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1身边的化学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1身边的化学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1-18 10:1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身边的化学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在我国制碱工业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张青莲 B.屠呦呦 C.侯德榜 D.杨振宁
2.下列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用“中国天眼”探索太空奥秘
B.研究杂交水稻,获取高产稻种
C.寻找新材料制造高性能芯片
D.规划城市布局,缓解交通拥堵
3.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衣:棉布是用棉花纺织而成,棉花属于天然纤维
B.食:我们吃蔬菜、水果,主要是为了补充蛋白质
C.住:住房装修材料挥发出的甲醛等物质对人体没有危害
D.行:修建高速公路所用的沥青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4.下列行为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分类回收,利用垃圾,减少资源浪费
B.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减少疾病传染
C.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化学原料
D.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5.我们常用原子利用率来衡量化学反应过程的原子经济性,其计算公式为:
原子利用率 x 100%.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原子利用率为100%.在用丙炔(C3H4)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C5H8O2)的过程中,欲使原子利用率达到最高,还需要其他的反应物有(  )
A.CO和CH3OH B.CO2和H2O C.H2和CO2 D.CH3OH和H2
6.“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其核心要求是从源头上清除污染。下列做法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将垃圾废物浇上汽油焚烧
B.施用大量农药减少植物病虫害
C.研究开发利用氢能源
D.禁止化工厂生产化工产品
7.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
B.门捷列夫研究了质量守恒定律
C.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D.张青莲教授为测定相对原子质量做出了杰出贡献
8.下列哪位科学家在1869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
A.道尔顿 B.居里夫人 C.门捷列夫 D.阿伏加德罗
9.以下不属于化学研究范围的是(  )
A.将废旧塑料变成燃料
B.研制开发新型低毒农药
C.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机理
D.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质人造纤维
10.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
A.合成抗击新冠肺炎的新药物
B.研究“奋斗者”号深潜海底的运动轨迹
C.开发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能源
D.研制在月球表面可展现的高能纺织品国旗
11.下列化学新技术与其试图解决的问题的连线不正确的是(  )
A.某公司开发的海水淡化膜﹣﹣资源问题
B.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的导电塑料﹣﹣能源问题
C.某洗衣机厂开发的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污染问题
D.中科院开发的纳米玻璃用于国家大剧院﹣﹣材料问题
12.2015年天津巷“8 12”瑞海公司危险化学品仓库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又一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下列关于化学的看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材料
B.化学正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C.化学可以为人类提供新能源
D.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3.  的原子论和  的分子学说的创奠定了  代化学的基础。门捷列夫  了元素周期律并  。
14.近代,由于英国科学家  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创立了近代原子论和  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5.化学是在  、  、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16.某班同学在进行“化学的利与弊”的辩论会上,甲方认为:“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化学正造福于人类。”乙方认为:“化学给环境带来了污染,正在危害着人类的安全。”如果你请你也加入其中,你会愿意加入  方,你的理由是(至少答三条):①  ;②  ;③  。
三.解答题(共3小题)
17.绿色化学的内容是  ,核心是  .
18.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R.J.S.Rayleigh,1842﹣1919)在测定氮气的密度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取了氮气,结果却发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不相等.(1)一种方法是通过除去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余下氮气的方法制得氮气,然后测量它的密度为1.2572克/升.(2)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氨氧化原理:把氨气通入装有黑色氧化铜固体的玻璃管中进行加热,测得生成的氮气密度为1.2508克/升.开始瑞利认为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不当引起了实验误差,但经过多次实验,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之间总有一个微小的差异.瑞利没有放过这一微小差异,经过两年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他和英国化学家拉姆塞终于找到造成这一微小差异的答案.(1)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是由  (“必然”或“偶然”)因素造成的.两位科学家最后找到的答案是  .
(2)根据上述材料,最能体现了两位科学家具有  的精神.
