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澄迈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澄迈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9 07:34:30

文档简介

澄迈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 题,每题 3 分,共 39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20 年 5 月,河南巩义“河洛古国”重大考古成果发布。在这处距今 5300 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中,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其他文化因子:如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陶器组合中出现的大量双腹器属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这体现了( )
A.最早的国家正式形成
B.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C.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西周分封制的基础,而且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A. 一夫多妻多妾制的长期延续 B.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
C. 皇位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 D. 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
3.《商君书》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富者贫,国强”,这些记载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方略是( )
A.发展农业 B.奖励军功 C.中央集权 D.取信于民
4.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 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 人去治理腐败。”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对应的思想流派正确的是( )
A. 甲—墨、乙-法、丙-儒、丁-道
B. 甲—儒、乙-法、丙-道、丁-墨
C. 甲—道、乙-法、丙-儒、丁-墨
D. 甲—墨、乙-法、丙-道、丁-儒
5.观察下图,秦朝规定的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应是 ( )
A.半两钱 B.五铢钱
C.开元通宝 D.布币
6.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被否定时,它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 )
A.政治新形态被怀疑和否定
B.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
C.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
D.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
7.西汉初年,统治者认为“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避免中央权力过于集中,而天子大权一旦旁落,则极可能重蹈秦朝覆辙;同时相较关中而言,关东不可控因素很多:如此庞大的国家全部收归中央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若委任外臣,又不大放心。这 则材料旨在说明( )
A.郡国并行制符合现实需求
B.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C.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统治
D.君主大权独揽导致秦朝灭亡
8.某同学在预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
9.《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A. 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尊重大司马的治国意见
B. 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
C. 东晋时期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
D. 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
10.北魏拓跋硅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
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以汉文化取代鲜卑文化
B.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C.保证统治政策的连续性
D.通过文化认同确立正统地位
11.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
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
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 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12.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而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 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 ( )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秉公执法
B.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C.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
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13.中国古代的一次赋税改革实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材料反映的赋税制度是( )
A. 租调制 B. 租庸调制
C. 两税法 D. 摊丁入亩
单项选择题Ⅱ:14~15 题,每题 3 分,共 6 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 3 分,有 2 个选项各为 1 分,错误项为 0 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 皇帝掌有最高决策权 B. 旨在限制丞相权力的扩张
C. 减轻皇帝的政务负担 D. 有利于减少重大决策失误
15.商鞅认为,耕战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而“诗”“书”不利于人们专心耕战,必须严加禁止。据此可知他( )
A. 鼓励人们耕种 B. 反对儒家说教
C. 倡导“无为而治” D. 主张“重农”
二、材料分析题(共 55 分)
16.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 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 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 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6 分)
17.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日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 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徒,有 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 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 民族融合的主流。
——摘编自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作用。(6 分)
(2)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 (8 分)
18.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16 分)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四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 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是什么?(4 分) 分析江南经济开发所带来的影 响?(6 分)
19.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13 分)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 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 780 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 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 。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3 分)与租庸调的税制相比,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 征税内容上的新变化。(4 分)澄迈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C A C A B A A B D C C C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题号 14 D A C B 15 D A B C
答案 3分 1分 1分 0分 3分 1分 1分 0分
答案解析
D【解析】“从材料中的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大量双腹器属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信息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群落既有不同点,也有共同点,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答案为D项;仰韶文化时期,国家还没有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贫富分化的现象,排除B项;中原进入青铜时代是在商周时期,排除C项。
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这解决了贵族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唯一性,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安定和团结,并被后世沿用,故C项正确;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以前就已经实行,排除A;“三纲五常”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故B项排除;宗法制协调的家族内部关系,而不是家族之间的关系,排除D
3、A【解析】民不逃粟和重视“本业”体现变法中重视发展农业,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奖励军功,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推行县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徙木立信,排除D项。
4、C【解析】甲的思想是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乙主张严刑峻法惩治腐败,应该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为政以德”,主张“仁”和“礼”,与丙的说法相符,丁的说法符合墨家思想,所以答案为C
5、A【解析】秦朝的统一货币是半两钱;五铢钱是汉代货币;开元通宝是唐代货币;布币是春秋战国时期流通的货币。
6、B【解析】据材料“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文化认同的缺失导致秦朝灭亡,秦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故选B项;A项从政治形态角度解读,不全面,排除;学者认为文化认同缺失导致秦朝灭亡,没有涉及郡县制和严刑峻法,排除C、D两项。
7、A【解析】材料中体现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和考虑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故实行郡国并行制,故选A项;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排除B项;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排除C项;秦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排除D项。
8、A【解析】材料中曹丕称帝建魏国,而非曹操,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西晋司马炎建立西晋,因五族内迁,司马睿建立东晋,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与题意不符,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北朝包括北魏,随后被东魏和西魏取代,最后北周灭北齐,基本统一北方,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9、B【解析】东晋是士族势力发展的鼎盛时期。东晋政权是司马睿倚仗琅邪王氏之王导、王敦等的策划和支持建立起来的,政权的管理和运行也是依靠这些门阀士族支撑的,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故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故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
10、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嫡孙,而且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其目的是确立北魏皇族正统地位,巩固统治,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是主要的目的,排除A、B、D项。
11、C【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唐代诗人皮日休肯定了大运河的价值,他认为大运河开凿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2、C 【解析】材料内容表明,当皇权越过三省执行之时自己也感觉到胆怯和不合法性,说 明唐代三省体制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中书省和门下省秉公执法的信息,故 A 排除;BD 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13、C【解析】“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指的是唐朝的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于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正确; ABD项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不符合,排除。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4、D最优项,AC较恰当【解析】“下其议”于群臣意在集思广益,是有利于减少重大决策失误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是集思广益减少失误而非限制丞相权力的扩张,选项B不符合题意;AC项材料中有体现。
15、D最优项,AB较恰当【解析】材料“耕战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可知商鞅主张重视农业生产,鼓励人们耕种;“诗”“书”不利于人们专心耕战,必须严加禁止”说明商鞅反对儒家说教思想,C是道家老子思想主张,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共55分)
(12分)
(1)背景:礼乐传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6分)
(2)主张:重建礼制社会;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积极入仕,以礼治国;人人都践行周礼。(6分)
【详解】(1)从材料“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孔子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孔子深受传统礼乐传统的影响,提出了礼的主张;于此同时,孔子时期思想活跃,也是孔子提出礼的主张的背景。
(2)从材料“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可以看出孔子主张重建礼制社会;从材料“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可以看出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从材料“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可以看出积极入仕,以礼治国;从材料“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人人都践行周礼。
【点睛】孔子的思想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思想,所以应该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政治、经济、阶级以及思想回答。
(14分)
(1)作用: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缓解民族矛盾;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及隋唐盛世出现打下基础。(6分)
(2)史实:采取军事行动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通过与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强了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管辖。(8分)
18、(16分)
(1)变化: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6分)
(2)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4分,写出两点即可)
影响: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方成为政府财赋的主要来源地;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南方文化发展等。(6分,写出三点即可)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地广人稀”“饭稻羹鱼”“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概括出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
(2)原因:根据材料“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影响:结合所学从经济重心、 财赋、 工商业的发展、 文化发展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方成为政府财赋的主要来源地;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南方文化发展等。
19、(13分)
(1)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6分,写出三点即可)
(3)原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2分);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1分)
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征税内容变化,由实物到货币。(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