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泸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9 07:3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泸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这表明商代
A.贵族统治受到削弱 B.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商王借此强化王权专制
2.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C.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 D.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
3.秦《徭律》规定:估算工程量时,必须有主管官员与匠人一起计算,再按工程量算出所需民工徒众的数量。《关市律》规定:“为作务及官府市,受钱必辄人其钱中,令市者见其人,不从令者赀(罚)一甲(铠甲)。”这表明当时( )
A.官营工商业占据主导地位 B.国家全面推行国有经济
C.工商业发展受到严厉打击 D.政府注重经济管理职能
4.南朝宋建立后,皇子宗王纷纷出镇荆、扬、徐、江、雍州等要藩;齐高帝甫一即位,便让皇子萧嶷都督荆州、萧子良都督会稽。这些做法旨在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
C.复兴周代宗法分封制度 D.维护士族的经济地位
5.史载:“魏初功臣,姓皆复重奇僻。孝文太和中,变胡俗,始改之。(北齐人)魏收作《魏书》,已尽用新姓,不用旧姓。”这反映出( )
A.曹魏制度影响深远 B.孝文帝改革被北齐否定
C.北朝风俗变换频繁 D.民族交融成果得到肯定
6.唐高祖武德年间,政事堂设于门下省,供宰相集体议事;高宗永淳年间,政事堂迁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年间,政事堂被纳入中书门下进行管理,并先后将吏部、兵部、户部、刑部和礼部等机构引人中书门下,此后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政事堂的变迁( )
A.服务于君主专制 B.强化了中央集权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使相权合三为一
7.唐初,进士、秀才多来自(国家)学校,生徒占优势。但因为国学生徒多是达官贵戚的纨绔子弟,使得(国家)学校呈陵替之势,特别是武则天执政时,学校殆废。安史之乱后,乡贡(私学)成为科举的主要来源。这种变化说明
A.科举制度严重阻碍学校发展 B.士族政治冲击了教育发展
C.教育变革适应官僚政治需要 D.科举录取途径日益多元化
8.如图为北宋“二府三司”制度的结构框架图。这一制度的设立,反映了( )
A.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B.专制皇权受到削弱
C.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D.中央加强控制地方
9.《虎溪三笑图》描绘的系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社会思想多元并存 B.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C.佛教完成了本土化 D.道教最受官方尊崇
10.“宝相花”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丝绸纹样,其中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 )
A.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 B.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朝文化观念兼收并蓄 D.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
11.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12.下表是唐朝与周边民族或地区交往表(部分)。由下表可知唐朝( )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唐玄宗 粟末靺鞨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
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 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13.近期,共青团中央不断发声,力挺岳飞、文天祥等数位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这是因为他们
A.率军抗争并完成了统一 B.参与反抗元朝民族压迫的斗争
C.符合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D.是宋元时期反侵略的民族英雄
14.下图是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中的塑像,该石窟始建于后秦(384—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392—452年),后经隋唐及以后各代不断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该图主要反映了魏晋至隋唐时期
A.民族矛盾尖锐 B.中外交流频繁
C.文化灿烂辉煌 D.佛教广泛传播
15.在宋代科举制中,增加了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誊录,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贵族子弟必须复试,主考官的子弟或亲属另设考场,另派考官。这反映了宋朝科举制
A.仍为官僚贵戚所控制 B.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
C.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 D.选拔程序越来越严密
16.康熙年间《广东新语》记载:“广东东莞的茶园村,农户多以种茶为业,富者千余棵,贫者也有百余棵,一年售价为万金。”乾隆年间《棉花图册收贩》注释:“三辅(京城附近地区)……种棉之地,约居什之二三……每当新棉人市,远商翁集,肩摩踵错。”材料反映了当地( )
A.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B.棉纺织技术得到推广
C.南北方农业呈现差异性的特点 D.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第II卷(选择题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然而,郡县制对于专制统治者个人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异姓的地方官吏多数是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他们往往在王朝危难之时为自己着想,不全力去拱卫统治者濒危的社稷。“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但经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努力,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
——摘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
