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9 07:3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单选题
1.黄宗羲在《原臣》中说,父子是先天的血缘关系,君臣则是后天的契约关系,是在“为天下”的前提下结成的君臣共同体,君主若不能“为天下”,臣可视君为路人。这说明黄宗羲思想的实质是( )
A.倡导君臣平等的契约关系 B.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C.否定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 D.信守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
2.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等机构决定重拍《红楼梦》,从全国海选演员的消息传出后,报名应征者不计其数。有人应征贾宝玉这一角色,考官让其评述这部伟大的作品,你认为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①该作品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
②该作品通过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
③该作品渗透了忧伤的感情,其中也有怀念中原故土的篇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3.明未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指出“自古用蛮夷攻中国者,始自周武王”,强调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人民福祉高于一姓之兴亡。这表明顾炎武( )
A.蕴含民族国家观念 B.继承传统儒家思想
C.革命意识非常鲜明 D.反对封建君主制度
4.时空观念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下列著作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农政全书》 ②《千金方》 ③《梦溪笔谈》 ④《神农本草经》
A.①③④② B.④②③① C.③④②① D.①③②④
5.明朝中期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了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的事迹。他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拿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这表明当时( )
A.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 B.自然经济解体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D.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生产
6.明清时期的民本思想重在探讨养民、富民、教民等基本内容,倡导“公天下论”“平等论”“限君论”“以民治民论”“义利并重论”。这些思想( )
A.脱离了儒家思想范畴 B.推动了当时社会转型的完成
C.体现了人民主权学说 D.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7.明清时期,松江因为技术创新,最早形成棉布产业基地。佛山因为掌握了先进的制铁技术,虽然并没有原材料和市场,还是成为了最大的制铁业基地。类似还有景德镇的制瓷业、温州的皮革业、台州的印刷业等。上述材料主要反映明清时期( )
A.手工业生产出现专业化和区域化 B.技术创新推动生产方式变化
C.手工业生产技术地方保护性较强 D.市场开拓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8.牌记指在书籍卷末、序文目录后边等位置刻印的图记。在明代,为了吸引购书者,刊刻者不断对牌记的形式、构图、装饰式样、字体等进行创新。这反映出明代( )
A.雕版印刷的技术高超 B.书籍出版的商业化程度加深
C.政府重视文化的创新 D.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9.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包含有关白银成色特征的知识,但此时人们更多是将白银视作“宝物”“古物”类的智侈品。明中叶以来,商人因商品交易频繁,白银需求增加,于是不断总结用银经验,并将其编入商书中。这一变化反映出明代中后期( )
A.商人地位的提高 B.经济类小说的盛行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政府抑商政策松弛
10.顾炎武曾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
A.仍受制于封建思想的束缚 B.猛烈地抨击君主专制
C.对儒家文化缺少必要反思 D.对理学空疏之风不满
11.有史料这样藐视17世纪苏州发生的新变化:“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对这一变化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官营手工业发展极其迅速 B.工商业市镇大量崛起
C.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2.明人李贽认为“为善为恶,彼俱无意”,清人金圣叹也认为,李逵“一片天真烂漫到底”,完全符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标准。据此可知,李贽和金圣叹等知识分子( )
A.主张回归孔孟儒学经典 B.依据理学塑造理想人格
C.试图突破传统思想束缚 D.不以人性善恶品评人物
13.魏晋时期,小说的艺术风尚是贵族的、宗教的。到了明清时期,小说既有表现出以华为美的消费风尚,如赏花游玩、促织之戏,也有记叙平民英雄、传扬人情风味的题材。小说艺术风尚的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B.明清儒学新发展带来了思想解放
C.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 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封建等级观念
14.下列历史事件和现象反映的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①统治危机初步显现②孕育着社会转型的因素
③商品经济繁荣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京剧《长坂坡》《赵氏孤儿》表达了对忠诚的盛赞,《华容道》《钟馗嫁妹》肯定了知恩图报的思想,《杨门女将》岳母刺字》褒扬了爱国忠君的壮举,《打渔杀家》则是对强暴势力的鞭挞。这反映出京剧( )
A.成为批判专制统治的工具 B.建立在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
C.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 D.体现出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
16.明代以前,鲜有如商人“罢市”等市民运动的记录。明后期,市民运动骤然高涨,仅万历(1573-1602)年间就达五六十次(如下表)。这一现象表明( )
领导者 士大夫 手工业者、商贩、作坊主 土豪 身份不明者
次数 19 14 15 18
A.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结构变化 B.政治黑暗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C.教育发展提升民众政治觉悟 D.思想文化变革瓦解统治秩序
17.王阳明指出:“是以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据此可知,王阳明( )
A.认为人应该通过心外求理 B.意在抨击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的弊病
C.强调道德修养的实践意义 D.主张通过外在的行为规范维护秩序
18.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冲破传统社会的新因素。该因素为( )
A.“客商之携货运行者,咸以同乡或同业关系,结成团体,俗称客帮”
B.“朝野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官俸用钞,钞壅不行。”
C.苏州机户“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D.“甘薯高山海泊无不种之,闽、浙贫民以此为粮之半”
19.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在《鲜君》中指出,“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治乱非他人所能为也,君也。小人乱天下,用小人者谁也?”,“海内百亿万之生民,握于一人之手,抚之则安居,置之则死亡。矢乎君哉?地乎君哉!”唐甄的主张( )
