可知0~1h,a、b血糖含量升高是由于进食了葡萄糖溶液,经过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液;
B1~2h,血糖含量降低,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体内的血糖含量;
C4h后图像中最后两曲线高度都与之前高度一样,说明都回到了空腹状态;
Db图起始血糖浓度就很高,可能是因为本身就是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浓度高,而不是利用和吸收血糖能力高导致的。
故答案为:D。
12.(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 第1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课时植物激素)为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做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根据图中所示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B.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C.单向光使胚芽鞘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向光生长
【答案】A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该实验变量是光照,目的是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影响,从这个实验能得出胚芽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解答】A:该实验变量是光照,目的是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影响,从这个实验能得出胚芽的生长具有向光性.所以A符合题意.
B:如果研究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还需设置对照在胚芽鞘尖端和胚芽鞘下方分别用锡箔罩住,所以B不符合题意.
C:本题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所以实验变量是光照,所以C不符合题意;
D:本题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所以实验变量是光照,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2022八上·新昌期末)2021年11月24日,央视新闻联合百度智能云推出了首个AI手语主播,手语主播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始为听障人士提供手语服务.AI手语主播其实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工智能机器主要通过机器内部的芯片控制机器各部位有序配合,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其中的芯片相当于反射弧中的( )
A.神经中枢 B.传出神经 C.传入神经 D.效应器
【答案】A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如图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E效应器,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央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即做出指令),传出神经再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最后由E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解答】机器内部的核心芯片控制机器各部位有序配合,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相当于人体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4.(2022八上·武义期末)校园里有许多银杏树,一到秋冬季节,银杏叶子会变黄掉落,为美丽校园增添了亮色,这种现象是植物对( )
A.光照刺激的向性运动 B.温度刺激的感性运动
C.重力刺激的向性运动 D.机械刺激的感性运动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植物的两种运动:向性运动:外界因素对植物的单方向刺激所引起的定向生长运动,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等,感性运动:是指无一定方向的外界因素均匀地作用于整体植物或者器官所引起的运动:例如手触摸含羞草。
【解答】到秋冬季节,银杏叶子会变黄掉落,则变化的是温度;叶子变黄是不定向的,属于感性运动。
故选B。
15.(2022八上·上城期末)孩子触碰到烫的物体,“缩手”并“喊出好烫”,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先“喊好烫”后“缩手”
B.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C.缩手反射的反射弧能完成谈虎色变的反射
D.“喊好烫”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B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1)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A: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里,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手被烫伤后,手部皮肤里的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传导,神经传导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里的缩手反射中枢里,缩手反射中枢发出的神经传导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手臂上的效应器,肌肉收缩,产生缩手反射;同时一部分神经冲动沿着脊髓白质里的神经纤维传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和语言中枢,使人产生痛觉并且喊好烫;因此手被烫伤后,先缩手后喊好烫,错误。
B:缩手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属于简单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在大脑皮层以下的脊髓,正确。
C:谈虎色变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而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脊髓,错误。
D:“喊好烫”,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后天性反射,因此反射属于条件反射,错误。
故选B。
16.(2022八上·缙云期末)在接种新冠疫苗时,小科做出反应的神经系统模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针刺手,人在未感觉到痛就马上缩回,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①→②→⑤→③→④
B.打针时,针刺手而手不缩,说明大脑能控制脊髓的反射活动
C.打针时,小科感觉到的疼痛是在⑧处形成
D.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D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解答】A:针刺手,人在未感觉到痛就马上缩回,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①→②→⑤→③→④,正确。
B:打针时,针刺手而手不缩,说明大脑能控制脊髓的反射活动,正确。
C:打针时,小科感觉到的疼痛是在⑧处形成,正确。
D: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错误。
故选D。
17.(2021八上·吴兴期末)如图是神经系统结构层次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是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B.②是神经组织,具有产生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C.④是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两部分组成
D.③是脑,是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
【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图中①是神经细胞,②是神经组织,③是脑,④是神经系统。
【解答】A.①是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
B. ②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B正确。
C. ④是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C错误。
D. ③是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大脑皮层里有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分,D正确。
故选C。
18.(2021八上·东阳期中)科学小组同学在做植物茎的向性实验时,原来放置在暗箱中的直立幼苗生长一段时间后, 出现了如图的弯曲生长情况。下列分析判断合理的( )
A.暗箱当初可能在甲侧开有一通光孔
B.暗箱当初可能在丙侧开有一通光孔
C.暗箱当初放置时可能接触水平地面的一侧是甲
D.暗箱当初放置时可能接触水平地面的一侧是丁
【答案】A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出向地性;
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
【解答】因为植物放置在暗箱,没有光照,茎具有背地性,幼苗的茎尖向上生长;
由图可知,植物向着甲的方向生长,根据植物的向光性,暗箱当初可能在甲侧开有一通光孔。
根具有重力性,装根向下生长,由图可知,植物向着甲的方向生长,加上茎具有背地性,幼苗的茎尖向上生长,所以丙应该是下面,所以该暗箱当初放置时最有可能接触水平地面的一侧是丙。
故选A。
19.(2021八上·椒江期中)下列现象,属于植物感性运动的是( )
A.植物的根在土壤中总是朝着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B.当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根就朝较湿润的地方生长
C.牵牛花的卷须接触到竿之类的物体就会缠绕在它们上面
D.酢浆草的叶片,因光照和温度的改变而引起白天叶片张开、夜晚或雨天闭合下垂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
【解答】A、植物的根在土壤中总是朝着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属于植物的向肥性;故A不正确;
B、当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根就朝较湿润的地方生长,属于植物的向水性;故B不正确;
C、牵牛花的卷须接触到竿之类的物体就会缠绕在它们上面,属于植物的向触性;故C不正确;
D、酢浆草的叶片,因光照和温度的改变而引起白天叶片张开、夜晚或雨天闭合下垂,属于植物的感光性和感温性;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020八上·温州期末)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如图为温州龙舟比赛的场景,龙舟大赛队员们正在奋力拼搏。在划龙舟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运动员在接近终点的时候变得很兴奋很激动,这是由于人体只进行了神经调节
B.无论龙舟上有多少人,只要船处于漂浮状态,浮力就一定大于总重力
C.运动员划到终点后,全身出汗,这主要属于人体的体温调节
D.运动员在比赛中听到“加油”声奋力加快,这主要靠激素调节
【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4)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只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机能;
(2)根据漂浮条件判断;
(3)根据人体体温调节的知识判断。
【解答】A.运动员在接近终点的时候变得很兴奋很激动,这是由于人体进行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故A错误;
B.无论龙舟上有多少人,只要船处于漂浮状态,浮力就一定等于总重力,故B错误;
C.运动员划到终点后,全身出汗,这主要属于人体的体温调节,故C正确;
D.运动员在比赛中听到“加油”声奋力加快,这主要靠神经调节,故D错误。
故选C。
阅卷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3分)
得分
21.(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 第3节神经调节 第2课时 反射与反射弧)如图为条件反射建立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A表示狗吃到食物后出现 的活动,这是狗生来就有的,属于 反射。
(2)反复经过图B后,图C表示狗对铃声已经建立起分泌唾液的反射,这一反射属于 。
(3)图中D表示一段时间总是只给铃声,不给食物,狗对铃声建立起来的反射将 。
(4)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它是在 的参与下形成的。
【答案】(1)分泌唾液;非条件(简单)
(2)条件反射(复杂反射)
(3)逐渐消退
(4)大脑皮层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缩手反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等反射活动都是简单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这类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各个中枢即可完成,只要反射弧保持完整,在相应的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这类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还有一类反射,如一个人突然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会不自觉地回过头来;看见一颗青杏或听到“青杏”这个词,会不自觉地流出口水。这是一类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这类反射叫做条件反射。