A.淡泊名利,献身科学 B.敢于牺牲,百折不挠
C.勇于探索,精益求精 D.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在我国制碱工业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张青莲 B.屠呦呦 C.侯德榜 D.杨振宁
【分析】根据制碱工业的发展史和侯德榜等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判断。
【解答】解: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化肥和制碱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故选:C。
【点评】了解化学历史,可以了解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化学考查的基本考点。
2.下列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用“中国天眼”探索太空奥秘
B.研究杂交水稻,获取高产稻种
C.寻找新材料制造高性能芯片
D.规划城市布局,缓解交通拥堵
【分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判断,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解答】解:A、用“中国天眼”探索太空奥秘属于物理学研究的范畴,故不符合题意;
B、研究杂交水稻,提高产量,属于生物学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不符合题意;
C、寻找新材料制造高性能芯片,是新物质的研制,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符合题意;
D、规划城市布局,缓解交通拥堵,没有新物质的研制,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了解化学研究的领域或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符合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代表了中考的方向。
3.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衣:棉布是用棉花纺织而成,棉花属于天然纤维
B.食:我们吃蔬菜、水果,主要是为了补充蛋白质
C.住:住房装修材料挥发出的甲醛等物质对人体没有危害
D.行:修建高速公路所用的沥青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分析】A、棉花属于天然纤维;B、吃蔬菜、水果,主要是为了补充维生素;C、住房装修材料挥发出的甲醛等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D、沥青是由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
【解答】解:A、棉花属于天然纤维,故A正确;
B、吃蔬菜、水果,主要是为了补充维生素,故B错;
C、住房装修材料挥发出的甲醛等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故C错;
D、沥青是由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所以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D错。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常见的材料分类,熟悉六大类营养物质。
4.下列行为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分类回收,利用垃圾,减少资源浪费
B.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减少疾病传染
C.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化学原料
D.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分析】A、根据分类回收垃圾的好处回答本题;
B、使用一次性木筷浪费木材考虑;
C、根据新能源的优点考虑;
D、根据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优点考虑。
【解答】解:A、分类回收垃圾,减少污染,减少资源浪费,故A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B、使用一次性木筷浪费木材,故B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C、新能源不污染环境,减少使用化学原料,可以减少污染,故C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D、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故D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环境污染问题。
5.我们常用原子利用率来衡量化学反应过程的原子经济性,其计算公式为:
原子利用率 x 100%.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原子利用率为100%.在用丙炔(C3H4)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C5H8O2)的过程中,欲使原子利用率达到最高,还需要其他的反应物有(  )
A.CO和CH3OH B.CO2和H2O C.H2和CO2 D.CH3OH和H2
【分析】由题意知,绿色化学即环境友好型化学,其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根据这一观点,要把一个C3H4分子变成一个C5H8O2分子,还必须增加2个C原子、4个H原子、2个O原子,即原料中C、H、O 的原子个数比为1:2:1,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由题意知,绿色化学即环境友好型化学,其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根据这一观点,要把一个C3H4分子变成一个C5H8O2分子,还必须增加2个C原子、4个H原子、2个O原子,即原料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
A、CO和CH3OH,这两种物质如果按照分子个数比1:1组合,则很容易使C、H、O的原子个数比达到1:2:1,故正确;
B、CO2和H2O,其中两种物质里三种原子不论怎样组合也都不能使C、H、O的原子个数比为3:2:2,故错;
C、H2和CO2,其中两种物质分子里三种原子不论怎样组合都不能使C、H、O的原子个数比为3:2:2,故错误;
D、CH3OH和H2,其中两种物质分子里三种原子不论怎样组合都不能使C、H、O的原子个数比为3:2:2,故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再进行灵活运用。
6.“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其核心要求是从源头上清除污染。下列做法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将垃圾废物浇上汽油焚烧
B.施用大量农药减少植物病虫害
C.研究开发利用氢能源
D.禁止化工厂生产化工产品
【分析】根据绿色化学就是从源头上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分析解题。
【解答】解:A、将垃圾废物浇上汽油焚烧,该做法虽然能清除垃圾,但垃圾被焚烧后,会产生许多有害气体,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这种方法不科学,故A错误;
B、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污染水资源,造成环境污染,故B错误;
C、氢气燃烧生成水,对环境也没有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故C正确;
D、禁止化工厂生产化工产品是错误的,应该减少污染物排放,而不能禁止生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日常生活中要时刻重视绿色化学的理念,理解绿色化学的核心,防止环境污染人人有责。
7.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
B.门捷列夫研究了质量守恒定律
C.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D.张青莲教授为测定相对原子质量做出了杰出贡献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拉瓦锡、门捷列夫、道尔顿、张青莲在化学上作出的贡献。
【解答】解:A、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分别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故A说法正确。
B、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了元素周期表,故B说法错误;
C、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的成分,故C说法正确;
D、张青莲教授为测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做出了突出贡献。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很简单,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关注化学学科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8.下列哪位科学家在1869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
A.道尔顿 B.居里夫人 C.门捷列夫 D.阿伏加德罗
【分析】根据各位科学家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A、道尔顿提出原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原子学说,故选项错误;
B、居里夫人发现镭,故选项错误;
C、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了元素周期表,故选项正确;
D、阿伏加德罗首先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创立了分子学说,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研究的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9.以下不属于化学研究范围的是(  )
A.将废旧塑料变成燃料
B.研制开发新型低毒农药
C.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机理
D.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质人造纤维
【分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解答】解:A、将废旧塑料变成燃料,属于物质间通过化学变化进行转化,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A不符合题意;
B、研制开发新型低毒农药,属于新物质的制取,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B不符合题意;
C、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机理,属于生物研究的范畴,故C符合题意;
D、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质人造纤维,属于新物质的制取,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了解化学研究的领域或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符合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
10.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
A.合成抗击新冠肺炎的新药物
B.研究“奋斗者”号深潜海底的运动轨迹
C.开发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能源
D.研制在月球表面可展现的高能纺织品国旗
【分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解答】解:A、合成抗击新冠肺炎的新药物,属于制取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B、研究“奋斗者”号深潜海底的运动轨迹,属于物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正确。
C、开发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能源,开发新能源,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D、研制在月球表面可展现的高能纺织品国旗,属于研究、制取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才能利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
11.下列化学新技术与其试图解决的问题的连线不正确的是(  )
A.某公司开发的海水淡化膜﹣﹣资源问题
B.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的导电塑料﹣﹣能源问题
C.某洗衣机厂开发的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污染问题
D.中科院开发的纳米玻璃用于国家大剧院﹣﹣材料问题
【分析】A、根据开发海水淡化膜是为了取得淡水资源判断.