A.彻底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主流方案 D.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20.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让普通人明白人伦道德秩序是人所固有的精神,不做违反伦理道德、大逆不道的事情成为宋明思想家的重任。最契合上述目标的思想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21.王阳明在《答顾东桥书》中说:“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由此可知,王阳明的思想( )
A.阐述了先物后理的哲学观 B.指出了主体自由与精神满足的途径
C.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D.揭示了认识与实践二者的辩证关系
22.明朝中期的一位思想家,把“人欲”看做“天理”的对立物,认为先天的“良知”受到了外来物欲的“昏蔽”,人们才会有不善的的思想和行为。但是,只要人们体会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除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成为“圣人”。上述思想家是( )
A.陆九渊 B.王守仁 C.王夫之 D.黄宗羲
23.下表是清朝前中期户口数、每口平均田数的部分统计数据。
年份 口数 每口平均田数(亩)
康熙十五年(1711) 24621324 28.15
乾隆十八年(1753)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年(1766) 208095796 3.56
据此可知,这一变化趋势带来的影响是( )A.人地矛盾日趋尖锐 B.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C.雇佣关系逐渐普及 D.小农经济逐渐衰落
24.明嘉靖时期,太仓银库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银根紧张。这种状态在隆庆五年(1571年)有了根本的转变。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郑和下西洋的兴起 B.一条鞭法的实施
C.白银开采技术进步 D.美洲白银的流入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善书(古代民间流传的劝人从善的书籍总称)于宋朝正式出现,盛行于明清。善书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圭臬,以儒家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为其伦理精义,亦杂有道教与佛教的教义。文义上的通俗性与操作上的简易性使善书大行其道,与戏曲、箴言及家礼等共同维系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道德秩序。
明清时期,善书广泛流传,不论贫富老少、高低贵贱、都市僻壤,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受到善书的影响。善书的传播主体有善人、宗教界人士、职业传播者、家中长辈等。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封建士子也主动参与善书的传播活动。流行于民间的众多善书,大多于书末标明“欢迎翻印,以广流传”“欢迎翻印流通,公众自由取阅,功德无量”等字样,筹印善书的人们也免费赠送善书。
——摘编自颜湘君《传播学视阈中的明清善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善书的社会功能及明清时期善书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善书在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原因。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近代前夜”的中国,人们有着这样的思考
观点一 1500~1763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较为关键的时期。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商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全球的政治和文化关系也随之形成,西欧国家开始强行入侵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的内部瓦解力和外来冲击力交织在一起,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国进入了近代历史的前夜。
观点二 1750年中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相对份额为32.8%,1800年为33.3%,中国经济并不落后于世界,还颇具实力。中国的衰落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和强势入侵而来,政府的丧权辱国使危机和变局陡然地出现,中国逐步地陷入了贫困的陷阱。
观点三 一个大帝国安于现状,孤立于世界,最终又在与新世界的殊死决斗中死去,内在的不思进取才是真正衰退的原因。当时的中国人认为自己居于世界的中央,他们的光辉普照周边,西方人的思变之切与中国人耽于现状是当时两个世界之间强烈的对照。即使陈腐世界代表着道义,现代社会代表贱买贵卖的特权,也改变不了这场离奇的悲剧。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你对中国“近代前夜”的理解。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君臣则是后天的契约关系,是在‘为天下’的前提下结成的君臣共同体,君主若不能‘为天下’,臣可视君为路人。”可知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是契约关系,君主如果不能为天下,臣可以视君为路人,这就否定了君主的权威,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B项正确;倡导君臣平等契约关系的背后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抨击,A项说法非黄宗羲思想的实质,排除A项;“否定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此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对传统思想的反叛,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红楼梦》通过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该作品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①②正确,选择A项;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受环境的影响,其作品渗透了忧伤的感情,其中也有怀念中原故土的篇章,排除③,排除BC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顾炎武批判专制统治者的政治哲学,指出“自古用蛮夷攻中国者,始自周武王”,重申并发扬了孟子“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的观点,强调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人民的福祉高于一姓之兴亡,说明顾炎武的思想蕴含民族国家观念,A项正确;材料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而非继承,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革命意识”,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反对封建君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的著作;②《千金方》是唐朝孙思邈的著作;③《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著作;④《神农本草经》是东汉时期专著,④②③①B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主要考察明清时期农业发展。他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拿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材料反映的是农业领域生产经营方式多样化,A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生产,排除CD项。