【解答】(1)狗吃到食物会不自觉地流出口水,分泌唾液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后天训练就可以引起来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2)狗要给它喂食物,用食物来强化它已经形成的一铃声的条件反射属于复杂的反射活动;
(3)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长期不用而减弱或消失;
(4)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条件反射活动需要在大脑皮层中枢完成。
故答案为:(1)分泌唾液,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3)逐渐消退;(4)大脑皮层。
22.(2022八上·上城期末)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但仍有少数人对此置若罔闻,因酒驾或醉驾造成很严重的人生悲剧。如图是人神经系统中脑的结构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酒后驾驶的司机看到有交警测酒驾时,会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的情况,这是因为体内 激素分泌明显增加。
(2)酒精对图中人脑中的 (填数字)有麻痹效见,从而使身体的平衡性、动作的协调性变差。
(3)某人酒后驾驶发生车祸受你,医生检查发现,针刺其下肢必觉不到疼痛,但膝跳反射正常,说明此人脊髓的 功能已受损伤。
(4)科学研究表明,酒精不仅会损害人体的消化、神经等系统,还会损伤甲状腺、睾丸、垂体等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当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分旺盛,会引起 疾病。
【答案】(1)肾上腺
(2)②
(3)传导
(4)甲亢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2.望梅止渴、“红灯停、绿灯行”等这一类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叫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功能。
3.脊髓是脑干的延续,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它由许多神经元组成,有许多躯体和内脏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能完成一些躯体和内脏的反射活动,还能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重要信息的传递通道。
4.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同时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如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
【解答】(1)酒后驾驶的司机看到有交警测酒驾时,会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的情况,这是因为体内肾上腺激素分泌明显增加。
(2)酒精对图中人脑中的②小脑有麻痹效见,从而使身体的平衡性、动作的协调性变差。
(3)某人酒后驾驶发生车祸受你,医生检查发现,针刺其下肢必觉不到疼痛,但膝跳反射正常,说明此人脊髓的传导功能已受损伤。
(4)科学研究表明,酒精不仅会损害人体的消化、神经等系统,还会损伤甲状腺、睾丸、垂体等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当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分旺盛,会引起甲亢疾病。
23.(2021八上·三门期末)如图表示甲、乙二人进食前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
(1)两人中血糖不正常的是 。
(2)某同学分析乙曲线,认为CD段人体内胰岛素分泌量是持续增加的。你认为这个观点 (选填“正确”或“错误”)。
(3)请说出甲曲线中MN段血糖含量下降非常缓慢的原因: 。
【答案】(1)甲
(2)错误
(3)胰岛素分泌不足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人体正常血糖含量约为90毫克/100毫升。
【解答】(1)甲的血糖明显高于正常值,故血糖不正确的是甲。
(2)CD段血糖含量下降是由于胰岛素的调节作用,而不是人体内胰岛素持续增加导致的,故此观点是错误的。
(3)甲曲线中MN段血糖含量下降非常缓慢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地降低血糖。
故答案为:(1)甲 (2)错误 (3)胰岛素分泌不足
24.(2021八上·乐清期中) 2021年10月23日, 秋高气爽,乐清市第三届“英华杯”青少年舞龙舞狮大赛在英华学校举行,比赛龙腾虎跃,精彩纷呈,圆满成功。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秋高气爽”指的是 (填“天气”或“气候”)
(2)“舞龙舞狮”属于 行为(填“先天性”或“后天学习”)
(3)表演中表演者大汗淋漓,产热量 (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散热量。
(4)某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有了尿意但憋住了,这说明 。
【答案】(1)气候
(2)后天学习
(3)等于
(4)大脑能控制脊髓的反射活动或者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1)天气是短期内的,以天、小时等为单位变化;而气候的周期更长,通常是30年或更长时间,是一段时间内可预测的平均天气。
(2)先天行为是生下来就会的;后天学习行为是在出生以后形成的。
(3)在体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产热量与散热量是相等的。
(4)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中,大脑能控制脊髓的反射活动或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解答】(1)“秋高气爽”是指气候;
(2)“舞龙舞狮”需要后天学习才能进行,所以是后天学习行为;
(3)表演者虽大汗淋漓,但体温仍维持正常体温,所以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4)有了尿意但憋住了,这是因为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到大脑的控制。
故答案为:(1)气候;(2)后天学习行为;(3)等于;(4) 大脑能控制脊髓的反射活动或者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
25.(2021八上·拱墅开学考)
(1)根据图甲中植物的生长变化,说明植物根的生长具有 (选填“向光性”“向地性”或“背地性”)。
(2)植物的根向水的方向生长的特性称为向水性,向水性能使植物在比较干旱的土壤中寻找水分,以维持其生存。图乙是植物向水性的示意图。则装有潮湿土壤的一侧是 (选填“A”或“B”)侧。
【答案】(1)向地性
(2)B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解答】(1)由甲图可知,植物的根朝向地心生长,说明根具有向地性;
(2)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说明植物的根会朝向有水的地方生长,因此图乙种B侧是潮湿土壤;
故答案为:(1)向地性;(2)B。
26.(2020八上·温州期末)下图是人体在低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过程。
(1)图甲中“?”处内容为 。
(2)图乙是人脑纵剖面图,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图中 (填序号)
(3)图丙是不同体表温度下血管口径变化情况图。当体表温度明显降低时,皮肤血管状态会由B变为 。(填字母)
【答案】(1)增加产热
(2)②
(3)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寒冷时,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兴奋性增强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
【解答】(1)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出现“战栗”,增加产热量,进而维持体温恒定,因此图甲中“?”处内容为增加产热。
(2)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②下丘脑。
(3)当体表温度明显降低时,皮肤血管状态会由B变为A,即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量。
故答案为:(1)增加产热(2)②(3)A
27.(2020八上·嘉兴期末) 11月9日。为指导同学们正确应对突发事件。学校组织消防逃生演练。某同学在所到警报声后,作出了如下图的反应,试回答:
(1)X表示反射弧中的 ;
(2)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除了肌肉外,还有 。
(3)图中所示“激素分泌增加”该激素最有可能是下列中的 。(选填序号)。
①生长激素:②肾上腺素:③性激素。
【答案】(1)感受器
(2)内分泌腺
(3)②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 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可以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人体反应灵敏,还能充分调动人体的潜力,以应对紧急情况。
【解答】(1)根据图中箭头可见:X是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2)依图所示,图中存在两条反射弧,即X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肌肉、X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内分泌腺。所以,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除了肌肉外,还有内分泌腺。
(3) 图中所示“激素分泌增加”该激素最有可能是下列中的②肾上腺素 ,以应对紧急情况下的逃生。
故答案为:(1)感受器(2)内分泌腺(3)②
28.(2020八上·余杭期末)实验是学习科学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也是科学的重要内容。养成实验后再思考、再发现的习惯,能使我们更好地学习科学。如图是植物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实验,在此实验中,单侧光改变了 的分布,其 (填“向光侧”或“背光侧”)分布多。所以植物表现出向光性生长。
【答案】生长素;背光侧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植物的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向光侧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运到背光侧,造成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茎对生长素不敏感,结果背光侧促进生长作用明显高于向光侧,使该侧生长快,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解答】在此实验中,单侧光改变了生长素的分布,其背光侧分布多。所以植物表现出向光性生长。
故答案为:生长素;背光侧
29.(2020八上·青田期末)观察该细胞并填空。
(1)该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称为 ,是由 和 两部分构成的。
(2)各种信息就是通过这些细胞获取和传递的。下列信息获取和传递的方向正确的是 。
①A→B→C ②C→B→A ③B→A→C
(3)下列细胞属于神经元的是 (可多选)。
A.感光细胞 B.肌肉细胞 C.嗅觉细胞 D.味觉细胞
【答案】(1)神经元;细胞体;突起(“细胞体”“突起”答案顺序可互换)
(2)③
(3)A;C;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神经元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组成,具有联络和整合输入信息并传出信息的作用。
【解答】(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由突起和细胞体两部分构成;
(2)神经元中树突接受刺激,传递到细胞体,细胞体再把冲动传递到轴突,从而向上传递;图中B是短而多的树突,A是具有细胞核的细胞体,C是轴突;故 ③ 符合题意;
(3)A、感光细胞能够接受光线的刺激,属于神经元;
B、肌肉细胞用于舒张和收缩,不能感受刺激,不属于神经元;
C、嗅觉细胞能够接受气味的刺激,属于神经元;
D、味觉细胞能够接受味道的刺激,属于神经元;
故答案为:(1)神经元;细胞体;突起;(2) ③ ;(3)ACD。
30.(2020八上·青田期末)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不同,散热越困难 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对热的感觉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 如图所示。据图判断。
(1)在相对湿度为 60%,气温为 35℃时,人体对热的感觉 是 (选填“不热”、“热”、“很热”、“非常热”、“酷热难耐”)
(2)在 25℃和 35℃时,其中 ℃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觉影响较小。
【答案】(1)非常热
(2)25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相对湿度为 60%,气温为 35℃时,人体的感觉是非常热;
(2)由图可知,25℃时,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人体对热的感觉几乎没什么变化;而在35℃时,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人体对热的感觉由热到很热,到非常热,变化较大;
故答案为:(1)非常热;(2)25.
