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古代
日本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6800多个小岛组成,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
日本
1868年
明治维新
646年
大化改新
绳文时代
明治维新
弥生时代
古坟时代
飞鸟时代
奈良时代
平安时代
幕府执政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01
6世纪前的日本
绳文时代
(前1.2万年-前300年)
这是一个使用绳文式陶器的时代,日本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
深钵形陶器
火焰形陶器
彩陶钵
人形装饰有孔附沿陶器
弥生时代
(前300-250年)
据文献记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各小国内战频繁,直至3世纪中叶才出现较大的“大和国”
弥生时代日本先民居住地代表
吉野里遗址
绿色部分为“大和兴起的地方”
东汉光武帝赐予的
“汉倭奴国王”印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后汉书·倭传》
(239年)十二月,诏书报倭女王曰:“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装封付带方太守假授汝。”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
古坟时代
(250年-592年)
又称大和时代,因当时统治者大量营建“古坟”而得名。出现了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大和政权。
5世纪,大和政权
基本实现了统一。
虾夷人占领
日本仁德天皇陵
占地面积约为46.4万平方米
是日本国内最大的陵墓
最高统治者:大王
王室
贵族
私有领地
组织形式——部
部民地位近似奴隶
私有领地
土地私有制
大和政权的管理方式:部民制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中国和朝鲜的移民,战俘和罪犯较少。这些人只能用于赠与,不能买卖和随便杀害。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他们的地位由于财产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
奴隶社会
任德山《图说日本史》▲
各族群迁日路线及年代图
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治部等。
西元6世纪前后,佛教逐渐东传,而此刻日本国内的大臣、大连和伴造对私有地的夺取愈演愈烈,臣服于大和天皇的各地国造们纷纷叛离,天皇威权减弱,国家统一局面出现裂缝,贵族们争斗激烈,上层社会相互攻讦。在这场“混战”中最终取得胜利的,是以苏我马子为核心的苏我氏家族。
——任德山《图说日本史》
▲飞鸟寺 596年由权臣苏我马子修建
大和政权后期内部和外部面临着什么问题?
内忧:国内政局动荡; 外患:国外叛离迹象
飞鸟时代
(592年-710年)
592年12月,苏我马子推举外甥女炊屋姬继位,是为推古女皇。次年,女皇立其侄子为皇太子,是为圣德太子。
隋唐——国家统一、法制完备、文化昌盛;
高济、百丽、新罗——学习隋唐进行改革。
冠位十二阶
十七条宪法
派遣留学生
派遣遣隋使
扶持佛教
……
大和国宫廷政变——乙巳之变
7世纪中叶,日本豪族苏我氏把控朝政,天皇无实权,各种矛盾空前激化。645年,皇极女皇在位期间,皇极女皇之子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苏我入鹿,次日,其父苏我虾夷自焚而死。苏我氏被灭后,中大兄皇子一行人拥立皇极女皇之弟轻皇子即位,轻皇子即为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即位后,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
乙巳之变
02
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日本国的诞生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孝德天皇画像
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
——《新唐书·日本传》
“大化改新”改革措施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政治
唐朝—三省六部制
日本—二官八省制
国(国司)
郡(郡司)
里(里长)
日本—地方行政
道
州
县
唐朝—地方行政
①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
经济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抑制土地兼并,减少剥削
②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身使用,不能买卖。(班田收授法)
唐代均田制:不同人群可分得永业田和(或),口分田。前者可传子孙,后者死后还官。
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统一赋税。(租庸调制)
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谷物
庸:服徭役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调: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政府的综合实力。
结果: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中央:二官八省制
地方:国-郡-里
①公地公民制
②班田收授法
③租庸调制度
日本大化改新
中央:三省六部制
地方:州-郡-县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均田制
③租庸调制度
唐朝律令制度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日)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奈良时代
(710年-794年)
始于日本天皇迁都平城京(今奈良市),此时的奈良朝受中国盛唐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
日本平城京平面图
唐长安城平面图
唐·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珎
03
幕府统治
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723年《三世一身法》
经济新变化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
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帮助孝德天皇上位的中臣镰足去世前获赐姓“藤原”。藤原家族通过与皇族联姻等方式,逐渐权倾朝野,开始走向把持朝政之路。
政治新变化
为保护庄园,出现武士和武士集团
日本武士战甲▲
盛甲武士
平安时代
(710年-794年)
在奈良朝末期,朝廷与贵族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为了削弱权势贵族和僧侣的力量,桓武天皇于784年决定迁都到平安京(今京都市)。
平安时代源氏、平氏两大武士家族家徽
击败
12世纪末
(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
镰仓幕府
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力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源赖朝
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幕府执政
(1192年-1868年)
这一时期,日本主要经历了镰仓时代、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
源赖朝
镰仓幕府
1192年-1333年
足利尊氏
室町幕府
1336年-1573年
德川家康
江户幕府
1603年-1868年
日本封建等级▲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武士道”的概念在幕府时期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诚、义、勇、忠、仁、礼、名誉、克己的武士信条。
在幕府时期,将军任命御家人担任各地的守护、地头,御家人则要无条件服从主君,为其作战,定期前往幕府或京都担任警备,自行承担费用。
武士道的影响
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土壤。
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
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
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
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
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士兵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拓展阅读:《菊与刀》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分析
6世纪以前的日本
1.基本统一:5世纪——大和政权
2.大和政权:部民制度
大化改新
1.基本概况:646年—孝德天皇—仿效唐朝
2.主要内容:政治、经济(P53)
3.历史影响: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幕府统治
1.武士集团的崛起:庄园—不输不入—武士集团
2.幕府政治的建立:源赖朝——镰仓幕府(皇权旁落)
3.日本武士道
本课总结
右图是“汉倭奴国王”金印,“倭奴国”指的是( )
A. 幕府统治时期的日本 B. 天皇统治时期的日本
C. 6世纪前的日本 D. 大化改新时期的日本
2. 公元7世纪,日本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照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把处于蒙昧状态下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家统一的需要 B.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C. 改革派积极提倡 D. 孝德天皇掌握了政权
3.诏书规定: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关于租税,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根据你的判断,颁发诏书的是( )
孝德天皇 B. 明治天皇 C. 明仁天皇 D. 彼得一世
C
B
A
4.下表中的史实与史论相符合的是:( )
5.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 )
A.促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最高统治者放弃“大王”称号,改称“天皇”
C.出现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
D.日本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