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一中2022一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以‘光风霁月'来形容其人格气象”说法错误。就文
中材料“断虹霁雨'词境不免令人联想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光风霁月?”而言,并非李侗以“光
风霁月”来形容黄庭坚的人格气象,而是黄庭坚以此形容周敦颐之人品。同时,文中并未提及李侗对黄庭坚
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养是否给予高度评价。)
2.A(B项“这是因为两人在对词的认识以及审美个性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苏
轼和欧阳修确实都创造了大量雅词,但并不能据此得出“两人在对词的认识以及审美个性上都有诸多相似之
处”,因果关系不成立。同时依据文中内容,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而非
“都有诸多相似之处”。C项“早期词作音乐特质明显,但内容局限,这不利于词的创作传播”说法错误。依据
文中“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等相关内容,词的音乐特质反而是有利于其传播
的。D项“诗与词双峰并立”说法错误。由“词文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得出“诗与词双峰并立”的判断有
误,原文并未提及。故选A。)
3.C(依据材料二内容,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
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一样,以词言志。由此可知,要判断是否符合“诗人之
雄”的特质,首先要看是否“言志”,同时依据材料二的内容,其“志”应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
历史使命感”。A项出自范仲淹《渔家做》,征人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
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这体现了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B项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意为:山峦
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这蕴含了传统士人面对艰难挫折但依
然坚定信念、执着前行之意,同样体现了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C项出自柳永《雨霖
铃》,虽亦抒情,但非“言志”,体现的更非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故不符合“诗人之雄”
特质。D项出自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竞至于对异族君主
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家国之情,谧于言表,同样体现了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故选C,)
4.①开头提出核心议题“宋词雅化”,强调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②接着列举宋代
三个典型文人的创作论证了人格精神对于宋词雅化的推动作用:欧阳修“清风明月”的“闲”境,苏轼“也无风
雨也无晴”的“适”境,黄庭坚“断虹霁雨”的悟透人生的通脱释然之境;③最后得出结论,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
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格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
分)
5.①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运用了夸张、比喻、对偶等手法表现赤壁之景,陡峭的
石壁插人云层,激起的浪花如卷起的千万堆的白雪,“乱石穿空”与“惊涛拍岸”结构相同,意义相关。②创作
心理的雅化:在苏轼看来,眼前的雄奇壮阔之景就是赤壁之战的发生地,置身其中,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力
挽狂澜的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③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通过描写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内容,把对历史的审视
与思考带入词中,追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每点2分,酌情给分)
6.B(“家乡景物的描绘”“往昔美好亲切生活的回忆”错误。从注释中“幼年丧母”可以看出,作者的往背生活并
不美好亲切。结合“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分析,柳树、高山、牵牛花等不是
作者故乡的景物。)》
7.C(“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文章
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8.①对家乡的思虑。②对自己这个外来的所谓“媳妇”能不能被接受的顾虑。③对“家乡”这一观念的思考。
④对家乡仍然被日寇占领的苦闷与无奈。(每点1分,的情给分)
9.①“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通过“用手比量”这一细节,表现了朋友对家
乡物产的喜爱之情,充满了自豪感。②“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通过
“爬”这一动作细节,表现了三郎想从《东北富源图》上找到自己故乡的急切之情。③“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
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通过“扫”这一细节,表达了三郎寻找家乡的专注神情:④“他的眉毛和额头上
起着很多皱纹”,通过这一肖像描写,表达了三郎那种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与苦闷之情:⑤“他的手从我的手
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
放在枕头上去”,通过几个连续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三郎那种美好愿望无法实现的局促之态。(每点2
分,任答三点即可)
10.D(原文标点: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
者买之。)
11.C(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
12.A(“他的父亲赵奢常常被他的提问难住”说法结误,原文“奢不能难”意思是他父亲赵奢提的问题难不
住他。)
13.(1)赵王认为廉颇是因屡屡失利而胆怯,变得不敢迎敌作战,十分生气,多次责备他。(“怯”“让”各1分,句
意2分)
(2)如果赵国不派他担任将军还行,若是真的用他,使赵军灭亡的一定是赵括!(“使”,两个“将”各1分,句
【高一期中·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8055A华池一中2022一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2022.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題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第一一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
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
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
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
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
的影响作用。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
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
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
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
“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无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
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
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
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酒
阑不必看莱萸,俯仰人间今古”“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且陶陶,乐尽天真”“与谁
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身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
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
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欧阳修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是他在贬滴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
【高一期中·语文第1页(共8页)】
805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