阅卷人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2分)
得分
31.(2021八上·淳安期末)为研究花生根茎水煮液(简称水煮液) 对糖尿病小鼠是否具有降糖效果, 研究人 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①选取大小一致、正常状态的小鼠 3 只, 分成Ⅰ、Ⅱ、Ⅲ三组。
②如图 1,向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胰岛;
③向Ⅲ组小鼠注射适量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花生根茎水煮液, Ⅰ 、 Ⅱ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一段时间后测量每组小鼠的血糖含量相对值。
分析回答
(1)本实验存在的明显不足是: ;
(2)向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胰岛, 目的是减少 的分泌;
(3)研究人员完善实验后,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如图 2 所示。分析图 2 可得到的结论 是: 。
【答案】(1)小鼠的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
(2)胰岛素
(3)花生根茎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具有降糖效果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胰岛素的功能:调节糖代谢,既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在肝脏内(肝糖原),还能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
【解答】(1)本实验存在的明显不足是:小鼠的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
(2)向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胰岛, 目的是减少胰岛素的分泌。
(3)根据条形统计图可知:I组的血糖含量是9、II组的血糖含量是13、Ⅲ组的血糖含量是10;所以Ⅲ组血糖含量高于Ⅰ组,低于Ⅱ组。由此推测,一定浓度的花生根茎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的降糖效果是具有降糖作用。
32.(2022八上·武义期末)蓝莓里面含有丰富的花色素苷,经常食用可以促进人体健康。某研究小组想探究乙烯利(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蓝莓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开展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选取长势基本一致且处于蓝莓着色初期的植株5株,分别标为A、B、C、D、E;
步骤二:每隔6天,分别对标号为B、C、D、E的蓝莓果穗均匀喷洒500毫升浓度为100、200、400、600mg/L 的乙烯利溶液,向A组喷洒等量清水;
步骤三:在第三次喷洒后10天采摘蓝莓;
步骤四:测出花色素苷的含量,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组别 A B C D E
乙烯利溶液溶度(mg/L) - 100 200 400 600
花色素的苷含量(mg/g) 0.71 1.00 1.41 1.12 0.80
(1)步骤二中对A喷洒清水,设置A组的目的是 ;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用浓度为600mg/L的乙烯利溶液喷洒后,蓝莓中花色素苷的含量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3)本实验中还存在的明显缺陷是 ;
(4)为了寻找更合适、有效提高花色素苷含量的乙烯利溶液,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应补充的步骤是 。
【答案】(1)对照(对比) 增多
(2)增多
(3)每组实验蓝莓植株数量过少,实验存在偶然性(没有重复实验)
(4)将乙烯利溶液的浓度在100mg/L ~ 400mg/L之间(或200mg/L左右)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范围再进行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惟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由于B、C、D、E的蓝莓果穗均匀喷洒500毫升浓度为100、200、400、600mg/L的乙烯利溶液,那么可以作对照实验,因此向A组喷洒等量清水,可以对比实验现象,更容易得出实验结论。
(2)析表中数据,可知用浓度为600mg/L的乙烯利溶液喷洒后,蓝莓中花色素苷的含量增多。
(3)该实验选取的是长势基本一致且处于蓝莓着色初期的植株5株,说明每组的实验植株树太少了,对于实验中应当注意的是实验样品少而导致实验存在很大偶然性,并且该实验也没有重复实验取平均值。
(4)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为乙烯利溶液浓度为200mg/L是最有利于对蓝莓果花色素苷生成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寻找更合适、有效提高花色素苷含量的乙烯利溶液,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应补充的步骤是将乙烯利溶液的浓度在100mg/L ~ 400mg/L之间(或200mg/L左右)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范围再进行实验。
33.(2021八上·椒江期中)某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解某因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取几个相同的玻璃缸分别贴上标签A、B。
实验步骤 A缸 B缸
步骤一 500毫升池塘水 500毫升池塘水
步骤二 水温25℃ 水温25℃
步骤三 分别加入同期孵化出的蝌蚪各1只
步骤四 加入10克蝌蚪饲料 加入10克蝌蚪饲料
步骤五 加入少许甲状腺激素 不加甲状腺激素
步骤六 每天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
(1)在这个实验设计中,有一个步骤不够严谨,请提出改进建议: 。
(2)实验设计改进后,A缸和B缸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时 ,本实验应重复进行3-5次,
目的是 。
(3)实验按修改后的方案进行,出现的实验结果是:A缸蝌蚪比B缸蝌蚪发育快。该实验得出
的结论是: 。
(4)在养殖业中,有人为了获得高产,将动物激素添加到家畜、家禽的饲料中,你认为以下观点
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任意添加激素,能提高产量,利国利民
B.任意添加激素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C.经常食用这些家禽及家畜的肉、蛋、奶,可以强身健体
D.有些婴儿出现性早熟现象可能和食用这些家禽和家畜的肉蛋有关
【答案】(1)各加入10只蝌蚪做实验
(2)甲状腺激素;排除实验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3)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4)B;D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激素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学信息物质,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
【解答】(1)由步骤可知,该实验中两个玻璃缸中都只放入了一只蝌蚪,实验对象太少,存在较大的偶然性,应各加入10只蝌蚪进行实验;
(2)由步骤五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甲状腺激素;重复实验多次,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3)A缸蝌蚪比B缸蝌蚪发育快,而A缸中加入了甲状腺激素,B缸没有加入,说明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4)AB、激素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确实能够提高产量,但激素的使用必须合理,因为任意的使用激素也可能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故A错误;B正确;
C、经常食用用激素养殖出来的肉类等食品,可能给人体带不来不利的影响;故C错误;
D、婴儿出现早熟现象可能是性激素过多导致的,有可能与用激素养殖的家禽有关;故D正确;
故答案为:(1) 各加入10只蝌蚪做实验;(2)甲状腺激素; 排除实验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3)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4)BD。
阅卷人 四、解答题(第35题第3小题3分,第36题第3小题4分,其他各1分,共15分)
得分
34.(2020八上·吴兴期末)湖州从2020年7月1日起,驾乘电动车必须戴头盔,请回答问题。
(1)骑车者一见红灯亮就捏刹车,请分析在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___
A.眼→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眼
B.眼→传入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肌肉
C.肌肉→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眼
D.眼→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肌肉
(2)佩戴的头盔(如图甲)后方有“凸起”的设计,加强了对 (填“大脑”、“小脑”或“脑干”)的保护作用,该位置存在着一些调节人体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
(3)由于骑行不稳,如图⑨受到碰撞引起膝跳反射,膝跳反射过程与“看见红灯刹车”的反射过程有什么不同?