故选A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思想界出现“探讨养民、富民、教民等基本内容”,D项正确;明清时期的这些思想并未脱离儒家思想范畴,排除A项;明清时期并未实现社会转型,排除B项;当时尚未产生人民主权的说法,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松江因为技术创新成为棉布产业基地,佛山因制铁技术先进而成为最大的制铁业基地,景德镇成为陶瓷基地,温州成为皮革基地,台湾成为印刷业基地,等等,这体现了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A项正确;明清时期的技术创新只是体现少数行业,并非是普遍现象,而且材料也没有完全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地方保护性,排除C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手工业方面,不能体现整个结济结构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为了吸引购书者,刊刻者不断对牌记的形式、构图、装饰式样、字体等进行创新”可知,书籍出版的创新主要是为了吸引购书者,反映了书籍出版的商业化程度加深,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雕版印刷的技术高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文化创新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明代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明中叶以来,商人因商品交易频繁,白银需求增加,于是不断总结用银经验,并将其编入商书中。”可得出把与商业有关的白银货币编写进书里,反映出明代商业不断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仅从材料,不能体现商人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小说的盛行,排除B项;材料没有政府政策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非名教之所能羁络”、“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等信息可以得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虽被誉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但三人都对作为“离经叛道”第一人的李贽持谴责或批判态度,这恰恰说明即使时进步思想家也存在某些维护正统思想的地方,与李贽相比,他们根深蒂固地恪守于儒家纲常伦理,不能彻底冲破封建思想约束,A项正确;题干主要表达了明清之际的三位思想家对明末思想家李贽的不满,并未涉及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排除B项;从材料中对李贽的批判中无法得出是否对儒家文化有没有反思,排除C项;“对理学空疏之风不满”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可知17世纪的苏州出现了雇佣现象,这是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现,C项正确;这一变化主要是出现在民营手工业中,不能说明官营手工业发展即为迅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雇佣现象的出现,和工商业市镇的崛起无关,排除B项;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李逵是梁山泊上的众多好汉之一,按照当时人的眼光来看,他是一个混蛋家伙,材料反映李贽和金圣叹等知识分子对李逵赞美有加,说明李贽和金圣叹等知识分子试图突破传统思想束缚,C项正确;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项;李贽反对理学思想的束缚,排除B项;材料反映李逵是个率真的人,并非强调不以人性善恶品评人物,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小说体现各种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封建等级观念,D项正确;A项是材料的现象,设问强调材料现象的原因,排除A项;明清儒学新发展带来了思想解放不是小说艺术风尚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社会主流价值观还是受儒学思想引向,没有发生嬗变,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人口增长资源短缺”、“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可见明清时期存在内外危机,①正确;根据材料“出现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出现晋商、徽商等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商品经济发展繁荣,西学东渐,包括早期民本思想的产生,这反映了明清时期孕育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②正确;根据材料“出现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出现晋商、徽商等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③正确。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中戏科技水平的比较,无法得出明清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领先世界,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京剧中剧本反映了传统思想中“忠诚”“知恩图报”“爱国忠君”“对强暴势力的鞭挞”等内容,反映出京剧得剧本渗透了中华传统价值观,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爱国忠君”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排除C项;“忠诚”“知恩图报”“爱国忠君”等思想与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相比较明代以前,明后期商人“罢市”等市民运动骤然高涨,这一现象表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努力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抗争,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民运动发生的原因,不能判断是政治黑暗导致,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教育发展与民众政治觉悟的关系,排除C项;“瓦解”说法不符合史实,明后期仍然是封建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根据材料“是以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可知,王阳明认为,致知必须显现在行上,而不行动就是不致知,这是最明白不过的人。知行合一的本体,不是更清楚了吗?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强调道德修养的实践意义,C项正确;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理,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王阳明意在抨击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的弊病,排除B项;程朱理学主张通过外在的行为规范维护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根据“设机督造,雇匠织造”可得出苏州出现了雇佣关系,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经济领域出现了冲破传统社会的新因素,C项正确;A项是商帮,属于传统商业,排除A项;B项涉及的是货币,并不是新的因素,排除B项;D项涉及的是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明末清初”“乱天下者惟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甄反对君主专制,这一主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B项正确;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彻底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A项;明末清初反对君主专制还不是主流思想,排除C项;此时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根据材料“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让普通人明白人伦道德秩序是人所固有的精神,不做违反伦理道德、大逆不道的事情成为宋明思想家的重任。”可知材料强调人要遵守伦理道德秩序,“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中的理指的是伦理道德,强调伦理道德就在每个人心中,B项正确;A项表示胸怀天下,担当重任之意,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C项强调追根源源的格物精神,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D项的落脚点是正视穿衣吃饭等人的正当欲望,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1.C