材料二 中央集权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皇权为最高象征,自秦朝始基本稳定延续两千年。中央集权的政治功能,其根本在于保障国家的版图统一,而国家的统一对百姓而言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否则分裂必然导致内战,内战则导致百姓生灵涂炭。对于大版图、人口众、多民族、区域差异大的大国而言,维持统一无疑具有政治上压倒一切的优先性,也是任何执政集团先进与否的关键指标。对中华民族而言,郡县制的这一灵魂至今并不过时。
——摘编自曹锦清等《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
材料三 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王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力过重的弊端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孟广耀《蒙古民族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到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分别说明两个时期实行不同制度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何意义。(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5分)
18.阅读材料:(12分)
材料一 赋役之法,凡授田者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引自《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丁租调,并两税。……其应科斛斗①,请据大历十四年见佃青苗地额均税②。夏税六月内纳税完毕,秋税十一月纳毕。
——引自《唐会要·起请条》
注释:①斛斗,古代量器,十斗为一斛。②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79年;见佃青苗地,即纳入征租的耕田。
阅读材料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唐朝前期、后期实行的赋役制度的名称。(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朝前期与后期的征税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怎样的社会进步趋势?(6分)
19.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统一的大国。隋唐时期的中国,各种政治制度业已完备,经济空前繁荣。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大大影响了世界,特别是东亚周边国家封建化的进程。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指出:“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唐初又以无比的自信包容异族文化,融铸出多姿多彩的大唐风采。隋唐之重建西安以一种宏大的眼光,构成一座计划城市。……唐朝具有世界主义的色彩。……当中国皇帝威望最高的时候,恒河边上的印度王子接受了他的宗主权,一个阿萨密的篡位者被押赴西安受审;使节来自高丽和日本;中国的都城有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吐蕃人与安南人来定居。国子监亦即国立大学中,有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其中最具热忱的是日本人,其中有些像今日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在中国居留达几十年。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隋唐时期“各种政治制度业已完备”的表现有哪些?试举其中一例说明其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提炼作者的核心观点,并运用唐太宗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唐朝走向繁荣的因素有哪些?(5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商鞅变法 张骞 胡萝卜 小篆 长安 百家争鸣
铁犁牛耕 孔子 秦半两 匈奴 洛阳 人口南迁
盐铁官营 董仲舒 丝绸 鲜卑 均田令 民族交融
上表是先秦至魏晋历史发展的关键词表,从中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泸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C 2.C 3.D 4.A 5.D 6.A 7.C 8.A 9.A 10.C
11.A 12.C 13.C 14.D 15.D 16.A
17.(1)变化:由秦朝的郡县制到汉初郡国并行制。
原因:秦朝,吸取分封制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郡县制存在弊端,巩固刘氏家族统治地位的需要。
(2)意义:奠定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民生的安定;为后世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借鉴。(任答两点)
(3)特点:管辖区域大;行省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通过加强民族控制防止地方权力过重。(任答两点)
积极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任答两点)
18.(1)唐前期:租庸调制;唐后期:两税法。
(2)征税标准变化:由以人丁为主转为以资产、土地为主。趋势: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19.(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或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观点:唐朝具有世界主义的色彩(或自信包容异族文化)。
史实:召见天竺取经回来的玄奘;大量朝鲜、日本僧人、留学生在长安居留;长安聚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海路对外交往频繁。
(3)因素: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对外来文化的高度包容与吸收;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周边的民族交融等。
20.关键词:张骞、长安、丝绸
主题:张骞通西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阐释:西汉时期,张骞为贯彻汉武帝夹击匈奴的战略意图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各国,虽未完成战略意图,但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自此,汉地丝绸、金属工具、井渠法传到西域,西域的良马、骆驼以及各种皮毛制品源源不断东来。
综上,张骞通西域,既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选择关键词为张骞、长安、丝绸,因此可拟定论点为张骞通西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关于阐释可从丝绸之路开通的目的、影响及沟通中原同西域地区经济联系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即可也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