【答案】(1)B
(2)脑干
(3)膝跳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看见红灯刹车”反射是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根据反射的产生途径和特点,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如膝跳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1)骑车者一见红灯亮就捏刹车,这一反射的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眼(感受器)接受灯亮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导大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即作出指令),传出神经再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肌肉(效应器),最后由效应器(肌肉)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捏刹车。
(2)运动员佩戴的头盔后方“凸起”的设计,加强了对脑干的保护作用。
(3)膝跳反射是生来就有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非条件反射,驾驶员看到红灯刹车这一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条件反射。
故答案为:(1)B(2)脑干(3)膝跳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看见红灯刹车”反射是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
3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猫头鹰昼伏夜出,大雁秋去春来,植物春华秋实……你可曾想过,他们是如何感知自然并顺时而为的?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早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阐述。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均呈现出昼夜和季节性周期变化,生物体适应这种周期性变化,形成了生物节律。如人的体温周期波动、果蝇的羽化(从蛹到成虫)均表现为昼夜节律,鸟类的迁徙表现为年节律。
生物体内调拉生物节律的机制称为生物钟。从简单的细菌到植物、动物都有生物钟。人们很早就观察到含羞草的叶片白天张开、夜晚合拢的现象。当把含羞草放到一个黑暗的环境中时,发现含羞草叶片开合仍会维持原来的昼夜节律。后来,科学家通过对果蝇羽化节律的研究,分离得到第一个生物钟基因--per基因,这项成果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于人体来说,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一天通常只出现一次,大约在夜晚入睡一小时后,且早睡觉比晚睡觉的峰值高很多。晚上不睡,白天补觉则无济于事,因为白天睡觉不会引起生长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见,生物钟如钟表一般,可以精确地调控行为、激素水平、睡眼、体温等生理机能。
生物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赋予了生物预见和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了解和顺应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物钟,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
(1)通过对含羞草叶片开合的研究,人们认识到含羞草叶片开合 (填“有”或无”)内在生物节律。
(2)根据文中信息分析,下列属于年节律的是 。
a.人体体温变化 b.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
c.北极黄鼠冬眠 d.猫头鹰昼伏夜出
(3)青春期是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由 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因此,遵循昼夜节律对维持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至关重要。
(4)健康生活需要良好的生活习惯。结合对生物钟的理解,请你写出一条健康生活的建议: 。
【答案】(1)有
(2)C
(3)垂体
(4)不熬夜、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合理即可)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均呈现出昼夜和季节性周期变化,生物体适应这种周期性变化,形成了生物节律。
【解答】(1)人们很早就观察到含羞草的叶片白天张开、夜晚合拢的现象。当把含羞草放到一个黑暗的环境中时,发现含羞草叶片开合仍会维持原来的昼夜节律。说明含羞草叶片的开合有内在的生物节律。
(2)人体体温变化、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猫头鹰昼伏夜出都表现为昼夜节律;北极黄鼠冬眠表现为年节律。
(3)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调节生长发育。青春期是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由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因此遵循昼夜节律对维持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至关重要。
(4)生物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赋予了生物预见和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建议大家不要熬夜、 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故答案为:(1)有 (2)C (3)垂体 (4)不熬夜、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合理即可)
36.(2018八上·长兴月考)某兴趣小组在学习植物的感应性后,进行以下实验:
①将若干滤纸剪成培养皿大小并用水浸湿,填满培养皿,把4粒浸泡过的玉米种子如图摆放(胚根都朝向培养皿中心);
②盖上培养皿盖,用透明胶带固定,将培养皿侧立于橡皮泥上,放在暗处;
③观察并记录幼根的生长状况。
(1)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 。
(2)A,B,C,D四粒玉米中,作为对照组的是 。
(3)请设计一个室外空旷处进行的实验,在不用任何药剂、装置和不触及幼苗的情况下,使盆栽植物长成如图乙所示形状。请简要说明实验思路。
【答案】(1)根的向地性
(2)A
(3)将栽有正常生长的植株的花盆横(侧)放,等植株弯向上方生长后,再摆正花盆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根据植物的感应性相关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植物的感应性;其实验材料为玉米粒,然后给其适宜的条件,让其萌发。故本实验是想探究根的向地性生长;
(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培养皿侧立于橡皮泥上;其中A,B,C,D四粒玉米在培养皿中的位置如题干中图形所示;其中A相当于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胚根朝下;故A是对照组;其中B,C,D三粒种子的放置状态胚根均不向下;故为实验组;
(3)如果在室外空旷处进行的实验;在不用任何药剂、装置和不触及幼苗的情况下,使盆栽植物长成右图乙所示形状;探究的是茎的背地性生长;可以将栽有正常生长的植株的花盆横(侧)放,等植株弯向上方生长后,再摆正花盆。
故答案为:(1)根的向地性;(2)A;(3)将栽有正常生长的植株的花盆横(侧)放,等植株弯向上方生长后,再摆正花盆。
1 / 12022年温州市八上科学第三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科学考试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得分
1.(2021八上·浙江期中)某人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发烧,住院隔离治疗。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在24h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波动。则该病人在这24h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与散热没关系
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5 体温的控制)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 ℃左右,但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不尽相同。图反映了一天24小时内小明体温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清晨5时小明的体温最低
B.下午5时小明的体温最高
C.这一天中小明体温的范围是36.5 ℃≤T≤37.5 ℃
D.从5时至24时,小明体温一直是升高的
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4 动物的行为)对下表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30 64 6
A.动物的绕道取食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
B.丙的学习能力最强
C.动物的行为与遗传物质无关
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4.(2021八上·淳安期末)运动员比赛时, 图中起调节躯体平衡、控制动作姿势和协调作用的主要结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 第3节神经调节 第2课时 反射与反射弧)如图是缩手反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e→d→a→b→c
B.缩手反射是非条件反射
C.若b处受损,其他部分正常,则有感觉,但不能缩手
D.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
6.(2021八上·天台期末)如图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是茎
B.根生长的最适浓度是B点
C.D点对芽和茎的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
D.生长素浓度越高,对各器官的促进作用越强
7.(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 第3节神经调节 第1课时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行人看到“前方修路,请绕行”的告示牌后改变了行走路线,而一只小狗却照样前行,这种差异的本质是人类有( )
A.视觉中枢 B.语言中枢
C.听觉中枢 D.皮肤感觉中枢
8.(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 第3节神经调节 第1课时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兔的心脏受A、B两种神经支配,某学者为了研究A、B两种神经对心率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先测定正常情况下兔的心率,然后分别测定阻断A神经或B神经后的心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所做的推测正确的是( )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
正常时 90
仅阻断A神经 180
仅阻断B神经 70
A.A、B两种神经作用相同,都是减缓心率
B.A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B神经对心率没有明显影响
C.A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B神经作用是减缓心率
D.A神经作用是减缓心率,B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
9.(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 第2节人体的激素调节)观看影视剧常会有这样的情节:病人心脏骤停,医生给病人注射一种激素,俗称“强心针”,以达到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恢复心脏活跃的抢救目的。这种激素是( )
A.肾上腺素 B.性激素 C.胰岛素 D.生长激素
10.(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 第2节人体的激素调节)糖尿病的探索历程中,科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实验,下列事实与科学史不相符的是( )
A.狗被切除胰脏后,尿液中出现了葡萄糖,推测糖尿病的产生可能与胰脏有关
B.将正常狗的胰管结扎后,发现胰腺大都萎缩,尿液中没有出现葡萄糖,推测糖尿病的产生的确与胰腺有关
C.科学家发现上述结扎了胰管的狗胰脏内的胰岛还活着,推测糖尿病的产生可能与胰脏中的胰岛有关
D.班廷从狗的胰岛中提取出了胰岛素并命名
11.(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 第2节人体的激素调节)甲、乙两人在空腹状态下,同时一次性口服等量的、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然后每隔1 h测定一次血糖含量,将测量结果分别绘成如图所示的a、b曲线,下列对曲线的解释错误的是( )
A.0~1 h内曲线a和b上升是因为葡萄糖被吸收至血液
B.1~2 h内曲线a下降与胰岛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C.4 h后甲乙两人的血糖含量恢复至空腹时的水平
D.曲线b高于曲线a是因为乙的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更强
12.(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 第1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课时植物激素)为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做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根据图中所示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B.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C.单向光使胚芽鞘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向光生长