【详解】依据材料“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可以看出,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没有体现先物后理的哲学观,也没有体现主体自由与精神满足的途径,排除A、B项;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强调内心反省,并没有揭示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2.B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中期的一位思想家......只要人们体会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除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成为‘圣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思想家王守仁,认为只要人们体会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除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成为“圣人”,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B项正确;陆九渊是南宋思想家,排除A项;王夫之和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
23.A
【详解】从清朝前中期户口数、每口平均田数的部分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清代人均耕地数不断减少,这是人口快速增长所带来的人地矛盾的加剧,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综合国力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也不能反映小农的衰落,排除CD项。故选A项。
24.D
【详解】依据材料“明嘉靖时期,太仓银库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银根紧张。这种状态在隆庆五年(1571年)有了根本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中国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畅销,使得西葡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又流入中国,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兴起的时间是在15世纪,排除A项;一条鞭法是在1581年推向全国,排除B项;这一时期主要原因是外部大量白银的流入,技术的进步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5.(1)社会功能:推行社会教化;弘扬传统美德;辅助慈善事业;推动文化在基层的传播。(答出两点即可)
特点:传播主体多元;官方、民间共同推动;受众面广;带有一定公益性。(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原因:专制统治加强并向基层渗透;儒学的世俗化和佛教、道教思想的深入传播;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社会风气受到冲击;善书内容通俗,易于制作。(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1)社会功能:根据材料“善书(古代民间流传的劝人从善的书籍总称)”,可知善书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根据材料“善书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圭臬,以儒家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为其伦理精义”,可知善书弘扬的是传统美德(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善书广泛流传,不论贫富老少、高低贵贱、都市僻壤,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受到善书的影响。善书的传播主体有善人、宗教界人士、职业传播者、家中长辈等”,可知善书推广的范围广、受众多,有利于推动文化在基层的传播。根据材料“筹印善书的人们也免费赠送善书”,可知善书的推广有助于宋明清慈善事业的发展。
特点:结合材料“明清时期,善书广泛流传,不论贫富老少、高低贵贱、都市僻壤,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受到善书的影响”,可知善书传播的受众面广,传播主体多元(受众来自各阶层、各行业)。根据材料“筹印善书的人们也免费赠送善书”,可知善书的传播带有公益性。根据材料“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封建士子也主动参与善书的传播活动。流行于民间的众多善书,大多于书末标明“欢迎翻印,以广流传”“欢迎翻印流通,公众自由取阅,功德无量”等字样”,可知在明清时期官方与民间共同推动了善书的传播。
(2)原因:根据材料“善书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圭臬,以儒家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为其伦理精义,亦杂有道教与佛教的教义”,可知儒学的世俗化和佛教、道教思想的深入传播,共同助推善书在明清时期广泛传播。根据材料“文义上的通俗性与操作上的简易性使善书大行其道,与戏曲、箴言及家礼等共同维系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道德秩序”,可知善书内容通俗、易于制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清之际,封建专制统治、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同时也加强了对基层的统治。宋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社会风气受到冲击。
26.答案示例(角度)
内部瓦解力∶明清中国的自身轨迹的发展与面临着的内部瓦解力;外来的冲击力∶16~19世纪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与殖民扩张;中国面对世界形势变化的应对方案。
【详解】本题首先根据材料,首先总结出材料中关于 “近代前夜”的中国的思考的三种观点,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观点一从世界视角入手,表明在西方的早期殖民扩张的背景下,中国成为其入侵目标之一,同时中国面临的内部瓦解力和外来冲击力交织在一起,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国进入了近代历史的前夜;观点二认为,在近代中国的经济并不落后于世界,还颇具实力,中国的衰落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和强势入侵而来,同时政府的丧权辱国使危机和变局陡然地出现,中国逐步地陷入了困境和危机;观点三认为,明清时期,政府安于现状,实行闭关锁国,不思进取,孤立于世界,国人普遍具有“天朝上国”的观念,而西方处于全变思变之中,这样中国的落后和沉沦就成为了必然的悲剧。然后根据解读出的三个观点的内涵,可以从内部瓦解力和外部的冲击两个角度来对中国“近代前夜”进行理解,内部瓦解力:可以从明清自身的发展和所面临的内部瓦解力、中国面对世界形势变化的应对方案等角度来阐述,外来冲击力:可以从世界形势和殖民扩张角度来进行尝试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