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西湖被誉为“人间天堂”。
西湖景区由以下景点构成:一山(孤山);两堤(苏堤、白堤);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 ;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三岛中的湖心亭,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13 湖心亭看雪
必备知识
02
必记字词
03
精读课文
05
课堂小结
06
学习目标
01
CONTENTS 教学目录
初读课文
04
积累拓展
07
教材课后习题
08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白描手法的作用。
3.联系背景,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人。出身仕宦世家,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岱 ( ) 崇祯( )
更定( ) 毳衣( )
雾凇( sōnɡ)
长堤( ) 一芥( )
铺毡( )
字音字形
必记字词
dài
ɡēng
dī
zhān
jiè
cuì
chóng zhēn
沆砀
( hànɡ dànɡ )
词义理解
必记字词
古今异义
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下)
是日更定矣 (古义:这 今义:对;正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一词多义
是日更定矣 (代词,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判断词,相当于现 代汉语的“是”)
上下一白 (副词,全,都)
长堤一痕 (数词,一)
是
一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名词作动词,客居)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风格,思考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我
下大雪
都
消失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连续下了三天,湖上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是 日 更定 矣,余 拏 一小舟,拥 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鸟兽的细毛
这一天初更时,我撑一条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 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全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空与白云、与山峦和湖水,上下全是一片白色。
白汽弥漫的样子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只
小草,形容船小
罢了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相对而坐
沸腾
我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童正在烧酒,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 强 饮三大 白 而别。
哪能
非常
(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竭力,尽力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客居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哝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啊。”
等到
船夫
低声嘟哝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通过范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本文记叙的要素——看雪的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船夫、童子
事件——看雪
作者行踪:“独往” “到亭上” “及下船”
2.请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此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有何表达效果?
“绝”字用得好,它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视觉及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后的情境。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景的顺序。
本文在写景时,采用了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3.在雪后极寒的夜晚,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 一个“独”写出了什么?
一个“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雅兴,暗示了作者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暗示了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下伏笔。
4.作者在肃杀、冷寂的雪夜观赏西湖,你认为
文中哪个字最能评价他的行为?如何理解?
“痴”。作者的“痴”表现在:“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作者特立独行、率性而为;“痴景”,欣赏大雪覆盖下的世界,表现出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痴情”,从“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中,可以看出作者痴心于故国。
5.说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并作简要赏析。
运用白描手法,“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写景方法:白描
“白描”是一种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勾勒出人物、事物、景物的情态面貌。运用白描手法,可以使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6.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舟子说作者“痴”,虽有世俗之感,却是对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的高度评价,巧妙地表现出作者有抱负、孤高冷寂的品格。
7.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行文疏忽?为什么?
这样写,是作者有意为之。作者去赏雪,是带着闲情雅致去的,作者认为“舟子”不可能与他志趣相投,不可能理解他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故有意用“独”字来表示舟子与己不同。“独”字充分展现了作者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与落寞。
8.读完本文,你会发现文章题目虽为“湖心亭看雪”,但文章后半部分却写湖心亭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
文章题目虽然是“湖心亭看雪”,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这样写,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
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魅力。文章写雪,同时也写观赏雪景的人、人的活动以及感受,趣味十足。
本文记述了作者湖心亭赏雪遇知己的奇遇,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及亭中遇人之乐,体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及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痴行(叙事)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痴景(写景)(白描)
湖
心
亭
看
雪
“痴人”
痴情(抒情)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一芥、两三粒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白描手法用于写景
积累拓展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作具体分析。
教材课后习题
第一问:①从听觉入手,“湖中人鸟声俱绝”表现了雪后的寂寥凄清。这属于侧面描写。②从视觉上描绘雪后天地间的景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间接表现雪之大;“湖上影子……两三粒而已”由远及近,写了雪后西湖仅见的几种景物,表现了西湖给人的孤寂、清冷之感,属于动态描写。
第二问:运用白描手法,“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互相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表达效果:前句借客之惊喜,赞作者之痴,同时,作者也与金陵客有同感——以为自己是“独往”,却原来“更有此人”。后句借舟子之口,说客人之痴,作者超凡脱俗的雅趣和孤芳自赏的情怀,此时找到了共鸣,也让本无雅趣的舟子受到了感染,而有此感叹。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三、阅读下面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明〕胡来朝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明〕郑烨
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明〕张岱
第一副,具有鲜明的反对奢华游乐的“悯农”意识,可谓冷语热心。
第二副,引西施、东坡故事,化用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赞西湖晴雨皆美,又引用东坡《后赤壁赋》中的“月白风清”,写西湖风月皆宜,可谓雅趣妙笔。
第三副,上联将西湖比作当空明月,又似微云点缀银河;下联将西湖比作人的眼睛,眼神像秋水一样掠过瞳眸,颇为传神。