13.(2022八上·新昌期末)2021年11月24日,央视新闻联合百度智能云推出了首个AI手语主播,手语主播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始为听障人士提供手语服务.AI手语主播其实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工智能机器主要通过机器内部的芯片控制机器各部位有序配合,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其中的芯片相当于反射弧中的( )
A.神经中枢 B.传出神经 C.传入神经 D.效应器
14.(2022八上·武义期末)校园里有许多银杏树,一到秋冬季节,银杏叶子会变黄掉落,为美丽校园增添了亮色,这种现象是植物对( )
A.光照刺激的向性运动 B.温度刺激的感性运动
C.重力刺激的向性运动 D.机械刺激的感性运动
15.(2022八上·上城期末)孩子触碰到烫的物体,“缩手”并“喊出好烫”,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先“喊好烫”后“缩手”
B.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C.缩手反射的反射弧能完成谈虎色变的反射
D.“喊好烫”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16.(2022八上·缙云期末)在接种新冠疫苗时,小科做出反应的神经系统模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针刺手,人在未感觉到痛就马上缩回,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①→②→⑤→③→④
B.打针时,针刺手而手不缩,说明大脑能控制脊髓的反射活动
C.打针时,小科感觉到的疼痛是在⑧处形成
D.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7.(2021八上·吴兴期末)如图是神经系统结构层次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是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B.②是神经组织,具有产生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C.④是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两部分组成
D.③是脑,是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
18.(2021八上·东阳期中)科学小组同学在做植物茎的向性实验时,原来放置在暗箱中的直立幼苗生长一段时间后, 出现了如图的弯曲生长情况。下列分析判断合理的( )
A.暗箱当初可能在甲侧开有一通光孔
B.暗箱当初可能在丙侧开有一通光孔
C.暗箱当初放置时可能接触水平地面的一侧是甲
D.暗箱当初放置时可能接触水平地面的一侧是丁
19.(2021八上·椒江期中)下列现象,属于植物感性运动的是( )
A.植物的根在土壤中总是朝着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B.当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根就朝较湿润的地方生长
C.牵牛花的卷须接触到竿之类的物体就会缠绕在它们上面
D.酢浆草的叶片,因光照和温度的改变而引起白天叶片张开、夜晚或雨天闭合下垂
20.(2020八上·温州期末)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如图为温州龙舟比赛的场景,龙舟大赛队员们正在奋力拼搏。在划龙舟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运动员在接近终点的时候变得很兴奋很激动,这是由于人体只进行了神经调节
B.无论龙舟上有多少人,只要船处于漂浮状态,浮力就一定大于总重力
C.运动员划到终点后,全身出汗,这主要属于人体的体温调节
D.运动员在比赛中听到“加油”声奋力加快,这主要靠激素调节
阅卷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3分)
得分
21.(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 第3节神经调节 第2课时 反射与反射弧)如图为条件反射建立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A表示狗吃到食物后出现 的活动,这是狗生来就有的,属于 反射。
(2)反复经过图B后,图C表示狗对铃声已经建立起分泌唾液的反射,这一反射属于 。
(3)图中D表示一段时间总是只给铃声,不给食物,狗对铃声建立起来的反射将 。
(4)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它是在 的参与下形成的。
22.(2022八上·上城期末)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但仍有少数人对此置若罔闻,因酒驾或醉驾造成很严重的人生悲剧。如图是人神经系统中脑的结构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酒后驾驶的司机看到有交警测酒驾时,会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的情况,这是因为体内 激素分泌明显增加。
(2)酒精对图中人脑中的 (填数字)有麻痹效见,从而使身体的平衡性、动作的协调性变差。
(3)某人酒后驾驶发生车祸受你,医生检查发现,针刺其下肢必觉不到疼痛,但膝跳反射正常,说明此人脊髓的 功能已受损伤。
(4)科学研究表明,酒精不仅会损害人体的消化、神经等系统,还会损伤甲状腺、睾丸、垂体等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当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分旺盛,会引起 疾病。
23.(2021八上·三门期末)如图表示甲、乙二人进食前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
(1)两人中血糖不正常的是 。
(2)某同学分析乙曲线,认为CD段人体内胰岛素分泌量是持续增加的。你认为这个观点 (选填“正确”或“错误”)。
(3)请说出甲曲线中MN段血糖含量下降非常缓慢的原因: 。
24.(2021八上·乐清期中) 2021年10月23日, 秋高气爽,乐清市第三届“英华杯”青少年舞龙舞狮大赛在英华学校举行,比赛龙腾虎跃,精彩纷呈,圆满成功。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秋高气爽”指的是 (填“天气”或“气候”)
(2)“舞龙舞狮”属于 行为(填“先天性”或“后天学习”)
(3)表演中表演者大汗淋漓,产热量 (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散热量。
(4)某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有了尿意但憋住了,这说明 。
25.(2021八上·拱墅开学考)
(1)根据图甲中植物的生长变化,说明植物根的生长具有 (选填“向光性”“向地性”或“背地性”)。
(2)植物的根向水的方向生长的特性称为向水性,向水性能使植物在比较干旱的土壤中寻找水分,以维持其生存。图乙是植物向水性的示意图。则装有潮湿土壤的一侧是 (选填“A”或“B”)侧。
26.(2020八上·温州期末)下图是人体在低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过程。
(1)图甲中“?”处内容为 。
(2)图乙是人脑纵剖面图,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图中 (填序号)
(3)图丙是不同体表温度下血管口径变化情况图。当体表温度明显降低时,皮肤血管状态会由B变为 。(填字母)
27.(2020八上·嘉兴期末) 11月9日。为指导同学们正确应对突发事件。学校组织消防逃生演练。某同学在所到警报声后,作出了如下图的反应,试回答:
(1)X表示反射弧中的 ;
(2)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除了肌肉外,还有 。
(3)图中所示“激素分泌增加”该激素最有可能是下列中的 。(选填序号)。
①生长激素:②肾上腺素:③性激素。
28.(2020八上·余杭期末)实验是学习科学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也是科学的重要内容。养成实验后再思考、再发现的习惯,能使我们更好地学习科学。如图是植物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实验,在此实验中,单侧光改变了 的分布,其 (填“向光侧”或“背光侧”)分布多。所以植物表现出向光性生长。
29.(2020八上·青田期末)观察该细胞并填空。
(1)该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称为 ,是由 和 两部分构成的。
(2)各种信息就是通过这些细胞获取和传递的。下列信息获取和传递的方向正确的是 。
①A→B→C ②C→B→A ③B→A→C
(3)下列细胞属于神经元的是 (可多选)。
A.感光细胞 B.肌肉细胞 C.嗅觉细胞 D.味觉细胞
30.(2020八上·青田期末)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不同,散热越困难 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对热的感觉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 如图所示。据图判断。
(1)在相对湿度为 60%,气温为 35℃时,人体对热的感觉 是 (选填“不热”、“热”、“很热”、“非常热”、“酷热难耐”)
(2)在 25℃和 35℃时,其中 ℃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觉影响较小。
阅卷人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2分)
得分
31.(2021八上·淳安期末)为研究花生根茎水煮液(简称水煮液) 对糖尿病小鼠是否具有降糖效果, 研究人 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①选取大小一致、正常状态的小鼠 3 只, 分成Ⅰ、Ⅱ、Ⅲ三组。
②如图 1,向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胰岛;
③向Ⅲ组小鼠注射适量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花生根茎水煮液, Ⅰ 、 Ⅱ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一段时间后测量每组小鼠的血糖含量相对值。
分析回答
(1)本实验存在的明显不足是: ;
(2)向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胰岛, 目的是减少 的分泌;
(3)研究人员完善实验后,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如图 2 所示。分析图 2 可得到的结论 是: 。
32.(2022八上·武义期末)蓝莓里面含有丰富的花色素苷,经常食用可以促进人体健康。某研究小组想探究乙烯利(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蓝莓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开展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选取长势基本一致且处于蓝莓着色初期的植株5株,分别标为A、B、C、D、E;
步骤二:每隔6天,分别对标号为B、C、D、E的蓝莓果穗均匀喷洒500毫升浓度为100、200、400、600mg/L 的乙烯利溶液,向A组喷洒等量清水;
步骤三:在第三次喷洒后10天采摘蓝莓;
步骤四:测出花色素苷的含量,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组别 A B C D E
乙烯利溶液溶度(mg/L) - 100 200 400 600
花色素的苷含量(mg/g) 0.71 1.00 1.41 1.12 0.80
(1)步骤二中对A喷洒清水,设置A组的目的是 ;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用浓度为600mg/L的乙烯利溶液喷洒后,蓝莓中花色素苷的含量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3)本实验中还存在的明显缺陷是 ;
(4)为了寻找更合适、有效提高花色素苷含量的乙烯利溶液,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应补充的步骤是 。
33.(2021八上·椒江期中)某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解某因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取几个相同的玻璃缸分别贴上标签A、B。
实验步骤 A缸 B缸
步骤一 500毫升池塘水 500毫升池塘水
步骤二 水温25℃ 水温25℃
步骤三 分别加入同期孵化出的蝌蚪各1只
步骤四 加入10克蝌蚪饲料 加入10克蝌蚪饲料
步骤五 加入少许甲状腺激素 不加甲状腺激素
步骤六 每天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
(1)在这个实验设计中,有一个步骤不够严谨,请提出改进建议: 。
(2)实验设计改进后,A缸和B缸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时 ,本实验应重复进行3-5次,
目的是 。
(3)实验按修改后的方案进行,出现的实验结果是:A缸蝌蚪比B缸蝌蚪发育快。该实验得出
的结论是: 。
(4)在养殖业中,有人为了获得高产,将动物激素添加到家畜、家禽的饲料中,你认为以下观点
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任意添加激素,能提高产量,利国利民
B.任意添加激素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C.经常食用这些家禽及家畜的肉、蛋、奶,可以强身健体
D.有些婴儿出现性早熟现象可能和食用这些家禽和家畜的肉蛋有关
阅卷人 四、解答题(第35题第3小题3分,第36题第3小题4分,其他各1分,共15分)
得分
34.(2020八上·吴兴期末)湖州从2020年7月1日起,驾乘电动车必须戴头盔,请回答问题。
(1)骑车者一见红灯亮就捏刹车,请分析在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___
A.眼→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眼
B.眼→传入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肌肉
C.肌肉→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眼
D.眼→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肌肉
(2)佩戴的头盔(如图甲)后方有“凸起”的设计,加强了对 (填“大脑”、“小脑”或“脑干”)的保护作用,该位置存在着一些调节人体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
(3)由于骑行不稳,如图⑨受到碰撞引起膝跳反射,膝跳反射过程与“看见红灯刹车”的反射过程有什么不同?