B、根据导电塑料是一种合成材料判断.
C、根据水污染的来源判断.
D、根据纳米玻璃是一种材料判断.
【解答】解:A、利用海水淡化膜可以进行海水淡化,有效利用海洋水资源,解决淡水短缺的问题,所以正确。
B、导电塑料是一种合成材料,使用导电塑料属于材料问题,不是能源问题,所以错误。
C、水污染的污染源之一就是生活污染的任意排放,用洗衣粉可能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所以正确。
D、纳米玻璃是一种材料,开发的纳米玻璃用于国家大剧院,是解决建筑材料问题,所以正确。
故选:B。
【点评】了解化学研究的领域或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符合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
12.2015年天津巷“8 12”瑞海公司危险化学品仓库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又一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下列关于化学的看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材料
B.化学正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C.化学可以为人类提供新能源
D.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分析】根据化学研究的领域和化学的用途来分析本题,知道化学对人类和社会的作用.
【解答】解:A、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能够研制出新材料,故正确;
B、汽车排放的尾气,可以通过化学研制出的催化转化器转化为无污染的气体再排放,所以化学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故B正确;
C、水在一种催化剂和太阳能的作用下可制出氢气,氢能就是一种新能源,故C正确;
D、化学的发展会对环境有保护作用,生态环境恶化是人为破坏造成的,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学习了化学知识后,如何使其服务于社会,为人类造福.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3. 道尔顿 的原子论和 阿伏加德罗 的分子学说的创奠定了 近 代化学的基础。门捷列夫 发现 了元素周期律并 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
【分析】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
1869年,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故答案为:道尔顿;阿伏加德罗;近;发现;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关注化学学科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4.近代,由于英国科学家 道尔顿 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创立了近代原子论和 分子学说 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分析】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论;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故答案为:道尔顿;分子学说。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关注化学学科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5.化学是在 分子 、 原子 、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分析】根据化学的概念、研究范畴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故答案为:分子;原子.
【点评】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才能利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
16.某班同学在进行“化学的利与弊”的辩论会上,甲方认为:“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化学正造福于人类。”乙方认为:“化学给环境带来了污染,正在危害着人类的安全。”如果你请你也加入其中,你会愿意加入 甲 方,你的理由是(至少答三条):① 化学可以制造新的材料,用于人类生活 ;② 化学可以制造新的药物,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 ;③ 通过化学知识可以保护我们的环境 。
【分析】根据化学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条件,保护环境等优点进行回答。
【解答】解:我愿意加入甲方,化学可以制造新的材料,用于人类生活,化学可以制造新的药物,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通过化学知识可以保护我们的环境。
故答案为:甲;①化学可以制造新的材料,用于人类生活;②化学可以制造新的药物,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③通过化学知识可以保护我们的环境。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化学的作用。
三.解答题(共3小题)
17.绿色化学的内容是 绿色生产、绿色销毁 ,核心是 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源 .
【分析】根据绿色化学的内容和绿色化学的核心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销毁”等内容.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源.
故答案为:绿色生产、绿色销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源.
【点评】本题考查绿色化学的内容和绿色化学的核心,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
18.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R.J.S.Rayleigh,1842﹣1919)在测定氮气的密度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取了氮气,结果却发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不相等.(1)一种方法是通过除去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余下氮气的方法制得氮气,然后测量它的密度为1.2572克/升.(2)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氨氧化原理:把氨气通入装有黑色氧化铜固体的玻璃管中进行加热,测得生成的氮气密度为1.2508克/升.开始瑞利认为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不当引起了实验误差,但经过多次实验,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之间总有一个微小的差异.瑞利没有放过这一微小差异,经过两年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他和英国化学家拉姆塞终于找到造成这一微小差异的答案.(1)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是由 必然 (“必然”或“偶然”)因素造成的.两位科学家最后找到的答案是 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含有其他气体,例如稀有气体等 .
(2)根据上述材料,最能体现了两位科学家具有 C 的精神.
A.淡泊名利,献身科学 B.敢于牺牲,百折不挠
C.勇于探索,精益求精 D.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分析】(1)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是由必然因素造成的.原因是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含有其他气体;
(2)根据上述材料,最能体现了两位科学家具有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进行解答.
【解答】解:(1)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是由必然因素造成的.原因是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含有其他气体,例如稀有气体等;
(2)根据上述材料,最能体现了两位科学家具有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
故答案为:(1)必然;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含有其他气体,例如稀有气体等;(2)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学史料的掌握情况.只要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即可轻松答题.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