3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猫头鹰昼伏夜出,大雁秋去春来,植物春华秋实……你可曾想过,他们是如何感知自然并顺时而为的?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早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阐述。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均呈现出昼夜和季节性周期变化,生物体适应这种周期性变化,形成了生物节律。如人的体温周期波动、果蝇的羽化(从蛹到成虫)均表现为昼夜节律,鸟类的迁徙表现为年节律。
生物体内调拉生物节律的机制称为生物钟。从简单的细菌到植物、动物都有生物钟。人们很早就观察到含羞草的叶片白天张开、夜晚合拢的现象。当把含羞草放到一个黑暗的环境中时,发现含羞草叶片开合仍会维持原来的昼夜节律。后来,科学家通过对果蝇羽化节律的研究,分离得到第一个生物钟基因--per基因,这项成果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于人体来说,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一天通常只出现一次,大约在夜晚入睡一小时后,且早睡觉比晚睡觉的峰值高很多。晚上不睡,白天补觉则无济于事,因为白天睡觉不会引起生长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见,生物钟如钟表一般,可以精确地调控行为、激素水平、睡眼、体温等生理机能。
生物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赋予了生物预见和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了解和顺应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物钟,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
(1)通过对含羞草叶片开合的研究,人们认识到含羞草叶片开合 (填“有”或无”)内在生物节律。
(2)根据文中信息分析,下列属于年节律的是 。
a.人体体温变化 b.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
c.北极黄鼠冬眠 d.猫头鹰昼伏夜出
(3)青春期是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由 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因此,遵循昼夜节律对维持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至关重要。
(4)健康生活需要良好的生活习惯。结合对生物钟的理解,请你写出一条健康生活的建议: 。
36.(2018八上·长兴月考)某兴趣小组在学习植物的感应性后,进行以下实验:
①将若干滤纸剪成培养皿大小并用水浸湿,填满培养皿,把4粒浸泡过的玉米种子如图摆放(胚根都朝向培养皿中心);
②盖上培养皿盖,用透明胶带固定,将培养皿侧立于橡皮泥上,放在暗处;
③观察并记录幼根的生长状况。
(1)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 。
(2)A,B,C,D四粒玉米中,作为对照组的是 。
(3)请设计一个室外空旷处进行的实验,在不用任何药剂、装置和不触及幼苗的情况下,使盆栽植物长成如图乙所示形状。请简要说明实验思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其生理机制为:产热量=散热量。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该病人在24h内体温均在39℃左右,即在此段时间内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根据体温调节的机制可知,该病人在这24h内产热和散热相等,故A正确。
故选A。
2.【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冬天,气温降至 0℃以下时,人体内部的温度是 37℃左右;到了夏天,气温高达 40℃时,人体内的温度还是 37℃左右。当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时,人的体温不随之发生变化,而保持相对恒定。人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除了人类,鸟类、哺乳类,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也都具有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类动物都属于恒温动物;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解答】A图中可知0-5过程中,小明体温随着时间而变小到36.5℃,5-17时体温随着时间变化体温升高,故5时温度最低,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下午17时,小明体温随着时间而变小到36.5℃,5-17时体温随着时间变化体温升高,17时温度上升到最高37.5℃,17时温度逐渐降低,故17时是最高,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一天中小明的体温最低为36.5℃,最高位37.5℃,正确,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以看出5时到17时温度随着时间体温升高,而17-24时体温随着降低,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在 遗 传 因 素 的 基 础 上, 通 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后天学习行为。例如,我们在教室里听课、记笔记等学习活动就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后天学习行为主要与神经系统的大脑皮层有关,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图表中,甲动物取食物尝试的次数为30,乙动物取食物得尝试次数为64,丙组取食物得尝试次数为6。
【解答】A动物在取食物之间进行了多次的训练,需要大脑的记忆,是后天的学习行为;
B图表格中丙完成得取食次数最少,说明学习能力强,大脑皮层更加发达;
C动物的行为是通过后天得学习得到的行为,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下,通过环境作用而获得;
D动物等级越高,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
故答案为:C。
4.【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大脑:调节机体活动最高级中枢;
脑干: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如呼吸和血液循环;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
图中甲为大脑,乙为脑干,丙为小脑,丁为脊髓。
【解答】调节躯体平衡、控制动作姿势和协调作用的主要结构是小脑。
故选C。
5.【答案】D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当无意中碰到高温的物体时,我们的手会立即缩回,然后才感觉到痛。手迅速缩回是对高温刺激的应答性反应。我们把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像完成缩手反射活动那样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解答】Aa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c效应器,d传入神经,e感受器,神经传导方向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B缩手反射是对高温刺激的应答性反应,缩手反射是天生的、迅速的、不自觉的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
Cb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受损,效应器就无法接收信息导致无法缩手,但是神经中枢接收到了刺激,会将刺激传到大脑皮层而有感觉;
D缩手反射是天生的、迅速的、不自觉地反应,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故答案为:D。
6.【答案】C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1.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2.观察图片可知: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根、芽和茎的敏感程度大小是:根最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而图中A、B和C分别对根、芽和茎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对应的浓度为最适浓度。
【解答】A.由图可知 ,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是根,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A、B、C点对应的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B不符合题意。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C符合题意。
D. 生长素 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人的学习行为更加复杂。人不仅能对环境中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并能以语言、文字代替具体刺激,作出反应。例如,人们在看见美味食品的文字介绍时,就会分泌唾液(流口水)。这都是因为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
【解答】大脑是高级中枢,人的大脑皮层还能对语言和文字发生反应,当人看到前方修路请绕行的话语时,大脑皮层会将语言看懂且能理解含义,而狗狗能看到字但是无法理解文字的含义,所以语言中枢导致这种差异的存在。
故答案为:B。
8.【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 研究A、B两种神经对心率的影响 ,实验阻断A神经或B神经后的心率,通过心率的变化得出实验结论,心率为心脏一分钟内跳动的次数,正常时90次/分,仅阻断A神经180次/分,仅阻断B神经70分/次。
【解答】A阻断A神经180次/分,相比正常心率高了很多,仅阻断B神经70分/次,比正常的心率低了;
BA阻断A神经180次/分,相比正常心率高了很多,A神经作用为减缓心率的作用,仅阻断B神经70分/次,心率变低了,所以A是减缓心跳加快,B是增加心率作用,故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9.【答案】A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控制人的生长发育;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体内物质和能
量的转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胰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睾丸-分泌雄性激素促进生
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卵巢-雌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侏儒症,发育迟缓,身材异常矮小,但智力正常;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巨人症人体各部位过度生长,四肢长度更为突出,巨人的寿命往往不长;
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手大、脚大、指粗、鼻高等;
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血糖含量升高,出现高血糖;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呆小症,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分旺盛,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情绪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过快。
【解答】肾上腺能分泌肾上腺激素,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控制人的生长发育;胰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睾丸-分泌雄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卵巢-雌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故答案为:A。
10.【答案】B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血糖含量升高,出现高血糖。
【解答】A切除了胰脏,胰脏无法分泌胰岛素,导致血糖无法吸收会随着泌尿系统排出,故可能是胰脏导致的;
B狗得胰管结扎,胰腺萎缩,但是有可能还可以分泌胰岛素,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出现,并不能说明糖尿病的产生与胰腺有关,不符合科学道理;
C结扎了胰脏但是胰岛存活,还能分泌胰岛素,所以推测糖尿病的产生可能与胰脏中的胰岛有关;
D1921年,加拿大的班廷发现了胰岛素,还研究出直接从动物(主要是牛)胰腺中提取胰岛素的方法。
故答案为:B。
11.【答案】D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体内血糖含量升高,胰岛素分泌就增加,降低体内血糖含量,血糖含量低,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维持体内的血糖含量正常;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血糖含量升高,出现高血糖。
【解答】A如图可知0~1h,a、b血糖含量升高是由于进食了葡萄糖溶液,经过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液;
B1~2h,血糖含量降低,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体内的血糖含量;
C4h后图像中最后两曲线高度都与之前高度一样,说明都回到了空腹状态;
Db图起始血糖浓度就很高,可能是因为本身就是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浓度高,而不是利用和吸收血糖能力高导致的。
故答案为:D。
12.【答案】A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该实验变量是光照,目的是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影响,从这个实验能得出胚芽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解答】A:该实验变量是光照,目的是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影响,从这个实验能得出胚芽的生长具有向光性.所以A符合题意.
B:如果研究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还需设置对照在胚芽鞘尖端和胚芽鞘下方分别用锡箔罩住,所以B不符合题意.
C:本题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所以实验变量是光照,所以C不符合题意;
D:本题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所以实验变量是光照,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答案】A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如图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E效应器,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央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即做出指令),传出神经再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最后由E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解答】机器内部的核心芯片控制机器各部位有序配合,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相当于人体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4.【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植物的两种运动:向性运动:外界因素对植物的单方向刺激所引起的定向生长运动,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等,感性运动:是指无一定方向的外界因素均匀地作用于整体植物或者器官所引起的运动:例如手触摸含羞草。
【解答】到秋冬季节,银杏叶子会变黄掉落,则变化的是温度;叶子变黄是不定向的,属于感性运动。
故选B。
15.【答案】B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1)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A: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里,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手被烫伤后,手部皮肤里的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传导,神经传导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里的缩手反射中枢里,缩手反射中枢发出的神经传导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手臂上的效应器,肌肉收缩,产生缩手反射;同时一部分神经冲动沿着脊髓白质里的神经纤维传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和语言中枢,使人产生痛觉并且喊好烫;因此手被烫伤后,先缩手后喊好烫,错误。
B:缩手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属于简单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在大脑皮层以下的脊髓,正确。
C:谈虎色变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而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脊髓,错误。
D:“喊好烫”,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后天性反射,因此反射属于条件反射,错误。
故选B。
16.【答案】D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解答】A:针刺手,人在未感觉到痛就马上缩回,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①→②→⑤→③→④,正确。
B:打针时,针刺手而手不缩,说明大脑能控制脊髓的反射活动,正确。
C:打针时,小科感觉到的疼痛是在⑧处形成,正确。
D: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错误。
故选D。
17.【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图中①是神经细胞,②是神经组织,③是脑,④是神经系统。
【解答】A.①是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
B. ②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B正确。
C. ④是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C错误。
D. ③是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大脑皮层里有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分,D正确。
故选C。
18.【答案】A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出向地性;
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
【解答】因为植物放置在暗箱,没有光照,茎具有背地性,幼苗的茎尖向上生长;
由图可知,植物向着甲的方向生长,根据植物的向光性,暗箱当初可能在甲侧开有一通光孔。
根具有重力性,装根向下生长,由图可知,植物向着甲的方向生长,加上茎具有背地性,幼苗的茎尖向上生长,所以丙应该是下面,所以该暗箱当初放置时最有可能接触水平地面的一侧是丙。
故选A。
19.【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
【解答】A、植物的根在土壤中总是朝着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属于植物的向肥性;故A不正确;
B、当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根就朝较湿润的地方生长,属于植物的向水性;故B不正确;
C、牵牛花的卷须接触到竿之类的物体就会缠绕在它们上面,属于植物的向触性;故C不正确;
D、酢浆草的叶片,因光照和温度的改变而引起白天叶片张开、夜晚或雨天闭合下垂,属于植物的感光性和感温性;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0.【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4)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只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机能;
(2)根据漂浮条件判断;
(3)根据人体体温调节的知识判断。
【解答】A.运动员在接近终点的时候变得很兴奋很激动,这是由于人体进行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故A错误;
B.无论龙舟上有多少人,只要船处于漂浮状态,浮力就一定等于总重力,故B错误;
C.运动员划到终点后,全身出汗,这主要属于人体的体温调节,故C正确;
D.运动员在比赛中听到“加油”声奋力加快,这主要靠神经调节,故D错误。
故选C。
21.【答案】(1)分泌唾液;非条件(简单)
(2)条件反射(复杂反射)
(3)逐渐消退
(4)大脑皮层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缩手反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等反射活动都是简单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这类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各个中枢即可完成,只要反射弧保持完整,在相应的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这类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还有一类反射,如一个人突然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会不自觉地回过头来;看见一颗青杏或听到“青杏”这个词,会不自觉地流出口水。这是一类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这类反射叫做条件反射。
【解答】(1)狗吃到食物会不自觉地流出口水,分泌唾液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后天训练就可以引起来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2)狗要给它喂食物,用食物来强化它已经形成的一铃声的条件反射属于复杂的反射活动;
(3)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长期不用而减弱或消失;
(4)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条件反射活动需要在大脑皮层中枢完成。
故答案为:(1)分泌唾液,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3)逐渐消退;(4)大脑皮层。
22.【答案】(1)肾上腺
(2)②
(3)传导
(4)甲亢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2.望梅止渴、“红灯停、绿灯行”等这一类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叫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功能。
3.脊髓是脑干的延续,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它由许多神经元组成,有许多躯体和内脏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能完成一些躯体和内脏的反射活动,还能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重要信息的传递通道。
4.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同时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如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
【解答】(1)酒后驾驶的司机看到有交警测酒驾时,会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的情况,这是因为体内肾上腺激素分泌明显增加。
(2)酒精对图中人脑中的②小脑有麻痹效见,从而使身体的平衡性、动作的协调性变差。
(3)某人酒后驾驶发生车祸受你,医生检查发现,针刺其下肢必觉不到疼痛,但膝跳反射正常,说明此人脊髓的传导功能已受损伤。
(4)科学研究表明,酒精不仅会损害人体的消化、神经等系统,还会损伤甲状腺、睾丸、垂体等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当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分旺盛,会引起甲亢疾病。
23.【答案】(1)甲
(2)错误
(3)胰岛素分泌不足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人体正常血糖含量约为90毫克/100毫升。
【解答】(1)甲的血糖明显高于正常值,故血糖不正确的是甲。
(2)CD段血糖含量下降是由于胰岛素的调节作用,而不是人体内胰岛素持续增加导致的,故此观点是错误的。
(3)甲曲线中MN段血糖含量下降非常缓慢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地降低血糖。
故答案为:(1)甲 (2)错误 (3)胰岛素分泌不足
24.【答案】(1)气候
(2)后天学习
(3)等于
(4)大脑能控制脊髓的反射活动或者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1)天气是短期内的,以天、小时等为单位变化;而气候的周期更长,通常是30年或更长时间,是一段时间内可预测的平均天气。
(2)先天行为是生下来就会的;后天学习行为是在出生以后形成的。
(3)在体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产热量与散热量是相等的。
(4)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中,大脑能控制脊髓的反射活动或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解答】(1)“秋高气爽”是指气候;
(2)“舞龙舞狮”需要后天学习才能进行,所以是后天学习行为;
(3)表演者虽大汗淋漓,但体温仍维持正常体温,所以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4)有了尿意但憋住了,这是因为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到大脑的控制。
故答案为:(1)气候;(2)后天学习行为;(3)等于;(4) 大脑能控制脊髓的反射活动或者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
25.【答案】(1)向地性
(2)B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解答】(1)由甲图可知,植物的根朝向地心生长,说明根具有向地性;
(2)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说明植物的根会朝向有水的地方生长,因此图乙种B侧是潮湿土壤;
故答案为:(1)向地性;(2)B。
26.【答案】(1)增加产热
(2)②
(3)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寒冷时,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兴奋性增强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
【解答】(1)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出现“战栗”,增加产热量,进而维持体温恒定,因此图甲中“?”处内容为增加产热。
(2)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②下丘脑。
(3)当体表温度明显降低时,皮肤血管状态会由B变为A,即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量。
故答案为:(1)增加产热(2)②(3)A
27.【答案】(1)感受器
(2)内分泌腺
(3)②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 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可以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人体反应灵敏,还能充分调动人体的潜力,以应对紧急情况。
【解答】(1)根据图中箭头可见:X是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2)依图所示,图中存在两条反射弧,即X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肌肉、X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内分泌腺。所以,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除了肌肉外,还有内分泌腺。
(3) 图中所示“激素分泌增加”该激素最有可能是下列中的②肾上腺素 ,以应对紧急情况下的逃生。
故答案为:(1)感受器(2)内分泌腺(3)②
28.【答案】生长素;背光侧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植物的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向光侧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运到背光侧,造成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茎对生长素不敏感,结果背光侧促进生长作用明显高于向光侧,使该侧生长快,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解答】在此实验中,单侧光改变了生长素的分布,其背光侧分布多。所以植物表现出向光性生长。
故答案为:生长素;背光侧
29.【答案】(1)神经元;细胞体;突起(“细胞体”“突起”答案顺序可互换)
(2)③
(3)A;C;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神经元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组成,具有联络和整合输入信息并传出信息的作用。
【解答】(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由突起和细胞体两部分构成;
(2)神经元中树突接受刺激,传递到细胞体,细胞体再把冲动传递到轴突,从而向上传递;图中B是短而多的树突,A是具有细胞核的细胞体,C是轴突;故 ③ 符合题意;
(3)A、感光细胞能够接受光线的刺激,属于神经元;
B、肌肉细胞用于舒张和收缩,不能感受刺激,不属于神经元;
C、嗅觉细胞能够接受气味的刺激,属于神经元;
D、味觉细胞能够接受味道的刺激,属于神经元;
故答案为:(1)神经元;细胞体;突起;(2) ③ ;(3)ACD。
30.【答案】(1)非常热
(2)25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相对湿度为 60%,气温为 35℃时,人体的感觉是非常热;
(2)由图可知,25℃时,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人体对热的感觉几乎没什么变化;而在35℃时,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人体对热的感觉由热到很热,到非常热,变化较大;
故答案为:(1)非常热;(2)25.
31.【答案】(1)小鼠的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
(2)胰岛素
(3)花生根茎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具有降糖效果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胰岛素的功能:调节糖代谢,既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在肝脏内(肝糖原),还能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
【解答】(1)本实验存在的明显不足是:小鼠的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
(2)向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胰岛, 目的是减少胰岛素的分泌。
(3)根据条形统计图可知:I组的血糖含量是9、II组的血糖含量是13、Ⅲ组的血糖含量是10;所以Ⅲ组血糖含量高于Ⅰ组,低于Ⅱ组。由此推测,一定浓度的花生根茎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的降糖效果是具有降糖作用。
32.【答案】(1)对照(对比) 增多
(2)增多
(3)每组实验蓝莓植株数量过少,实验存在偶然性(没有重复实验)
(4)将乙烯利溶液的浓度在100mg/L ~ 400mg/L之间(或200mg/L左右)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范围再进行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惟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由于B、C、D、E的蓝莓果穗均匀喷洒500毫升浓度为100、200、400、600mg/L的乙烯利溶液,那么可以作对照实验,因此向A组喷洒等量清水,可以对比实验现象,更容易得出实验结论。
(2)析表中数据,可知用浓度为600mg/L的乙烯利溶液喷洒后,蓝莓中花色素苷的含量增多。
(3)该实验选取的是长势基本一致且处于蓝莓着色初期的植株5株,说明每组的实验植株树太少了,对于实验中应当注意的是实验样品少而导致实验存在很大偶然性,并且该实验也没有重复实验取平均值。
(4)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为乙烯利溶液浓度为200mg/L是最有利于对蓝莓果花色素苷生成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寻找更合适、有效提高花色素苷含量的乙烯利溶液,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应补充的步骤是将乙烯利溶液的浓度在100mg/L ~ 400mg/L之间(或200mg/L左右)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范围再进行实验。
33.【答案】(1)各加入10只蝌蚪做实验
(2)甲状腺激素;排除实验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3)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4)B;D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激素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学信息物质,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
【解答】(1)由步骤可知,该实验中两个玻璃缸中都只放入了一只蝌蚪,实验对象太少,存在较大的偶然性,应各加入10只蝌蚪进行实验;
(2)由步骤五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甲状腺激素;重复实验多次,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3)A缸蝌蚪比B缸蝌蚪发育快,而A缸中加入了甲状腺激素,B缸没有加入,说明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4)AB、激素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确实能够提高产量,但激素的使用必须合理,因为任意的使用激素也可能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故A错误;B正确;
C、经常食用用激素养殖出来的肉类等食品,可能给人体带不来不利的影响;故C错误;
D、婴儿出现早熟现象可能是性激素过多导致的,有可能与用激素养殖的家禽有关;故D正确;
故答案为:(1) 各加入10只蝌蚪做实验;(2)甲状腺激素; 排除实验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3)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4)BD。
34.【答案】(1)B
(2)脑干
(3)膝跳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看见红灯刹车”反射是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根据反射的产生途径和特点,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如膝跳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1)骑车者一见红灯亮就捏刹车,这一反射的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眼(感受器)接受灯亮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导大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即作出指令),传出神经再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肌肉(效应器),最后由效应器(肌肉)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捏刹车。
(2)运动员佩戴的头盔后方“凸起”的设计,加强了对脑干的保护作用。
(3)膝跳反射是生来就有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非条件反射,驾驶员看到红灯刹车这一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条件反射。
故答案为:(1)B(2)脑干(3)膝跳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看见红灯刹车”反射是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
35.【答案】(1)有
(2)C
(3)垂体
(4)不熬夜、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合理即可)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均呈现出昼夜和季节性周期变化,生物体适应这种周期性变化,形成了生物节律。
【解答】(1)人们很早就观察到含羞草的叶片白天张开、夜晚合拢的现象。当把含羞草放到一个黑暗的环境中时,发现含羞草叶片开合仍会维持原来的昼夜节律。说明含羞草叶片的开合有内在的生物节律。
(2)人体体温变化、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猫头鹰昼伏夜出都表现为昼夜节律;北极黄鼠冬眠表现为年节律。
(3)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调节生长发育。青春期是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由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因此遵循昼夜节律对维持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至关重要。
(4)生物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赋予了生物预见和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建议大家不要熬夜、 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故答案为:(1)有 (2)C (3)垂体 (4)不熬夜、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合理即可)
36.【答案】(1)根的向地性
(2)A
(3)将栽有正常生长的植株的花盆横(侧)放,等植株弯向上方生长后,再摆正花盆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根据植物的感应性相关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植物的感应性;其实验材料为玉米粒,然后给其适宜的条件,让其萌发。故本实验是想探究根的向地性生长;
(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培养皿侧立于橡皮泥上;其中A,B,C,D四粒玉米在培养皿中的位置如题干中图形所示;其中A相当于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胚根朝下;故A是对照组;其中B,C,D三粒种子的放置状态胚根均不向下;故为实验组;
(3)如果在室外空旷处进行的实验;在不用任何药剂、装置和不触及幼苗的情况下,使盆栽植物长成右图乙所示形状;探究的是茎的背地性生长;可以将栽有正常生长的植株的花盆横(侧)放,等植株弯向上方生长后,再摆正花盆。
故答案为:(1)根的向地性;(2)A;(3)将栽有正常生长的植株的花盆横(侧)放,等植株弯向上方生长后,再摆正花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